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曾想到,巴林这么个袖珍海岛王国,它的历史文化竟会如此源远流长,居然可以跟屹立于世界东方之林、我们引以为豪的泱泱大国的悠久历史不相上下,甚至相提并论。我因此充满好奇,同时心中也不由得肃然起敬。
一个星期五的上午,天气不是太热,我又驾车出发了。这次,我要前往一个叫做阿雅利(A'ali)的小镇。它位于首都麦纳麦西南大约十公里的地方。我要去那里,不为别的,我是要去瞻仰于史前便已居住生活埋葬在此地的巴林先民的灵冢,领略他们曾经的风骚,体会他们的经验。
我还是沿着哈利发本萨耳曼酋长高速公路走,但这一次我驱车向西行驶。车行十多分钟后,前方出现七十一号高速公路的提示,而阿雅利镇即在此后不远。一过了七十一号公路,我的左前方就慢慢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小土包映入我的眼帘。这些小土包散落在地面上,一个接着一个,像起伏的波浪一样,绵延好几里,与四周漂亮的现代化别墅建筑格格不入,形成巨大的反差。这意味着,我的目的地到了。
Bahrain pre-historic graveyards by Shawn Baldwin
走到跟前,这些绵延起伏的东西果然是一个个由沙土石子堆成的人工土丘,大大小小,横七竖八。大的直径有四五米,小的也至少有两三米的样子,但出露在地面上的高度大约一米左右。一些耐热耐旱的沙漠灌木类草生长于其上,三三两两。我问自己,难道这就是巴林闻名于世的史前冢林?
英国人首先在1879年对这些令人感觉奇妙的土丘进行了挖掘,才发现它们原来是些古代墓群。于是,正式的考古挖掘工作在这之后一直进行着。它们当中最古老的墓葬可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的青铜器时代,而最新的也在公元六百年(即在伊斯兰时代开始之前)。考古者发现,由于跨越的年代久远,随着时代的变迁,前人的墓葬被泥沙覆盖埋没后,后人又将新的墓葬迭放于其上,层层叠叠,时间长了,便形成现今依然保存的土丘状,有的墓穴总高度达十米多。
据文献介绍,巴林古墓分为两类。其中多数是单一墓穴,其结构简陋,可能是用来埋葬低下平民阶层的。这些墓道多用中东地区盛产的石灰石砌制而成,地上铺设细沙,墓顶盖有石板,墓门开在西侧,遗骸头朝东、足朝西,作弓形侧卧。 双墓并葬的不多,大概属上层人物所有。墓高如两层楼,坟头高出地面四五米,直径大至二十来米。墓室设在东向终点,两侧有耳室,底层右墙开了两个窗户。陪葬品除了绵羊、羚羊、犬类等动物的骨殖和大量的条纹陶罐、红釉花瓶、金属矛头、匕首外,还有黄金制的辟邪佩物,刻有精细花纹的青铜器、银器,鸵鸟蛋壳制的饰物,象牙制的小盒子等。
据后来的考古统计,巴林岛上像这样的古墓葬最初大概有十七万个之众,它们主要分布在岛的靠西北角的沿海一侧,绵延散落几十里,占地三四十平方公里,构成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史前冢林,因此,巴林岛也被称为“万冢之岛”、“死岛”。由于现代化开发用地的缘故,冢林中有许多的坟茔已不复存在,目前剩余保存下来的大的古墓地还有几处,主要沿哈利发本萨耳曼酋长高速公路向南两侧分布,靠近阿雅利镇的一处是其中最大的冢林。
在坟层之下和坟林附近,考古者还发现了古巴林人的聚落和城镇的遗址。从挖掘出来的地下掩埋的两座古代城邦来看,城墙的基础厚达四米,城内房屋多为正方形石屋,庙宇有宽阔的石门、巨大的祭坛和施行宗教涤罪仪式的水池。更有意思的是,表层出土的晚期文物,有印度的陶器,地中海沿岸的天青石制品,东非的象牙制品,中国的灯碗、马灯、手推小磨、古钱。这表明,古代巴林不但出现过灿烂的文明,有过人口众多的城镇,而且曾经有过繁盛的对外贸易,足迹远至世界的东方。
Bahrain Fort
于2005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巴林防御城堡(Bahrain Fort)便是这样一个遗址。这个典型的遗址是岛上先民从公元前2300年一直到十六世纪曾经生活过的聚落和城镇遗骸经年累月废弃累积堆筑而成,时间一长后竟渐渐变成一座人工山丘。它是最初迪尔蒙古文明中心的遗存。到后来,入侵的葡萄牙人和波斯人在此基础上构筑起一个防御城堡。
巴尔巴尔庙(Barbar Temple)位于巴林岛北岸巴尔巴尔村,是丹麦一支考古队于1954年发现的。它是由新老三座神庙相互重叠组合修建而成的一座宏大庙宇遗址。最早的一座大概建于公元前三千年。而第二座庙宇则相隔五百年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在原址上加盖建造。最后的第三座是在第二座的基础上于公元前约2100年至前2000年之间复建而成。
Barbar Temple
巴尔巴尔庙是迪尔蒙古老文明的生动展现,是巴林的土著先民们为了敬拜智慧与活水之神而建造的。庙宇整体是用石灰石砖块建构,它的大门也用石料砌成,里面建有两个大型祭坛,一个天然泉水池,用来施行宗教涤罪仪式。在遗址挖掘过程中,还发现了许多的工具、武器、陶瓷和各种各样金银制品。该遗址已被申报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巴林没有保存下来可以追溯到远古的用文字写就的史书,因此对于它的远古历史一直是个谜。对古墓的挖掘考古,特别是近现代在巴林的考古分析发现,至少早在五万年前,古巴林岛上就已经有先民居住生活了。公元前八千年,农耕活动已出现在波斯湾这个小小的岛屿上了。
人们推测,在远古的时候,巴林岛可能是一个非常适宜生存居住的地方,丰沛的泉水、葱茂的绿洲和波斯湾丰盛的出产,可能吸引来许多最早期的移民,主要可能来自环境酷劣的阿拉伯半岛,也有可能从亚洲大陆横渡波斯湾来到这里。
据有限的史料文献披露,腓尼基人曾是中东特别是地中海和红海地区非常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族群,他们掌控地中海地区的海洋贸易长达二、三千年之久,同时创造了无比辉煌的文明,对人类的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譬如,对拉丁语和英语产生过深刻影响的希腊语文字最早出现在公元前750年到前700年之间的陶器上,而希腊字母文字却源于最初的腓尼基音节文字。究竟谁是腓尼基人的后裔,今天在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中存在着不同的说法,有一种说法坚持认为是巴林人。他们认为腓尼基人的后代流落移居到了巴林。
由此可以推测,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在古巴林建成的城市,可能是由受到迪尔蒙古老文明深刻影响的古人兴建的,但在极大程度上可能也受到了腓尼基人的影响,并因此在这里形成以城邦为雏型的原始形态的国家组织。而且,在此后数千年的岁月里,腓尼基人不断从地中海沿岸来到此地居住,农耕经商,并将巴林打造成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古巴林人驾着船到过阿拉伯海、红海、印度洋甚至太平洋沿岸的许多有名的港口,从此,巴林开始了它新一轮的悠久历史,灿烂文明。一直到公元七世纪中叶,强大的阿拉伯帝国在阿拉伯半岛上兴起,巴林成为帝国所辖的省份巴士拉省的一部分。由此,以伊斯兰教为主导的阿拉伯文化淹没了整个海岛,穆斯林生活习惯方式一直流行至今。
建于公元692年的哈米斯清真寺(Al Khamis Mosque)位于麦纳麦市郊。它见证了阿拉伯帝国兴起初期及其后主权、政权、宗教、文化等影响古巴林人生活诸多层面的重大更迭变迁。考古学家近年来在这座保存完好的清真寺下面发现了伊斯兰教传播前的古建筑的残垣断壁及古墓。
Al Khamis Mosque
巴林史前冢林上下历时三千六百年直到公元六百年伊斯兰时代降临之前,然而在此之后它的冢林历史突然嘎然而止,从一个侧面可能表明,古巴林的先人特别是腓尼基人的文化并不被伊斯兰文化所接纳和包容。至少,他们从远古时代就开始的墓葬文化到了穆斯林后人那里就终止了。
建筑于穆哈拉格岛上的阿拉德古堡(Arad Fort)是巴林人于十五世纪建造的。这个呈四方型的城堡每个角上都建有一个圆形的守望塔,城堡四周挖了护城河,用以抵御外敌的入侵。
Arad Fort
然而,坚固的城堡并没有抵挡住来自西方侵略者坚船利炮的攻击。十六世纪整整一百多年,巴林被葡萄牙殖民者所占领,其后,统治权又转入波斯帝国之手,一直到1783年推翻波斯统治,宣布独立。这也就是为什么今天的巴林国民人口中约百分之七十五的大多数人是有着波斯人血统的伊斯兰什叶派宗派。一八二零年,日不落大英帝国入侵,巴林再次长期沦落为外国殖民者餐盘中的一块蛋糕(这次,英国人美其名曰“英国的保护国”)。直到一九七一年,巴林才完全独立,主权才真正回到巴林人自己的手中。
2011年3月27日写于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