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色一体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正文

中国航母与远洋海军之路(一)

(2011-07-13 18:35:20) 下一个


中国航母与远洋海军之路(一)


■ 土立方~earththree


http://earththree.blog.sohu.com/169918635.html


笔者注:本文系编译、整理自美国海军学报《舰队防空》上一组对中国海军发展历程的学术文章。原文作者包括,胡迪·诺克斯(美)、林薇薇(澳)、米亚契尼琴科(俄)。原文翻译,管带。


在中国很多的军事分析文章中,缺乏航空母舰似乎被等同为中国缺乏海上航空兵保障,这个谬论被广泛引用。
实际上中国从50年代后期至 今,尽管长期缺乏先进技术的战机,甚至数十年间几乎完全开放夜空,连拦截乱窜的台湾侦察机都力不从心。但从战役级别的作战而言,中国沿海一直是超级强大的 防空区。解放军航空兵对沿海海空联合作战的支援强度,远高于美军双航母,甚至三航母战斗群所能承受的能力。


图:珍贵的解放军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对此最为感受至深的当数美国人。在1965年海南岛事件(海航歼-5拦截美军F-4B)中,当美军机群贴近北部湾缓冲区时,包括海南岛在内的数 个机场电信发生爆发性增长。当中美机群刚刚接触时,大批歼击机正从各机场蜂拥至北部湾。关于此战,中国至今只公布了直接交战的作战单位和飞行员,海航8师 (1号机谷德合、2号机程绍武、3号机魏守信,4号机李大云)。而实际上包括美军雷达哨,以及苏军驻鸿基的防空部队在内,都截获了中国境内的航空兵异动, 及已处于警戒阻塞战位的机群信号。中方机群的目标批次大大超过“杨基”(美军在北部湾航母编队指挥机构代号)战斗群所能抗击的能力。这便是美国海军在战斗 胶着状态,勿忙召回美方机群的主要原因。


图: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海军航空兵主要防空区。


中国民众对航母的热情来自对近代史的屈辱感以及民族主义色彩的强国梦想。民众对战略问题的思维方式几千年都未曾有大的改变,人们津津乐道地用战国时代谋士们的策略论述方式和古代兵法观点看待现代世界局势与国际关系。国民在谈论国家对航母的观点时,也充斥着这种观念。
这或许是古代兵法被长期作为民族思想财富的宣传所致。中国人甚至把在国外军事院校图书馆中能找到的中国古代兵法书籍,当成是证明中国古代兵法能够指导现代军事战略的证据。但在西方看来,那些著作仅仅是对人类早期谋略思维的粗略总结。
这其中,公共媒体的热炒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媒体往往是迎合大众寻找热点,从中国近代屈辱历史引申,强调国家主权受到威胁,由此呼吁建造航母。但这其实与中国军方的战略取向和规划大相径庭,且炒作的内容也常常缺乏基本常识而造成误导效果。
事实上,中国建造航空母航在决策中的最大问题,既非技术也非所谓的国防和地缘政治,而是国家海洋战略的方向。


早期战略


在50年代末,苏联顾问组曾向中国提过一套国家防御战略计划建议。其中关于濒海防御部分中,将海军舰艇作为早期预警体系,引导岸基航空兵和海岸 防御兵力协同,遂行战略防御。包括在领海线外的公海建立全天候空情识别圈。按当时作战准则,海军舰队主要作为延伸的战略雷达哨和对空引导指挥所,形成对大 片海域的有效控制。


图:50年代中国从苏联引进的里加级护卫舰,同时中国还引进该舰的部分散件,自行建造了数艘。西方称之为“成都”级。


按苏联顾问提出的建议,在中国沿海要建立4个这样能推伸200公里以上的防空圈。包括辽东和山东附近的黄海海区、上海附近的东海海区、广州附近 的南海海区,以形成对这些主导国民经济的重要地区的战略屏护。而福州及厦门附近正对台湾的海区则主要由岸基航空兵和小型舰艇遂行防御,原因是海峡的纵深不 足,完全可在岸基雷达的指挥系统作用半径内。
在随后中苏签定的二四协定中,关于舰艇引进种类和数量配比都体现着上述战略方针。包括沿海地区的 空军基地的建设选址,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个建议。当时引进的护卫舰与驱逐舰的搭配都是2比1,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兼顾防空队形与舰炮防空战术的要求。同 时在驱逐舰上配备岸舰和舰空电台,依靠密语口诵报文可对空引导通信。当时在中国海军大型舰艇上都备有对空通信密语手册和引导战术手册。
不过直50到60年代后期,中国海军舰艇都几乎没有能够装备中远程对空雷达。直到60年代末期07型驱逐舰的引进才安装了515型对空雷达。可见长达20年时间,海军虽然向这个方向努力,却并没实现过这个配置。


图:引进自苏联的07型“自豪”级驱逐舰,102“抚顺”号。


致命伤


为实现这个前推战略前沿的近海防御战略,中国付出了至少30年的努力却没有任何进展。
1954年,海军“瑞金”号被台湾国民党航空 兵炸沉。这使得海军意识到舰队防空的重要性,并将防空问题放在了最优先的地位,对大型舰艇的使用也变得非常谨慎。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防空手段,且没有为岸 基航空兵提供空情保障的技术手段,中国海军主要执勤海域从没超出过领海线。
1950年代中期苏联政治风向转变,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时代的否定撼 动了毛泽东。因为毛正在奉行斯大林时代的路线。作为一支刚刚进城的革命力量,毛泽东尽管充满信心但却没有十分把握能引领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毛所能参照的 就是斯大林路线的蓝本。毛认为必须遏制赫鲁晓夫政治变革对中国精英阶层的影响。一系列的措施,使得中苏之间最终发生了意识形态的正面冲突,随后波及到了所 有的中苏合作领域。导致了在60年代初期两国关系的决裂,而这决裂中损失最大的便是海军。


图:受中苏决裂影响最大的便是海空军的现代化建设。


早在“二五”计划期间,海军就提出了建造防空护卫舰的计划,命名053计划。之所以选择建造护卫舰,因为当时中国有较大把握设计和建造65型护 卫舰,这也是在60年代前期中国唯一掌握了设计和建造技术的舰型。053计划的主要战略目的是以装备雷达和舰空导弹的护卫舰为基础,部署海基防空与雷达警 戒体系。该计划拟建造10~15艘防空护卫舰,按此计划,中国海军将能完全阻断台湾国民党空军袭扰大陆的主要通道。


图:按最初的053计划,解放军海军将能完全有能力阻断台湾国民党空军对大陆的袭扰。


不过此时中苏关系的决裂导致技术引进的中断,而国内科研系统在防空舰的关键技术——舰载三坐标雷达和舰空导弹,的研制上都遭遇了瓶颈,053计划中途被迫改变。原053计划变更,衍生出了053H制海护卫舰计划和053K防空护卫舰计划。
196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了首个大规模造舰计划,整支舰队的体系沿用战后苏联基础。驱逐舰以苏联56型为蓝本,编号051计划,护卫舰编号053计划 (后改为053H制海护卫舰计划)。包括051型驱逐舰和053H型护卫舰在内,所有型号都拥有强大制海火力,但缺乏有效的对空火力。


图:拥有强大制海火力的051型驱逐舰,缺乏有效的防空能力却是致命缺陷。


图:053K型护卫舰,首制舰531“鹰潭”号。


决策层之所以实施如此庞大而有严重致命缺陷的计划,实属迫不得以:一是当时海军的舰艇争待更新(到60年代末,中国海军原有舰艇仅有半数可出 勤);二是评估认为舰空导弹的空白,不会马上对沿海态势产生重大影响;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为配合洲际导弹研制的远洋护航(后称580任务)。



图:中国第一代驱逐舰051型,缺乏现代防空火力是致命的缺陷,使得其无法在岸基航空兵掩护半径外遂行作战任务。


053K计划于60年代中期开始设计。在当时极左的形势下,上马该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大胆而冒险的决定。但由于文革的一系列影响,无论是中远程三 坐标雷达,还是配套的红旗-61舰空导弹,研制进度一拖再拖。同时由于缺乏相关的基础研究,甚至缺乏海上作战经验,导致053K系统设计在人机接口的处理 上,操作使用过于复杂。种种的原因导致整个系统的稳定性极差,整体效能不足。而因文革混乱的质量管理,053K原计划的次舰532“中东舰”(未予正式命 名)因质量太差不合格,在舰体完成后即闲置多年直至报废。


图:053K型护卫舰次舰532“中东舰”(非正式命名),由求新船厂在文革期间建造。


1978年053K型首制舰531“鹰潭”号进入东海舰队试验,这才使得中国海军第一次拥有了舰空导弹防空舰。但受技术水平所限,053K系统 的稳定性太差且设计不合理。在随后不久的赴南太平洋洲际导弹试验(580任务)中,海军并没有将531舰编入,后解密资料证明其设计目的和性能都不足以执 行远海任务。


转机与回归现实


在中苏珍宝岛战争后,从1970年开始,苏联逐步恢复了中断近10年的对华军事技术合作。空军的米-6及米-8型直升机即是此时引进的,华约对华的出口也开始大幅增长。更重要的是中国开始得到了与西方进行军事技术合作的空间。
但是这一有利的契机并没能立即产生效果,达成相关技术合作的协定。因为毛夫人江青主导的文革派主要是文官阶层,没有任何工业和科技背景,任何对外的技术 合作都将使他们被抛开。因此他们打着自力更生的旗号,不管是否有能力,都按最高技术指标在国内立项项目。这导致70年代中国出现了无数拥有高不可攀技术指 标的烂尾项目,消耗了大笔资金。


图:1970年引进自苏联的米-6重型直升机,现藏于中国航空博物馆。


从70年代初开始,中国与欧洲的关系取得了重大改善。1972年英国同意出口民用“斯贝”发动机技术,次年引进军用“斯贝”发动机又获英国政府同意。同时英府还主动表达提供“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的愿意(详见:http://t.sohu.com/m/198018027)。


图:中方代表团考察英国“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


“鹞”的引进计划引发了中国海军对采用舰船搭载垂直起降飞机的兴趣。海军为此专门开展了多项预研和评估,并在70年代后期首次提出了用快速滚装船改造成类似法国“贞德”号直升机母舰的具体建议。
——这是中国海军第一次以建议的形式正式提出航空母舰的规划设想——要明白的是,此时中国海军就连最基本的舰队防空导弹系统都尚未装备。


1982年马岛战争震动了中国军方,随之引起了关于海防装备和舰队防空的务实研究。
在长达数十天的英阿马岛海战中,由于皇家海军舰 载机兵力稀薄,阿根廷航空兵的多方向进攻迫使海鹞战机基本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往往是在舰对空抗击结束后,海鹞才赶到交战空域。而阿根廷战机的攻击往往在 2分钟内结束并脱离,皇家海军舰脡和阿战机都只一轮开火机会。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空中执勤的海鹞飞机甚至都还没来及完成航向转弯。


图:马岛海战中的“海鹞”战机。虽然媒体曾将其视为名星,但事实上它丝毫未能起到舰载航空兵应有的防空拦截作用。


在马岛战争的5月25日,格拉斯哥号驱逐舰与大刀号护卫舰的遭遇是现代海空协同作战研究中的又一重要案例。当天战斗不到5分钟,而且执行远程屏 护的海鹞编队当时恰处于该空域。然而海鹞不仅没来及进入拦截阵位,却档住了格拉斯哥舰的海标枪导弹射界,致其错过射击时机。当阿根廷攻击机掠过海鹞遮档 后,大刀号却再次档住了海标枪的射界。导致阿机编队迅速闯入了舰脡编队的射击近界以内,致使两舰导弹武器彻底失效。


图:油画,在5月25日的战斗中,阿军火神编队两架A-4B超低空冲向大刀号护卫舰。


马岛海战让中国军方清醒的意识到,在没有完善的舰空导弹体系支撑下,舰载航空兵将难以承担保卫舰队和自身母舰的使命。而舰空导弹系统恰恰正是当时中国海军的装备空白和致命伤。寥寥数架舰载机提供的防御圈,对一支没有任何舰对空导弹武器系统的中国舰队完全无济于事!
80年代初,对于中国海军来说,放弃昂贵而不切实际的规划,放弃发展航母,优先发展和优先建立舰队的舰空导弹体系以及舰队自动化指挥系统,提高海空协同作战能力,无疑是非常明智的!


(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