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厨房:我的市场部,我的实验室,我的车间
出国以后,我学会了一个词:供求关系。什么都是供求关系, 也就是“市场”。出国以后,才知道工程师也是“民工”中的一个工种,就象泥水匠,木工等等一样,我们这里许多人,做“爱踢”民工,电子民工,机械民工,测试民工,质检民工,等等。许多公司里,带头的羊是“市场部” Marketing 。原来,我还不服气:市场部的人懂什么。等我在市场部混过以后,我明白了,市场部的工作是最重要的工作。
我的厨房就是我的市场部。我的主要顾客是我的 LD 和儿子女儿,我不能因为我喜欢吃什么,就烧什么,我要首先了解“顾客的需要” customers’wants and needs. 顾客就是上帝,比如,我们家的这 3 位“上帝”,就有不同的口味和喜好。我家的少爷喜欢吃糯米鸡,上海的烧卖,粽子,台湾的油饭,凡是糯米做的咸的东西,就可以;我家的小姐不喜欢吃蔬菜和虾,凡是肉的东西没有问题;我家的老爷就喜欢清淡的菜,辛辣的,咖喱的不行, 比如,韭菜和生大蒜不行。于是,通过反复的市场调查,我明白了顾客的偏爱,又去私房小菜读帖子,特别是毛毛妈的“毛选”,我就把大师们的菜谱,结合我家的实际情况,研发适合我家的产品。我还把意大利菜,法国菜,调整口味,一律变成上海 style 的菜,这样才能获得我的客人的好评。
在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我的厨房就是我的实验室。 首先,要烧好吃的饭菜,要有好的调料。其次,要有好的厨房工具。通常,通往成功的道路是崎岖的, The road to success is always under construction. 就是有了调料和工具,还有许多细节需要注意,时间,温度,湿度和火候等等。一个好的菜,需要好的计划,比如,出去买菜时,就要计划好这个周末的“研究课题”,最好有个“开题报告”,用 PPT (Power Point) 向 LD 提出经费申请, 立个项目,然后做一个“项目计划” Project Plan, 写下实验目的,实验计划,采集实验数据,写实验报告,以及写下实验体会,以后如何提高, 比如 Lessons Learned 。有人说,一个人要在某一方面成功,基础训练要一万小时,如果以一天花 2 小时烧饭烧菜为例子,一年至少 700 小时,一般 13 年可以把一个人培养成一个好的家厨。当然,厨房里除了好的调料和好的工具以外,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妈妈的爱心了,“通过胃,到达心”,是我的座右铭。我出国远离家乡快 20 年了,对家的最美好的回忆都在外婆的,妈妈爸爸的,公公婆婆的,舅舅阿姨的饭菜里。在那个物质非常贫乏的年代里,我的家人用每月有限的蛋票肉票油票,给了我最好的饭菜,让我能茁壮成长。通常,人们用面粉拖肉,在油里炸,我的家人有时用面粉拖洋山芋,在油里炸,然后和面粉拖肉炸的混在一起,怎能分辨?降低成本。我的三舅舅很早就刻苦钻研西餐,他研发的 4 根筷子调色拉油,在 84 年的上海,属领先一步的。通常,他用一个蛋黄,三大勺色拉油, 4 根筷子,要调一个小时,每次只能加几滴色拉油,一旦加多了,就调不回来了,后果就不是稠稠的色拉酱,却成了稀稀的色拉汤了。 我也和我的长辈一样,在英国的日子里,在美国中部的日子里,蔬菜品种少,蔬菜贵,想尽办法,用 4 大比较便宜的蔬菜(土豆,洋葱,胡萝卜和西芹)演绎了一道又一道美味,鲜咸型,甜酸型,酸辣型(小辣),让我家的小饭桌充满了妈妈的爱。我的体会是 : 葱姜蒜爆油锅, 蔬菜和荤菜一起炒, 起锅前“着厚尼”(勾芡),最后浇麻油,盖在白饭上,就成了我的顾客喜欢的“盖浇饭”, 多余的就成了民工明天的中午便当。我为了有好的口味,于是买好“蚝油”,辣酱,番茄酱,蒜茸豆豉酱,沙爹酱,甜面酱,豆瓣酱等等,备足生粉和麻油。周末,就煲汤,包饺子,烧卖,包子和馄 饨 ,烧皮蛋瘦肉粥等等。偶尔,我也进军面条的世界,米粉的天堂, 有时,我也象美国妈妈一样,烘烘蛋糕。最近,通过多次失败,我也可以做做气疯蛋糕,打打蛋白,打打奶油,弄个 Trifle, 迷倒我家的小洋鬼子。
当有了一定的“研发”以后,我的厨房就是我的车间,多做就熟了,就象有了 ISO 9000 ,有了 Process, 有了 Working Instruction, 我就象一个饲养员,周末做上一堆吃的,冰在冰箱里,煲一锅高汤,烧好一锅红烧肉或者笾好一碗肉丝,鱼片,就象战士上好了子弹,我心里不慌,为下一个 5 天计划,做好准备。然后,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 , 去做民工,去挣支票。
今年,我参加了南加州成仙(橙县)吃喝团,我的厨房是我为吃喝团准备食物的战场,是我写吃后感的地方。
对不起,我没有好的照相机,只能做个干帖子,我是给“凡繁”捧个场。凡繁和我是“发小”,她的美帖“故乡的云”,我一看就是养我的地方,我就斗胆写 QQH 给她,原来我和她从小就认识,一起长大。后来,又看到她父母的照片,他们都是我大学里的老师。岁月不饶人,我有快 20 年没有见到凡繁和她的家人,而我们相遇在网上,相遇在“文学城”。
凡繁的美帖“故乡的云 ”, 那就是我们长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