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原创

唱给月亮的歌 宁静是一种 慈悲 是魅力也是 震慑 天上宫阙不闻 何年依旧 奈得圆缺 拎两盒打包的 月光 酥皮五仁的另装
正文

O距离接触余秋雨

(2008-06-14 19:56:57) 下一个
                                           听讲
      余秋雨到访“凤凰有约”是华商大会第二天议程的重头戏,容纳692人的“神户国际会议场”1楼大礼堂黑压压一片,席位全满。
      余秋雨回答完最后一个有关“企业精神”与“商业文化”的提问,在一篇浓烈的掌声中起身,微笑,与《凤凰卫视》主持人曾子墨有说有笑,走向后台。

                                          静候 
       杨振宁博士和他的少妻还有余秋雨来到后台的休息室。 
       近距离的感官让人突然觉得做名人其实很不简单。
      3个小时的演讲下来你总的让人喝水吧?
       可是,休息室里没有人给名人端水递茶,却不断地有人向名人递名片,递名片,名片总也递不完...... 
      
                                       电梯
      一向以为遥不可及,然而名作家忽而就站在了你的左边! 电梯那么小,离他那么近!近得几乎听得见他那《千年一叹》的喘息。
      电梯里有一股力量,膨胀。膨胀。
      O距离的真实感伴随着来得太快的不真实而升腾。
      一秒钟的宁静,沉淀了一个文化名人横跨欧亚大陆的沸腾。

                                        采访
      房间301。
      余秋雨还没有坐稳,一连串的提问随即等待着他来“招架”。
      几个钟头的演讲,余秋雨的脸上露出一丝怠倦,然而,当他一旦面对提问,便立刻倾身凝神,洗耳恭听,那份认真,完全不似一名“90年代以来引领中国文化言论界的学者、院长、教授、作家。”
      演讲之后,余秋雨接受《中日新报》专访,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他谈到,“文化竞争的远征是文化战争,任何的远征都是一种自杀,然而商业和文化本身不会构成自杀”。
      我们的记者问∶您刚才在演讲中谈到“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我觉得东方的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与欧美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有很大的不同,欧美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带有侵略性和征服性,您对此怎么看呢?
      余秋雨∶东方企业的企业文化具有很好的包容性,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认为更需要一种“精神引领”。

                                       握手
      他的手并不大,柔韧而有力度。
     你能从他的掌心里,感知文化人血脉里流淌的是,华夏五千年的文明。
      拍照 一向不怎么强求跟名人照相,喜欢随缘,一切只要来得自然。
     这次是我先说,“余老师我要跟您拍照”,他痛快地说,“好!” 拍完看效果。
     发觉2007年9月里的余秋雨,神态比在《霜冷长河》中,凝重了许多。
 
                                        理由
      在繁忙的日本,付诸任何事情,都要追究一个理由。
      执意与名作家合影,自有一个理由妆点了一个海滨都市的初秋――只有余秋雨,才会写下这样的字句,而且,是他的文化底蕴,曾一次又一次,感染和铺垫了一个边缘人通往一个又一个“榻榻米”的――玄关∶
     
善良,终究创造健康。
      一切伤口都保持着温暖,一切温暖都牵连着疼痛,一切疼痛都呼唤着愈合,一切愈合都保留着勉强......
     有人在慷慨激昂地毁损,有人在点点滴滴地追求;
     有人在振振有词地偷盗,有人在含辛茹苦地奋斗;
     有人在流言蜚语间钻营,有人在冰天雪地里行走。
     活着也有沉睡地时候,只要醒来,积极行动,就没有时间关注周围地闲言碎语。
     如果有幸进入一个酣畅地创造时期如汉唐盛世,那么,即使一时被满世界误解,也不会在乎。
     怕只怕,自己的行动不漂亮,还把别人看错。  
     我是行路者,不愿意在某处留恋过久。
      安适的山寨很容易埋葬憧憬,丰沛的泉眼很容易滞留人生,而任何滞留都是自我阻断,任何安顿都是创造的陷井,任何名位都会诱发争夺,任何争夺都包涵着毁损。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