当看到“小欢喜”中乔英子的妈妈宋老师说:“南京大学有什么好啊?”我的第一反应是我们南京大学天文系的同届校友, 现美国西北大学数学系夏志宏教授在公众号中曾经写过,当年如果南大不录取,“清华大学还算凑合”。
令人欣慰的是,前几天“宋老师”已经来到南京,和南京大学达成和解了。
我15岁进入南京大学,在南大完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的学习,是戴安邦院士的博士生,也算是一个老南大了。
当时对南大天文系就是抬头仰望。在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期间,又和天文系的学友们住在一起,聊得也很多, 应该算是其他学科中对天文学知道的比较多的人了。我硕士生期间的几位天文系室友,一位现在在哈佛大学做教授,一位曾经是中科院紫金山天台的副台长,现在是中国天文空间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比较熟悉的其他天文系的同学,也分别在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担任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1985年,哈雷彗星接近地球时,我的天文系室友曾带我去天文系的天文台去观测过。
普罗大众对天文学的了解往往从天体观测开始。而在天文学研究中主要的分支学科,一是天体物理学,是应用物理学的技术、方法和理论,研究天体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物理状态和变化规律;一是天体力学,是以数学为研究手段,应用力学规律来研究天体的运动和形状;天体测量,是天文学最早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研究和测量天体的位置和运动,建立基本参考坐标系的确定地面点的坐标。天体物理专业的学生要把物理系的基础课学完。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专业要把数学系的基础课学完,而数学和物理,是基础学科中难度最大的学科。天文系学习的要求,是站在他们肩膀上的。
南大天文系,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小系。我们在校时,全系有二十几位老师,其中四位(曲钦岳、方成、孙义燧、陆埮)当时或后来都成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个比例和密度,大概在任何学校和学科,也是难以望其项背的了。浩瀚苍穹中,有十九颗小行星以南京大学、南京大学教授和南京大学校友的名字命名。数量在全国高校位居第一,在全世界高校位居最前列。
作为一个化学人,当然会关注天文系与化学之间的关系。1993年,在南京召开的中国质谱学会理事会上,来自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刘淑莹老师(后来曾任吉林省副省长)让我帮她找一个搞天体化学的老师联系一下。我这时才知道我们学化学的也是可以参加到天文研究中的。后来我国登月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的研究方向就是天体化学。
不过乔英子的志向是要做一个宇航员。好像从前南大天文系不是培养宇航员的地方, 现在是不是发展了这些学科我就不知道了。中国天文学研究的另几个主要大学是北京大学、中国科大和北京师大。“小欢喜”的编剧估计不知道,在剧中提都没有提。他们也是和南大一样,是做基础研究的。上海交大、清华大学近几年也成立了天文系。要做宇航员,还真的要到清华、北航的航天学科去学。今年春节期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中国日食观测首席科学家季海生学弟作微信讲座,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把“流浪地球”中有关的天文学知识点评了一下。
最后我想说的是,追剧当然很嗨。要对学科进行真正的了解,还是要找懂得这个学科的专家的。
学会计不能去清华,学土木就得上同济,就是这个道理
南大生化专业也是很牛的,出了位研究生化与营养学的一级教授郑集先生,享年110岁,是中国最长寿的教授,没有之一。这是对他提倡的科学养生之道的最有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