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浦江水,后浪接前浪
泉州会馆里的福建人因乡源而聚居在一起,虹桥路大宅院里的福建人因血缘而聚居在一起。两座院落都有百年历史,都因上海城市建设,先后于80、90年代被拆除。聚居的福建人散落在上海各处,就像一滴水汇入了滔滔的黄浦江,旧的福建移民变成了土生土长的上海人。
他们大多数在上海生下根,有的又迁徙到国内其他的城市定居,还有像我和我先生这样移民海外的。我和先生在千禧年后离开上海,告别家人时,我原以为妈妈会依依不舍。没想到,她对我说,“好好在外面混出个样子,在外混得不好的才回来”。
等我再次回到上海时,上海长高了,长大的。在我的故乡,我变得不会坐公交车,也不会自己走路,原来熟悉的街道都消失了,崭新的建筑物一栋连着一栋,商店里的营业员说着普通话。在我的故乡,我成了异乡客。
在上海,我看到许多“世茂”打头的高级物业,无数散落在小巷里的沙县小吃店,还有钢材、石材、木材等大量集贸市场。听说,大老板们都是福建人。他们有着什么样的故事,我无从知道。但我想,故事的主题一定是“会拼才会赢”。
住在爸爸、妈妈那里,他们买来水果让我尝鲜。告诉我卖水果的是漳州人,能在他那里买到的水果都在他那里买,算是帮衬同乡俚。其实我知道他们也是想听听乡音,说说家乡话,聊聊故乡事。只是不知道这漳州小贩在上海有没有家,他的孩子有没有上海户口,能不能在上海的公立学校学习……也许,有一天这个贩水果的漳州人也会拥有一间水果集贸市场;更大的可能,只是像我的阿公、阿嬷一样成为在上海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在异乡赚一份辛苦钱,努力培养孩子成才,把他乡当作故乡。
妹妹告诉我,她在台湾人的电子公司工作。上司们无所顾忌的用闽南方言说着体己话。突然有一天,发现妹妹忍不住在笑,才知道妹妹原来能听也会说福建话。和他们一样也是福建移民的后代,只不过,移民地不同而已。
福建人就像浦江之水,一浪连着一浪涌向上海滩。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未免太悲观。在上海相聚的福建人应该是:人生何处不相逢,相逢何必曾相识。
后记
有很长时间,我一直不理解爸爸为什么在推广普通话的环境下,反其道而行坚持同我说家乡话,并不厌其烦地讲解家乡的风土人情。直到今天,移民海外的我也像当年父亲一样坚持教孩子说中文、学中文,春节发红包、端午包粽子……
福建,依山面海,可耕地面积严重不足,所以只有向大海寻求出路。故有所谓,“海者,闽人之田也。”听似豪迈,却实属无奈。比起中原百姓的安土重迁,福建人向外移民拓殖历来以久。以福建话为方言的区域,除福建本省外,还有广东潮汕、海陆丰,海南岛部分地方,浙江南部部分地方,江西上饶部分地方,台湾,东南亚等地……
向外移民的闽人就像福建省内到处可见的榕树一样,不断向外伸展、分出新枝、又在新枝下长出气生根,扎入新的土壤;但同时又和母根紧紧相连。
我想,不仅是福建人,所有的移民都对母根有着不能忘却的向往,尽管他们已在新的土地上落地生根。
也想到海外的闽人,对他们闯荡世界的精神有了更血肉丰满的理解。
大家都把闽南话称为福建话,严格说来,福建话有很多种,闽南话只是其中的一种。
有个小建议,“海者,闽人之田也”。最后一个句号应该放在里面:
“海者,闽人之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