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声喧哗的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都忙着为自己说话,为穷人代言的不多。如果能在全社会形成一个人人关注贫困的氛围,那么贫困将不再是某些人眼中的“秘密”,一些穷人也将有更多机会脱贫致富。
半年前,新华社派出9支调查小分队,分头前往中西部贫困地区,实地体察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近日,该社推出题为“直面中国贫困”的调查报告,其中提到的一些贫困现象让人惊心。很多人都没想到,在中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竟然还有这么多人过着“家徒四壁”、“一年最多吃三次肉”的生活。有媒体在转发该报道时加了“揭秘”二字,不要以为这只是为了赚眼球,其实它很生动地表明了一些人对贫困人口的生存近乎一无所知,以至于都成了他们眼中的“秘密”。
贫困人口的存在当然不是一个秘密,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尚有7017万贫困人口,比湖南省的常住人口还要多,比英国全国人口还要多。这样严峻的现实应该众所周知才对,唯有如此才能调动更多的资源开展扶贫工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让人遗憾的是,在一些地方穷人经常处于失语状态,在众声喧哗的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都忙着为自己说话,真正为穷人代言的不多。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其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扶贫当然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做好扶贫工作,必须先直面贫困。现在,一些地方虽然有争抢“贫困县”的积极性,但是并没有直面贫困的勇气。他们更愿意突出地方发展的成绩和亮点,却把贫困人口的艰难生活当做“阴暗面”,自己不主动宣传,也忌讳别人触及。据说有公益活动给老区贫困学生捐书包、衣服,还惹得当地个别官员不高兴,觉得抹黑了地方形象。从这个角度讲,一些地方的贫困现象之所以成为“秘密”,与一些部门和官员的遮掩不无关系。
从新华社的报道能够看出,大多数贫困地区都处于偏僻的地理环境中。在四川凉山,去最远的贫困村,从公路尽头出发,还要骑马走上三天,还得不下雨才行。这表明封闭是致贫的重要原因,扶贫也必须破除封闭。打破地理的闭塞需要加大投入修路架桥,与之相比,打破信息的闭塞也许更为迅速有效。实际上,很多穷人并没有生活在穷山恶水中,他们之所以守着丰富的资源过着贫困的生活,是因为他们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进程中已经被边缘化,也没有参与市场和社会交易的议价能力。因为教育不完善,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文盲、半文盲,凭自己的能力已经跟不上信息时代的潮流,如果没有外界主动的介入和关注,他们不仅无力改变目前的现实,也只能无奈地把贫困传递给下一代。
长篇调查报告展现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令人震惊和心酸,但是身处贫困之外的人除了叹民生之多艰,还可以做很多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为那些上不起学的学生伸出援助之手,为那些卖不出农产品的家庭提供一条渠道,为那些困守在家无所事事的劳动力提供一个就业的机会。如果能在全社会形成一个人人关注贫困的氛围,那么贫困将不再是某些人眼中的“秘密”,一些穷人也将有更多机会脱贫致富。在今天固然很难迅速扭转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但是解决一些人的极端贫困还是能够做到,也是必须做到的,前提是我们先要直面贫困,认识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