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史新解读26

(2016-06-21 07:11:22) 下一个

今天我们知道这个3亿英镑的出超最终是平衡了的。问题是我们不知道它怎么平衡掉的。关于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书大都是罗列数字,就像我这个业余的一样,然后告诉你是侨汇和外资。我不能相信。我以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应该分成二个方向。第一还是要吃牢汇丰。是汇丰卖超了外汇,是汇丰捏着中国的白银,而汇丰居然没有拿这个白银去冲抵它的外汇卖超。那么既然中国贸易逆差是长期持续的,汇丰的外汇卖超也一定是长期持续的。这实际上是陷自己于长期持续的债务泥潭里。[1]那它必然寻求从这个债务泥潭里脱身。怎么做?无非二条:维持债务,转移债务。

维持债务需要第三方债权人为汇丰融通资金轧平汇丰的英镑空仓。谁呢?伦敦金融市场?汇丰能否依靠资本运作,以金融技术手段来维持这个因外汇出超而形成的债务泥潭?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这涉及到汇丰是否可以被替代。因为中国贸易金融市场的特殊性,外汇供应必须是无限制,不间断的。一旦外汇供应不充分,银价就会下跌,白银就会外流,中国的经济就会遭受极大地损害。这个道理英国人是看得很透的。“嘉谟伦[2]认为。。。对中国的贷款从来没有被看成目的,而是作为促进中国外贸的一种手段。杰克逊也持相同观点,他一直坚持认为,如果与汇丰从促进对华贸易中所得到的好处相比,对华贷款中所赚的钱就微不足道了。”就是说汇丰认为为了促进,繁荣中国的国际贸易,有些贷款是可以不以商业盈利为考量的。大白话,就是政策性贷款,赔了也无所谓。可是你翻看所有的英国对华贷款有哪一笔不是赚翻的?一个是汇丰总经理,一个是汇丰上海经理,二位大英帝国的爵士到底在说什么?鉴于英国人历来有搞鬼的传统,我不得不提出疑问:是不是有这样的一种可能性,有一种不为我们所知的汇丰融资,其来源短期可能来自伦敦的金融市场,长期可能来自英国财政部,通过汇丰平衡了中国的国际收支?直接证据呢? 我自然没有。间接是有点的。抗战时的二次中英平准基金借款,出面的是汇丰,背后实际出资的都是英国财政部,这个借款的用途就是保证上海外汇的基本供应。我自然认为一朝做贼,终身是贼。因为对于汇丰来说,平衡出超技术上很简单,就是在上海外汇市场上放空英镑,问题是这个空仓怎么平掉? 如果这种政策性空仓能够依靠自然的金融运作来平掉,那么汇丰就是可以被替代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甚至日本正金银行都可以接手来办这件事。[3]可后来的历史发展揭示了一旦离开汇丰,中国的外汇供应出现了非常大的危机,无论以执掌中国对外汇兑为己任的中国银行还是妄想取汇丰而代之的日本正金银行都无法应付这个危机。但是事实上汇丰当家的这30年里,中国的外汇平衡的很好,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这里面应该是有点鬼的。说到底,中国银行也好,横滨正金也好只能算个汇兑商,唯独汇丰是个外汇供应商,它的真正功能不是汇兑,而是通过汇兑,扼住供应的咽喉。

当然,汇丰不会眼睁睁地坐视自己的债务不断膨胀,然后一股脑地要英国财政部拨款了结这些债务。这些债务说到底是它以中国央行身份为中国实行现代金融管理而引发的政策性债务。债务主体当然无疑的是中国政府。汇丰不过是一个经纪人。问题是当时中国对现代金融管理没有任何概念,没有人才,没有机构,中国近代唯一的现代化政府管理机构-海关是一个纯粹的英国组织。近代中国的贸易金融管理实际上是外包给英国的。因此英国也无法对中国解释它的行为,一来统治之术,可密不可宣,二来宣了你也不懂。比如这个债务,怎么跟你解释?怎么解释你都不会懂,不要说当时,就是100年后的今天又有多少中国人能懂?这个债务最终必须转移给中国政府。一来积压在汇丰金库里的白银必须释放出去,除了中国政府又有谁能接这个盘;二来这也是中国经济繁荣的代价,中国人民既然享受了80年殖民的经济繁荣,那就必然要接受它的代价。而且它的金额也不算大。简单计算一下就可以明白:到1930年为止,中国的外债实收13.21亿两,其中专项贷款3亿两马关赔款,3.16亿两清政府的铁路借款,2亿两善后借款是应付庚子赔款的,2.44亿两北洋政府的实业借款,共10.06亿两,剩余2.61亿两就是汇丰日常汇兑业务中产生的债务,考虑到2.44亿的北洋实业借款中的一些只是借用实业的名目,实际没有投入实业,还是日常借贷,所以这个代价总共不过3亿多两白银,大概5000万英镑。

现在你豁然醒悟了:清末民初的中国,没有自己的央行,没有自己的货币,没有外汇储备,甚至没有外汇储备的概念,更甚至的是没有国际收支平衡的概念。居然像模像样地参加国际贸易。1900年-1913年的年平均贸易额5亿美元,占世界总额的3.6%。这一切中国是怎么做到的?至少在金融运作上,中国是靠汇丰和它背后的大英帝国。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以后随着资料的日益披露,证据会越来越多。当然,我这么一说,你要是以为中国的这个3亿英镑的出超就照英国财政部的排头了,你还是低估了事情的复杂性。英国人是做短期融通的高手,中国国际收支出超的短期平衡一定是靠英国人融通的。这也是它职责所在嘛!持续的,长期的出超所形成的债务负担,英国人是绝对不会为我们背上的,不早说了吗,大英帝国走遍天下,可不是为全世界人民做雷锋来的。所以,应该还有第二个解决的途径,你想过没有,那些巨额的贸易逆差,其中的一些,甚至很大的一部分根本就没有汇出去过?还有,难道外汇来源只能由英国人来提供吗?假如有第三国也能向中国提供外汇,那么这3亿英镑的外汇出超不就变成了大家均摊了吗?啊,历史啊,历史,你是如此的变幻莫测,魅力无穷!呵呵,还是慢慢地往下说吧,说着说着,你就明白了。

 

[1] 以常理论,中国的出超必须以中国的白银输出结算。如果没有发现白银的输出,则必然是汇丰吃下了白银,汇出英镑了结了中国的债务。那么汇丰就负下了英镑之债。因为汇丰汇出的是空头英镑。

[2]嘉谟伦爵士(1841-1908);英国人,银行家,曾任汇丰银行上海行总经理

[3]外国银行要想进入伦敦的贴现市场是有条件的,你要加入金本位,这个中国银行就被排除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哈神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豆腐干' 的评论 : 等着看你写日本,西人喜欢说中国的崛起像德国,其实很多做法是向日本学习。看过七十年代日本电影,华丽的家族,金环蚀,感觉日本的昨天就是中国的今天,日本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大同小异。
豆腐干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哈神探' 的评论 : 很快就要贴日本一章了。谈中国近代史,日本需要重重地写一章,不然谈不清楚。我个人以为日本的失败还是在于对工业化的理解出错。从明治维新就错了。就是说后发国家的“赶超”本身是错误的。经济是不可以“赶超”的。经济是个小火慢炖得活,你用大火轰当然滚得快,表面上和人家一样了,里面的内涵缺少些步骤,经济中有自然调节的手段,赶超之下,没有时间沉淀成制度习惯,于是只能用行政手段调节,人的因素占了重要地位,而人是执着于分配的,于是赶超慢慢异化成了分配倾斜。你去看东南亚什么日本,四小龙,都是拿参加国际分工,国际贸易,汇率政策,经济模式慢慢地变成国家分配畸形,权贵利益尾大不掉,造成的社会问题由二条路解决,对内压榨,对外战争。日本怎么失败的?日本是打输了才失败的,他要是打赢,还不是大东亚共荣圈?那他即使打赢了,算不算道路正确?还是不算。因为那套统制经济的路线不变,即使突破到了全东亚,问题会跟着来的,到时再需要突破,那还得打仗。就算战后日本经济这么发达,算不算走对了路?还是不算,日本从来没有理解过什么是真正的资本主义,也从来没有实行过真正的资本主义,这是日本学者的话。其后果就是今天日本没有出路,日本的出路就是指望和美国一起打败中国。你看,还在突围。一个老是被围得路线,不是一个好路线。
哈神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豆腐干' 的评论 : 英国历史其实挺有看头的,
英国最厉害的时候是与荷兰人和西班牙人打的时候,
海战自不用说,路上还与西班牙人打过游击战;
到二战的时候已经暮气沉沉面对日本人没有什么斗志了。
倒是很想听你说说日本人的宏大设计为什么在经济上没有实现,
是不是野心太大,过于冒进,还是战败以后前功尽弃,
是不是918的时候资本主义已走进死胡同必须走军国主义了。

“工业化的根基到底是什么”,
先发国家是重商主义-》自由贸易-》资本帝国,
后发国家是赶超->国家重商主义-》自由贸易-》国家资本帝国,
英国在落后于荷兰西班牙的时候,也是靠发动战争取得利益,
不管是海盗船还是皇家舰队,只是形式稍有不同罢了。

至于对印度的逆差,因为印度是她的殖民地,
不应该算国际贸易,国家贸易应该是两个主权国家的贸易。
豆腐干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哈神探' 的评论 : 哈总技术问题一问出来,我这山野草人,野路子就张口结舌了。不过哈总技术可行性是抑制头脑宏伟幻想的唯一清醒剂。我的意思是“利益”这东西,最好落到实处。多一点点幻想都是无益的。现在的一路一带,委内瑞拉,南海等等无非是觉得有“利益”。那么就请“落实”。一年可得多少“镑”收入?jane 的小说介绍人物开口就是多少镑的收入,一举定调。或许不能用现钱来算,ok! 但是还是要落实嘛!你看英国, 印度中国这么大的利益,一仗不打就放弃了。反而是福克兰群岛那个鸟不生蛋的地方硬是打上一架。很奇异吧?英国人的思维的确奇特。有幻想,哈里坡特,有荣誉感,福克兰群岛,但是日常的东西都是以生意眼光来算计的。中国也好,印度也好只是盘生意,哪有一直盈利的生意?做不下去就转嘛!为毛要动刀枪,特别是成本很大,风险不可控的情况下。划不来!我是上海人,英国脾气我天生喜欢。日本人我也喜欢,不过和英国人相比,日本人的头脑里多了些宏大设计,这个要吃亏的。据说大英帝国是偶然形成的,哈总相信吗?又据说大英帝国从来没有稳定的外交政策,都是随时随事顺手而为,其相互矛盾之处很多。这些都是英国史研究者的只言片语。我还没有认真读过英国史。姑妄听之,但心里是有些同意的。
工业化的道路到底有多少条? 啊,这个问题呀!还是交付历史吧。说到底农业是可以self sustain的,所以维持了5000年,工业化才刚刚开始,他和农业的区别是:它不是生产者自身需求驱动的经济模式,而外来需求不可预测,所以农业不会有产能过剩问题,工业就存在,使用现代技术大规模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的现代工业产能问题就更突出了,怎么来解决?向外突是一条路,目前只有美国走通了。其他无一例外失败了。日德二次崛起,变形了一下,还是向外突,走得半通,前提是在美国制定的框架内。目前来看失败的可能性也不小。苏联不向外突,死路一条。中国向外突了十几年,成绩不错,但是产能上升的更快,弄到今天,竟然到了想突破美国框架的地步了。可行吗?简单一个问题,委内瑞拉在抢劫中国企业呢?你怎么办?菲律宾当初嚷嚷着不还中国5亿美元,后来一声不响地还了,为毛?框架内呀。委内瑞拉不敢default 华街,却敢default 中国,又为毛?框架外!那么突破框架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这还是牵涉到工业化的道路这个根本问题。
1830左右东印度公司就解散了。我说的英国对印度的逆差是1850年直到20世纪初,几乎年年逆差。非常颠覆我以前对工业化的理解:工业化就是赚钱母鸡,因为有附加值。现在我认为社会富裕,本质上是个劳动生产率的问题,不一定和生产模式紧密相关。
哈神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豆腐干' 的评论 : 哈,如果上升到宏观,利益和钱是很难界定的,你提到的资产负债表和营业收入,如果只是涉及每个公司尚有很多会计学上的灰色区域,那么整个大英帝国的资产负债表怎么做,如何统计?
去年A股牛市的时候,有经济学家提出国家资产负债表的概念,为牛市鼓吹,现在好像也不提了。你看凯恩斯的巨作里也是大而化之的以总需求和总供给为分析框架。
我相信大英帝国肯定有某种方式掌握自己的利益和钱,具体是什么形式,也许能从什么地方发掘出来。

工业化的道路,我的看法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米国的工业化道理就跟英国不一样,
中国的道路是先学苏,以体系建设为动机,以国防建设为考量;
后学四小龙,以土地开发为动机,以增加财政收入为考量;
现在要学米国,主要是以向外输出工业品了为主要考量。


你说的英国对印度的逆差不是印度作为一个国家的顺差,
也许是东印度公司对本土的顺差。经济数据和统计方法是我一直困惑的地方,
如果真要真金白银的计算钱和利益,首先要定下会计制度或会计规则,
但是你知道现在的会计制度里面可以上下其手的地方很多,
有些投资公司专门就吃这碗饭。
还是有税制也是,弹性很大,这也许是制定规则的人给自己留下的腾挪空间。
豆腐干 回复 悄悄话 哈总的思路是可以的。但是利益这个东西必须以钱来衡量,泛泛而言不着边际。说是有利益,那就拿资产负债表和营业收入表来看。我相信英国财政部里一定有大英帝国在远东的资产负债和营业收益的全盘数据,不然大英帝国在长江流域有着巨大的利益就是一句空话。他不拿出来让人看不等于没有,事实上长江流域的英国利益是英国远东政策的基石,列强都是尊重的,直到1938年。这些利益到底有多少,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每年都有巨额汇出,实际上这也是英国帮助中国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直接动机。一句话商业考量,真金白银到手。这才叫利益。而且英国也不怕失去这个利益,本来是生意,不行了就改行,换地区,可进可退。1928年这样的民族主义热潮,英国人动武了吗?没有吧。反正已经赚够了。反而是日本人撑不住了。日本人为什么撑不住?因为日本人的思路就是现在的一路一带的思路,把利益大而化之,不紧扣真金白银四字,投入多于产出,自欺欺人地以为做长远计较。民族主义一来,日本人在中国的巨大投入成了空屁,退无可退,不动武怎么办?
中国一路一带只在口水阶段,不好评论,不过已经有一针见血的观察:战争思维。委内瑞拉说是用石油来还,说是纯商业投资,那就公布数据好了,一共投入多少,还了多少石油,做价多少,还有多少没还。包括和老毛子的交易,既然是商业行为,又是老百姓的钱,公布数据罗,你转到了真金白银,大家就shut up 了。
哈总和我之间一直是有个不同观点的:工业化的根基到底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是英国的道路,即以贸易为考量,以贸易平衡为动机,努力提高发掘比较优势,以技术进步为切入点,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进入工业社会。其他的大陆模式都是用现有技术手段大规模复制,形成极大的产能,然后像外释放,这是一条战争之路,难怪列宁说帝国主义就是战争。 列宁不幸在德国时间呆长了,他要是在英国就未必是这个结论。英国不靠输出产能,英国也不靠剪刀差,英国对印度的贸易常年都是逆差,是印度在赚取英国的真金白银,而不是相反。
谢谢给的文章,下午没事看看,有本书的专门也那时的茶叶贸易。
哈神探 回复 悄悄话 “嘉谟伦[2]认为。。。对中国的贷款从来没有被看成目的,而是作为促进中国外贸的一种手段。杰克逊也持相同观点,他一直坚持认为,如果与汇丰从促进对华贸易中所得到的好处相比,对华贷款中所赚的钱就微不足道了。”
TG对委内瑞拉的贷款,一带一路的投资是不是也可以是走的同样的思路,
大凡工业化国家都有输入原材料和输出工业品的需求,
这个剪刀差的价格体系是一定要维持的,这是工业化的根基,
有剪刀差就有一国家为会计单位的收支平衡问题,似乎长期的解决方式是全球化,
货币联盟,贸易投资协定,不然就是各种形式的战争和革命。

澎湃上有篇文章可以看一看,

19世纪的茶叶革命:英、俄联手破除中国茶叶垄断
http://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67622?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1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