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史新解读39

(2016-09-19 05:27:46) 下一个

2.工业化沉淀了本来就不多的资金

其次士大夫的行为模式变了。前清时候,士大夫办实业的不多见。一般都是官办,士大夫的股份作为商股夹杂在里面。存款也是唯恐人家知道,偷偷摸摸地存在洋商银行里。有的连家人都不告诉。李鸿章死后,天津汇丰给出150万两存款。李经方拒收,认为他父亲在汇丰的存款绝不止这点。大清一倒,这些就都漂白了。可以拿出来用了。干什么呢,办实业。民国初的风气是士大夫人人谈实业,个个讲救国,形势看得都很明白,地主阶级必须赶紧向资产阶级转变,过了这个村可没这个店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从此诞生了。工业投资是很耗费资金的,即便是轻工业。

一战是中国工业腾飞的起点。投资主要来自二个方向:一个是日资,一个是民族资本。日资前一章已经充分叙述过了。并不消耗中国的白银,他实际上是向中国注入白银。现在单说民族资本。1911年民族工业资本是1.5亿银元。到1933年不包括东北的数据是4亿元。这些民族工业资本数据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当时的民族资本家是根本不考虑流动资金的,都是先投入固定资本,周转的事情等厂子转起来再说。1911年全中国白银存量才12亿库平两,民族工业固定资本几乎要占据10%。1933年全国流通银元大概17亿元,民族固定资产要占23.5%. 这是新出现的问题,跟工业化之前的经济模式不一样。以前都是办货,货如轮转,钱也是飞快周转的。1911年中国12亿库平两的白银能够支撑100亿两左右的商品经济规模,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个经济主要是以贸易为主的。一战以后,变了,办货变成了办厂,工业化像个怪兽,源源不断地吞噬中国本来就不多的资金。其实何止是工业化,现代化本身就是钱坑。通讯,交通,公用事业哪个不是费钱的无底洞?Rawsky做了个估算,他把所有的带现代味道的固定资本投资全部算进去, 1903-1936,中国年均投资4.95亿元。总共168亿元。就算东北全是日本人在投资好了,去掉44亿元,剩余124亿元。这些钱妥妥地沉淀到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底层,成了他的地基,周转缓慢。

3.银根奇紧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新的社会经济行为带来了新的资金使用模式,从而造成了新的问题。一战爆发,欧洲各国暂停了金本位,禁止金银输出,鼓励输入。英国开始从中国抽回白银,1914-1917年海关记录了8170万关两白银的净输出。偏偏1916年开始中国的民族工业快速崛起,二下夹攻,再加上农村日益增长的银元需求,上海的银底撑不住了。

银根紧到什么程度?17,18,19年连续三年上海的白银存底月平均金额始终保持在3000多万规两。这是什么概念?当时全国中外钞票发行量在1.2亿元,准备金至少要求5000万银元;那还有存款保证金呢,1922光中交二行的存款就达3亿元,外商银行方面,单是汇丰一家就有1亿元存款在内地,10%的保证金起码的吧?这就是4000万元!二项相加9000万元,合6480万规两是雷打不能动的;钱庄日常结算资金呢?前面章节里说过100亿左右的全年结算金额,一天就是3333万,10%的现金结算都要300万元;其他零零碎碎的比如标金,外汇仓位保证金等等,这些都得靠月均3000万规两银底来支撑,难不难?千难万难!

但是饭不能一天不吃啊,生意也不能一天不做。每年春季丝茶上市,中秋一过,棉花,杂粮,上海都要拿出白花花的银子去采购。一年之中,上海银底,洋底的最高水平和最低水平可以相差三千万规两。[1]一到冬季洋货结账和土货收购两面夹击,一边是白银哗哗地向洋商银行里流,一边是银元大量下乡。银拆,洋厘本来应该是个跷跷板,此时却同时上涨。银根极紧,商家到处找银子,急如星火,深夜不息。1923年冬季上海可以动用的存银下降到500万规两。连洋商银行都恐慌了,从来没有过的事。[2] 1924年冬季基于上年的教训,大家都多准备了白银。总库存从23年的月均5399万规两上升到月均6985万规两。结果还是出了事,还倒了几家钱庄,比23年还不如。[3]那么上海的白银少了,内地的白银是否就多了呢?才不是呢!看当时的报刊,大家都在叫钱少,而且都将原因归结给对方。上海叫嚷内地土货吸收了太多的银元。内地叫嚷上海的钱庄将头寸全部调回上海,总之谁都缺钱。钱到哪里去了,一个沉淀到了农村里了,一个沉淀到了洋商银行里去了。

1911年以后的中国需要钱,需要大量的钱来和日益增长的经济规模相匹配,来完成从商贸经济到工业经济的转变,但是中国没有一个起码的现代货币制度,中国法币的发行之路迟至1935年,还是被迫,不得已才走上去的。之前,中国只有白银,只能依靠白银输入和加速周转来解决自己的货币困境。输入的事慢慢再说。先说周转

 

[1]这里将,银两,银元统算在一起,以规两为单位。

[2]一战后的白银紧张还有东北的原因。东北战前是用卢布的,可兑换黄金,好像四个卢布一钱。所以东北经济发展的货币负担战前是俄人承受的。战后卢布崩溃,东北的货币负担转嫁到了内地。

[3]24年还有江浙战争的因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3)
评论
哈神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豆腐干' 的评论 : 七十年代的房和车比现代的比简陋多了,同样工资水平肯定供不起现在的房和车;说明工薪阶层工资水平至少没有增加,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不知道。以前我的邻居好像是个老西,夫妻俩加岳父三人一起供房,生了三个孩子,后来老公失业没收入卖掉房子搬走了。中国人过过苦日子,有勤俭持家的观念,老美一直过宽松日子没这个概念,刚来米国的时候还听说,一个中国人嫁给老美,很快就把老公歉的信用卡债务给付清了,老公高兴的说,终于翻身了
豆腐干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哈神探' 的评论 : 嗬嗬,房子不够大。要改成中式四合院那样的,一房一排屋,然后工资全部上缴,由老祖母统一安排。这倒真解决了真实工资下降的问题了。真的奥,社会生活方式是由经济生产方式决定的。以前70年代,一人工作养一家,不过一房一车一狗的中产阶级生活,现在同样的生活水平得夫妻二人同时工作才能维持。就是说同70年代相比,人均实际工资已经下降了一半。瞧这趋势还要再往下降,这样下去,30年后,父母孩子二,三个家庭住一起,赚三,四份工钱维持中产阶级生活水平也不是不可能。如果要坚持小家庭,哪里去找第三份收入呢?一夫二妻?一妻二夫?要么技术进步到买个机器人做奴隶?
哈神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豆腐干' 的评论 : 嗯,一代又一代的命,比起上山下乡的一代,还是好一些,那代人连婚房都没有呢。人年纪大了,消费的少,啃老实际是家庭内部代际财富转移,促使后来的人更加重视家庭。照这样发展下去,可能要回到大家庭了,老爷子,大房,二房,(三房),同居一个屋檐下:)
豆腐干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哈神探' 的评论 : 对,低利率,负利率对退休老人尤其不利.有房套现的还好说.我刚来的时候5万年薪都找不到大学毕业生,现在3.5万都抢着去.日常生活费用上涨起码一倍,房子涨了近4倍,叫孩子们怎么过?现在啃老成为时尚了,不但亚洲人,南欧人,连正经白人也肯老。不然怎么办? 可是他们啃的是我们的退休金, 对吧?如果他们能自立,我们退休生活会好过很多。昨天听电台说sacrifice,说一代有一代的时代,现在年轻的一代可能是sacrifice的一代。很为孩子们痛心。他们为什么要为上一辈的过错买单?baby boomer那一代是自私的一代。
哈神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豆腐干' 的评论 : 货币进入流通领域要靠贷款,银行贷款要看借款方的信用,现在信用最好的是大公司,政府,最差的是次贷学生贷,华尔街曾经想通过金融工程的手段点铁成金,但是失败了;房贷的规模大,现在银行还在消化上周期的坏账。还有用大数据的网络贷,短时间内规模不会大。所以只有贷款给大公司和政府,大公司贷到款就回购股票,政府花钱主要是填福利和军费。
这些对经济成长有没有帮助,只能维持。前两年米国还谈论重修桥梁和公路,走PPP的方式,
但是私人资本要求保正收益,似乎也没下文了,可能是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内部谈不拢。
低利率,人工控制yield curve, 对大公司大企业有好处,对pension fund最不利,对一般的工资阶层中性,对没房的,要付房租的不利。
豆腐干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哈神探:是,我又说错了。不是印钞购买qe,是购买国债。二回事。但是fed资产负债表的扩张,货币的总流通量不变?这只是个技术上的trick而已。只要不是买断次债,或者随便什么烂债,都不属于发行基础货币。比如约好央行收进次债只是抵押,到期你一定要赎回的。但是到期我不赎回你又能怎么样?你不是已经在救我了吗?难到下次你还会不救我?所以这些都是trick。老伯得到很多掌声,说处理危机具有专业风范。经济学的专业造诣难到就是这些trick?
目前是骑虎难下,低利率是毁灭性的,因为抬高了资产价格,使资金定向流入,并且排斥其他一切经济活动。损害了各行各业的,尤其是银行的盈利能力。使得房地产成为全社会几乎唯一的盈利点,逼迫银行加紧向房地产放贷,推高资产价格。而高耸入云的资产价格反过来又要求央行维持低利率,更低的利率。一旦进入自我循环,就很难改出。tail spin,在经济活动并不罕见。
我们生在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对了,我想了一下,融资功能的确是央行的第一职能。
哈神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豆腐干' 的评论 : QE的解释一般是说,增加流动性,增加FED的资产负债表,但是不增加货币流通总量,一直上期利率;实际是定向宽松,救华尔街,不救政府,因为政府赤字在缩小,不救P民,因为贷款收紧;所以属于刺激经济鼓励投资的政策,当然不就P民,经济就没有增长,所以资本家不投资,因为没增长,而是用低息债券酬来的钱回购自己的股票,因为这样做无风险回报率高。副作用是资产泡沫,房价高,房租贵,年轻人找不到好工作,所以川普才这么火爆。其实央行像通胀,日本央行也想通胀,但是通胀不是说有就有的,通胀了资本家受损,资本跑到别地方去了,去回报更好的地方去了,这又涉及国际政治,变量又多了一个。资本家要的是温和通胀,有经济成长的通胀,这不是想有就有的,还有人口的因素,如果人口增长的都是难民文盲这样的,那也不可能有经济成长
豆腐干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哈神探' 的评论 : 国民党那个例子可能有点问题。他军事开支太大。大概占财政的80%,好像。印钞直接开支,死路一条。08年美国是印钞做润滑,把死了的流动性救出来。政府开支还是靠发债进行。二者是有区别的。可是后期的qe是靠fed印钞购买的吧?这个和国民党有什么区别?但是据说老伯没有依靠发行基础货币,是靠长短债之间的倒腾,变戏法变出钱来购买国债的。果如此,也和国民党不一样。但是我又想了一想,08年开始的窗口贴现,那时还不叫qe, 到后来的qe,说fed没有大量发行基础货币就度过了这次危机是说不去的。那么老伯,这个芝加哥经济系的当家小生,货币学派的传人和随便大街上找一个无知妄人区别在哪里呢?在于一个是打白条直接去商店买东西,一个是打白条发给银行,吁,内部使用奥,自家心里有数,不要用到外面去。就是这点区别,人类用了三百年时间研究实践经济学,用了多少智力,发了多少诺奖,难道只取得了这一点点进步?好吧,就算是这点进步到了2016年来看也危险了,白条用到外面来了!你得收回去呀,你只发不收,总有一天,白条会在外面用的铺天盖地。这就导出了央行的另一个功能,收钱。哈总你是偏向于央行货币融通的功能的。这当然是央行的本份,但是央行还有另一个本分,打击通胀。收钱啦!收钱得罪人呐!央行为什么要收钱?为什么不能任由通胀?或者“温和”通胀?因为经济像衣服一样,隔三差五要洗一洗的,投资错配像灰尘,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资金宽松的环境下,错配了也无所谓,无利润也无所谓,用新贷款掩盖一下就可以了。所以央行必须保持资金适度紧张,不能滥发。这样总体资金盘子大体固定的情况下,新贷款需求上升,利率就上升了,守夜人出来报警了,狼来了!清洗开始,倒霉蛋们死去吧!就是说,不是央行要提高利率,市场利率已经升高,逼得央行的窗口贴现率升高。否则就是扩大资金盘子放水,掩护错配。嗬嗬,最终谁买单?央行买单?老伯买单?o8买单?你我买单啦,我们的孩子买单啦。就像你家公子,才这么小,分到他头上的债务就不少了,公平吗?
所以我说现在的央行不是真正的央行,是富人们洗劫穷人的工具。至少目前阶段央行的主要功能应该是收钱,而不是所谓金融融通。收钱了我会失业,他们就会跳楼,二败俱伤,但是我们的孩子可以有一个新的起点,野火绕尽了,春风才能吹生。
哈神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豆腐干' 的评论 : 央行的功能主要是防周转不灵引起的信用危机,通货紧缩,deflation,温和通胀是央行运行的结果,像佛理德曼所说的货币现象,主要效果是宽松货币,刺激经济发展生产,防止1907年那样的PANIC。比如QE刺激了页岩油的开发,导致油价下跌;元朝的情况不很清楚,国民党财政崩溃是军事失败,丧师失地,税源减少政府入不敷出的结果,印钞去补财政窟窿是肯定要崩溃的;政府的财政扩张一般是通过发行国债,前提是管制区内经济健康有活力,政府税源有保障或者因为财经刺激而前景看好,这样才有人买,让央行印钞去买那是自欺,欺不了人。元朝,国民党时期是政治动荡,经济不稳,越印钞死得越快。
豆腐干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哈神探' 的评论 : fed产生很晚,对吧,之前很多央行功能由财政部执行。19世纪的美国人没有觉得有央行的必要。但是在欧洲,至少在19世纪下半叶,央行的必要性深入人心。那时还没有货币学派呢。央行是玩弄货币的,这个对,但是底线在哪里呢?怎么来防止滥发?其他国家我清楚,就是靠黄金储备和外汇储备。但是英格兰银行我不太清楚,有本书,英格兰银行史,英文的,我一直没看。20世纪初英国以世界黄金储备量的百分之3点几承担大部份的世界货币发行负担,他的底线在哪里?总之我不认为央行是个水龙头,只要想就可以放,想放多少就放多少。要是这样能行,元朝就不会垮,国民党也不会垮。再说如果放水成为央行的主要功能的话,那央行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了,财政部下面设个发行局就可以了。放水能搞定一切真是侮辱了经济学家了。
所以说如果货币供应是央行的主要职能的话,那中国央行的传统源远流长,不说得很远,北宋发了多少货币?只不过没有央行这个名称而已。
哈神探 回复 悄悄话 中央银行的成立代表fiat-货币时代的到来,能提供货币供应量;二零年代米联储就开始公开市场操作,实际就是提供货币和流动性;佛理德曼和柏南极就是研究货币供应量与经济的关系,后来很多得诺奖的经济大家实际是FED的经济高参
豆腐干 回复 悄悄话 我没有仔细研究过央行的制度功能。我以为央行就是为各银行做短期融通,收放货币,稳定利率。央行的货币能力取决于它对国家债务的承购能力。他对国家购入国债,转身对各银行出售这个债票,收取现金,类似个包销商。反过来,它也可以放出现金,收回债票。从这里可以看出央行的运作,关键是债票,他是信用的源头。那么,一,要国债,其他的债不行,二,国债也不能滥发。总之维持信用才有央行运作的机会。不然无所谓央行,不过是击鼓传花。
这么一个东西,我们没有。因为我们没有国债这个概念。国就是皇上,皇上取你项上人头一用都不用给出理由。债是个什么东西?中国第一次国债是光绪发的,叫做“昭信股票“。当时一群五毛如丧考妣地嚎叫,天地都要坍塌了。有人在北京门市部买入若干债票,当场撕碎。为什么?自古以来不曾有过的!是违背礼教的。
中国是个奇异的国家,很多情况下,理念和现实可以毫不相干,二层皮,水和火相容,笃悠悠的过日子。前清中国到底有没有国债?现实当中有的是!就不说淮扬盐商,广东行商,就说山西票号吧。山西票号一年几千万两的银两汇兑,都是依附在政府身上的,那清的财政一年多少?不过五,六千万两到八千万两。就是说清政府南来北往,东调西拨,离不开票号。中国这个的制度,对任何民间的力量都是心存戒心的,所以清政府曾经讨论过甩掉山西票号,不就是个汇兑吗?政府成立个局,自己干部就行了,还肥水不留外人田。后来有奏折上来说不行,这不是一个汇兑的问题,各地上缴税款,中央下拨用款实际上钱款都到不了位的,要票号先垫上的。左宗棠说朝廷播下的西征款,出不了北京城,票号的人跟在他的军营里,随取随用,一旦用款批拨下来,直接进了票号。这实际上就是国债,当然是短期的。我不相信这个国债是山西票号自己的生意款,它一定和各地的钱庄票号有拆借关系,其实就是政府短期国债的包销分拆,我也相信这对上海天津的利率是有影响的。同时山西票号也收揽政府存款,并将余额拆借给上海的钱庄。
天下的商人都是一样的思维,实践上都有,程度不同,理论觉悟不同而已。那么为什么中国的山西票号没有发展出类似英格兰银行的组织?环境不同。英格兰银行是独立的。他是国王或者议会的债主,这个债务如教会般神圣不可侵犯,惟其如此,才有信用。山西票号没有这个好运。他连自身的生存都时刻在政府的威胁之下。只要政府愿意,他顷刻间就可以完蛋。后来他真完蛋了,不是因为辛亥革命,他之前就奄奄一息了。开始是督抚用私人开票号,与山西票号竞争。后来干脆每个省都建立自己的钱号还是钱局,没有足够的资金怎么办,发纸币,政府强行推广使用,当时小票满天飞,各省都有,各省还各自铸币,大洋,小样,铜元,银角,再也用不着票号了。再后来呢?政府垮了,因为没钱,地方政府有各种捞钱的办法,但是中央政府没有,它只能靠税收,要么借债,再看山西票号,他已经垮了。
哈神探 回复 悄悄话 中央银行制度欧美1920年之前就有了,宋子文之前就没有人试图建立央行吗,还是都忙着征战,没功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