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美三十年 (1)
说是三十年,实际不到,但很接近了。
自认为三十年是个特殊的时间段,不是有“三十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说法吗?虽然当今快节奏社会,有什么变化三年足矣,就比如眼下,不到三年的时间,全世界都被整了个底朝天。两个三十年呢又是个“甲子”,在过去,60年几乎就算是人的一生,不是有“七十古稀”之说吗?虽然现在人的寿命大大延长,80、90 岁都不稀奇,但无论如何,三十年怎么说也不算短,何况过去这三十年来经历了风风雨雨,失落空虚,迷茫无助,艰难困苦,愉悦快乐,欢声笑语,趣事糗事。。。现在想来值得回顾值得唠唠。
(1)人生诸多第一次
先说出国。其实当时并没有太多想出国的事。三十多年前在中国,一般人别说出国,出个省都不多见,除了那些比如在单位搞销售采购的,一天到晚往外跑。工作的原因我偶尔出过几次差,但真正往外跑却是为出国办手续那会儿。那时(现在不清楚,不打交道了 - 谢天谢地)的官僚机构都是大小衙门,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不让你来来回回跑三趟,他都觉得对不起他的工作。还好,最远不过是去省城。最后到北京办签证也是一锤子买卖,签了就走,被拒了直接打道回府。结果真给签了,所以国最终是出了,但人还是懵着,糊里糊涂。
第一次坐飞机。不知为什么当时没吃晕机药。我其实坐什么都晕,大小轿车,快慢火车。。。当然坐卡车、拖拉机后面的斗子里好点儿,算例外。第一次坐飞机应该是怕吃药犯迷糊误事,所以硬扛着。先飞的16个小时到旧金山还好,落地转机时头脑清醒没出问题。换了小飞机后明显不行了。同座的两位是母子,60 多岁的母亲前不久来这边看儿子,40多岁的儿子送母亲回去。两位都很友好,问了我一些有关中国的问题,而我云里雾里(绝对的),基本是答非所问,不知所云。到了目的地,我已经难受得坐在座位上无法动弹。小飞机乘客不多,看似乘客已经下完了,开车来接我的先生开始着急了,这是没上飞机?那对母子猜出了谁是接我的人,走上前去通知我先生我的情况。等十来分钟后我晃晃悠悠走出来时,面色煞白吓了老公一跳。当然是他过后才说的。算糗事一件。
第一次坐自己家的车。先生来接我开的是他前不久买的二手车,早年留学生来后有点积蓄都会走这一步。有车自己开,很方便。我坐在车上,第一次不需要客客气气讨好司机师傅,感觉不错哈。从机场所在城市到我们住的地方还有一个半小时车程。出了机场,看到井然有序的街道,川流不息的汽车,让人眼花缭乱的高架桥。。。其实也都是第一次。努力从晕机带来的严重不适的恢复,我们离开了这个城市,结果还是在一路给我的种种新鲜感中迷糊睡着了。
第一辆自家的车
第一次学开车。这事儿得多说说,因为上面说到车,那就直接说学开车吧。摆弄操作像汽车这种机器,对我来说绝对是第一次。之前接触过的算是机器的,一个是自行车,一个是缝纫机,那也是只管用,不明白的或者出了毛病那都是别人的事。来美后最初学开车是专等周日早晨,还得找那些僻静得再不能僻静的路段。坐在方向盘后,还没启动,那个紧张啊。再僻静的路上也挡不住有其他车辆走过。第一次看到有车迎面开过来,怎么都觉得对方要撞上来,所以下意识地一直把方向盘往右打。
说到这儿就要强调影响夫妻感情最不该做的事是什么了,不是钱、不是家务,甚至可能不是外遇(?),是老公教老婆开车!从最开始的耐心细致、轻声细语,到抓耳挠腮、欲言又止,直到耐心耗尽,暴跳如雷。说起来罪魁祸首归咎于车是手动式的。勉强听懂了基本的机械原理,自认为观察好了别人如何操作,自己上去一试绝对是手忙脚乱。红绿灯、stop sign、上坡 。。。熄火、熄火、还是熄火。还有那么两次似走似熄抽风式的抖动,真的让人崩溃。
不得不说周日早上练车还有一个大好处。那天开到一个stop sign 停下,再起步时发现是在个小上坡处,本来就犯怵,恰巧后面停了一辆车。一紧张油没给够就熄了火,车还往后溜,一下还没刹住,车尾就倒顶上了后面车头。老公赶紧拉了手刹止住了继续后溜,然后下车去查看人家的车。我当时没敢下车,但从后窗看去应该是对年轻夫妻(记得后座上还有孩子),穿着正式。当时后溜力度的确不大,只把对方的前车牌顶回去个小凹坑。老公诚恳道歉后人家也没说什么,应该是要赶路去教堂。我装作不尴尬,下车换了司机,赶紧溜之大吉。
接下来是考试,笔试一直没问题(之后搬家,有的州规定得再考),路考又是一番紧张。一路下来强作镇定自我感觉还不错,直到考官指挥我把车开到体育场的停车场,在石子儿路面儿上倒车。倒时严格遵照教课书说的扭头往后看,等再回过头来看前面时傻眼儿了,两道车辙印明显是无数个S串起来嘛。哼,怪只怪偌大的停车场空空如也没有参照物!强压内心不安还跟女考官开了个玩笑:Do you call these straight lines? 答曰:No! 虽然心中忐忑加剧但还能自我安慰:豁出去了,是啥算啥吧,大不了再练再回来考呗。把车开回到DMV停车场,考官发话了,You were doing fine, but you parked the car too far away from the parking blocks (parking stops? curb stops? 忘了她用的哪个称呼了哈) so one point deducted. 哈哈,居然倒车没扣分!看来刚才的小幽默没白瞎了!如此这般,生平的第一个驾照到手了!
这里还要加一句,教开车这事不仅影响夫妻感情,对父子(没闺女哈)感情也是个极大的考验。多年后儿子到了学开车的年龄,我就有此先知但什么都没说。那天先是儿子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当爹的也是自告奋勇热情爆棚,外加按捺不住的激动。我一人在家也就一个小时吧,父子俩回来了,一个气急败坏,自暴自弃:不学了不学了!爸爸。。。。!另一个咬牙切齿,恨铁不成钢:笨死了笨死了!连个。。。都不会!这下袖手旁观的老妈该出场了。和风细雨安抚情绪,耐心鼓励还循序渐进,没几天,搞定了!还是我带他去考车,一次通过,还是手动车(不是先前的那辆)!
下面说说第一次打工。是真正意义上的打工:在连锁旅店打扫房间,在老人院伺候老人,在学生宿舍做清洁工,在学校的苗圃打包树苗。。。说实话,起初干这些活时很不舒服,心理落差很大。来美之前怎么也是大学讲师,下一个目标就是副教授然后再奔教授去的,怎么就沦落到这个地步?这里绝对没有歧视这些工作的意思哈,就是自己觉得。。。心里难受。虽然失落难受迷茫,其实是有收获的。在国内出差几次住酒店旅馆,好像没怎么跟房间的服务员打过交道。真正干过后就体会到看似简单的工作也有它的不易,自此以后,我和家人外出住旅店时对工作人员都是客气有加。在老人院打工的直接体会就是,有朝一日自己到了那个地步,坚决不去老人院等类似的机构,无论如何都要在自己家养老。
苗圃打工
在学生宿舍做清洁工是我最有感触的。那是一整座宿舍楼,只收大四(seniors)学生和研究生入住,由一个全职清洁工负责。住宿的学生素质都很好,见了我都是客客气气的,但不能保证他/她们的女/男朋友也是如此。有一天一个男生回到宿舍,一同回来的还有一个亚裔面孔的女孩儿,看似他的女朋友。照常打招呼,女孩看了我一眼没啃气。再次看到女孩是她单独一个人,打招呼时,女孩一扭头做鼻孔朝天状,趾高气扬从我面前走过。当时我心里。。。不可名状。但这更坚定了我的决心,不仅要继续上学,还要再回到大学工作 --- 以不同的身份。多年后的确回到大学工作了,但没有达到当时心中设立的目标,因此这也是我最对不起自己的地方。
由于频频搬家,之后在辞工作和找工作之间,我还在快餐店、加油站、中介公司指派等地打过工,那时心理上就容易接受了。其实这也是不同于中国的一个社会现象。我们都说美国人普遍素质高,很少有歧视服务行业工作人员的现象,细究下来,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大部分美国人青少年时期,多多少少都有过类似打工的经历。正是因为有这些身体力行、感同身受的经历,他们深知其中的辛苦和不易,因此对那些服务人员们就更宽容和尊敬。出于同样的原因,我很鼓励我们的孩子打工,高中时期是在Arby’s,大学期间做的工作之一是在校园里开接送学生的Shuttle,也有人叫wildcarts。
网络图片
这篇最后想提的是第一次离开儿子。儿子差两个月六岁的时候我第一次离开他,托付给别人照顾。虽然经过各种努力,由于当时国内所在省的政策,还是没被批准把他带在身边一起来美。接下来就是我对孩子牵肠挂肚、对国内家人满怀愧疚的十个月。至于十个月后孩子是怎么来的,下一篇我再接着聊。
再上传一张照片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