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夫人胡絜青老太太当年听了臧宏的“京味叫卖”,欣然提笔写下了“叫卖大王”几个字送给了臧宏。我想,可能是胡老太太年事已高,记性有些偏差;也可能只听了他不多的几句,便以一观十。以至于老太太去世后的多年,“叫卖大王”风起云涌,电视上,报纸上,庙会上,婚礼上。。。。。。多处可见,使臧洪成了北京民俗的权威。有一次,电视主持人问:“旧社会女人头上戴的花是用什么东西做的?”臧答:“纸做的”。我晕!那时甭说有钱人家,就连穷人家的女人过年过节头上戴的花也是和富人家一样,不是绢的也是绒的。因为头花不分高低贵贱之分,只有死了人花圈上才可以用纸花。哈哈! 电视上只要是关于北京民俗的节目,都要请来臧宏坐嘉宾。你看他:头戴瓜皮小帽,中式短打扮,腰系白围裙,打着绑腿,脚穿圆口便鞋,肩膀上斜搭白毛巾,手提小竹篮,丁字步一站,挺直腰杆,大嘴一撇,双眼斜视。。。天哪!这哪里是北京的叫卖小贩?分明是一个胡同里的地痞混混。这也能登大雅之堂! 再有,您只要留心听,不管是卖糖葫芦的,卖水萝卜的,卖菜的,卖花的,卖糖的,卖玩意儿的`````在臧宏的嘴里全是一个味!反正,年轻的没听过,年老的死得差不多了,剩下的是不管闲事的,谁会去探问真假?这怎么可能呢!旧社会,各行各业有自己的祖师和派别。就拿磨剪子磨刀的来说就有打“响板”的一派和“吹号”的一派。虽然都是磨剪子磨刀,但派别绝不一样。流传到今天也只剩下了打响板的,那吹号的大概噪音太大,被淘汰了。 由臧宏说开去----我对北京现存的“民俗”总有一些哭笑不得的感觉。 就拿中式婚礼来说,主要人物都身穿团花锦缎,红,黄,兰,绿,争鲜斗妍!再加上臧宏的一番礼节司仪,热闹非凡!其实,看看老舍的“骆驼祥子”,再看看末代皇帝溥仪的装扮就知道中式婚礼除了新娘新郎和一些女宾小孩之外一律都是素衣素帽。更不能穿蓝色的锦缎,要知道,蓝色的锦缎是给去世的人穿上的“装裹”。 在看结婚主角的穿戴,新郎整个是一个“陈世美”,那新娘呢?无疑是京剧里的“杨贵妃”。一个是杀妻灭子;一个是马嵬坡自缢。呸!打嘴!多不吉利! 现在,一提到北京的民俗就是“叫卖”和“吆喝”好想除了这些就没有别的了。有关部门为了承传这些“民俗”或是为了热闹,请臧洪去庙会表演,到学校去传授。弄得一些花季少年嘻嘻哈哈穿戴起来,拿起道具,嘴里歪腔歪调,不伦不类! 除了“叫卖大王”之外,还有什么“叫卖真人”。。。!难道,京味文化和民俗只停留在叫卖和吆喝上?还有没有别的什么?难道,天桥的下九流文化可以概括成为京味文化?不然! 北京的礼节,礼仪,语言,厅堂,布置,穿戴,吃喝,花草,玩物。。。太多太多!说也说不完,想也想不全。那些民俗专家是怕累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说为妙。把事情都推给臧鸿之流去做,管他对与错,他们得了钱又风光,乐得屁颠屁颠,多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