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中药饮片如何摆脱“成长的烦恼

(2018-02-06 04:12:58) 下一个

 

 频频登上“黑榜” 中药饮片如何摆脱“成长的烦恼”?

  新华社记者董小红、赵丹丹  2018-02-06 18:27:00 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2/06/c_129807087.htm

  新华社成都2月6日电 随着中医药法颁布实施,中药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但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中药饮片却频频登上质量“黑榜”。记者在多地调研发现,近年来,我国中药特别是中药饮片产业虽然整体质量有很大改观,但是不合格药品的曝光频次依然不少。

  屡上“黑榜”是否意味着中药饮片安全性问题凸显?中药饮片如何摆脱“成长的烦恼”?记者进行了相关调查。

  一边快速增长 一边屡登质量“黑榜”

  中药饮片是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可直接用于调配或制剂的中药材及其中药材的加工炮制品。近年来,随着中药饮片炮制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市场对中药饮片的需求越来越大。工信部发布的2017年1-9月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中,增长最快的就是中药饮片加工,增速为17.2%。

  然而与此同时,中药饮片不合格问题却屡屡被曝光。2月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报称,标示为江西樟树天齐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等61家企业生产的65批次中药饮片不合格。而就在不到半个月前,食药监总局通报的《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质量公告》中,有17批次不合格药品被曝光,全部是中药饮片。2017年11月24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官网曾一天4次通报中药饮片质量问题,涉及几十批次中药饮片。

  记者梳理发现,中药饮片问题主要涉及农药残留量、性状、含量测定等检测项目不合格,其中不乏知名药企生产的常用药材,包括砂仁、党参、白矾、板蓝根等多个中药饮片种类。

  “食药监总局通报的问题并非个例,反映了目前中药饮片领域确实存在以次充好、制假售假等问题。”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稽查总队副总队长景锋说。

  “中药饮片的疗效对治病效果很关键,如果任由中药饮片质量问题蔓延,不仅会损害大家对中医的信任,更不利于中医学的持久发展。”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脾胃病科主任冷炎说。

  “按起葫芦浮起瓢”?部分标准落后、流通环节长等问题凸显

  记者调查了解到,标准落后、流通环节长、“小作坊”遍地等,或成让中药饮片屡屡登上质量“黑榜”的原因。

  据了解,目前关于中药材的有些标准比较落后,比如吉林省的中药饮片炮制标准是1986年制定的,已经不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标准落后严重影响了中药饮片产业的推进。

  “比如赤芍,在标准里没有写具体的参数,如烧制的温度、时间、性状等,导致生产企业没有参考的依据和标准。”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教授于鹏说。

  现行中药饮片监管手段也不够精准。“目前主要还是依据西药理论,检测中药饮片中的各种化学成分。”长春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邱智东说,中药饮片采用的是传统的中药理论和炮制办法,西药的理论和检测办法并不完全适用。

  中药材天地网智库专家刘红卫说,中药饮片在实际加工过程中,参与者众多,环节复杂。这让监管部门难以有效监管,也屡禁不止,“按起葫芦浮起瓢”。而且,打着产地初加工名号,实则进行中药饮片加工的“小作坊”也并不少见,它们以低成本和便捷的优势,支撑着不少中药饮片的生产供给。

 

  “有的中药饮片在出厂时抽检合格,但是由于流通环节过长,控制不严格,在下游企业抽检中也出现了灰度、湿度等指标不合格。”景锋说。

  产业优胜劣汰迎机遇 链条有待“整体提升”

  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提升中药饮片质量不是某一个环节的事,亟待行业全产业链的提升。

  “目前,中药饮片源头质量控制薄弱,流通中间环节过多。如果上游种植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乱打农药,中游生产加工炮制方法不对,下游流通受到污染等,都会造成质量问题。因而,必须从种植、生产、加工、流通等全产业链的管控上破局。”刘红卫说。

  中药饮片生产相关企业也需要加强自律。“例如可以通过改进中药饮片包装袋设计等,避免流通过程中被污染导致的质量问题。”景锋说,中药饮片生产企业需要加强自身的质量控制,改变传统采购中药材的方式,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加强对原产地供应渠道或者基地的建设管理,严格把控质量风险。

  我国中药产业正在迎来其最黄金的发展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的同时,中药产业自身转型升级成为应时之需。邱智东认为,需要抓住当前行业快速发展的时机,逐步完善标准,扶持规范的企业,促进行业优胜劣汰。“在完善监管的同时,也要改善不合理的标准,一抓一放,让中药饮片行业既有安全保障,又有发展空间。”邱智东说。

  有专家也建议,探索建立第三方检验检测平台,加强中药材溯源体系的建立,尤其是依托中药材的产地源头,建立一批集生产基地、初加工基地和仓储物流基地为一体的中药饮片保障体系,变分散加工、分散储存为集中加工与仓储,全方位助推提升中药饮片的质量水平。

新华社成都2月6日电 题:频频登上“黑榜” 中药饮片如何摆脱“成长的烦恼”?

  新华社记者董小红、赵丹丹

  随着中医药法颁布实施,中药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但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中药饮片却频频登上质量“黑榜”。记者在多地调研发现,近年来,我国中药特别是中药饮片产业虽然整体质量有很大改观,但是不合格药品的曝光频次依然不少。

  屡上“黑榜”是否意味着中药饮片安全性问题凸显?中药饮片如何摆脱“成长的烦恼”?记者进行了相关调查。

  一边快速增长 一边屡登质量“黑榜”

  中药饮片是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可直接用于调配或制剂的中药材及其中药材的加工炮制品。近年来,随着中药饮片炮制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市场对中药饮片的需求越来越大。工信部发布的2017年1-9月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中,增长最快的就是中药饮片加工,增速为17.2%。

  然而与此同时,中药饮片不合格问题却屡屡被曝光。2月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报称,标示为江西樟树天齐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等61家企业生产的65批次中药饮片不合格。而就在不到半个月前,食药监总局通报的《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质量公告》中,有17批次不合格药品被曝光,全部是中药饮片。2017年11月24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官网曾一天4次通报中药饮片质量问题,涉及几十批次中药饮片。

  记者梳理发现,中药饮片问题主要涉及农药残留量、性状、含量测定等检测项目不合格,其中不乏知名药企生产的常用药材,包括砂仁、党参、白矾、板蓝根等多个中药饮片种类。

  “食药监总局通报的问题并非个例,反映了目前中药饮片领域确实存在以次充好、制假售假等问题。”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稽查总队副总队长景锋说。

  “中药饮片的疗效对治病效果很关键,如果任由中药饮片质量问题蔓延,不仅会损害大家对中医的信任,更不利于中医学的持久发展。”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脾胃病科主任冷炎说。

  “按起葫芦浮起瓢”?部分标准落后、流通环节长等问题凸显

  记者调查了解到,标准落后、流通环节长、“小作坊”遍地等,或成让中药饮片屡屡登上质量“黑榜”的原因。

  据了解,目前关于中药材的有些标准比较落后,比如吉林省的中药饮片炮制标准是1986年制定的,已经不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标准落后严重影响了中药饮片产业的推进。

  “比如赤芍,在标准里没有写具体的参数,如烧制的温度、时间、性状等,导致生产企业没有参考的依据和标准。”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教授于鹏说。

  现行中药饮片监管手段也不够精准。“目前主要还是依据西药理论,检测中药饮片中的各种化学成分。”长春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邱智东说,中药饮片采用的是传统的中药理论和炮制办法,西药的理论和检测办法并不完全适用。

  中药材天地网智库专家刘红卫说,中药饮片在实际加工过程中,参与者众多,环节复杂。这让监管部门难以有效监管,也屡禁不止,“按起葫芦浮起瓢”。而且,打着产地初加工名号,实则进行中药饮片加工的“小作坊”也并不少见,它们以低成本和便捷的优势,支撑着不少中药饮片的生产供给。

  “有的中药饮片在出厂时抽检合格,但是由于流通环节过长,控制不严格,在下游企业抽检中也出现了灰度、湿度等指标不合格。”景锋说。

  产业优胜劣汰迎机遇 链条有待“整体提升”

  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提升中药饮片质量不是某一个环节的事,亟待行业全产业链的提升。

  “目前,中药饮片源头质量控制薄弱,流通中间环节过多。如果上游种植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乱打农药,中游生产加工炮制方法不对,下游流通受到污染等,都会造成质量问题。因而,必须从种植、生产、加工、流通等全产业链的管控上破局。”刘红卫说。

  中药饮片生产相关企业也需要加强自律。“例如可以通过改进中药饮片包装袋设计等,避免流通过程中被污染导致的质量问题。”景锋说,中药饮片生产企业需要加强自身的质量控制,改变传统采购中药材的方式,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加强对原产地供应渠道或者基地的建设管理,严格把控质量风险。

  我国中药产业正在迎来其最黄金的发展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的同时,中药产业自身转型升级成为应时之需。邱智东认为,需要抓住当前行业快速发展的时机,逐步完善标准,扶持规范的企业,促进行业优胜劣汰。“在完善监管的同时,也要改善不合理的标准,一抓一放,让中药饮片行业既有安全保障,又有发展空间。”邱智东说。

  有专家也建议,探索建立第三方检验检测平台,加强中药材溯源体系的建立,尤其是依托中药材的产地源头,建立一批集生产基地、初加工基地和仓储物流基地为一体的中药饮片保障体系,变分散加工、分散储存为集中加工与仓储,全方位助推提升中药饮片的质量水平。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