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里的华裔老人
1 简陋的社区公园
我居住的社区叫做Maple(枫叶),位于旺市政府大厅南边,从住地开车大约有五六分钟,就到旺市中心。从地图上看,旺市应该算是多伦多的近郊卫星城,就如同贵阳市郊的白云、乌当、小河一样。环顾我们居住的居民区,没有高楼大厦,都是新建的二层或三层的独立洋房;即使旺市的市中心,几乎也没有什么高层建筑。市政大厅和市图书馆,都是现代化的新建筑,也就三四层楼房那么高。
由于加拿大每年都有几十万新移民从世界各地涌来,所以多伦多的居民区建设虽然不像中国城市建设那样日新月异,但却也不断缓慢发展。我们所住社区的洋房,就是近几年陆续建好。我们家住的这栋双车库独立屋,儿子儿媳是2012年建好入住。我们这个社区除了华裔居民外,还有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伊朗、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外国来的移民。
每一个新建社区,都建有一个社区公园。我们所在社区公园叫野鸡凹地公园(Pheasant Hollow Park)。我想,这个公园的确是处于一个凹地,东南北三面都高出公园两三公尺,只有西面低于公园,在公园向西不足100公尺处,有一条横贯南北的马路,可以通向南北的主干道。而马路西面,则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公园南面是居民区,北面是足球场,都明显高出篮球场、凉亭和儿童乐园。根据公园的命名,估计过去这里可能是个水塘,曾经有野鸡出没。
这些新建的社区公园,不像多伦多市中心那些公园那样讲究,那样赏心悦目,而是十分简陋。就是说,找一块空地,按规定尺寸铺好水泥,装上两个篮球架,就是篮球场;在一块足够大的绿草地,两边各安一个足球门,装上拦球网,即足球场。篮球场边一般是安上两个靠背椅,足球场边则安装十分简易的长条凳,靠背椅和长条櫈供人们观看球赛时使用。儿童乐园的设施要多一些,如转椅,滑梯,秋千等等,在儿童运动安全方面也比较注意,如儿童乐园一般都铺比较软的塑胶地板,打秋千的地方则铺上沙土。但每个社区公园除了以上几个场地以外,有的还有供青少年练习滑板用的水泥陡坡,吊杆等。而我们所在的公园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建了一个凉亭,里面设有四个固定方桌,每个方桌分别有四条长凳。也就是说,假如凉亭里满员,可以坐32个人。正由于我们公园有这个凉亭,所以,附近社区的华裔老人,每天早晨那怕步行一二十分钟,也要到我们这个公园来玩。
2 华裔老人的晨练
一次晚饭后和儿子儿媳来这个公园散步,听人说,每天早晨,公园里有不少华裔老人来公园晨练,其中有人练拳,有人跳舞,有人坐在凉亭里聊天。在国内我每天早晨就喜欢到公园练太极拳,所以,我放弃了早晨的散步,开始参加公园里华裔老人的打太极拳活动。
在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早晨,儿女上班以后,附近社区的华裔老人把孩子送进学校或幼儿园,吃了早点,就陆续来到公园。
9点开始,大家在公园的篮球场自动排好队,一位大连来的王老师把一个小收录机打开,在音乐伴奏下,大家跟着王老师先做八段锦,接着是打太极拳,24式,48式,最后是88式。接着又是学武当剑,太极扇等等。我是打完三套太极拳,觉得运动量差不多了,就到凉亭里坐一坐,和坐在那里不打太极拳也不练剑的华裔老人一起晒晒太阳和聊聊天。
到10点,王老师带领的晨练活动结束,一些喜欢跳广场舞的老年妇女和个别男性老人,由上海来的朱女士带领,在音乐伴奏下,开始跳广场舞。参加跳舞的妇女也有一二十人,直到11点,临近中午,跳舞的妇女才各自回家。有的老年妇女临走前,还约好下午在某家打麻将。
就这样,在王老师和朱女士的组织带领下,我们所在公园逐渐形成了一个华裔老人的健身群体。除周末和节假日外,只要天气条件允许,大家每天上午一直坚持活动。这些参加健身活动的华裔老人,彼此熟悉以后,有些老年朋友还互相留了手机或家庭电话号码,便于彼此联系。再后来,在朱女士的操办下,公园里参加健身的华裔老人还建立了一个叫“快乐伙伴”的微信群,先后有30多人进入这个微信群。有了微信群,大家遇到什么好文章、好照片、感兴趣的小视频等等,就互相发送。冬天冰天雪地,有时不便到公园集中活动,就通过微信发布一些什么时候有什么活动的信息,个别老年妇女还利用微信交流烹调和购物经验等等。微信群的建立,使社区的华裔老人的组织联系和彼此交流更加方便和密切。
在王老师和朱女士及几个热心骨干的带领下,我们小区的健身活动不仅能够长期坚持,而且慢慢搞得有声有色。所以,在2014和2016两年的中秋节,应当地华人联合会的邀请,两次参加了旺市市政府大厅的太极拳表演。特别是2016年中秋节的表演,20多个老人统一着装,老年妇女还化了淡妆,先是集体大合唱,接着在优美舒缓的音乐伴奏下,表演了中国的太极拳运动,使观者大为振奋。表演结束以后,市政府官员还和大家合影留念。
3 介绍几个华裔老人
通过凉亭中的聊天,我渐渐知道这里的华裔老人来自祖国天南地北,各行各业。在《留不住的华裔老人》一文中,我已经介绍了广东的叶阿姨,四川的张姐,天津的徐工等,下面再介绍几位我熟悉的华裔老人。
首先是带领大家晨练的王老师,1946年生人,来自大连。由于独姑娘和女婿移民到北美,他和老伴也办了移民手续,跟着儿子儿媳先是到美国,最后来到多伦多。关于他的情况,我后面有专文介绍。
带领大家跳广场舞的朱女士是上海人,文革期间作为一个中学生,在上山下乡的大潮中,远到新疆建设兵团落户,并且在那里结婚成家。文革结束后,她和丈夫孩子回到上海。女儿女婿技术移民来到多伦多,她夫妻退休后,也办了移民手续,来多伦多和女儿女婿同住。朱女士的老公是个推土机驾驶员,个子不高,来到公园既不参加晨练,也很少和别人交谈,一般是走来走去,听别人聊天。他来到这里,主要是在后院种菜。在种菜方面,他很有经验,所以,有时别人多是和他讨论如何种菜方面的问题。
经常推着婴儿车来公园的李老师是四川广元人,他是一位中学数学老师,个子瘦高,1949年生人。他的妻子小杨是个国企职工,个子偏矮,他们的独姑娘在北京读书期间和女婿相识,毕业后一起到南非开普敦大学读研究生,然后技术移民到多伦多。李老师夫妻退休后,移民来到多伦多,帮助女儿女婿带3个孩子和搞家务。每次来公园,都是李老师负责带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他妻子小杨喜欢打拳跳舞,而且她性格活泼,为人热情,还会在网上下载歌曲乐曲。后来女儿女婿在多伦多的另一个卫星城密西沙加买了一套电梯房,暂时出租,准备孩子稍大,让李老师夫妻去住。但女儿女婿为李老师夫妻申请的老年屋,很快被批准,夫妻两个就搬走了。老年屋是政府提供给退休老人的廉租房,住在那里的老人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都很好。
再有就是南京的老张,通过个别闲聊,我对他家的情况了解稍多些。老张个子不高,1946年出生在一个大家庭,父亲经商,在南京住的是一个四进大院,南京解放那年,整个家族有上百人。他1965年高中毕业高考落榜。老张讲,那年他们班上只有一个人考上大学。当时高考很难,但就业还比较容易,他进了南京著名的熊猫电子厂当工人。1984年他留职停薪,出来与朋友一起办装修公司,赚钱买了四套房,加上继承的一套房产,在南京共有5套房。他说,当时买一套房产只要17万或25万,现在每套出售都是上百万。他已经卖出2套,还有3套准备出售。所以,他经常回南京居住,对申请老年金根本就不考虑。
老张有两个女儿,大女儿1975年生,在国内读完大学,到新加坡攻读硕士学位,回国后在上海工作中与在西门子工作的男友相识结婚,30岁那年夫妻一起移民加拿大。现在有一男一女,在多伦多买房四套,一套自己住,两套出租,另一套是湖边景区房,专供夏天旅游客租用。
二女儿1978年出生,大学读了两年就去新东方进行英语培训,23岁到多伦多约克大学读书,学管理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负责招生事宜。丈夫也在约克大学任教,是MBA专业教师。生有男孩一个。买房3套,一套自己住,另两套出租。
我问老张,两个女儿先后移民多伦多,是家长的主意,还是她们自己的选择?他说,当时有经商热和出国热,两个女儿受出国热影响,移民是她们的自己决定。
总之,我们居住的社区公园里,华裔老人来来往往。据哈尔滨的聂老师统计,先后有上百华裔老人来公园晨练或散步聊天。其中有的是来探亲,住一段时间就回国;有的是移民。但不久因为搬家,就消失了。值得一提的是,在聊天中,除了一般的家庭情况,子女工作之类的内容外,有些华裔老人也谈自己的经历,以及一些国内的社会现象,诸如经历的文化大革命,80年代的打击刑事犯罪,长途运输遇到的车匪路霸,还有一些冤假错案等等。这些内容需要专题介绍,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