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的爱情故事
第一次看电影(爱情的故事), 应该是四十多年前。那时在读大学,还没有谈过恋爱,也没有经过经历过什么生死离别的种种世俗日常。但在当年,应该是被感动到的。尤其是那音乐,以至于四十多年之后的今天再次看时,故事的情节几乎全忘了,唯一还记得的,就是那动人心弦的钢琴曲了。
当年看到的电影是翻译的中文版,对话都是中文,听着可能有些别扭。今天再看的影片是英文原版的。虽然有中文的字幕,但对话都是英文,原汁原味。电影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依然很感人。除了主要的两个人年轻人的生死之恋,还有不同形式的父爱。女孩子的父亲虽然穷,但和女儿的关系却极好。另一方面,男孩的父亲虽然很富,但他是那种很传统的家长,对孩子要求十分严格。可能是小时候管得太严,要求太高,而且总希望让他按他父亲自己的方式去生活,以至于男孩对父亲似乎没有感情。平时很少回家,父亲千里迢迢开车来看他的曲棍球比赛,可他却连一起吃一顿饭的机会都不给他父亲。他宁肯自己和女朋友去打工来维持日常开销,也不愿意向父亲伸手。在他考试上法学院的时候,父亲主动伸出援手,但他拒绝了。哈佛法学院的校长是他父亲的同学,他的先祖还曾给哈佛法学院捐过巨资, 校内的楼房都是他家族的名字。稍微动用一下关系,就能确保上学的机会。但他不愿意提及家族,更不原利用家族的关系,他要完全凭自己的能力考入哈佛法学院。美国人都强调自立自强,不靠关系,不依赖父辈,这一点在中国恐怕是远远不能所及的。但是,上学需要生活费和学费,对像他这样的富家子弟,学校不提供奖学金,若父母不给,只能靠自己打工。女友兼职教小孩,他自己打小工,维持日常开销。法学院的学费应该是很高的,打工那点钱根本不够。没有奖学金,稍微向父亲低下头又能如何?不过那个年代的美国,学生应该能贷款的。
带女孩回家见父母,觉得父亲不够热情,故而连晚餐都不吃就要离开。结婚的时候也没有告诉父亲。这种倔强或者高傲的心态,似乎有点不可理喻, 宁可去打工和自己的女朋友过苦日子,也不愿意向父亲低头伸手。然而,做父亲的总是表面上严厉,内心十分宽容。在他的女朋友患病,需要大量医疗费用的时候,他才不得不去向父亲借钱,还不愿意告诉父亲借钱的原因。即便如此,父亲还是毫不犹豫的给他开了支票。在我六十岁之后再看这电影,有和女孩父亲同样的感受和共鸣。虽然不太能体会到男孩父子之间的爱,但也能理解,血总是浓于水的。或许年龄大了,做孩子的,就能体会到父母的爱。
联想到另一部经典的爱情故事,(简爱)。相对而言,这是两个不同时代,不同性别作者写的故事。在女性作者的笔下,简爱在十九世纪的英国,那个时候的情爱是可以无性的,可以是精神上的。但在二十世纪的美国,年轻的男女的情爱不可能是没有性的。就像电影中的那样,都是先同居,然后才结婚。两个不同的时代,两种不同的爱情。
再次看了这个电影,还有几种不同的感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年轻人反传统,不信教,可能十分流行。尽管女孩子来自笃信基督教的家庭,男孩子的家庭也是信教的,但男孩子自己就是不愿意信教,所以婚礼也不去教堂,而是请他的老师做证人证婚。另外,电影中男孩子除了参加曲棍球队的比赛,而且打得很好,他还和朋友玩壁球。在英国,壁球很普遍,在中国和亚洲国家却似乎不太多见。
看了电影我才了解到 Merry Christmas 里merry的发音和Mary的名字一样,有高兴和快乐的意思,这是我当初给女儿起名字时没有想到的一层。电影的取景地应该是哈佛大学所在的波士顿,而我有幸曾于九十年代末在那里学习工作过一年,所以影片中的很多地方都似曾相识,仿佛故地重游。
多年后重看老电影,故事情节虽然简单,却依旧感人,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