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希拉里·克林顿的阅读书单

(2015-04-16 19:47:10) 下一个
4月12日,美国前国务卿、民主党人希拉里·克林顿在其个人网站发布总统竞选宣传片(上图),正式宣布她参选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若她当选,她将成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总统。
  
  一个人的性格、作风或可从其对书籍的选择窥见一斑。早在2014年6月,美国《大西洋月刊》就曾比较过希拉里和美国共和党热门候选人杰布·布什(JebBush)的阅读清单。
  
  杰布·布什于2014年12月16日宣布将考虑参加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杰布·布什不仅公开质疑希拉里领导国家的能力,同时,他喜欢阅读政治和经济类图书,和希拉里的书单几乎没有重合之处。从希拉里列出的这9本书可以看出,她更喜欢故事和传记,更偏向于文学类的书籍,没有政治和经济类的作品。
  
  从书单上看,希拉里对回忆录有一份特别的执着,甚至包括共和党人如乔治·布什、约翰·麦凯恩的作品。此外,希拉里的书单里少有时下畅销书作家的影子,没有伊丽莎白·华伦,没有托马斯·皮凯蒂,也没有迈克尔·刘易斯。
  
  当时,《大西洋月刊》评论,这样的阅读列表体现出希拉里内心更柔和、更深入人心的一面,这是选民喜闻乐见的,也似乎是希拉里一直想极力证明的。从这一书单不难看出,希拉里对女性作家很是欣赏。
  
  希拉里曾表示,自己喜欢的作者有劳拉·希伦布兰德(LauraHillenbrand)、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Isaacson)、芭芭拉·金索沃尔(BarbaraKingsolver)、约翰·勒卡雷(JohnleCarre)、约翰·格里森姆(JohnGrisham)、希拉里·曼特尔(HillaryMantel)、托妮·莫里森(ToniMorrison)、安娜·昆德兰(AnnaQuindlen)和艾丽斯·沃克(AliceWalker)。明显是女作家偏多哦。
  
  她还自称没有读过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并因此感觉尴尬,不过这也可能是她绕着弯儿地谦虚一下。
  
《金翅雀》(TheGoldfinch)

  
  作者:唐娜·塔特(DonnaTartt)
  
  这本小说继承了讲故事的传统,选取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以一幅荷兰名画《金翅雀》为线索,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了主人公西奥多·德克的成长故事。
  
《妈妈和我,我和妈妈》(Mom&Me&Mom)
  
  作者:玛雅·安吉洛(MayaAngelou)
  
  2013年玛雅·安吉洛出版了她的第七部自传《妈妈和我,我和妈妈》。玛雅第一次在书中描绘她和母亲的关系,尤其是母亲曾遗弃年幼时的玛雅。最后,母女二人得以和解和团聚。
  
《想念你》(MissingYou)

  
  作者:哈兰·科本(HarlanCoben)
  
  这是一部由相亲引发的故事,纽约警探凯特·多诺万在相亲网站上看到18年未见的前未婚夫杰夫,随即一步步接近一个隐藏已久的阴谋。
  
《琥珀色眼睛的兔子》(TheHareWithAmberEyes)
  
  作者:艾德蒙·德瓦尔(EdmunddeWaal)
  
  这是一个类似“客从何处来”的追寻家族历史的故事。作者艾德蒙·德瓦尔是世界知名陶艺家,所属的伊弗鲁西家族是19世纪最显赫的犹太家族。这本书从264件微雕追溯横跨五代的家族历史,重建欧洲旧时代的轶闻趣事。
  
《万物的签名》(TheSignatureofAllThings)
  
  作者:伊丽莎白·吉尔伯特(ElizabethGilbert)
  
  女主角阿尔玛是知名植物探险家的女儿。她成为父亲的助手,在植物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果,却在爱情上屡屡受挫。希拉里曾评价这是“真正伟大的一本书。”
  
《伦敦公民》(CitizensofLondon)
  
  作者:琳内·奥尔森(LynneOlson)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的英国,通过三个在伦敦的美国人的视角,看待英美在战争中结成的同盟。
  
《一个合适的男孩》(ASuitableBoy)
  
  作者:维克拉姆·塞斯(VikramSeth)
  
  上世纪50年代,印度女孩拉塔和妈妈都在寻找一个合适的男孩,前者用来做丈夫,后者用来做女婿。
  
《抉择时刻》(DecisionPoints)
  
  作者:乔治·布什(GeorgeW.Bush)
  
  这是美国前总统小布什亲笔撰写的回忆录。据小布什自己介绍,这本书与普通的自传不同,它只选择记录他人生中那些重要的“拐点”,披露他当总统期间所作重大决策的内幕,故取名为《抉择时刻》。
  
《父辈的信念》(FaithofMyFathers)
  
  作者:约翰·麦凯恩(JohnMcCain)
  
  这是美国参议员、2008年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约翰·麦凯恩的回忆录,书中讲述其祖孙三代的军旅生涯,并涉及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重大事件。其中近一半篇幅为麦凯恩的战俘经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