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逛书店
写于2024年3月8 日
湖北的冬天,气温可与东北相比。可是却没有像北方那样的供暖。在家里,穿着棉衣厚裤,坐着不动的话,仍是感觉如坠冰窟。倒是出门走走路,到公园转一圈,还能感觉到全身暖和。这样,在整个冬天,每天或早或晚,都会出去走一个小时左右。
每次出去,在回来的路上,经过新华书店,会到里面稍坐,歇息一会儿。这个新华书店在四十多年以前就有,只是房子已数次重建,室内装修也与时俱进。现在已是两层楼的规模,门厅左侧是个小咖啡店,右手是个手机店。里面宽敞明亮,书架排列整齐,是开放式的,让读者自选。架上的书大多数用塑料膜封存着,但也有少数没有封膜的,可以自由翻阅。室内开着空调,冬暖夏凉。还有新置的桌子和皮沙发椅子,供读者阅览图书。去那里看书的人不多,倒是常有一些学生在书店里做功课。尤其是在周末,楼上卖儿童书的厅里,坐满了看书的小孩子。据说,全国各地现在都有这样的开放舒适的书店。多数是国营,也有私营的。在里面看书,甚至比在公立的图书馆还好。
这样的书店,在我小的时候,是不可想像的。那时的我,也喜欢逛书店。但那时候书店少,买书的人也少。书店和那年代别的商店一样,有柜台,书都摆在柜台里或柜台后面的书架上,读者是不能自己拿书的。如果需要挑选书,必须得让售货员从书架上把书取下来,让顾客翻阅。去逛书店,一般只能隔着好远看看书的封面。如果店里人多,售货员忙不过来,不买书的话,售货员是很不乐意拿书让你翻阅的。更何况那个时候的书少,而且十分单一,几乎所有的书都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连小孩看的连环画也是如此。
书店变成开放式的书架,也就是近十几年的事。改革开放以后,各种各样的书慢慢多了起来。但之前的十多年,没什么人写书,旧书都被没收,当作毒草毁掉。所以,开始的时候,很多书都是稀罕物。新书上架,一抢而空。在大城市,有时新书预售,早早的就会有人去书店门口排队。据当年做书刊编辑的马未都说,手抄本第二次握手印成书第一次在王府井出售时,购书的人排队,从柜台排到楼下,到店外的街道上,延伸出去一站多地。在小地方,则需要托人,找内部关系才能买到。更有内部参考的书籍,只有高官才能买到。这恐怕是现在的人难以想像的。
小的时候,学校不好好教书,课余没有什么功课可做,无所事事,但那个时候求知欲还是很强的,只是苦于找不到书籍。能看到的书,也就屈指可数的那么几本。父亲常说,他年轻的时候家里的书很多,让我十分羡慕,只可惜那些书在文化浩劫中都烧了。买不到书,能在图书馆里借到的书也很少,而图书馆也不是很多。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政治环境稍松动了一些,可能借到的书,也就是一些五十年代翻译的苏联小说。我当年喜欢的中国古典小说之类,则少之又少,偶尔才能借到一本,更不用说外国经典了。
记得考大学的时候,极度缺乏参考书,出版社重印了一套六十年代编的自学教材系列,好像是16本书,包括数理化,是当年为那些考不上大学的人自学编的教材。现在看来,那些书其实和课本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但当时很想要,和父母说了很久,后来终于托人找关系买到了一套,如获至宝。
在那个年代,学习的参考书实在太少了。不管有什么书,都会想方设法去借,去买。不像现在,各种学习参考书比比皆是,中外古典也是应有尽有。读书的人多,写书的人也多。可我们这代人已错过了读书的最好年华,虽仍爱读书,却记不住,也吸收不了,仅是享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