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卫与歌利亚(四)

(2018-01-22 15:06:57) 下一个

大卫与歌利亚(四)

哈佛大学的策略

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小鱼大池塘这个现象。设想一下你是一所大学的负责人,你现在希望从职场上应届毕业的研究生中,招募最好的补充到学校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中。你的选才策略应该是什么?你应该只选名校的毕业生呢,还是不管名校还是普通高校,只要今年的优秀毕业生?

大多数高校采取的策略是第一种。有的甚至喊出口号:我们只收排名前十学校的毕业生!但我希望如果你读到这里,你的思路会转换一下,至少对第一种策略存疑一下:难道小池塘里的大鱼真的不值得考虑吗?

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对以上两种策略进行一个对比——约翰·康利和阿里·奥德针对经济学博士毕业生的对比调查结果。在经济学领域,有几家非常著名的杂志,它们只刊登最优秀,最具创造性的论文。而经济学家们评价同行们时,也往往以他/她在这些顶级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做为评判标准。对于应该采取哪一种选人策略,约翰·康利和阿里·奥德认为我们可以统计一下小池塘里的大鱼们和大池塘里的小鱼们发表的论文数量。结果怎么样呢?结果是:普通院校的优秀毕业生明显优于名校的普通学生!

这个结果明显是和我们平常的认知相悖的。如果你告诉一个高校的招聘负责人不要招收哈佛大学,或麻省理工的毕业生,这个建议怎么听都不太合逻辑。但是康利和奥德的分析结果却很有说服力。

我们先来看一下北美名校经济系博士的情况。这些学校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斯坦福,芝加哥大学。康利和奥德把这些博士们根据他们在班级里的排名进行了分组,然后统计他们在毕业后六年时间里发表论文的情况。见下图。

这张图里的数字很多,我们其实只需要关注最左边的数字:成绩梯次位于99%以上学生的论文发表数量。一个博士毕业生,在学术研究生涯的最初几年,能在世界顶尖的学术杂志上发表3、4篇论文,是非常了不起的。这个数字也确实有说服力,名校的优等生实力真的很强。

现在我们看一下排名在80%梯次的学生。像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这样的学校,每年经济系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大概在25个左右。如果你的成绩梯次是80%,你在班级里排名是大约第五,或第六。这些学生依然是非常优秀的,但是他们的论文数量真的非常少,简直无法和优等生相提并论。再看一下55%梯次的学生,注意,这些学生的成绩还是略高于成绩中线的。他们能考入顶尖的大学的博士,能最终取得博士学位,而且成绩比一半的学生都好,应该说他们还是很优秀的。但是这些学生几乎没有发表任何专业论文。做为专业研究经济学的专家,这样的表现无疑是令人失望的。

我们再来看一些普通高校学生的表现。这些学校在全美高校研究生院的排名都是偏下的。我选了三组,第一个是我的母校,多伦多大学(真不给母校长脸 鬼脸),第二个是波士顿大学,第三个是所谓的非前30名学校,它们的排名已经没人在意了。

你有没有看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对,非前30名学校里最好的学生论文的数量是1.05,比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斯坦福,芝加哥大学中85%学生的成绩都要好。但是请记住,这些高校可都是常春藤名校里的学生根本就看不上眼的学校。你招人的时候是应该要这些不起眼的小池塘里的大鱼呢,还是大池塘里的中等鱼呢?当然是前者!

康利和奥德在他们的报告中写道:如果一个学生想要进入哈佛大学,首先他各门功课的成绩必须优秀,其次要有非常过硬的推荐人,然后他还要知道如何包装自己,使得自己在众多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成功进入哈佛后,在本科学习的阶段,他仍然需要比别人聪明,刻苦,努力,并且有企图心和上进心才能考上研究生。那么为什么这些百里挑一的学生一旦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就变得反而不那么出众了呢?是我们的教育系统出了问题,还是这些学生出了问题?

答案是:都不是,教育系统和这些学生都没有问题。名校之所以是名校,就是因为名校的优秀学生特别出类拔萃。而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其他大多数相对而言比较普通的学生处境非常困难。这其实是另一个版本的卡罗琳萨克斯的故事。大池塘把非常出色的学生招募进来,又把他们塑造回平庸。

顺便提一下,近50年里,你知道是哪个大学认识到这个大池塘效应的问题了吗?哈佛大学!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弗莱德•格雷姆担任招生总监时期,他制定了一项“幸福的底层四分之一”政策。在他就职后的第一份备忘录中,他写到:“任何一个班级,不管学生总体上多么优秀,都有成绩在底层四分之一的学生。在一个非常优秀的集体里感觉非常平庸,这种心态对一个学生会产生多大的影响?有没有一种学生,他有一种心理上或非心理上的承受能力,能够即使学习成绩处于底层四分之一,但仍然能保持乐观,或即使不能保持乐观,但仍然能顺利完成学业?”格雷姆清楚地知道大池塘对那些不是处于顶尖位置的学生的压力会有多大。所以对于他来说,他的任务就是找出那些比较坚韧,并且能从学业以外的活动中找到足够自信,从而能顶住哈佛大学这个巨型池塘带来的压力,最终顺利毕业的学生。所以哈佛大学从那时开始,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优秀体育运动员,尽管这些学生的文化课成绩相对而言比较差。理由是,既然一个班级里一定会有人做炮灰,那我干脆找一些虽然做了炮灰,但能在其它方面(比如运动场上)依然能找到自我的学生进来。这样对其他学生就起到了保护作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