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拼到老

在字句里看过去现在和未来
个人资料
chunfengfeng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ZT:中国诗词发展源流(十四)

(2014-03-02 17:57:01) 下一个
    历代的赋

    除了诗、词、曲之外,历史上还存在过一种具有诗歌特点的文体,这就是赋。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赋,起源于战国,形成于汉代,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1、汉代的赋 
 
    典型的汉赋是宫廷文学,其内容多为天子歌功颂德,描写国家的富强,宫室苑囿的宏丽,水陆物产的丰饶,帝王生活的奢侈,等等。我们看看司马相如《上林赋》中的一段文字: 
  
    离宫别馆,弥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阁;华榱〔cuī催〕璧珰,辇道纚属;步櫩〔yán阎〕周流,长途中宿。夷嵕〔zōng宗〕筑堂,累台增成,岩窔〔yào耀〕洞房。俯杳眇而无见,仰攀橑〔liáo辽〕而扪天。奔星更于闺闼〔tà榻〕,宛虹扡〔tuō拖〕于楯〔shǔn吮〕轩…… 
 
    这是描写帝王宫室之盛。大意说:为天子而建的离宫别馆,布满山谷之间,高高的回廊环绕四周,到处是双层楼房,曲折的殿阁,华美的屋椽,嵌玉的瓦当,行辇车的阁道绵延不断,长廊通往各处,一天走不完还须中途住宿。削平山头盖房屋,一层层垒起高台,岩下修筑洞房。俯身下看深幽而无所见;仰身攀着屋椽,可以摸到青天。流星穿过宫门,长虹跨过栏杆……从这段文字中,我们约略窥见汉赋文字特点之一斑。汉赋写得较长,气势开阔,辞藻华丽,描写不厌其细而又极度夸张。虽然富丽堂皇,但形式呆板,很少文学韵味,加上堆砌词藻,艰涩难懂,不易引起读者兴味。这种文学样式流行于两汉400年,其中著名作者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等。 
 
    2、魏晋南北朝的骈赋 
 
    魏晋以后,汉赋逐渐演化成体制较小的骈赋(也叫俳赋),讲求对仗,词语华美,抒情成分增多,文学气息浓厚起来。如齐梁时代的江淹的《别赋》开头一段: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断肠,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 
 
    这是写惜别的情形。大意说:最让人丧魂失魄的,就是“离别”这件事了。况且秦、吴两地隔绝不通,燕、宋两地相去千里(分别后难得再见)。离别,或在春草萌生的时节,或在秋风乍起的时刻(最易牵惹离愁别恨)。这样,远行的人愁肠欲断,百感交集悲伤不已。这时听到呼呼的风声也不同于平日,飘浮的云彩也改变了颜色。船滞留在水边不忍开走,车徘徊在山侧不忍离开。船桨不忍划动怎能前进?马匹也凄凉地鸣叫不止……这段文字把亲友间别离时伤心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魏晋南北朝时代写赋的人较多,著名的有曹植、王粲、陆机、左思、谢灵运、鲍照、庾信、江淹、徐陵等作家。  
  
    3、唐宋时代的律赋 
 
    唐宋时代科举考试要求作赋,于是骈赋又演化出律赋。律赋有很严的格律:对仗要工整,声律要严密,指定用韵,限制篇幅,把作者的创造性严格束缚住,和明清时的“八股文”差不多。律赋失去了文学性,已不是文学作品,因此这里不再举例。 
 
    4、唐宋时代的文赋 
 
    唐宋两代都出现过“古文”运动,即反对僵化的骈体文,提倡写作刚健质朴、新鲜活泼的散文的运动。其领袖人物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的散文成就很高,影响很大。受这种优秀散文的影响,骈赋又发生变化,向散文化方向发展,形成文赋。我们看欧阳修的《秋声赋》的一段: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rù入〕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大意是:说起秋的景象,它的色彩凄凉惨淡,烟霭云气都收敛起来;它的形貌清澈爽朗,天空高远阳光明亮;它的气氛寒冷逼人,刺入人的肌肤骨髓;它的意象萧索单调,高山大川寂静空阔。所以秋天的风声,凄凄切切,呼啸着卷过大地震动万物。夏日里,繁密的茂草生机蓬勃,茂盛的树木悦人心目;可是一经秋风吹拂,百草立即枯黄,树木纷纷落叶。它们所以凋零败落,都是肃杀的秋风作用的结果……。这段文字有颜色,有声音,有气氛,有感觉,有情绪,真把秋天的景况形容殆尽,不愧为名文。此外如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代表作。在所有的赋中,文赋可读性最强。文赋写作比较自由,叙事、抒情、议论皆可,已相当接近散文了。 
 
    赋这种文体从汉代到宋代存在一千多年,宋以后就衰歇了。在文学史上,赋有一定地位,特别在汉代,几乎是具有代表性的文体,它在丰富文学语言和提高表达技巧方面对以后的文学产生过好影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chunfengfen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北美君子' 的评论 :

多谢君子的精彩探讨和感言。

文赋注重文字的优美和形式的对称,用语多典故,典雅庄重,确实美不可言。她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有时形式多于内容。

文体的变迁反映时代的诉求,以及文人的创新和对旧世界的突破。然而历史美丽转身,并不会淹没往日的精彩,所以让后人在使用今天的同时,也能重温昨日的风采。

再次感谢君子不凡的见解和对旧式文体的兴趣!
北美君子 回复 悄悄话 君子觉得在现代汉语中,好像已极少见赋这种文体了。这是一种文化的损失,当然也有其历史发展的原因。
可以这么说,赋这朵文学奇葩是在伴随着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变的过程中自然凋零的。
赋是一种高级文体,属文学格体中的“阳春白雪”。君子记得,赋一般用于歌颂,如对帝王将相,对政体国事,对高风亮节,对山川河海的颂扬褒赞。也有用于对风花雪夜高雅意境的随想慨叹。
在隋唐宋明时代,功名考试的选项中都会有赋这一选择。
这种难度较高的文化体裁古时除在会考中见到外,实际应用中多为少数文化名人或饱读诗书的达官贵人所用,不甚普及。
所以,赋没有随着诗词保留下来,最终为现代文人所抛弃,也就不难理解了。

以上只是君子对赋的一点看法。望风风,心雨,大花雅正。
问好风风,心雨,大花!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