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蝉脱壳楠楠

一届草根 留学美帝 胡说八道
正文

两会看什么?读这篇你就心中有数了

(2016-03-16 01:02:25) 下一个

看了今年两会的首场新闻发布会,感觉和往年相比,味道似乎变得“平淡”了。新任政协发言人王国庆有着深厚的新闻从业经验,非常了解记者们抓新闻的心理,回答问题淡定从容、不温不火,事情都坦诚地聊了,又没留下什么“话把子”。所以,今年全国两会的开场,就不像往年那么“火爆”。

前两年的首场闻发布会之所以热闹非凡,都是由反腐话题而起。2014年的热词是“你懂的”,2015年的热词是“铁帽子王”。围绕政协发言人吕新华的这两个措辞,媒体曾经下足了索隐的工夫,虽然最终并没有得出确切的结论,但那种众说纷纭的景象让人记忆犹新。今年,王国庆同样也谈到了正风反腐问题,媒体的提问中规中矩,发言人的回答则像教科书一般无懈可击。为什么问答双方如此默契地放过了一个热门话题呢?我想主要的原因是,反腐败斗争确实已经形成了压倒性态势,曾经的悬念已经一一揭开,新的谜语还没有形成。所以,反腐败已经由大热话题变成了常规话题,归于平淡也就理所当然。

我在场外观察过很多年的全国两会,有一个模糊印象,就是十八大以来的两会确实总体上变“平淡”了。这种平淡感不是说没有焦点话题,也不是说它的重要性不复以往,都不是。以前的两会报道,不知道什么缘故,总是被很多花边所装饰。要么是“明星”般的衣着,要么是雷人雷语,要么是与两会宏旨无关的花絮,总之传播最广泛的都是“热闹”,而不是真话题。有些代表委员之所以得到高频曝光,不是因为他们提出了非凡的政治见解,而是因为他们的会外身份。两会报道的这种娱乐化倾向,其实是有损于两会的严肃性的。

有人说,读懂了全国两会,就能读懂中国。这个说法大体上虽然不错,但是,要真正读懂两会并不那么容易。变得“平淡”的两会,有利于真话题浮出水面,为“读”两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怎么去寻找并理解真话题呢?这就需要一幅政治大图。

从十八大以来的政治逻辑去观察,今年的全国两会有如围棋术语中的“天王山”,位置很重要。2016年的历史定位,叫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读起来有点绕,但意思很明确。面朝宏伟目标只差一跃,这样的“开局之年”不仅头绪繁多,而且任务很重。保持经济的必要增速,当然是重中之重,中央经济工作会为此开出的药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论你懂还是不懂,“供给侧”注定会成为今年两会的热词之一,其中包含的诸多子话题也会吸引足够的眼球。比如说去产能,会让一些地区的部分人员面临就业安置问题,又比如去库存,就又和房价联系在一起。只有看清了全景,才能准确地理解这些问题的走向。

“获得感”同样也是真话题。增加收入和降低税收,能够给人民群众带来获得感,这个好理解。但王国庆说,要让正风反腐给人民带来更多获得感,这又是什么意思呢?这其实是一个信号,意味着今年的正风反腐工作会有一个“变线”,高举高打还会持续,但针对老百姓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可能会加大惩处的力度。如果不能让老百姓看到明显的转变,获得感当然就无从谈起。除了这些,获得感还有一个重要来源,就是社会的公平正义。司法改革的顺利推进,对于“决胜阶段”意义重大,司法界的代表委员们对这个话题的见解、提出的意见建议,无疑都值得特别关注。

“共享”可能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真话题。今年的两会上,“共享”肯定会大热,原因就在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不允许有人掉队。精准扶贫的任务很重,但中央的政策如何落到实处,对地方是个很大的考验。来自中西部地区的代表委员如果能够就此提出良策,肯定会得到媒体的着力报道。

两会是参政议政的场域。对政治的每一次叩击,都会切实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这也是全国两会的公众关注度越来越高的原因所在。撇开话语的泡沫,直面真话题,就能摸到时代的脉搏、看清社会的方向,个体的道路也会因之变得更加清晰。

(文/蔡方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