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纵横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正文

转:英国教育大臣吁全英学校学习中国教学经验

(2014-11-16 09:56:25) 下一个

英国《每日邮报》11月15日报道,“填鸭式”教学一度在英国十分流行,但之后逐渐被提倡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所取代。不过,英国教育大臣尼克·吉布最近却提出英国学校应该重拾“全班教学”方式,因为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在中国取得了成功。

吉布称,老师站在前面对全班学生授课要比学生独立学习要有效率得多,而后者在过去40年中是英国学校的主流教学方式。不久前,英国政府曾安排70余名小学数学教师赴上海观摩数学教学,希望向中国“取经”。

所谓“全班”教学,就是老师用黑板或者其他工具指导所有的学生,同时用提问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教学方式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在英国一直居主流。

然而,进步教育家认为这种教法过于“独裁”,并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此后这种方式占据英国教学的主流,“填鸭式”教学则逐步淡出教学舞台。这种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根据自己的进度或者是小团体方式学习,而老师只提供帮助。

“我希望看到全英学校采取全班教学方式,尤其是在数学和科学科目上。研究显示,此种方式比其他更专注于个性化学习的方式效率高得多。”吉布说。他说,上海学校的学生成绩位居国际排行榜榜首,其15岁学生的数学水平比英国同龄学生超前三年。

“在上海小学,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问答环节中来,这非常关键。他们所有的学生都学习同样的课程,也预期所有学生达到同样的水准。”吉布说。

白金汉大学教育与就业研究中心主任艾伦·史密瑟斯教授也表示:“英国教育近几十年被进步教学思想所取代,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明显很愚蠢,我们花了40年才意识到这点。现行时髦教学方式的弊端是学生自行其是,包括和朋友们闲聊,而老师却在别处。这在利用时间和资源方面极其低效。”

支撑吉布观点的是南安普顿大学最近开展的一项研究,研究认为,远东学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方式。

该研究对英国南安普顿和中国南京的562名小学生(9-10岁)的数学成绩做了测试,发现中国学生比英国学生的成绩普遍高出约20%到30%。研究人员还使用视频来分析了课堂情况,发现在中国课堂(学生成排面向教室前面坐着)用72%的时间来进行“全班互动”,而英国课堂只有24%。相反,英国课堂用了近一半(47%)时间来进行“个人或小组自学”,相比来说中国课堂只有28%。

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利用更多时间与全班学生互动,而不是让学生个人或小组独立自学。”研究者之一戴维?雷诺兹教授说,他很失望很多学校没有充分利用“全班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能提高大多数科目的学生成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裕雄 回复 悄悄话 从英国教育大臣的呼吁
看西方教育危机

英国每日邮报11月16日报道,英国教育大臣尼克?吉布最近要求英国学校重拾“全班集中教学模式”。国际学生评估的结果以及相关研究证明,这一传统模式在中国取得了成功;因为,教师对全班集中授课要比学生分散自主学习有效得多。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英国普遍实行集中授课;可惜过去四十年中逐渐被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所取代。

吉布此番言论在英国国内和国际间引起了强烈反响。

不少人深表赞同,对分散教学造成的严重局面痛心疾首。人们说,“自从老师变成了学生的‘朋友’,纪律和教养统统不见了”;“时髦教学敷衍了事,经过十二年教育的孩子,仍然不会加法,不懂写作,阅读也不过只有七岁孩子的水平。”

有些人指出,英国学校里的中国学生均名列前茅;即使初来乍到不懂英语,也能很快迎头赶上。他们的成功在于家长的积极态度和孩子的刻苦努力,但却很难指望英国学生和家长也抱持同样的态度。

几则评论指出,倡导并坚持分散教学法的,多为左翼教师和工会。

也有人指斥吉布不懂教育,要他下台。另有一则评论称,吉布提倡的方法虽好,但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体制来推行。这只有在中国行得通,在英国无人敢干。该评论引起一片叫好声。

上述译自该篇报道的数则跟贴,虽可能带有偏颇,却描画出了一幅教育衰败的图景,且绝非英国所独有。近年来移民加拿大的华裔,很多对加拿大教育现状感到讶异与焦虑。其实,我们所看到的情景还不算最差的。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基础教育大踏步倒退,已是不争的事实。

不错,由于提供了宽松自由的环境,国际间顶尖人才大多仍出自西方。然而,一个国家的教育若荒废了大多数年轻一代,其前途能不令人担忧?事实上,科技人才的短缺在英国已引起普遍的忧虑。据报道,与教育大臣呼吁改变教学模式同时,英国商界领袖发起了一项运动,呼吁高中学生选择科学、数学等‘困难’科目。

所幸东方教育,尤其是中国大陆的教育,为西方提供了一面镜子,一个借鉴。在对中西教育作了比较研究之后,可以发现,西方不仅在教学模式与方法,和师资质量与教学投入等方面需要改进;在课程设置和教育体制——学分制抑或班级制、单轨制还是双轨制等领域也大有商榷空间。

我们无意在这里否定西方教育有其强项与优势;更不想掩饰中国教育的严重弊端。智育至上的应试教育,社会上弥漫的极端功利倾向,学生自由选择和个性发展空间的欠缺,以及沉重的课业负担,等等,人所共知。然而中国学业教育的标准与质量在国际间确实高高在上。中国的崛起和持续发展主要依赖的不是资源,也不再是廉价劳力,而是长期以来培养的大量人才。

这里再对教学模式作一讨论。首先,教学模式要根据课程类型和特点而灵活掌握。以练习为主的语言学习,分散式教学的确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模式。而数学、科学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则以集中授课为宜,辅之以分散式教学和其他方式。分散式占据主流的教学无法保证这类课程的质量。

分散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学生应当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这无疑是对的。然而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自主学习难免盲目、低效甚至无所事事;教师也没有尽到“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再者,全班集中授课不等于‘填鸭式’教学。教师精辟的讲述,对学生循循善诱的启发与引导,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课、思考,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这样的课堂状态最为理想,效率最高。当然,启发式集中教学对教师水平要求较高。

分散教学的另一依据为‘个性化教学’,即照顾孩子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差异。此乃加拿大近年流行的‘21世纪教育’口号的核心;而过分限制课堂人数是其必然的逻辑延伸。承认并尊重个性差异,是西方教育文化的精髓,中国正在学习。但若将个性差异不切实际地夸大,绝对化,则滑向另一个错误的极端。如果儿童认识事物过程中的共同规律都得不到承认,还办学校作什麽呢?孩子们统统回家算了!

再谈课程设置。初中阶段不再分物理、化学和生物,而是合在一起教授,此即‘科学’,又称综合理科。这一设置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时下不止西方,东亚的韩国、日本、台湾和香港也相继实行。由于没有合格师资等因素,科学课的教学效果差之又差。西方几代学生均未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影响了从技术工人到科技人才的培养。只有中国,尽管教育部近年来也在推广综合理科,但遭到下面的抵制;方才得以保持科学教育的一枝独秀。

教育体制方面的问题,限于篇幅,另文讨论。

再看一看加拿大卑诗省,上世纪末以来教育的滑坡同样触目惊心。除上述问题外,实行百年且非常有效的全省中学毕业统一考试,三年前教育厅一纸命令被取消掉,只留下英文一科。中学数学中的几何、统计、二次曲线等很多重要内容统统被砍掉,使得学生的后续学习处处漏洞,困难重重。小学于2006年起以所谓‘发现式数学’代替传统教学,令学生和家长苦不堪言,学生数学程度大幅下降。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教育领域的一系列变革,将原本正面的观念,如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与创新能力,等等,推向了另一个极端。结果适得其反,过犹不及。变革往往是在两极之间取舍,而成功的关键在于依据事物的内在规律,找到两者的平衡。片面与极端终归要失败。

上述系列变革同时也是对传统教育轻率而粗暴的否定与颠覆,是在改革进步名义下的倒退。历史上多年形成的传统有其价值和优势,未经认真严格的论证及小范围的试验就轻易放弃;出乱子是必然的,而且付出的是几代人的惨痛代价。

这样一些政策变动的背后,人们认识上的局限固然是一个因素,但也不难看到左倾思潮泛滥和左派势力操控的影子。

任何政策的推行都需要适当的社会条件。中国人强烈的竞争意识与勤奋向上的文化传统,在历史上数次教育危机面前发挥了关键作用。 三十年代初由学分制回归班级制,文革过后教育的快速重建,前述对综合理科的抵制,近年来对教育机会贫富不均的抨击,等等,以及当前海外华裔对所在地某些教育政策的批评与抗争,均为明证。而西方当今社会弥漫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不思进取之风,则为上述错误政策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从各种国际学生评估得出的令人震撼的结果中,西方有识之士已经看到教育的危机。他们正试图借助中国提供的坐标,探寻问题所在,找出解决良方。然而,要让整个教育界和社会警醒,路还很长很长。另一方面,中国教育并非完美,一定意义上属于另一极端。双方在学习对方的时候,均须防止盲目性,切勿‘将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

加拿大博雅教育学会会长 沈乾若博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