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史新解读43

(2016-10-24 05:24:43) 下一个

第二小节:大失血-黄金,白银的大外流

事情是先从黄金上发作的。道理很简单,不管是贸易结算也好,资本撤出也好,如果一定要用贵金属,当然黄金好过白银。何况中国当时拥有世界第三大黄金市场,通过交易量来推算,其黄金储备应该在2000吨以上。1930-1935年的世界平均黄金价格为25.71美元,1吨黄金82.1万美元,同期国际平均银价一美元=2关两,1642万关两的白银结算10吨黄金就搞定了。在上海,你一下运出1642万关两白银,算是10%的库存量,很显眼了,黄金则小于0.5%,不显山不露水,悄声无息。

对于中国1930年代上半期的贵金属流出,研究主要集中在白银上。黄金很少有人关注。可供援引的资料就这么几条。一条南京政府1930年5月16日宣布禁止黄金流出。可见从1930年开始,中国的黄金就开始流出,数量大到要用政府法令来禁止。之前的中国从来不禁止黄金白银的流出入,一任自由。正因为这个自由,上海才有机会成为世界第三大黄金交易市场。南京政府的这个禁令割断了中国黄金和国际黄金的实体联系,致使上海金价失真,从而毁掉了黄金对冲中国货币-白银的功能,使市场丧失了大量买卖黄金的动机。1935年以后,上海的黄金市场基本不存在了。以后在汪伪和日本统治下,上海,天津的黄金市场有所恢复,已经和1920年代不可同日而语了。一个市场,一个世界规模的市场,要形成是很难的,毁掉它很容易。

那么南京政府以毁掉一个世界级规模的黄金市场为代价,是否制止了中国黄金的外流?看数据好了。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合计

3160

13670

13150

12160

7160

4370

2930

56600

 

这是海关统计的中国黄金净流出量,单位“万关两”。数据到36年为止,一共流出价值5.66亿关两的黄金,合2.83亿美元。禁令有效吗?禁令无效!所以,什么时候中国商人最怀念前清?1930年!晚清这70年,的确昏聩,不过涉及洋务,并不蛮横,都是小心翼翼的,因为西方文明的光芒太强烈,士大夫们有点怯场,生怕得咎,任何洋务总是华洋间反复协商才实施的。1930年的民族主义新生代们自以为真理在手,占据道德高地。出手蛮横,不讲道理。其代价即使到了85年后的今天,中国人民仍在支付。

上面说过,海关统计的贵金属数据是不完备的。白银尤可,黄金是根本没有准头的。1930年代到底中国净流出了多少黄金,海关的数据不作数的。海外的数据呢,我读书中发现了一条。C.P.Kindleberger的西欧金融史里有个引用,说格雷厄姆和惠特尔西在1939年合写了一本书,书名我查不到,此书1978年再版,在其1978年版的第16页上,有1930年代中国黄金净流出海外的数据,15亿美元,35美元一盎司的话,大约1343吨,这个数据大概是正确的。第一,它新鲜,39年的数据。第二,从上海的黄金存量来看,35年之后上海市场上看不到什么黄金。净流出1300吨是可能的。那么好,15亿美元的出超对应了什么项目?整个30年代,中国10年的贸易逆差总额不过11亿美元,那你中国总有些其他收入来冲抵这个逆差的。按照陈争平先生的计算1930-1936年中国国际收支出超总额在11.22亿关两左右,即5.61亿美元。如果中国真的是用黄金来清算国际支付责任的话。15亿美元足足可以让中国熬到, 嗯?1945年或许?也不用打什么仗了。可见这笔15亿美元的出超里面用来支付中国国际贸易逆差的不多。我的看法,应该是外资的大规模撤出。这种以黄金为媒介的外资秘密撤出,被只关注白银进出的学者们忽略了。因此没有在当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反映出来。外资在中国,其安全保障主要就是二个,一个,治外法权,你已经差不多给它弄没了。二个,就是这个自由买卖的黄金市场,只要这个市场是流动的,自由的,而且能维持足够的量,就是外资最后的退出渠道。你的禁令实际上是向外资发出了撤资起跑的发令枪。据雷麦的估计,1930年中国的外资总数30亿美元,日本10亿,主要在东北,上海。日本人根本就不想撤出,他依仗着武力,还在做大规模的投入。撤出的主要是英美,20亿美元多点,依靠变现购买黄金,撤出了10亿多。剩下的可能是因为29年-33年国际金价高涨,出境套利的黄金。

黄金之后就是白银。中国的国际贸易出超不依靠汇丰的外汇保护,纯用白银对外结算是从1930年开始的。 还是调用陈争平先生的数据:单位万关两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合计

6700

9080

13830

13070

25130

22940

21510

112260

 

1930年到1936年总共用去白银11.22亿关两。那么当时中国的白银总数是多少呢?1911年为止是12亿,1912年直到1931年中国白银净流入的最后一年根据海关数据净流入8.13亿关两,合计20.13亿两。学术界基本同意到1931年为止就是这个数据。耿爱德有自己的计算,认为有25亿两。估计他是将窖藏也算进去了。7年里面中国的白银走掉一半。注意,这只是国际结算金额。套利,走私出境的白银还没有算进去。白银因结算而流出,在中国不算个事,年年都是这样啊。但是以前是流进汇丰。汇丰会通过债务让这个白银再流回来。现在,这样的保护机制消失了。流出去的白银是真正的一去不复返了。

白银的减少是从1932年慢慢看出来的。当然这个“看出来”是要打引号的。是今天我看出来的。当时的人并没有看出来。当时只觉得奇怪。往年春丝蚕,秋杂粮需要用去上海大量银元。1930年内地大丰收,可是银元需求少了25%。内地吸收上海银元的能力在慢慢减弱。29年上海银元流向内地5870万元,30年3322万元,31年5413元,似乎又回归正常。那年长江大水,赈灾款项占去很大比例。32年一下倒过了,内地流进上海1.4亿元。32年也是丰收年呢,收购季节银元都不下乡,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上海白银充斥,银行里存有大量银元贷不出去。33年又进来7700多万元。出了什么事了?上面的章节里,我讲过,中国的外贸是逆差贸易,逆差货物单向从海外流向上海,再从上海流向内地。白银反其道,单向从内地流向上海,再上海流向海外。这个是中国外贸的结构性问题。只要逆差不变,问题不变,它永远存在。以前之所以没有发作出来,完全是因为英,日二位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哼哈二将帮中国看守外汇的大门。现在门将休息去了。理论上的白银单向流动终于成为了现实。 其后果是农村的破产和革命的兴起,这次是革革命者的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哈神探 回复 悄悄话 原来是这样的,有意思
豆腐干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哈神探' 的评论 : 好问题,好问题。我也回答不出来。一部分来自日本是肯定的。日本江户时代直到近代产出大量的白银,这个大家都知道。他还产出黄金。而日本的对外贸易逆差的支付,一直是用白银的。以致到了江户后期出现了银贵金贱的局面,虽然总体上的金银比1比12,和中国差不多,但是非常不稳定,银总是忽然贵起来,那么日本国内的金银比是法定不变的,于是商人套利,输入银,输出金来平衡。金输出的对象无论是澳门,琉球,还是中国,最终目的地总是中国。另一部分应该来自中国的淘金工。中国南方外出淘金是有悠久传统的,时间之早,地方之远都超过想象。关于这部分根本没法研究。我读到过二则资料,都是鸦片战争之前的,1820几年,一则广州的英国领事的报告,说今年从广州流入中国的淘金工携回的黄金大概10几万两。一则是新西兰政府对华人淘金工的表扬,说这些人吃苦耐劳,安分守己,而且只要挣到100英镑的黄金马上离开新西兰。一镑7.3克吧?100镑大概20两黄金。海外大大小小有多少金山?曾经有过多少人次的淘金工? 具体数目根本没法统计。总之到了20世纪初,中国的黄金拥有量不是个小数目。
哈神探 回复 悄悄话 记得以前中国是不产黄金的,中国国内的黄金是怎么流入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