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西兰、外科医生及其他

(2017-05-08 17:15:35) 下一个

新西兰、外科医生及其他


近年来,澳洲持续收紧移民政策,正常渠道方面,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的门槛不断提高;非法偷渡则遭政府高调打击,船只一旦被截获,偷渡者将被全部送往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拘押中心,入境后再申请难民拿永居的梦想基本破灭。于是,黑白二道一齐将目光转向了新西兰。

到澳洲之前,对新西兰的了解除了中学地理课本上那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外(有羊,有海,南半球,两个岛),就是来自顾城的遗作<<英儿>>了。

2012年4月回国,收拾旧物,翻开封面,扉页上有当年字迹尚算娟秀的自书:愚鲁者不可读此书,因其难懂也;意志不强者不可读此书,因易受其盎惑也。

犹记93年在贵阳中行某办事处对公出纳的柜台后,乘着顾客存取款的空隙,艰难地读<<英儿>>。诗人写小说,思维跳跃自不必说,更难的部分在于理解或至少了解其价值观。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小女孩与已是"絢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诗人夫妻之间,学识、阅历、思想深度的距离都是很大的。当年对书中的雷(原型是顾城妻子,谢烨,后丧于诗人斧下)很不以为然,才情洋溢,聪慧能干,干吗要接受一妻一妾的安排?

跳跃性思维加上顾城当时已处半癫狂状态,要读慬要跟上是很痛苦的,但诗人文字的精准和感染力令人欲罢不能,尽管字里行间斧声霍霍,杀机重重。

移居新西兰,还要挑偏僻的激流岛为家,诗人夫妻的原动力来自对桃花源的向往,但读<<英儿>>感受不到这种出世的静怡悠然,体会到的只是被"闷到爆"的无奈、压抑和行将喷发。多年以后,与来自新西兰的同事谈起这起案件,她能清晰地记得它在本地造成的轰动,但仅是作为一对华裔夫妇之间的惨剧。出了华语世界,有谁会在意那个杀妻后又自杀的凶手曾经"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呢?

05年5月初到澳洲,四处寻工,参加了一个做房屋按揭贷款销售的培训班。做利息计算的练习时,一个上海口音的中年男人完胜。攀谈之间,此位仁兄自我介绍曾是上海一医的外科医生,89年之前就举家移民新西兰。

前外科医生头脑灵活,表达清晰,但一提到新西兰,就变得格外"夹缠不清":

"比起新西兰,悉尼又脏又乱。"

"新西兰的种族歧视比悉尼严重,那边白人从欧洲大陆来的比较多,恨蒙古人,黄祸嘛。"

"新西兰太美了,我们几乎去过每一个小镇,钓鱼,吃海鲜,空气好得不得了。"

"把人养起来,但不给你工作。生活就象糖稀一样。糖稀你懂吗?就是糖熬化了,粘乎乎的,甩不掉,挣不脱。"

"我为什么来悉尼?就是觉得糖稀生活没意思。以前在医院的同事,去了美国,开始没我们玩得舒服,直接就去读医,很辛苦的。现在人家年薪十几万美金。我还是有点后悔了。现在在准备考澳洲的行医证,一门门来。"

回头想想,这种纠结叫做"爱恨交织。"八年过去了,希望他行医证已经到手。

据最近媒体消息,黑道人贩子们对顾客的承诺是保证拿新西兰的身份,但就业基本无望。果真如此,则糖稀仍粘稠,移居须三思。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