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廖康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撤退三瞥:评电影《敦刻尔克》

(2017-07-25 23:22:38) 下一个

撤退三瞥:评电影《敦刻尔克》

 

廖康

 

 

以《盗梦空间》《星际旅行》和《黑暗骑士》而驰名影坛的导演诺伦(Christopher Nolan)新近执导的大片《敦刻尔克》(Dunkirk)与以往的战争片完全不同,也与他以前导演的电影完全不同。这部影片没有传统的故事主线,甚至可以说没有主角。也没有讲英法联军撤退的前因后果,没有告诉你德军为什么突然停止围剿。你若不仔细听,甚至可能不会注意到德军停止前进的消息。如果你对二战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不熟悉,希望通过这部影片来了解历史,那你一定会失望,因为电影根本没有试图展现事件的来龙去脉。然而,你一定会感受到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紧张、危险、困苦和艰难,也一定会感受到英国军民少言寡语的刚毅。这不正是敦刻尔克大撤退展示的重大意义吗?这不正是坚持抗战,打败德国法西斯的重要原因吗?需要注意的是,影片开头的字幕告诉观众有三条长短不同的时间线展示这个大事件的三个侧面:陆地一周、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时。观众通过电影获得敦刻尔克大撤退这三瞥在时间上不一定重合;在空中一直是白天,在陆地上有时是傍晚。

 

三瞥之一是地面部队的撤退。电影仅表现了一小队落伍的英军士兵走在街上,漫天飘落德军告诫他们不投降便灭亡的传单。不一会儿,他们都在仓皇逃窜中被击毙,只有Tommy (Fionn Whitehead饰) 幸存。他嘴角下有个痣,英文是mole,但不要以为他是奸细。虽然mole有这层含义,他借抬伤兵的机会企图偷摸上船的确有也奸细之嫌,而且在船被子弹洞穿进水,需要有人出去减轻分量时,其他士兵的确怀疑他的同伴是奸细。但mole的另一层含义——防波堤——才是电影的主要意思。因为海滩浅,大船无法靠岸,只能在防波堤边上船。所以Tommy千方百计上船逃生的经历正代表了英军的渡海撤退:在海岸遭到飞机轰炸,在船上遭到飞机和潜艇的攻击,在沉船上可能淹死,在海上又可能被浮油烧死。这一切都令人深切地感到那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恐惧。大海的苍茫、长空的广阔、战火的无情让观众感到人是那么渺小无助。但是电影没有展示断肢流血,也没有当今电影常用的骂人话。诺伦表现的战争残酷不是感官的,而是情绪的、深层的,也是通过英国海军司令员(Kenneth Branagh饰)演出来的。不过,与他眼见士兵惨遭屠杀的悲哀相对照的是他从容不迫的坚定——如同柱石般矗立在海岸和防波堤上发布命令,直到军队全部撤离。

 

三瞥之二是海上救援,主要是通过英国平民船长(Mark Rylance饰)开自家游艇抢救士兵来表现的。当然,他代表了无数英国百姓;那一带所有的平民船只都参与了营救。电影展示军舰目标大,容易被敌人击中;反倒是这些灵活机动的小船在运送30多万士兵渡过苦海中发挥了主要作用。电影镜头集中在这条最先出海的游艇和坚毅的船长上:他们救起被鱼雷击沉的英国军舰上唯一的幸存者。在与此人的冲突中,我作为观众都忍不住要骂他,但船长却显示出极大的感同身受,没有责难他。船长的儿子受父亲影响,后来也非常善解人意。对此,船长赞许的点头眨眼演得真是恰到好处。他们还救起被击落并行将淹死的机长以及许多落水士兵。他们默默地,坚定不移地做着这一切,充分展示了英国人最引以为豪的那种不动声色的勇气。人民箪食壶浆迎接凯旋王师的场面我们很熟悉,把败退回来的士兵当作英雄来迎接却极其少见。人们送来毯子和三明治,还有啤酒,就连士兵自己都难以相信。拥有以船长和他儿子为代表的人民对军人的理解和民众的全力支持,这不正是敦刻尔克的意义吗?我期待着听到丘吉尔铿锵有力的演讲:“我们将在海洋上作战,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登陆之处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巷作战,我们将在山里作战,我们绝不投降……”但电影是让一个士兵在报纸上读到的。好!英雄的誓言在普通士兵的心里响起,也许没有那么洪亮,但代表了这些虽败尤荣的士兵不可征服的决心。

 

第三瞥是空战。在整个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苍凉图卷上唯有英国皇家空军涂抹了一笔辉煌。同样,电影只是通过一位驾驶员(Tom Hardy饰)来表现空军的战绩。他驾驶的是僚机,当长机被击落后,他没有刻板地遵循原计划,而是根据情况,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行作战。当年的空战只是使用机关炮,还没有导弹等现代武器,主要依靠驾驶员的技术来取胜。他们击落了数驾敌机。他的同伴,另一驾僚机坠海了,而且他自己的汽油已用尽,但前方敌机即将轰炸在大海上无处藏身的战友。他继续战斗,击落那轰炸机。在战友们感恩的掌声中,在金光灿烂的沙滩上,他缓缓降落,点燃烧毁战斗机,在火光映照下,从容地等待德军来俘获自己。英国空军的英勇和杰出表现可不是夸张,而是历史的真实。电影把丘吉尔三个月后高度评价皇家空军的那句名言“在人类冲突的战场上,从来没有这么多人欠这么少的将士这么大的情”生动地呈现出来。

 

说到底,电影是视觉艺术。要想学习历史,看书远胜过看电影。但要想展示当时的情景,再现那历史时刻人们的情怀,电影则远胜过书本和历史文献。敦刻尔克大撤退毕竟是二战的重大事件,西方人在中学的历史课中,在纪录片和纪念会中都反复讲过。所以诺伦的取舍我认为是明智的,而且电影提供的三瞥和自始至终动人心魄的配乐成功地表现了那情景和情怀。当然,不熟悉此事件而又想看电影的人最好先查阅一下。但即便对敦刻尔克一无所知,通过电影也会感受到英军可以战败,却不可征服的精神;也会看到留得青山在,卷土重来未可知的前景;也会明白英国百姓和皇家空军在二战中做出的重大贡献。这,就是敦刻尔克。

 

2017年7月25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廖康 回复 悄悄话 感谢大家关注并分享各自的看法。
小二哥李白 回复 悄悄话 敦克尔克是政治和军事失败的结果。这部电影只是在为洗白那段耻辱的历史,为那些决策者们免责。
冷冷清清 回复 悄悄话 刚看完。喜欢。 尤其是英国人的内敛,不动声色。
评论水平太高了。不好意思,都不知道怎么夸人了。
等等看看 回复 悄悄话 如果把丘吉尔的那段原版录音放在电影开始,作为字幕的旁白,用来和最后士兵读报时作为遥相呼应的话,可能会更加地触人心怀。Dunkirk整部片子没有用哗众取宠的激烈,血腥来收获票房,只用镜头和音乐来追忆这段悲壮的历史。当海军司令最后独自在桥上,对他的部下说了那句极为简短的I will stay, for France,那个代表永别的军礼,影片最后,在燃油耗尽后,飞行员走出机舱,背对夕阳,镇定地回头,开枪,将飞机引爆,然后平静地等待德军的俘获,诸如此类的很多场景和瞬间,各样的人性光辉,在Nolan的执导下,令Dunkirk呈现出温暖及独树一帜的动人气质。
为写而写 回复 悄悄话 “陆地一周、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时。观众通过电影获得敦刻尔克大撤退这三瞥在时间上不一定重合;在空中一直是白天,在陆地上有时是傍晚”,的确,这个在初看时还真晕,后来琢磨过来了。皇家空军真是太给力了。民用船出现的时候我还想才这么些船哪够用啊,虽然已经知道结局,还是为那三四十万人的命运揪心。真真生存就是胜利。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