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路南京西路,靠近愚园路的东端入口,有一幢被一代又一代文青们追捧缅怀的常德公寓,那是张爱玲在上海曾经的五六个居住地之一,常德公寓的闻名,甚至连她康定东路的出生地张公馆都几乎被世界遗忘。而短短不到三公里的愚园路,却见证了张爱玲成为一百年来华语文坛最耀眼恒星的各个重要节点。
张爱玲父亲虽然有着优渥家庭孩子们常有的一些习性,但他渊博的文学知识也确实深刻影响了张爱玲的文学之路,他酷爱的《红楼梦》也成了张爱玲沿袭一生的爱好,可以说,他是张爱玲文学起步的领路人。而漂亮西化的新时代女性,张爱玲母亲,则为年幼的张爱玲打开了一扇看向世界的大门,遗憾的是,她几乎缺席了张爱玲和弟弟大多数的童年少年成长过程,然而,这丝毫不妨碍童年少女时代的张爱玲对母亲的羡慕崇拜和遥远的神秘想象,因此,得到这位时髦优雅母亲的认可,始终是年幼和少女时代的张爱玲最大的愿望。
随着父母离异,父亲迎娶前民国总理孙宝琦的女儿,张爱玲和弟弟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终于,在一次被父亲关禁闭半年后的一个深夜,张爱玲不顾带大她的保姆反复叮咛,也不顾母亲一再强调自己不比父亲财力的现实,义无反顾跨出了张家大门,这一出走,就是近乎一生的再也不见,但只要看到她当时的心情,就知道那一刻对她而言意味着什么:“当真立在人行道上了,阴历年寂寂的冷,街灯下一片寒灰,但这是多么可亲的世界,我在街沿急急走着,每一脚踏在地上都是响亮的吻。”
终于逃离日益压抑的父亲家,奔向她崇拜的洋气母亲家,她雀跃的心充满了希望。但随着与比较陌生的母亲同住一个屋檐下,张爱玲才发现,母亲虽和她有着共同的文学爱好,但母亲关注于她能否成为淑女远多于对她写作才能的肯定,而这,恰恰又是一直特别在意母亲认可的张爱玲极大的弱项,时光流逝间,许多心情已然在不知不觉的日常里悄无声息地发生了巨变,所有或复杂或微妙或随时变化的情绪,从逐渐到最终,在彼此爱而不得或爱而不解之后,转换成彼此的各种负面叠加。日月虽流过无声,但张爱玲却越发被看似平淡实则复杂的日子消蚀,当年她果敢地从父亲家出走,但却在她自小就羡慕崇拜的母亲那里,依旧碰到了新的难题,她为学不好淑女而苦恼,却又多么不希望看到母亲的失望,逐渐地,在新家,寂寞和孤独再次在她心里来来往往,唯有以诸多优异成绩来获得母亲的赞许。张爱玲母亲虽在最重要的几项选择上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张爱玲成长期最需要的母爱,却始终在严格的母亲那里缺席。
少女时期开始的家庭变故和挫折困窘,让张爱玲体会到了钱的重要,她努力挣钱喜欢花钱,对深受金钱奴役控制的人又很看不起,张爱玲许多看似矛盾的性格却似乎又都能在她身上平衡地和平共处,她通透人情世故,却无论是穿衣打扮还是待人接物都我行我素,她23岁大放异彩红遍上海,却在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深居简出,她从小接受良好的西方教育,却最钟情于中国的小说创作,她能雅能俗,字里行间不时让人获得与她深刻的共鸣,难得她还会在文字里和读者们套近乎,但却又与公众刻意保持着远距离,她的才华和背景,让她底气十足做足了自己。
如果说父亲引领她进入文学世界,那么聪颖的张爱玲,凭借好学和优秀作家所必需的天赋异禀,融合自己的经历和大时代下的特殊家庭背景,逐渐构成了她文学的最大养分。而从少女时代起不时以一种“边缘人”或旁观者姿态冷眼旁观身边一切的张爱玲,得以让她深谙人性的善恶冷暖,内省又敏感的她,将诸多经历和领悟,成就了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众多直指人心的场景,令读者如身临其境般的入木三分,这位落笔如珠的大师,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求学
而在愚园路西段的尽头,长宁路1187号,曾是一所著名的女子教会学校,圣玛利女中旧址。1931年秋,11岁的张爱玲进入了这所女中就读直至1937年毕业,这也是她与父亲共处的最多时光,毕业后,她以远东最高成绩梦想成真考入伦敦大学,却因二战转读香港大学。张爱玲从小女孩时期就迸发的文学才气日益显现。虽然圣玛利女中以英文授课为主,但张爱玲的写作能力却已引起了她国文老师的注意。在她12岁那年,她的第一篇习作在校刊发表,13岁,在上海的一家英文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而她立刻拿着这笔稿费给自己买了一支口红。
当香港沦陷,张爱玲不得不结束学业回到上海之后,她再次住进了常德公寓,那幢当时在上海滩很罕见的带电梯八层楼房。成了不喜应酬的张爱玲的世外桃源,公寓的阳台也就成了她与世界联系的最直接最清雅的方式。意大利风格的阳台,张爱玲倚着它,呼吸城市的空气感受城市的韵律,她可以远眺显赫的哈同花园派对,可以朝下看到佣人提了篮子买菜,看南京西路上的封锁,观正对面的电车公司里不时拖着两条长辫子进场出场的电车们,夕阳笼罩下,城市的恢宏辽阔和惆怅落寞被她尽收眼底。洋眼望够了,张爱玲会回转身,倚着阳台和姑姑说说闲话。这幢公寓,陪伴了张爱玲诸多寂寞的时光,也见证了张爱玲从默默无名一跃而为那一时代的文学新星。大师云集的时代,虽然她的文风和时代主流如此格格不入,但却依旧势如破竹。她在这座公寓,先后完成了她一生里最重要的作品《红玫瑰与白玫瑰》,《封锁》,《金锁记》,《倾城之恋》等,而那里,也是张爱玲胡兰成相识,结婚,分开的地方。
———————————————————^_^中场休息处^_^———————————————————
周瘦鹃(文元坊)
周瘦鹃,鸳鸯蝴蝶派泰斗级人物,张爱玲起步华语文坛的最重要伯乐。
1943年初春的一天,时年23岁的张爱玲,怀揣着自己的两部小说,走出常德公寓。初春的上海,风依然凛冽,迎春花却已在早春里开出了嫩黄的小花。张爱玲慢慢悠悠走上愚园路。这条路,是她最熟悉的马路了,经过红色的救火会大楼,那里有着可以将大半个城市收入眼底的高高瞭望塔,经过市西女中,隔街一如既往低调的涌泉坊,只有弄堂深处西班牙别墅的高高烟囱,暗示着弄堂的不同寻常,再走过四明别墅,她的脚步,在愚园路608弄文元坊前停下。这天,是母亲一系的亲戚引荐张爱玲带着自己的小说,登门拜见周瘦鹃先生。
右转弯走进这条安静的宽弄。各个花园里,各种花儿在早春的阳光下等待着盛开的一刻,而这,也像极了那一刻的张爱玲,她并不知晓,不久后的自己,会成为上海滩最闪耀的文学新星,她更不知道,在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她会成为一朵经久不败的文学盛开之花。
走到94号门前,张爱玲轻轻敲门,门里,是她慕名已久的资深编辑作家周瘦鹃先生。少许寒暄之后,她恭敬呈上自己的两篇小说。当周先生接过书稿,立刻被标题吸引。当五四以后文青们多视旧体小说为落伍标识时,张爱玲,这位洋派的年轻女子,却为自己的小说起了这样的书名,令周先生大喜过望,待他把小说读完,立刻决定安排在《紫罗兰》复刊号连载,他甚至亲自执笔向读者隆重介绍了张爱玲。数月后,名不见经传的文学青年张爱玲,以《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两部作品一炮打响上海文学界。
傅雷(安定坊)
江苏路284号的安定坊,坐落在江苏路靠愚园路口,内里和愚园路的岐山村相通,这也是愚园路弄堂的一大建筑特色,弄连弄弄套弄。联排花园别墅组成的安定坊,家家户户的院落里花木扶疏绿草茵茵,而黑色的竹篱笆又把每一户的隐私恰如其分地保护得妥妥帖帖。
傅雷先生自1949年搬入安定坊后,就一直居住于此直到1966年去世。傅雷先生将他居住的小楼起名为疾风迅雨楼,这,似乎很符合傅雷先生的性格。张爱玲作品打开知名度后,傅雷先生以迅雨的笔名,发表了一篇评价近邻张爱玲作品的文章。由于他的文章发表在柯灵主办的杂志上,在刊登前,柯灵为了双方,还是把傅雷文章里的一两句话给删了,不想,这让傅雷对柯灵不经同意擅自删减文章来了一次疾风迅雨的抱怨,傅雷先生的刚烈耿直可见一斑。在这篇文中,傅雷实话实说地对《金锁记》大加赞赏,称之为40年代文坛上最丰美的收获,但对其他作品特别是《倾城之恋》进行了批评,称之有点庸俗。而那一刻正红透上海文坛的张爱玲,在看到这篇文后,保持了一段时间的沉默,终究还是以文自辩,那篇文章,是我印象里唯一一篇张爱玲少许“涉政”时局的文章。当然,那一刻,她丝毫不知迅雨即是大名鼎鼎的傅雷直到她移居香港后,才得知迅雨竟是傅雷。
佘爱珍(愚园路749弄)
佘爱珍,商人家庭出身的千金小姐,不爱红装爱武装,不爱读书爱混混,自小喜欢打架拜把子,提刀让渣男娶她为妻,落刀义无反顾随心而动,直到最终和吴四宝一见倾心。她替吴四宝把棘手事一件一件摆平,吴四宝杀人不眨眼,唯独对佘爱珍,却只剩服服帖帖这唯一一贴药。
佘爱珍为人仗义大方,当吴四宝被日本人和李士群合谋暗杀后,本就对佘爱珍动过恻隐之心爱慕之情的胡兰成,心思又开始活络,抵挡不住对佘爱珍的爱慕,胡兑现了曾许诺的替她报杀夫之仇,两人在数年后的日本再次相遇,再数年之后,佘爱珍嫁给了小她六岁的胡兰成。那个在困窘之时拿了佘爱珍200元救济,那个在困顿之刻却毫不犹豫接受了张爱玲赠予的30万稿费的胡兰成,他曾经的那个花花世界,到了佘爱珍手里,被彻底阻断。两人自结婚后的二十余年,胡兰成终于稳了神定了心,死心塌地,再也没(敢)闹出新的妖蛾子。
陈丹青先生曾说到已经绝迹的上海女子:很会应对很会说话但不世故,很调皮很泼辣很会吵架但又斯文有度,特别体谅对方给对方面子,在人际关系中让你舒服又很有担当,遇到事情,她来了就如流氓来了一样,她会摆平,用一种很舒服柔性的方式摆平。这样的上海女子,陈丹青惋惜道,只在很多年前的纽约碰到过一位,之后就再也没有了。陈丹青所仰慕的上海女子,似乎和佘爱珍无意间有着诸多通性。
台湾导演侯孝贤曾经最大的愿望之一就是把佘爱珍搬上大屏幕,他甚至连片名都想好了:《上海爱珍》,当他在八十年代终于在日本见到佘爱珍时,留下了“佘爱珍的行事风格简直是既繁复又华丽,既大方又世故”的感叹。
世界很大有时却又那么小,那个时代几个完全不同属性的风云人物,却在愚园路的几个小小区域不时地隐约相交。
而在张爱玲的作品里,有众多的上海故事,也有着很多愚园路的影子,从《封锁》到《色•戒》,王佳芝在最后一刻上的那辆黄包车,对车夫说的地址是愚园路,只是在李安的电影里,愚园路变成了武康路,这或许来自李安导演对武康路的别样情怀。而色戒的原型丁默村,则曾居住于愚园路1010号。张爱玲怎会料到,短短一条愚园路,却有那么多曾与之相关的风云人物,在这里或相识或相爱或相怨或相杀,而曾经可谓近邻的张爱玲和佘爱珍这两位奇女子,最终却又与胡兰成,有了千丝万缕的前因后缘。
张爱玲的作品被一代一代流传,过了那么多年,她的一度荣耀祖先们似已被人们渐渐淡忘,而她,却成了五四以来最让人铭记的华语作家,她的文学地位,虽和那个时代格格不入,但,只能说,这句话胡兰成说对了,鲁迅之后,有她。她在文学史上的成功可谓另类意义上的天时地利人和,她所处的独特大时代背景下的独特家庭背景和独特生活经历,以及她傲人的天赋造就出的深刻又灵动的文字,成就了唯一的张爱玲,她的作品也就注定会被一代又一代文青们铭记,被众多人群模仿,而这些,都是对她文学成就的最高致敬。
农历8月19,今年的9月25日,是她诞辰的日子,人生如流沙,曾被潮水轻抚,也随潮退无痕,众多名人名家如流星般划过,灿烂一刻,然而,终会有几颗恒星,被看到,被喜欢,被流传,而张爱玲,无论喜欢与否,她就是她,那颗被华语世界和岁月长久铭记的苍凉恒星。
突然想到她取名为《小团圆》的封笔之作,虽未看过,但依旧清晰记得看到这个书名时心里生出的莫名感动和隐隐希望,只希望,那是她暮年时送给自己的最好礼物:和曾经最大最长久的敌人,也是她曾经最爱最在乎的两个人和解,她们是:母亲,胡兰成。
是啊,盼望疫情早些过去,我们相约美丽的夜上海!
和这里的上海朋友们一起沉浸在等等文艺沙龙的氛围里,wxc 应该少点八卦,多点等等的文艺。下次和等等及朋友们上海有约!:)
一并问好!
链接中是夏志清回忆与张爱玲交往以及沪江岁月,还有其他相关文章。
和你同感,每次回上海,有几条马路是必会走全程的,而愚园路总会是第一条,你拍的照片遭遇手机坏了好可惜,不知道能不能找专业店家试试把里面的照片倒出来,如果可以就是大惊喜。
张爱玲给人印象很冷,虽的确如此,但我的理解是如果她碰到能让她热的人或事,她就是一位最热烈的女子,会用最大的爱和热忱去全心全意付出她认为值得的人和事,无论是对胡兰成还是莱雅,也无论是晚年倾心研究的红楼梦或海上花翻译,她都用足了心力做这些让她感觉值得和愉悦的事情。而她作品里很多景物事物的描写,有时让人恍然似乎回到上海或者是那个时代的那一刻,总感觉她是在用独有的语言风格和意境创造,为读者谱写出一部别样的思乡曲。一位才气横溢的奇女子,华语文坛有她,实是幸事!
每次回沪,淮海路,南京路可以不去,但愚园路总是逃不了,非经过不可。一直经过,要不是读了等等的愚园路糸列,不读书不读历史的我还真不知道民国时期愚园路上有那么多风云人物与精彩故事,下次回沪,我要仔仔细细按照等等写的好好走一遍。
说来好巧,我拍了一张救护会的照片,不巧的是,手机坏了,没了。下次回去再好好地拍几张。
等等,真佩服你,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写得棒棒的,文才一级了。
等等真是深藏不露,对张爱玲研究得很深刻。文笔自是精彩流畅,我和菲儿一样赞不绝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IxOI6Mjf3U
我们没有生于在那段缤纷多彩的时代里,还好,张爱玲的小说和她编剧的电影,以及她住过的建筑物 … 多少留给我们一些念想,对美丽事物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