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上古中国地名考 之三

(2016-07-30 19:13:39) 下一个

 

 

      夏人是皇帝的直系后裔,根据现有的资料显示,禹是皇帝的第八代子孙。更仔细的划分,禹是颛顼的子孙,颛顼是黄帝次子的孙子,按长子嫡孙来说,禹属于嫡子次房。《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本姓公孙,名轩辕,《路史》记载黄帝姓公孙,《国语》则记载黄帝依姬水而成长,因此为姬姓。因此,夏朝为姬姓。(你是不是有话要说?)

 

      商朝开始,我们就有了准确的资料考证,据甲骨文上的记载,商人出自喾(也叫帝喾)喾的祖父是黄帝的大儿子。明白了吧!夏人、商人是远房的亲戚,至少是同姓。没有甲骨文以前,《史记》是这样记载的。但苦于无凭无证,大家都半信半疑。甲骨文证实了《史记》其实是相当可靠的。如果你喜欢历史,就会第一时间反应到,周朝也姓姬。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这说明一个问题,我们分出来的夏人、商人和周人,大概都是源自某个古老而强大的部落,他甚至影响了周围很多小部落。大家以自称来自那里,以那个强大的姓氏为荣。至于是否真的有血缘关系其实已经不重要。神话传说中的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是有根据的,东亚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应该都是这个部落出走出去,遇见了不同的土著(例如走到北京周口店遇见了北京猿人的后裔,当然,是已经进化后的),通过战争和通婚形成了新的部落,在很巧合的情况下,走到了美洲、日本等等后来相对封闭的环境里。

 

      说到这里就要补充说明一本非常重要的书《竹书纪年》。《竹书纪年》,亦称《汲冢纪年》,西晋武帝时在汲郡古墓出土整理的竹简汲冢书的一部分,体例属于编年体,称为《纪年》,一般就称《竹书纪年》。《竹书纪年》是一部于西晋太康二年(281年)被盗墓者不准所发现的古代史书,在四库全书之中为史部编年体。它当时被埋藏于魏安釐王(一说应为魏襄王)的墓里,记录了从传说时代五帝到魏襄王(一说应为魏哀王)之间的重要历史事件。竹书纪年原件于宋朝时丢失,只有一些副本得以保存。二十世纪前后,经朱右曾王国维等人考察先宋文献,重新发现了古本的主要内容。

 

      《竹书纪年》对史学界的震撼,在于它所纪录的史料与《史记》所描述的不单只内容不同,而且价值取向相异。竹书纪年描述了从五帝战国时期历代所发生的血腥政变和军事冲突,譬如,《史记》记载之间通过禅让来传位,而《竹书纪年》却认为舜和禹都是通过政变夺取王位。《史记》记载商朝太甲伊尹囚禁3年后,伊尹见太甲改过自新,便郑重的将国家交给他。太甲复位后,沉痛接受教训,成为了一个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的圣君。不过,《竹书纪年》对此却有不同的描述:伊尹放逐太甲后,自立为王,7年后,太甲潜回杀掉篡位的伊尹,并改立伊尹的儿子伊陟伊奋继承伊家

 

      《竹书纪年》早在汉代时就已经散佚,西晋发掘出来后于五代十国时再次散佚。宋朝文风如此强盛,官方修定的图书总目里没有收录此书,此书是后人根据历代史书中引用竹书纪年的文字汇总而成,真实性很有争议,不像《史记》,没有争议。

               

      商人一直居住在亳(拼音bó,粤语 博)即今天的商丘。

      夏和商都是以地为名,夏留给现在的纪念是山西运城地区的夏县,夏县也是夏朝的一个都城。夏朝应是游牧制,有几个都城并不奇怪。即使到了现代,我们仍然可以感觉到东都上海,南都广州,西都重庆,还有陪都天津。帝国太大了,又是中央制。区域中心和封疆大吏挂总督衔是少不了的。

 

      契封于商,契,就是商人的始祖,传说他是帝喾的儿子,生于亳,契时的亳,即今天的濮阳清丰县,这个地方大家都没听说过。不过后世宋代它有另一个名字:澶州。宋朝的第三任皇帝真宗签了一个著名的条约:澶州之盟。后来商代的开国之王汤住的地方也叫亳,不过那是商丘市虞城县。在周朝时,都是宋国的封地。

 

      商丘,丘通邱。邱即墟的意思,广府人可能会更心领神会,墟,集市也,三日一墟,或逢三六九墟。如果再往前推,颛顼住在帝丘。即商丘市睢县城附近,春秋时的卫国

 

      第三任王太甲被他的丞相尹伊囚禁,三年后还政。这就是上古史中最著名的故事:尹伊放太甲于桐宫,三年而还。

 

      后来商王就迁都了,去了黄河以北,第十任王中丁迁隞,隞即荥阳。郑州在古时是个毫不起眼的地方,最早叫管国,至今郑州还有管城区。真正有历史的是新郑,新郑国际机场。我在这里挖个坑,有新郑就有旧郑,旧郑在哪?

 

      第十二任王迁相,即河南安阳附近

 

      第十三任王迁邢,顾名思义,邢台。如果还有哪个省会比郑州的历史还拿不出手,就是石家庄。在中国,都城一般都超过2000年的历史,省城超过1500年。比如深圳再厉害,在广州人眼里就是没文化!

 

      第十九任王盘庚迁殷,又回到安阳地区。中兴。殷、商至此就变为一个意思。一直到商纣都没有再迁。

 

      夏人主要生活在山陕南部地区,地势高,土地相对贫瘠。商人主要活动在太行山东面河南河北,土地肥沃,生活文化较优,通常这些地方的居民都较文弱,易陷于奢侈淫佚。周人趁虚而入。上古时代的最辉煌灿烂的时代开始了。

 

      周朝就不是以地为名。据我的考证,周朝已经进入农耕社会,是个农耕民族。因此,周,拆开来就是田、口和力。田和力表示了他们靠地里糊口,口表示他们听从商王的命令。或者就是吃的田里的力气饭。        

 

      周人起于西方,即“岐”。岐应该是现在的咸阳。后居于丰镐即现在的西安。周朝几乎是全部华夏文明的起点,后世有两次大的东西文化交流,一次是自汉起,至唐朝的佛教东渡,一次是自明末至民国时期的西学东渐。其余的,基本都是发源于周,或者说是东周末年的春秋战国时期。

 

      武王击败商纣,建立了周。第一次封建,他将纣的儿子禄父封到殷(安阳)。又觉得不放心,把他的三个弟弟封到旁边监视,史称“三监”。武王行二,三弟管叔鲜(封于管:即郑州);四弟周公旦,因为最为贤良,留在身边辅国。五弟蔡叔度(封于蔡:即河南上蔡);八弟霍叔处(封于霍:山西霍县)九弟也是最小的弟弟康叔封(封于康:河南禹州;后封于卫,卫即商朝旧都朝歌,今河南淇县。能封于故国旧都,说明康叔是个很有本事的人,不然压不住前朝的遗民)。鲁当时是河南鲁山县,这里要啰嗦一句,鲁是封给了周公的儿子宇。因为周公太重要,无法封出去,必须留在朝里。只能封他的儿子。请记住,周公很重要,因此鲁国也就跟着很重要,有此先例,以后的王朝,只要被封鲁王,一定是皇室最亲近的血缘。燕是河南偃(燕通偃)师。齐、许、申、吕都封给了姜姓,姜当时也是大姓,传说黄帝姓姬,炎帝就姓姜。特别还有个功高盖世的姜太公姜子牙。齐、吕应该是一个地方,大概是河南南阳。许就是河南许昌,申就是河南南阳唐河县。这是西周第一次封建。

 

      郑国最早在陕西华县,后来迁至河南新郑。周朝这样迁来迁去的诸侯国很多,一不小心就混乱了,比如康叔迁卫,又叫卫康叔。

 

      周武王在打败商纣的第二年就去世了,这使周朝产生了一次极大的危机。

 

      周朝以前的朝代,并没有明确父死子从这种传位方式,兄终弟及也非常普遍,就是传位给儿子,也没有明确传哪个儿子,比如文王就没传给长子伯邑考,而是传给了次子姬发。武王去世时,儿子(后世的成王)年幼,据说武王有意传给周公。周公避嫌,立了成王,自己摄政。看来从古到今,托孤之事能不接就不要接。但管叔排在周公前面,一下就恼了。加上商殷的后裔武庚一点火,三监加上殷及殷的族人反了!

 

      周公亲自东征杀了管叔,重定封国。

 

      周公的儿子伯禽一直打到淮河流域,就把他封到了鲁,这个鲁是新鲁,位于曲阜。鲁国在周朝一直是东方诸侯中地位最高的。

 

      姜子牙的儿子丁公封到了齐,这个齐是山东临淄,现在都贪大求全,归淄博市了。

 

      封康叔于卫

 

      在殷族中选了一位微子启封于宋,就是商丘。宋在春秋战国时期很活跃,还出了一位春秋五霸的宋襄公

 

      封武王的三儿子,也是成王的同母兄弟唐叔虞于晋(山西翼城,后来迁到曲沃,曲沃就是闻喜,闻喜县第一名人是关羽关云长)

 

      把蔡叔度流放了,把蔡封给了他的儿子蔡仲。宋地就结结实实的被包围了。

 

      将洛阳定为东都。

 

      还有些小国,如郕(山东汶上县)、毛(河南宜阳县)、聃(湖北荆门)、郜(山东城武)、雍(河南修武)、曹(山东定陶)、滕(山东藤县)、毕(陕西咸阳)、原(河南济源)、酆(陕西鄠县也叫户县)、郇(山西临晋)等,据荀子的记载,封了七十一国,姬姓五十三国。加上原来就有的部落小国,大概有二百个国家

 

      周朝的封地为军事占领和武装移民,当立国的理想消失,精神懈靡,国力衰弱之后,这种制度就逐渐崩溃了,这就是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

 

      周公摄政七年,还政于成王

 

      这是周朝的第二次封建,其实周朝的封建并没有到此为止,周朝的扩张一直持续到周宣王。有机会再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