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为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个人资料
yongbing1993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科技的进步不断加持了《贪婪》

(2024-08-15 15:44:59) 下一个

科技的进步不断加持了《贪婪》

 

 


有人说:人的本性《贪婪》。而科技的进步《加持了贪婪》。《人》是怎么来的?大概有二种传说,一说是神造了《人》。另一种说法是《人》从猴子演变而来。《人》之本性是什么?自古先人就有种种说法:《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恶。《人》之初,性本善恶都有。但《人》之善恶,或是自私自利和《贪婪》是有区别的。人的《贪婪》似乎从小就己有之。而随着人的长大,《贪婪》就会越来越大。而整个人类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不断加持了《贪婪》。

这从人类社会的进化中可以被征实,神造人类中女子只为贪吃一个苹果而己。在原始社会中的人类只为多吃一点为目的去享受收获的食物。而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只是为了掌控自己买的奴隶来干活。到了封建社会封建主们《贪婪》财富女人了,这时候《贪婪》的财富和享受富贵生活不及资本主义社会里的资本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科技的进步《加持了贪婪》,例如工厂自动化后产生的剩余价值多了,资本家们《贪婪》的财富,远远多于封建社会中的小作坊里的小老板所得到的利润。这就是科技的进步《加持了贪婪》。

在资本主义的早期开始,随着科技的进步,资本家们可以到全世界每一个地方去《割韭菜》漲财富,不就是《加持了贪婪》。通过各种手段满世界去《割韭菜》漲财富,不让割就用战争的形式去抢,甚至以加关税,罚款,制裁,冻结银行存款,没收财产等为己有。

人性最大的弱点是自私,更是《贪婪》。《贪婪》是知足的对立面,指的是《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不断追求,很多童话故事和名人作品都曾指出贪婪会给人带来非常不好的后果,即过犹不及。而《欲望》是永无止镜的。

正是因为无数历史人物奋不顾身、前仆后继地去追求真理,永不停歇,人类才能掌握改造世界的方法和途径。但从其另一面来讲,贪婪也是人类的一大弱点。

首先,贪婪让人变得面目全非。贪婪是一种近乎狂热的追求,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注意力几乎完全放在其目标之上,而忽略了其他的东西。

例如,人到中年,就会一心想要赚钱,很多人的脑子里除了赚钱基本上不存在其他东西,他们过分重视家庭的物质条件,而忽略了家人的心情和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他们或许答应周末陪孩子去玩,可一通电话就能让他们食言,对于中年人来说这种承诺算不了什么,可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他们的整个世界,食言伤害了他们的心,也打破了互相信任的纽带。

他们也可能会忽视妻子的心情,沉重的压力让他们整日眉头紧皱,他们把消极的情绪带回家里,对妻子的容忍度也直线下降,夫妻之间的争吵也愈发激烈。

其实几年之后当他们回头一看,或许当年对钱的过分执着并没有什么好处,家庭的状况并不会因此而好上一分,家庭关系恶劣的原因无非是对于金钱的贪婪。

其次,贪婪可能会让人得不偿失。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人们自我实现的需要促使人不知满足,不断进步,但谁能知道下一步会是什么呢?

很多时候,人们的欲望就像一条“倒U型曲线”,随着努力水平的提高,人们所获得的利益也不断增长,但它存在一个最高点,超过了最高点,人们的利益就会逐渐下降,甚至断崖式下滑。

例如买彩票,喜欢买彩票的人长年累月坚持购买,对彩票中奖的规律也烂熟于心,偶然一次中了大奖,他们喜形于色,得意洋洋,觉得自己不趁着现在大量购入简直是浪费了运气。

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想象之中的二次中奖并未到来,先前所得却大幅缩水。

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赌徒心理,一方面,他们总是认为否极泰来,一旦多次错失机会,下一次就一定会中奖;另一方面,他们认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当运气到来时,他们就要紧紧抓住它。

与其说他们相信的是运气,倒不如说是“玄学”,即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

心理学家分析后得出结论,赌徒的心理其实是发生了非关联性强化,即在模糊情境中,偶然的一次行为导致了预期的结果,那么今后他们的这种行为就会多次出现。

实际上中奖和他们的某种祷告或是猜测毫无关系,一切都是概率问题。

贪婪让人得不偿失,面对自己的贪婪,人们应该见好就收,这跟炒股其实是一个道理。

贪婪还让人变得麻木,例如对于快乐的贪婪。有些人过分追求快乐,认为只要自己不快乐就是不正常,但实际上快乐和痛苦总是交替存在的。

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很快乐,但他们下一刻就可能遭遇挫折,有些人现在很痛苦,但下一秒就可能峰回路转。

对快乐的贪婪心理让人变得无所事事,由于在工作中或者生活中他们遭遇了太多的挫折,于是他们就想要改变现状,思考着如何才能一劳永逸。

其实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不快乐的,只要人的能力有限,人们就可能会不快乐。

因此盲目地追求快乐是没有必要的,聪明人会自娱自乐,苦中作乐,在痛苦中追求快乐才是人们生活的主旋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走资派特色中国文化的乌烟瘴气






人们生活在走资派邓小平篡权复辟资本主义的大染酱缸的社会里,这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变迁时代,所有的事物都在急速流动、不断变异,社会转型,制度失衡,利益重新分配,多元论冲击一元论,价值观混乱,秩序在离析,规矩在败坏,一切都在洗牌和重新出发,世界处在一个价值纷争、精神困惑的时代。

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消费文化的推行,导致了文学正在经历着从作品到商品,从写作到策划,从创造者到生产者,从读者向消费者的变异转化过程,类型化取代典型化,真实性消解理想性,语言文本向图像文本转化,使文学的审美趣味越来越趋向娱乐化、欲望化、世俗化、感官化、表层化、断裂化,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理想和道德精神价值的挑战。表现在文艺作品中出现了各种混乱的情况:

反道德的渎圣主义。鲁迅被骂成“乌烟瘴气鸟导师”,智勇双全的杨子荣染上匪气,陷入三角恋爱,抗日英雄阿庆嫂变成“风流婆”和“窝囊废”,《红岩》中的江姐和叛徒甫志高谈情说爱……从古到今的圣贤、智者、先知、英雄、大师几乎都成为反道德者的箭靶子,遭致不同程度的审判、攻击、嘲讽与贬损,或者颠倒黑白的污染,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丑化、漫画。

典型的如四卷本《石康文集》,既是一部完整的周文(书中主人公)的个人性史和情史,也是一部“道德沦丧史”,用作者的话来说叫“猖狂写作”、“无耻写作”,“新恶心小说”。它内容宠杂,格调低下,充斥着不少“污言秽语”。作者将自己称为“活流氓”,“摆出一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架势,绘声绘色地向嗡嗡描述我的浪荡生活”,从勾女人、嫖娼、酗酒、吸大麻、服兴奋剂摇头丸到偷自行车、偷试卷、偷父母钱等醉生梦死的堕落。作者说他的创作源泉就是“毅然写出我的无耻之作”,“我只有全无顾忌地追求荒诞无耻的生活,只有荒诞无耻的生活才是我真正的向往,那是我的趣味……”因此,他写空虚、孤独、无聊,他骂学校、骂老师、骂考试,诋毁岳飞,嘲讽民族英雄,赞美秦桧,说他“很有点特立独行的味道……就是圣雄甘地也不过如此风度嘛。”此书放肆地嘲弄道德,颠覆理想,以一种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态度写作,体现出“人生信念的迷失”,成为地地道道的文字垃圾。

反道德不一定是公开宣称的反,直接声言的反,而是从其作品的价值取向、写作的宣传主张、创作的理念和人物形象之口所表现的倾向,流露的态度。如拒绝一切崇高的尤其是神圣的价值,拒绝本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中一切优秀的遗产,对一切崇高的人与事物:英雄、圣贤、智者不遗余力地嘲弄、侮骂、毁谤,把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口号推向极端,代之以恶意的、否定的感情用事。又如以无知和不负责任的态度,挑战既定的道德伦理秩序,挑战人类道义与良知的底线,以丑为美、以德为敌、以破坏为荣,欣赏荒诞,热衷于暴力和残忍,沉溺于性反常,鼓吹反认识、反理性的情绪。

如果说渎圣不过是一种手段,放纵才是其目的,渎圣和放纵是一体两面的。因为过去之圣贤多是主张节欲、勤俭、克己复礼、修身养性、无私奉献的,那么现今的反道德者一定是鼓吹放纵,是为了享乐,是将盲目的物欲、钱欲、情欲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和意义,而大加渲染,竭力推崇,赞赏和炫耀的。

譬如余华在长篇小说《兄弟》中对流氓成功者李光头财大气粗、颐指气使、喝令一切的描写,与其忠厚老实的兄长宋刚失业漂泊,落魄到卧轨自杀的两极比较,客观上就在宣扬一种反道德者春风得意飞黄腾达,持守道德者步履维艰处处受难的残酷哲理。小说在对社会丑恶现象进行揭露时,却对李光头“邪恶的智慧”、手眼通天的本领津津乐道,不无艳羡,让读者在“讽一劝百”的描述文字中也神昏心迷,放弃道德操守,投降世俗情趣。

非道德的虚无主义。如果说反道德是出于对过去存在和提倡的道德持不满、反对或是攻击态度的话,非道德者则对一切道德现象都不以为然,刻意抹煞,他们对道德要么不作区分,要么持怀疑态度,对是非、好坏、善恶、应该不应该不作判断取舍,主张“什么都行”,无可无不可,其结果便是导致取消共同的道德标准、道德原则,让人们几乎什么都不相信,只糊里糊涂地在一个很低的价值平台上滑行与苟活。

在道德虚无主义者看来,既然一切都是相对的,虚无不实的,那么所谓的好坏、善恶、优劣便统统没意义,毋须区分,相对性便等同于虚无性,嫉恶如仇便不如不遣是非,与其明辨善恶,不如难得糊涂。尤其是近年来盛行的解构主义和后现代奉行的基本就是一种反道德的“虚无主义”,它们都否认真理、否认道德,混淆价值观,对价值采取“隔岸观火”的相对主义态度,对道德采取“冷漠综合症”,或将其悬置起来,对所有被接受的都要重新质疑。因此曾是后现代主义干将的罗蒂在晚年时断然宣布:“后现代主义不是一条出路,后现代主义多半是破坏性的,没有什么正面的建树。”

非道德貌似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其实必然会滑向低俗、流俗一边,因为向崇高、善良、优雅境地努力是特别费力的事,而滑向低俗、流俗则无需努力,随波逐流就能达到目的。古人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就是这个道理。现今充斥于文坛的所谓以客观超然的姿态,不动声色地从事“零度写作”,就是一种集中的表现。那就是叫作家躲避情感,躲避感动,躲避崇高,其实就是回避价值判断,不歌颂真善美也不鞭笞假恶丑,不承认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区别,而热衷于去写世俗的、琐碎的和平庸暧昧的东西,对真实的人性光辉视而不见,对丑恶黑暗的现象置若罔闻,于是人性堕落被当作新的文学元素,人性沦丧被视为商务卖点,男女两性的露骨描写被当作扩大销量的拿手好戏,体现了时代和文学的堕落。

比如电影《色,戒》,就是用现代影视多种手法把王佳芝与易先生两性交欢的过程渲染得惟妙惟肖,让俗众去尽情偷窥,却刻意淡化易先生杀人刽子手的身分,淡化一段国破家亡的惨烈历史,用“性”、“色相”、“人性”、“爱情”之类的东西混淆敌我、模糊是非,消解神圣,抹杀正义与邪恶斗争的必要性,否认献身者的精神内涵与风骨节气,借这段历史故事大赚钞票,流露出历史观的虚无与价值观的错位。又如已有人尖锐地批评文坛上长期被遮蔽的病象:汪曾祺小说的“可疑之处”,是“无条件地称颂、认同”所谓的“民间标准”,其实不过是“精神状态的下移和倒退”;余华的主要作品传达的“苟且偷生”、“唾面自干”、“逆来顺受”则是很低俗很陈旧的人生观念。

此外还有池莉小说中鼓吹的“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人生哲学,与李国文倡导的“生在哪年,是不重要的,死在哪年,也是不重要的;活着,才是人生的全部目的。”“无论如何得想方设法活下来,哪怕当癞皮狗,哪怕当三孙子,也在所不惜”,包括有人鼓吹的“生存是什么?生存就是不择手段地活着。你可以卑鄙、你可以无耻,你还可以下流。只要能在这个世界生活下去就好”遥相呼应,共同散发着一种浓烈的市侩与犬儒气息,其主要特征是放弃生存原则与精神节操,崇尚活命哲学,为了保命,什么都可以放弃与出卖。让人不得不怀疑,倘若遇到利益诱惑与生死威胁,他们是否将“快乐地堕落”,义无反顾地叛变?

应该说,对待每一件事,人们当然会有不同的认识判断和不近一致的态度,这是属于正常范围的。但如果面对的是关乎国家、民族利益,是关乎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还有人轻佻地采取不置可否,“怎么都行”的态度,那就让人难以苟同了。因为选择一种态度就意味着肯定一种价值,反对一种事物也意味着反对那种价值或道德。生于人世间,每个人都有许多无法逃避的责任与选择。若什么事都不作判断,不加区别,那就会取消应有的是非观念、道德原则和道德标准,甚至会连带取消共同的价值原则价值取向,造成纷纭杂乱、莫衷一是的局面,或是酿出分裂和任何共识都难以达成,真理永远缺位的灾难。那是我们必须加以防止和反对的。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美国法律可以虐待与操控女孩吗








资本主义社会法律大还是资本大?美国法律可以虐待与操控女孩吗?

拜登不退选资本家不出钱,是法律大还是资本大?

美国是反共大本营,也是最“完美“的资本主义社会,有无数的法律,然而,以下的内客是法律大还是资本大?

转裁《虐待与操控:前表演者揭露法轮功神韵艺术团内幕》

文章来源: 纽约时报 于 2024-08-16 。文章很长不转全部内容了。摘录部分内容:

“大约20年前.....“至现在。

“自那时起,神韵艺术团已成为法轮功运动及其领导者的摇钱树,其门票销售遍及五大洲,票房收入超过2.65亿美元。

但对于支撑起这些演出的年轻人来说,成功的代价是高昂的。

《纽约时报》的一项调查发现,在吸引越来越多观众的同时,神韵将许多表演者视为可牺牲的消耗品。当演员身体不适时,神韵总是不鼓励他们就医,并通过残酷的情感虐待和操纵来强迫他们服从艰苦的排练和巡演安排。

在采访中,一些前神韵舞者回忆自己曾在膝盖脱臼、脚踝扭伤或其他严重受伤的情况下表演,他们不愿意寻求医疗,因为该团体的信仰体系认为,只有缺乏信仰的人才会依赖这样的治疗。

还有一些人痛苦地回忆起自己被教练要求定期称重,并被公开斥责他们太胖。

大多数人表示感到被这一宗教运动利用了,该运动专注于传播其观点——即使表演者在此过程中受到伤害,同时通过销售门票赚钱。

很多接受时报采访的舞者和乐师对公开讲述他们的故事感到犹豫,害怕受到法轮功和其领导者的报复。作为法轮功领导者的李洪志于1992年开始在中国开展这一运动,当时古老的气功正风靡一时。李洪志在流亡期间领导法轮功,同时掌管着纽约州北部一座占地160公顷、戒备森严的园区,许多神韵演员都在那里生活和训练。“

“在神韵内部,领导者告诉年轻演员们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紧迫的精神使命,并让他们相信,每一个公然反对该运动的人都将面临严重的后果。

即便如此,仍有25名前舞者、乐师和教员向时报透露了他们在神韵的经历,其中包括数名在过去18个月中离开该团体的人。他们描述了神韵领导层近二十年来的一系列虐待行为,在此期间,进出该舞蹈团的演员有数百人。

他们的讲述,以及数百页的公开记录和数十份从该组织总部偷带出来的照片和录音,让我们得以罕见地直接了解到神韵组织内部的生活,神韵无处不在的广告将之称为“艺术的极致境界”。

广告中没有任何内容表明该演出旨在推广宗教运动。那些花钱来看神韵演出的观众——票价最高可达309美元一张——不会知道表演者是在为法轮功卖命。他们看到的是面带微笑的舞者跃上舞台,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表演同步旋转、空中劈叉等节目,其中有描绘法轮功信徒遭到中国警察殴打的场景。

但很多前舞者和乐师表示,他们把自己推向了身体和精神的极限,因为他们被教导,表演一场完美的神韵演出将拯救观众免遭即将到来的世界末日。他们说,这一信息在课程中不断得到强化,灌输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对外部世界的不信任。

他们通常每天工作15个小时——排练、表演,甚至安装和拆卸沉重的管弦乐队设备——但工资很低,甚至没有工资,因为他们被灌输自己已经欠下了法轮功为他们提供的学费、食宿费用。

几乎所有表演者都是被家中虔诚的法轮功修炼者送到神韵的。一些人一些人在来到法轮功在纽约州的总部龙泉寺时还不到12岁。

未经特别许可,他们不能离开这里,与家人见面的频次通常也受到限制。许多人从美国各地和其他国家来到纽约,一直到20多岁还待在园区里。“

“从小随母亲在新西兰修炼法轮功的程清翎13岁时来到龙泉寺。现年27岁的程女士此前是一名神韵舞蹈演员,她说,她给自己在那里的不愉快经历——比如受伤未得到治疗导致她的左臂麻木,教练的不断吼叫,因一些微不足道的违规行为而受到同学的羞辱——赋予了更高的意义,从而显得合理起来。

“他们只是在测试我们的虔诚,”程清灵说她这样告诉自己。“但后来我想,如果我用正常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它就是错的。”

一些表演者想要退出,但艺术团还不愿放人,于是他们遭到了威胁和恐吓。他们的经理告诉他们,如果离开,他们会下地狱或面临危险,因为他们将失去李洪志的保护。七名前演员说,他们还被告知,如果退出神韵,他们必须偿还学费。“

“根据一份听者提供给时报的李洪志讲话录音,在去年的一节课上,70多岁的李洪志用中文告诉学生们,他创造了地球,并称“人类的音乐是我奠定的”。

质疑这样的言辞将被视为一种严重的冒犯。

“在那里,我感受到的是让我俯首听命的巨大心理压力,”66岁的大卫·菲德勒说,他曾于2013年到2016年在龙泉寺教授小提琴。“你要么离开,要么主动放弃自己的理智,没法两者兼得。””

“她开始上舞蹈课,仰卧着进行柔韧性练习。一位老师抓住她的脚踝,把她的脚压向头部,越压越低,直到黄女士听到大腿发出了“咔”的一声,她说那声音似乎在整个教室内回荡。

她的老师通知了李洪志和校长,校长摸了摸她的腿,似乎想看看有没有骨折。她说,有好几个星期她走路都一瘸一拐。

几年后,在西雅图的一次演出前,黄女士在做前空翻落地时感到右腿一阵剧痛。她说,她的膝盖脱臼了。一位同学将她的膝盖骨按回了原位。

黄女士说,一名主管给了她一个冰袋,问她是否能继续演出。她忍受着钻心之痛完成了后面两小时的表演。

她说,这两次受伤她既没有主动提出也没有得到治疗,因为李洪志曾说,只有遵循他的教诲才能得到真正的治愈。

“如果我说想去医院,就会被贴上不够虔诚的标签,”黄女士说,她还说,她的膝盖再也没有恢复过来。“我不想引人注目,或者被其他人针对。”

共有14名前神韵演员告诉时报,他们的伤病没有得到治疗,或者他们曾看到其他人受伤但没有得到照料,黄女士是其中一名讲述者。“

“神韵成员中忍着伤痛表演的不只是舞者。

一位不愿透露姓氏的前音乐演奏者安(音)说,他在演出结束后帮舞蹈团装车时经常被金属器材箱划伤手。他说,有一次被划伤得很严重,他不得不用酒店的针线包缝合伤口。

在神韵的乐团演出大约四年后,另一名乐师、小提琴演奏者约书亚·黄(音)的右肩附近开始剧烈疼痛。他被带到李洪志面前,后者摸了摸他的头和肩,然后对他说,他已经被治好了。

疼痛接着持续了许多年,林先生的同学们告诉他,这表明他信仰不坚定。“我就一直忍着痛坚持演出,”林先生说。“


拜登不退选资本家不出钱,是法律大还是资本大?

“资本家并不敢无限剥削,因为所有的资本都受法律限制。“===资本家并不敢无限剥削?马斯克的钱怎能越来越多?马斯克说过钱挣够了吗?所有的资本都受法律限制?拜登不退选资本家不出钱,这个《钱》受法律限制吗?

“马斯克曾经一针见血的指出资本论的胡扯。剥削来自权力,而不是资本。没有权力撑腰,资本只能讨好顾客和员工,哪敢恣意妄为?所以贪权者才是最大剥削阶级。“===《权力》和《资本》分得开吗?《资本》=《权力》不是吗?为什么“讨好顾客和员工“,不就是为了剥削。资本家为了利润不敢恣意妄为吗?这说明批判《资本论》,恐怕连看都没有看过?这里不想教育谁,也就不对牛弹琴了。马斯克不就是在资本粪缸里混的资本家能做到不贪婪吗?小蛆们在粪缸里混只听到大蛆的话就当圣旨来信了。

“不受限制的剥削,没有底线的压迫不是来自资本主义,而是来自共产主义。“===首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过《共产主义》社会在世界人类社会中存在过。所以,这句话是不成立的。其次,不受限制的剥削,没有底线的压迫是来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这是被几百年来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了。这个内容太多了。对一个听不懂人话的讲也是无用功。再次不是事实的乱吠就是在说谎造谣制造矛盾造成恐怖。

“共产权贵获得的利益远远大于资本家,甚至中国的资本家都是共产权贵的挣钱机器,都是共产权贵的佣人。共产党是世界上唯一不受限制的组织,是唯一大于法律的组织。没有约束的伟大领袖会做出什么坏事,没人可以想象。看看朝鲜金家,看看斯大林和毛泽东,再看看今天的习近平,就会知道他们的破坏力有多大。

中国本来已经走了资本主义,避免了像苏联那样垮台,可惜一个垃圾又复辟了!“===这一段文字拼凑是自相矛盾的。不知所云。

不过帮助能想看又想弄懂的读者捋一捋新中国的这段历史:

新中国自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成立起,到一九七六年底是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社会剃度。这不叫《共产主义》。那时代中后期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年代,絕对没有一个《资本家》。

《共产权贵》正确的意思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当工人阶级用武装寺取政权之后,由于掌权的工人阶级中的一小部分变成了“工人贵族“了。用毛泽东思想的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在取得政权后,一部分共产党的干部不愿意继续革命了成了“中国共产党内的走资本主义道理的当权派“。对于“工人贵族“如何防止,苏联的列宁有很多论述,但还未实践就逝世了。对了《走资派》,毛泽东进行了实践就是《文革》。后来被《走资派》邓小平篡权复辟资本主义后的所谓改革开放了。所以笼通地胡说《共产权贵》是有意地抹黑污篾共产党。

《走资派》篡权复辟资本主义后的“权贵获得的利益远远大于资本家“的说法是存在的。《走资派》邓小平等几大权贵的财富的确不少。但特色《走资派》的中国资本家有几人与《走资派》们权贵的分得开的?《权》《贵》一家吗。

“共产党是世界上唯一不受限制的组织,是唯一大于法律的组织。“===又在胡扯了。《共产党》“是世界上唯一不受限制的组织,是唯一大于法律的组织吗?毛泽东的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有多少“限制“?有多少条法律?就拿中国工农红军来说,路过衣民家的地瓜地因太饿了拿了一个地瓜吃了,毛泽东知道后留下几文铜钱以示买下了。这还不算,还制定了一条法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经过不断地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之后,逐渐形成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法律条文来。而这样的法律条文不是几个臭老九坐在高贵的办公大楼是制订出来的,而是共产党的干部和普通士兵一起商量制定后共同尊守的。资产阶级的伪君子们能做得到吗?

“再看看今天的习近平.....“,今天的习近平是走资派。今天的中国是走资派特色政府。不是共产党。

附在《在资本酱缸里混谁能做到不贪婪》一篇博文中的留言全文:

“一提到资本家,中国人马上会想起当年共产党教育,马上会想起剥削,马上会想起剩余价值。在马列嘴里,资本成了罪恶,成了人类垃圾。可是事实上,资本家并不敢无限剥削,因为所有的资本都受法律限制。法律会根据不同阶层的利益找到平衡。资本做什么不会没底线,不会不被限制。在资本主义社会,法律是最大,而不是资本最大。马斯克曾经一针见血的指出资本论的胡扯。他说剥削来自权力,而不是资本。没有权力撑腰,资本只能讨好顾客和员工,哪敢恣意妄为?所以贪权者才是最大剥削阶级。那么中国最大贪权者是谁?

实际上,不受限制的剥削,没有底线的压迫不是来自资本主义,而是来自共产主义。如果计算,共产权贵获得的利益远远大于资本家,甚至中国的资本家都是共产权贵的挣钱机器,都是共产权贵的佣人。共产党是世界上唯一不受限制的组织,是唯一大于法律的组织。没有约束的伟大领袖会做出什么坏事,没人可以想象。看看朝鲜金家,看看斯大林和毛泽东,再看看今天的习近平,就会知道他们的破坏力有多大。

中国本来已经走了资本主义,避免了像苏联那样垮台,可惜一个垃圾又复辟了!“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在资本酱缸里混谁能做到不贪婪







人是否本性自私和贪婪? 人究竟是什么?人性、人的本性、人的本质是怎样的?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对这个问题有过思考。只是,中西方文化有不同的理解角度。

中国文化偏向于从道德层面上来说明,古人可以说,人之初,性本善;也可以说,人之初,性本恶;还可以说,人之初,无善恶。

言外之意,人是有生命的,这一点跟动物一样,但人是讲道德,这一就与动物区分了出来。只有讲道德,才可以称为“人”。所以,当一个人道德败坏到一定程度,就会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禽兽不如”。

西方文化往往从满是欲望的角度来说明人,认为人就是“自由隔足个人的欲望”,以自由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构成人全部社会活动的准则。言外之意,人都是有欲望的,都是自私的。

只要人是活的,他的欲望有多大,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种理想的欲望,这种自私无关乎道德。

当前一种西方的观点流行开来,那就是人都是自私的,都是有欲望的,都是贪婪的,这是人的本性,你改变不了,必须得顺应它,所有的制度设计都要围绕着克制人的这种本性展开。

西方:如果你把人想象成先人后己、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你所有的制度设计都注定是乌托邦的想象,注定是表面上一套冠冕堂皇、道貌岸然的口号,背后却干着权钱交易、男盗女娼的肮脏事。

我们已经没有办法离开这种“人”去思考问题,而这恰恰是西方文化人性观的逻辑演绎,对受传统文化道德生命体认识影响的国人来说,难免会感叹人心不古,人性缺失,人格不保等等。但很多人是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对此深信不疑,并把这种人性观作为自己思考社会、政治的前提。

我们要问的是,人注定是本性自私的吗?注定是贪婪无度的人吗?这种人注定没有办法改变吗?

人是现实的人,是社会中的人,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人不是生来如此的超验的存在,没有抽象的恒定的人的本质,但我们在思考中往往把人抽象化、一般化,把一定社会关系下的人当成永恒的人。

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市场经济不够完善、资本逻辑运行的社会。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是有着独特的利益,并能运用理性去实现他的利益的自利主体。一些西方道德哲学家普遍认为,自利是人的本性,“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关心自己”,市场经济是最符合人的自利本性的,因此是最值得称颂的经济形态。

其中的逻辑是有问题的,似乎利己是本性,是天生如此,先有了自利本性,后来的市场经济符合了这种本性。这其实是一种颠倒,不是人的自利的本性推动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相反人的自利本性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然结果,自利的经济人正是市场经济塑造出来的历史的产物。

如果说市场经济培育出来的是着眼于个人私利的经济人,那么资本逻辑支配之下的市场经济培育出来的则是永不满足的贪婪之人。

资本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刺激出来的是人的无止境的欲求,这种欲求驱使人们不惜一切代价去追逐利润。它的优点在于刺激人们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缺点是增加了人的贪婪以及对自然外界的无所限制的占有欲,使人的欲望成为了“没有限制的欲望”。

人创造资本,资本改造人。我们可以用“资本人”来形容受资本逻辑支配的社会主体,这种人看待社会现实、社会问题,往往都是从有没有利润、有没有利益、有没有好处、有没有金钱的标准来思考,忙碌于占有更多的钱,用更多的钱再生更多的钱。永远没有钱多的时候,成为人的日常生活生活方式。

“资本人”居住在资本所创造的海市蜃楼中,自愿加入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这些“邪教”,并甘心情愿成为听任其摆布的“教徒”,其他一切都毫不关己。这正是现代人生存的真实境遇。

但我们不能因为看到资本逻辑支配下的人是自私自利的,是贪婪的,就相信人永远都是自私自利的,就相信这种人就是全部,会贯穿于人类社会的所有阶段。

我们必须要相信,人性是可以改造的,不然的话,我们就注定生活在所有人以所有人为敌的状态,人人互为手段,人与人之间注定是各种利益的敌对性的对立、斗争、战争,我们的生活将变成一种博弈,一场厮杀,我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就注定永远不可能实现,因为这样的“人”,自私自利、贪婪无度、穷奢极欲,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再好的制度、再好的社会也会被糟蹋。

人是可以改造的,可以通过社会制度的完善,通过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改变加以改造。随着物质财富的丰富,政治制度、法律规范的完善,社会公平正义的渐趋实现,将使人摆脱自私、贪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富有的人。

共产主义涉及到人性的改造,如果你已经认定人性已经沉沦且不可能改变,你是注定不可能理解它的。只有你理解了随着社会条件的改变,人真得能够成为不自私自利的人,你才会对未来有美好的想象。

走资派邓小平篡权复辟资本主义改革开放后,全球化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确立,使中国进入一个眼花缭乱的商业时代、消费时代。西方消费社会的文化理念进入中国,最显著的标志是消费主义文化—生活方式的出现和扩散是以思想观念为主导的,发生在日常生活层面和价值领域里的一场深刻变革。

最早的物欲消费主义伴随着思想的解放、人性的复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它对于长期遭受政治重压和禁欲主义束缚下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对抗与解脱的巨大力量。随后物欲呈井喷或波涛汹涌之状,消费观念渐渐向物欲症演变,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倒性优势价值观主宰了中国人的生活。

消费主义挟科学技术、大众文化、电子媒介文化和视像文化之便利,既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欢歌劲舞、欣欣向荣的一派新景象,助长了商品拜物教和享乐主义的风行,也猛烈地冲击着原有的文化秩序、传统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带来了现代性的断裂和后现代主义的莅临,促使文化发生了根本性转型。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享乐主义文化形态,是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体现,它煽动人们的消费激情,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其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再限定于需求的满足上,而是以欲望的培植和满足,以消费和享受为鹄的。

它注重的是感性娱乐、身体享受、欲望消费,追求无限体验的贪欲。波德里亚认为:“消费者把自己看作处于娱乐之前的人,看作一种享受和满足的事业。他认为自己处于幸福、爱情、赞颂/被赞颂、诱惑/被诱惑、参与、欣快及活力之前。其原则便是通过联络、关系的增加,通过对符号、物品的着重使用,通过对一切潜在的享受进行系统开发来实现存在之最大化。”

当消费取代生产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主题,成为时代的标志,这便促使社会以最大限度攫取财富为目的,不断为大众制造新的欲望需要,亦唤起人们追逐快乐的消费,投身非理性的狂欢。

消费成为幸福生活的现实写照,每个人都感到幸福就是拥有更多的金钱和财富,就是更多地购物和消费、娱乐和享受。消费主义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道德/伦理的看法。现代人已不大问什么是道德上应该的,而是问什么是技术上可行的,道德沦为科学技术的副产品。

消费主义修改了人们的幸福观和价值观,节约不再是美德,勤俭不再受人尊崇反遭人嘲讽,举债式的超前消费,“借明天的钱今天花”成为时尚新潮,一掷万金式的豪奢消费成为炫耀的最大资本,人们迷恋于“当下”与“片刻”之欢,成为“时尚”、“流行”、“幸福生活”的追逐者。跨国公司和媒体鼓吹的消费至上观念,让贪婪感染了每一个人,人们一面在追逐“豪宅、名车、高收入”,一面又害怕落伍,害怕赶不上邻居,竞相投入拼命购买的队伍,以为如果不消费,就会被社会抛弃。

只有用大量的商品来填满家庭和内心的空间,才能感觉充实与安宁。苏珊·桑塔格在一篇对话中说:“从文化角度讲,资本主义消费社会比专制主义统治更具有毁灭性……它带有深刻的虚无主义价值观念。和走向繁荣之机会一同到来的还有对文化的最激烈的改变。人们愿意把自己的生活和价值体系彻底摧毁。”

物质繁盛,心灵溃败,在这个欲望病态膨胀的年代,社会缺乏明确而又坚定的信仰,缺少崇高的精神信念,许多人否弃责任,拒绝思想,于是冷漠的个人主义、放纵的享乐主义、庸俗的拜金主义风行,精神在浊化,人格在矮化,世界在世俗化、功利化,社会生活呈现相当混乱无序的状态:如出现欺上瞒下的“假华南虎”、“三鹿奶粉”事件,出现“老鼠过街,无人喊打”的荒谬现象,出现见义勇为者倒霉,袖手旁观者风行的怪异。

私欲横流,腐败成风,贫富悬殊,环境恶化,空气中弥漫着贪婪之气、虚荣之气、炫耀之气和一股戾气,一言不合就可能引发大打出手,微小矛盾会迅速演变成仇恨恶斗,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而互不信任。“我是流氓我怕谁”、“笑贫不笑娼”之类的犬儒观念畅通无阻,很多人生活没有目标和计划,缺乏责任感,不以无知和缺德为耻,随波逐流,社会正在失去节制和方向。让人想起“酱缸文化”,想起“丑陋的中国人”一类说法。

消费主义在推动中国由政治、意识形态社会向商业、消费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用后现代主义的世俗化、多元化、浅表化、碎片化、文艺消费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等话语取代了现代性文化价值的启蒙理性、艺术自律、人文神话、审美超越、历史总体性等话语,促使当代文学从传统的经典文学向时尚文学、从审美精神文学向娱乐性的消费文学转型。

文艺在消费主义的侵蚀下,其所负载的传统人文精神和审美韵味逐渐变得不再“合法”,其所看重的主体自由、宏大叙事、深度模式、精英立场、审美超越和艺术自律等一贯追求,被反历史、反体系、反意义、多元化、怀疑论、相对主义、语言游戏、世俗消遣、欲望狂欢等置换颠覆。文学在摆脱了政治意识形态的纠缠后,又受制于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掌控,屈从于资本意志和经济利益,臣服于商业和欲望的法则,迎合与讨好大众阅读趣味,蜕变为交易的商品,道德伦理异化为淡如轻烟可有可无的模糊存在,人们价值观念的扭曲、价值天平的失衡简直就变成司空见惯的现象。

在商业消费社会里,消费被美化、琢磨和打造得至为精微,又运用得无比广泛,它制约着一切愿望和能力,善于为一切事物定价,并规定事物的价值,控制着人们的整个生活。包括文学艺术、审美等原本属于表达思想情感、关注生命、抚慰心灵的东西被淡化、消解为一种工具、一种技术对象。在一个丧失原则、标准追求轻松的时代,一切都可以戏说,一切都可以恶搞,一切都可以用来消费。

那些“高尚的价值”、优雅的情调、美好的情怀却变得无足轻重,失去了力量。像鲁迅那样勇于批判世态的浊风恶浪,为救治民众的精神疾患而写作的人越来越少,像巴金那样一心为读者写作的人越来越少,像路遥那样对普通人生存的艰难抱有深切同情的文学家越来越少,贴近生活、关怀民生、呼吁良知的作品越来越少。

文坛喧嚣杂乱,热闹纷呈,潮水般涌来的文学作品中,充斥了太多作家诗人自恋自赏的话语,太多的“小资”、“小我”和“中产阶级”趣味,太多出轨、偷窥、乱伦、阴谋、仇杀等极端叙事,太多自娱自乐的炫技与游戏之作。评判标准模糊近乎于无,价值尺度暧昧或缺失,恪守道义、追求高雅境界和真善美的作品越来越稀少。作品不再讲求品质、境界,不再具有人文意义,却追求抢夺眼球,制造话题,不再为正义呐喊,却会为利益吆喝,不再为社会文化的提升、人文精神的净化、灵魂的安抚效力,却在为消遣娱乐或者恶搞起劲鼓噪。红尘滚滚,竖子成名,假冒伪劣横行,“大师”“巨匠”满天飞,文学曾经是思想解放、真理寻求、社会情绪的表达,是民心观察、启蒙力量和政治理想的寄托,现在则变成了资本意志、商业促销和娱乐消费的助手。

在“一切都是消费品”的口号下,思维的力度被削弱了,人的精神追求臣服于物质欲望。当“文化丧失了提升人、陶冶人、影响人的功能,赚钱成为文化产品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在创作者和受众都失去对文化产品的质量要求之后,粗制滥造者四处通吃的时代便到来了。”

时代变了,文化场域变了,语境变了,追求变了,一切都变了!就像舞台演出一样,过去的演出依靠一个搭起来的高台就能吸引四面八方涌来的观众,现今的剧场、舞台装修豪华,布景绚丽多变,声、光、电用尽一切科技手段,比过去阔气多了。演员变了,走马灯似的换了一茬又一茬的人;内容变了,老戏本被遗忘,新戏本层出不穷;观众变了,口味变得刁钻古怪,俗不可耐;然而任你怎么敲锣打鼓使尽浑身解数,观众却寥落冷清,没有多少回应。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