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原创

唱给月亮的歌 宁静是一种 慈悲 是魅力也是 震慑 天上宫阙不闻 何年依旧 奈得圆缺 拎两盒打包的 月光 酥皮五仁的另装
正文

日本“亚文化”由侧扶正

(2009-05-23 21:47:00) 下一个
    日本首相担任外相时曾提出,要把日本的大众文化推向国际舞台,麻生太郎还率先提出了一个有关“联体文化”的新思维,就是把大众文化(Pop Culture)和亚文化(Sub Culture)并用于日本外交,推广,并发扬光大。
    这个提法令日本媒体耳目一新。

    所谓大众文化,是指日本的动漫画、日本的游戏、日本的流行音乐、日本的服饰文化、日本的美食文化以及日本的传统文化、日本的名牌电气、化妆品、日用品等等,我们称“主流文化”。
    而“亚文化”则直接来自英文,是日本人率先把这个概念落笔成汉字,令一直从事文字工作的我们警然而被动地接纳,接纳的同时还渗透了一分尴尬。
 
    “亚”这个汉字,让人忆起中学读书时,化学课本里的一个概念叫做“硫酸亚铁”,你可以不理会它,但是有许多元素却万万离不了它。 
   
     日本的“亚文化”也具有这样身世――长期边缘化,直到“亚文化”“登场”日本官方文件和会议桌,被扶正为“外交推广文化”之一,它才有了出头之日,摇身变为日本的代表文化之一,与主流文化即“大众文化”枝叶并茂,柳绿花红。

    日本的“亚文化”指日本的奇装异服,个性发式,反叛流行,彰显自我,奇异游戏,盲目崇拜等等。

    与中年以上的日本人存在着“誓不两立”的代沟。代沟相斥“亚文化”的理由是∶“亚”而不“雅”,“虽然在国外也有“粉丝”,但其客观价值,不能代表日本”。 日本一部分知识份子曾经认为,以“道”为首的文化才是代表日本的“国魂文化”,比如,“茶道”,“花道”,“柔道”,“剑道”,“空手道”等等。

    而又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这些有“道”字文化在国际舞台上不一定有其“道”形象。
  共同新闻社一位中文版页主编撰文说,在二战前,一听日本就联想到“菊花“和“武士道”的不少外国人来说,这些有“道”字的活动代表军国主义。 二战后,占领日本的美军在一段时间内禁止在学校进行“柔道”和“剑道”等“武道”教育。国破山河在,对当事的外国大兵来说,也许美丽的“富士山”和“艺妓”是代表日本的。战后三十年,一无所有的日本老百姓拼命努力艰苦奋斗,使日本的经济高速发展,最后“索尼”“丰田”“松下”等名字也能代表日本了。(注∶此段文字全盘引用未经删改)

    这位主编接下来说∶特别是在泡沫经济崩溃后,又出来了世界金融危机,目前日本经济陷入负增长的危机。少子老龄化的到来,彻底改变日本社会的构造,如何发挥年轻人的积极作用,保持民族元气是一个大问题。在这样的时代,很多人担心自己的前途,年轻人找不到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大家最关心的是保卫自己的小生活。
    也是因为在这样的年代,那些比较内向的“亚文化”代表日本社会的某些方面。但是,我们不能老畏缩在个人的小圈子内。

    打开日文网页,输入关键词,出现的“亚文化”现象有“亚文化非营利团体”、亚文化研究机构、“亚文化会馆”,“亚文化俱乐部”等等;其中“亚文化会馆”其实搞得很“雅”。

    在中文“谷歌”或“百度”里,“亚文化”连接的是“垮掉的一代”、“边缘地带青少年反叛的群体”;还有网页这样解释∶所谓亚文化,自然有别于主流,它代表着网络一代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在今日更多快餐文化的背景下,没有历史的沉重包袱,轻松,随意,生活化,多少带一点喜剧夸张的色彩。 细细揣测大众文化(Pop Culture)和亚文化(Sub Culture)的感官和内涵,我即兴给它起了个崭新的名称叫做“联体文化”,相辅相成,因为时代多元,所以“联体”才能“健全”。

    “亚文化”在友好邻邦已被堂皇“扶正”,甚至被日本官方呼吁在国际舞台上应“大加利用”;且不知我们的亚文化能否也终有一日扶侧为正,登“国务院红头文件”,上中华文化“大雅之堂”?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