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caizane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时穷节乃见 一个爱国的传统知识分子

(2019-06-04 16:06:42) 下一个
                時窮節乃見 —— 一個愛國的傳統知識份子
                                        萬鈞                                                
 
一.出逃
 
1950 年,民國三十九年,在 楚國大夫屈原以身殉國而投 向汩羅江的端午節,天下着 驟雨,一葉小舟載着一個來 自楚地鄉下的大男孩,他披 着蓑衣,帶着簡單的行李橫 渡湘江。 “我望着東南方向 的雲層,我知道在那遠處的 天底下,就是我想投奔的地 方---台灣。投向渺渺的遠方, 我不知道我將遭逢到何等的 命運,我祗知道必得勇敢地 去進行搏鬥。”
 
小船靠岸後,他上了南下廣 州的火車,火車經過宜章時,他從窗口向前望去,遠處一脈高聳接天的大山,在山後面就是 廣東了。“我凝視着山影,心中湧現出高度的情感,因為我要同湖南告別了,在山那邊將開 展我新的生活,而我逃亡之能否順利成功,尚在未知之數。我有着冒險家揚帆向海洋的彼方 去尋覓新大陸似的胸懷。”車上坐的幾乎全是林彪四野部隊的官兵,他們將去竊取中國大陸 最後一片土地。一個十八歲的高中學生,負載着國殤的沉重,離別雙親家園,“去打擊共產 黨匪徒,這是我脫離共區時所立的誓言”。他家叫“學延堂”,正門的對聯是“學識及遠,延 慶為嘉”他取其下面的兩個字,以不忘故居親人,期許自己胸懷愈廣而眼光自遠。
 
 
少年時期 —— 愛國思想的孕育與形成
 
陳嘉遠先生原名陳心憬, 1932 年農歷 3 月 18 日出生於南京。其父任職於軍政界,故幼時 隨父母在外,居於江蘇蘇州。1937 年,抗日戰爭爆發,其母携子女,返原籍祖居——湖南湘 鄉城江烏泥塘。
 
他是在對日抗戰時期成長的,那時,他哥哥在湖北前线與日軍作戰,姐姐在常受敵機轟炸的 臨時省城耒陽唸書,父親則在雲南工作,“我們住在鄉下,社會秩序也不安定,每當夜半犬 吠甚急時,母親就悄然下床,揭開窗簾向往探望,恐怕有盜賊。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使我感 染到憂鬱的情懷。”他自小就充滿了強烈的民族意識,狂熱地忠愛着自己的國家,“我忘不了 秋海棠美麗的倩影,我看不厭青天白日艷紅旗,這都是,因為我一向愛你。”他讀初小時就 知道中國的版圖像秋海棠,他最喜歡這首歌。
 
他在《自傳》中說:“我認為我以後思想行動的表現,小學的教育以及家庭的教育,實具極
陳嘉遠先生
大的影響力。”
 
他小學就讀的紀綱小學,是清朝名臣劉錦棠宮保創設,環境優美,如同公園。小學校歌為“紀 綱創始溯先哲,歷史播芳芳。四維三化繼陶鑄,精神奮自強。改良社會與民族,蔚為邦家光。 愛我羣來樂我羣,風起雲飛揚。”
 
他談到在小學所受的教育:“在抗戰期間,國家觀念與民族思想之培育,殆為教育之一大特 色,配合先天性格,遂能使我定型,忠愛國家民族,歷經受難磨折而無移易。猶憶小學三、 四年級之常識課,即提及香港九龍。第十五課《台灣糖》,至今尚能背誦:‘台灣糖,甜津津, 甜在嘴裏痛在心,甲午之戰我軍敗,從此台灣歸日本。’四年級國語課中,有岳飛精忠報國, 題‘還我河山’的事,其詩句‘經年塵土滿征衣,特為尋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馬蹄 催趁月明歸。‘在小學即已講授傳誦。此外如唐王昌齡之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 望玉門關,塵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亦復如是。音韻鏗鏘,辭意豪壯,使我在 幼小的心靈中,激發共鳴,而具有此等情懷。高小的國語課本中,有張巡和許遠共守睢陽, 城陷死難的故事,予我以至深刻之印象。文天祥、史可法的壯烈,浩氣長存,讀之令人感奮,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後人之所以景仰感佩者,也正就是此種志節操守。 小學習字帖用黃之元之’宋文信國公正氣歌‘,其中,’時窮節乃見‘之句,我認為乃至言; 祗有在危難的世局中,方能呈現一個人的秉持桌然超特,不同流俗。當中國大陸陷落的時候, 這句歌詞,時縈心懷而念念在茲。“
 
小學接受的傳統文化教育培養了他優良的品德,同時,他的家庭教育也對他有極大的影響。 他在《自傳》中感念道:“父親愛國家敬領袖的言行,成為我的典範。他是江蘇陸軍講武堂 出身的,參加革命,童時曾聞其與父執輩談及光復南京,驅除旗人的事蹟。當國民革命軍北 伐的時候,他隸屬孫傳芳部,隨張中立師長起義投向國民革命軍,遣散後,曾經出任過松江 警察局長。抗戰初起時任職江蘇稅警,抗戰期間任職雲南鹽務管理局(局長張中立)。家父 在外之日居多,勝利後退職家居,管教子女嚴格; 以後,當我少年時,一人數千里飄泊,無 不良嗜好,得以免於沉淪者,實得力於家父煙酒不沾,正大自持的影響。民國三十二年,小 學畢業,我專程赴衡陽去投考幼年空軍。家父其時任職國家總動員會議駐湘機構,在衡陽工 作,他購新出版之《中國之命運》相授,當時對該書之辭句,有者對方自小學畢業之我,尚 覺深奧難明,如‘行焉不著,習焉不察’之句,曾持之以詢家父求解,彼逐章詳為講述。該 書中曾昭示青年,窮理知言,對於一個學說,應求其證據於事實,察其行動; 不盲從附和, 不模棱兩可。‘凡謬亂邪說,其危害國家民族愈大,其持論愈巧。’這成為我思想的南針, 以後,當我身陷匪區,接受‘學習’的時候,儘管那些‘政委’們說得天花亂墜,我也不為 所動。”
 
 
青年時期----將思想化為行動
 
他初中、高中就讀湖南湘鄉縣立中學。該校的校歌歌詞:“西接龍山南衡嶽,漣水清漪東北 一望收。這其間,多少名人輩,芳踪自昔留,後來俊秀,濡漸景仰發新獃。東皋舊是弦歌地, 改造迄今步美歐。递今朝,贏得城南勝跡付吾儔:東台蒼鬱,孤舟擁碧流。愈益進取愈益修, 發揚精美趁思潮,莫悠悠。努力革新向上求,此志不容休。文化重開新紀錄,青年共負到肩 頭。更不要忘卻了,求得中華民族平等與自由。“(一九二九年)該校可謂人傑地靈,他是同 學心目中的佼佼者,這都是他努力學習得來的,“我讀書非常的勤勉用功,考試總是在第一
二名,後來竟得到全校成績最優的榮譽。”他不僅學習好,也喜歡看課外讀物,圖書館借書 的次數和冊數他是最多的。這都為他學養豐厚奠定了基礎。初中時,他加入了三民主義青年 團,“我們是三民主義的信徒,我們是中華民族的前鋒,我們是革命的戰士,我們是無名的 英雄。我們有鐵的意志,火的熱情,純潔的心胸。遵照偉大領袖的指示,勤勞勇敢、互助合 作、為人民服務,為主義盡忠。同志們,整齊步伐向前衝!向前衝!高舉起我們的旗幟,青 天白日滿地紅。”他認為這 “雄壯的歌聲,向青年們作革命的召喚,唱起立覺使人崇高。”
 
中華民族歷經八年艱苦卓絕浴血奮戰,有二百多國軍將軍戰死疆場,以千萬國民的犧牲和付 出,終於迎來了抗戰的勝利。中國人還沒有過上幾天安定的日子,這時趁着國家內憂外患坐 大的中共,發動了推翻中華民國的內戰,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他在日記中說:“抗 戰勝利不久,共產黨就作亂了,哥哥在東北與匪軍作戰,這自然使家中的人為之擔心掛念。 大陸變色了,我的正統思想與國家民族觀念,此時使得我深為苦痛。”
 
初中畢業後,考入該校新成立的高中部就讀。 “其時,剿匪的戰事,在華北及東北進行, 湖南尚屬安全,使我得以有幸進修。家兄服役關外(中央軍校成都總校十五期畢業)屬鄭洞 國部,使我自然的關切戰況與時局。由於我曾在校內及校際間所舉行的論文比賽、演講比賽 屢次得獎,在校內頗為突出,曾被選任為三民主義青年團區隊長、學生自治會主席等職務。 記得一次參加縣黨部主辦的演講比賽,獲第一名,獎品之中,有一冊《偉大的蔣主席》畫傳, 是國防部新聞局編印的;在光榮的喜悅中,使我對領袖遙遙的具有親摯的情感。以後,我曾 多次不揣冒昧,上書佈露一個年輕國民的熱忱。三十七年的冬天,有山東煙台流亡學生一批, 長途跋涉過境,率領者為趙蘭坪及鄒鑑先生。由我發動湘鄉的中學,組織接待委員會,對他 們安慰鼓勵。我們自己同學讓出寢室,使流亡同學睡床位,我們搬到課室地板上鋪陳稻草的 臨時位置去睡,同時在同學間募集銀元相贈。這項真誠的同胞愛,使他們受到很大的感動。”
 
湖南家鄉雄偉峻峭的羣山,尤其 是他家附近的南嶽衡山,以壮美 的自然风光和佛、道两教并存的 人文景观而著称。“那時我舉頭 望到橫亘於前的羣峯,心中在 想:我要超越它; 在我的意念 中,它代表着前途的困難和阻 障,如果我要去向遠方,就必得 超越這些山脈。”千仞壁立的高 山峰巒、明澈柔美的江河湖泊陶 冶了他的性靈,使他胸襟宏遠、 情感真摯、思想成熟、精神獨立、 敬天信神,自拔於流俗。出身書 香門第,積善之家,父親克己厚德,簡樸節儉,待人樂善好施,將佃農視為家人,將孤兒視 為己出; 母親相夫教子,賢惠能幹,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父母的為人潛移默化着他,培育 了他真誠善良慷慨無私的品德。
 
他在《自傳》中寫道:“湖南一直到三十八年春,才感受到變亂的直接影響,左傾份子開始 製造學潮,教員中也有潛伏的共黨份子。我曾向當地縣長鄭遠進言,彼為蘇北人,堅決反共。 而其時湘省主席程潛,態度曖昧,倡‘自保自救’之說,鄭縣長不久亦去職。湖南陷落後,
南嶽衡山
由於以往之表現,被目為‘死頑固’,不能安身而往長沙,寄居親戚家。這時,我閉門看克 耶夫琴柯著的《我選擇自由》,對共黨統治的惡毒陰險,獲得認識。街頭秧歌隊的醜態,使 我憤恨!共黨的第四野戰軍,以馬拉大車入市,看來殊非精銳,而其軍中有不少前國軍士兵, 皆心懷二志者。我覺得共黨既曾滲入我政府區活動破壞,我又何賞不可以潛入其內部從事組 織分化?將來配合接應國軍反攻。林彪部在長沙以‘革命大學’、‘軍政大學’、‘軍需學校’ 等名義,大舉從事吸收青年。我決意打進共黨內部以謀反抗。共黨對所有報名的人,來者不 拒,全部收容。故此,入學的人形形色色,無所不包,真是三教九流。有人嘲笑說這樣也配 稱大學?共黨幹部解釋說:‘大家來學,就是叫做大學。’[…]我們在十二月間開學,幾星期 根本是無所事事,讀報紙、座談,還可以到南嶽街上去閒蕩。但以後‘正式學習’開始後, 每日聽大課、討論、生活檢討、集體扭秧歌,由晨至晚,皆無片刻空暇。一次又一次的思想 批判運動,所謂‘過封建關’、‘建立革命觀點’等,使人緊張恐怖。”
 
 
成立“自由中國青年聯盟”
 
在這種恐怖的環境中,他和幾個年青的朋友,深夜在衡山百步雲梯的地方,焚香秉燭; 嚴肅 隆重的宣讀《自由中國青年聯盟》的誓詞。他們一個個的宣讀着:“以自己所有的一切,貢 獻給偉大的革命事業。我們要反擊共匪政權,為國家的獨立康強,人民的安樂幸福而堅決戰 鬥。” 宣誓”信奉三民主義,效忠國家領袖。”四野漆黑,他們默禱山靈以及南嶽忠烈祠 內抗日陣亡將士的壯魂,暗中佐佑我等成功。那種浩然正氣,真是慷慨悲壯。
 
但同志間有者逃亡,有者被改編離散,難以發展。尋且被發現,他被稱為“反革命份子”, “國特”,而遭受到酷烈的鬥爭。要他脫去衣服,謂“不配穿人民的衣服!”被強迫跪伏毛匪 像前,謂“向毛主席低頭認罪”。共匪政委在大會上說“這傢伙反動成性,自以為年紀輕、 聰明、能力強,膽大妄為,想和人民作對到底!”是時他為十七歲。也許是他的年齡救了他, 沒有像在“鬥爭會”中有人提議的“活埋”、“送人民法院“,而祗是被判“無發言權”,“從 勞動中表現悔悟”。
 
他在日記中說:“春天是美麗的,但在共產黨殘暴統治下的人民,他們的心目中却永遠沒有 春天。記得 1950 年的春天,我在湖南,心中祗是滋生着強烈的出走的意願,我的時間被控 制,我的身體和精神都受困禁,在緊張的‘勞動生產’中,對着路邊滿樹的桃花都毫無心情 去欣賞了。”他決意逃離匪區,到中華民國所在地的台灣去讀軍校以反攻大陸。他向姐姐借 錢,他姐姐給了他幾塊銀元,還將腕上的手錶取下送他。其父在農會關押,他也在被監視中, 無法回家辞別父母,當時以為“王師北定中原日”祗須一二年,很快就能回去,却萬萬沒有 想到這一走竟與父母天人永訣!
 
火車到了廣州,下車後他發現錢被偷,要去香港,只有冒死偷渡。他從深圳河潛遊,泅渡到 了香港。
 
 
 
二 流亡香港
 
1950 年 7 月 10 日,他到了香港。“舉目無親,生活至為困頓,然重獲自由,衷心至為興
奮。” 在香港,他取名 “永堅”,他說:“它是永遠堅強的意思,絕不會軟弱屈服。”“我不畏強 暴險阻,專愛與惡勢力相鬥的特性。在常人認為依從馴服,尚不會受到如許的迫害打擊的, 可是我卻在逆境中搏鬥呼嘯,從而發揚自己的生命力。”
 
為了生存,一個手不能提肩不能挑 的文質彬彬的書生,開始在建築工 地做小工,沒活做時就得挨餓。他曾 在飢餓難忍時,厚着臉去熟人家: “老輩,不好意思,小侄想來叨擾一 頓飯。”對方不失禮貌地說:“哎呀, 陳先生,抱歉,你早來一步就好了, 我們剛剛才吃過了。”人情冷暖,生 活艱辛,孤立無援,這位“負氣狷傲 的少年“都咬牙忍受了。
 
無論再窮,他都掛念着他的父母,他 省吃儉用只要有一點錢,他就立即 寄回家。寄過幾次後,他姐姐來信說, 不要再寄錢了,我們不需要你的錢, 你也不要再來信了。他馬上明白了 他的父母親人因他的流亡而遭到株連迫害,自此,他和親人斷了聯繫。他在詩作《殊方行》 中痛心疾首:“英雄淚與離人淚,家園今在何方?”“大嶼山之頂峰,曾屢屢再登臨,痴痴地 向西北遙望,那邊顯現的一抹山影,是我祖國的邊疆。“
 
 
赤血丹忱 報國無門
 
他待在香港祗是作為一個過渡階段,本心所願者,厥為赴台灣以身心獻國,致力反共大業。 當時台灣戒備森嚴,根本去不了。
 
1951 年 2 月 1 日,一個陰冷的冬日,他用刀片割開右手的小指,鮮紅的血泊泊的流出來。 他在日記中寫道:“當我用刀鋒向指頭按下的時候,精神是變得很緊張的,我用力的用牙齒 咬住下唇,手掌心濕漉漉的微微發顫,而整個手指都似乎已迅速失去了體溫,是那樣的涼意 襲人。為了我們神聖的祖國,我決意將自己的血液,作為熱愛她的見證。血在靜靜地冒,在 潔白的紙上寫上我的心聲。以一種悲壯激昂的情緒,我又寫了一封信給蔣主任,我寫下了 ‘赤血丹忱、尚希垂察’八個大字。拭去額上的冷汗,撕了一條膠布,將創口裹住。我內心 泛起一種光榮的喜悅。對國家對領袖,我將永遠保持我的熱愛與忠誠。我無限希望蔣主任這 次能允准我入台的請求。我說:如果我的意願可以達成,請用航空通知或者是用電報。因為 在此我實在是度日如年,恨不得生出雙翅,飛投祖國的懷抱。”
 
他寄望着台灣方面予以答覆,二月八日,他收到兩封信,“遠遠的看到有一個信封是很長大 的,我以為是台灣方面給我寄來了入境證件,跳躍上前,接到手中一看,是由香港寄來的英 文信,不禁大失所望,另外一封信是 L 先生寄來的。我首先拆閱那封英文信,原來是美國駐
六十年代的香港
港總領事寫來的,他對我提出想參加美軍至韓國作戰的問題予以答覆。他說依照國際的法律, 這是不可能的;而關於參加美軍的手續,是不可能公開在美國以外的其他地區的,不過可以 告訴我一點:就是參加美軍的必須是美國公民,或雖不是美國的公民而聲明放棄原有國籍, 加入美國國籍的人。照他這樣說,我當然是毫無希望的了。某某來信,對我的出處關懷備至, 使我頗為感動。他要我向某人去說,但我覺得這大可不必。僅祗是為了吃飯的問題,要我向 人去低聲下氣的哀求,我是不屑為之的。要我走就走好了,以天地之大,我想大概還不至於 無容身之地,祗要自己不計較艱難困苦,總不致面臨絕路。我們中國數千年傳統的思想觀念, 首重骨氣和志節,這就是《禮記儒行篇》所說的:‘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身危而 志不可奪,此之謂大丈夫。‘我雖然還不配稱大丈夫,但我很願意做一個有骨氣的硬漢。”
 
他仍繼續向政府申請。在此期間,曾有多個機構,如“中央改造委員會”、“ 青年救國團”、 “中央黨部”等,派人前來連絡接觸,謂報國無分地區,在港安心工作,俟適當時機,當保 送入台進“三軍官校” ,“ 政治大學”受訓云,然迄未能成為事實。他困居英殖民地,耳聞目 見,皆使血性之士悲憤抑鬱。青春消失迅疾,當初自祖國大陸冒生命之危而逃亡,乃冀有所 作為,而非以一己之衣食謀;而理想與事實間,相去之距離日益遙遠,衷心至感痛切!他認 為:“我不能為祗是吃飯的問題,而有太多的顧慮,於是我寧可在生活的重壓下,咬緊牙關, 苦苦的掙扎支持。”“我不想作一個平凡的人,隨時在刻意向上,而這一種進取心與立志自 拔於流俗的想法,卻使我必得嘗受較常人為多的精神磨折。”他的願望是“回到自己親愛的 祖國去,執掌政權,消滅邪惡的共黨,使自己的國家能夠變得富足強大。”
 
在 1952 年農曆新年,他在日記中說:“今天是過年,一般人都是興高采烈的,但是,以我 來說,又有什麼值得歡愉的呢?祖國在危急中,千萬同胞正在苦難中掙扎,家園已破碎[…], 這一些,已足使我的心情覺得沉重的了,我默然地在思索和懷想。流亡者的心境是寂寞悲涼 的,獨自一個人在香港,追求那些不可捉摸的崇高理念,家人離我是那麼的遙遠,他們今日 的生死未卜,我無限的關切和懷念他們。時間與空間的距離,並不是構成我情感如潮的主要 因素,有一種超越時間和空間之外的因素,那便是殘忍兇暴的共產黨徒,正暫時統治着祖國 的大陸。牠們這批魔鬼一日不清除,則苦難便一日存在。所以,我們目前的任務,乃是在於 如何去打擊共匪政權,使其潰敗滅亡。這是一個極其艱巨的工作,然而我們是熱血壯志的愛 國青年,面對着中共匪幫這一個強大的敵人,我們絕對無稍畏懼,我們有決心,有勇氣,與 之周旋。要不然,我們也就不會從匪區出奔。秉着正義和公理,我們勇往直前,一無所懼。 共產黨現在正大肆虐政,自掘墳墓,我們就要發揮本身所具有的力量,驅迫牠們早日的進入 死亡之穴;坐視靜待,這絕對不是辦法。每一個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要團結起來,自救救 人,為復國建國的任務而堅強戰鬥!”
 
他在街邊見到一個鬚髮皆白的老者,正用戰颤的雙手,將柴碎塞人小小的坭爐裏去,走廊邊, 放置着一床破席和一些簡陋的用具,看樣子,是從大陸逃出來的難胞。一問得知他是湖南祁 陽人,兩年前逃來香港,年近六十歲,有一個現年七歲的小兒子,還有一個親戚。他是曾在 政界服過務的,姓王。一家二十五口,逃出來的就是他父子二人,其餘的都大半被共匪以各 種罪名殺害。逃來香港之後,起初還可以勉強的過生活,慢慢的,所帶來的錢用完了,而可 典當的衣服物件,也都已送進當押鋪,曾在調景嶺去住過一個時期,現又來九龍,寄居人家 屋簷之下。起初頗受人家的冷遇和歧視,時間一長,由於本身表現的規矩,使居民漸漸的發 生了好感,於是每天給他們三個人送一些飯菜來。每天,那個親戚到外面去做工,一天的辛 勞,可以博取港幣一元餘的工資,老頭子因為鬍鬚這樣長了,就是能做工也沒有人請,祗好 靜坐看守衣服和閱讀報紙。至於那個七歲的小兒子,則到附近去乞得一些飯菜和少許的錢。
就是這樣,他們三人過着最起碼的生活。時間一晃就是幾年,真難為他們苦撐過這麼長的日 子!“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親,他們在祖國大陸正承受深重的苦難,我禁不住滿腔的悲酸悽 楚,而想號啕大哭。我身邊祗有三塊錢港幣,於是我全數取出交給這位慈祥溫厚的老者,說 給小孩子去買麵包吃,老者感激的收受了。他早歲留學日本,是早蹈田大學畢業的。共產黨 匪徒迫使他來此過這樣痛切而充滿恥辱的流浪生活,想到此處,對共匪我祗有切齒痛恨。我 相信我們是一定要回去的,那時,我們要報仇雪恨,使那批畜牲明白牠們究竟造成如何深重 的罪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心裏反覆的回味這句話;一面感到相當的沉痛,而對於今 天所作的這一件事,也感到非常的心安,因為我做了一件該做的事。” 
 
他一直期盼能早日赴台灣,可是音信渺茫。他必得在此工作以生存下來,經過培訓,在香港 警務處總部任無線電報員。殖民地時期的香港,英國人壓迫中國人,那裡貪污腐敗,沒有效 能,他不願同流合污,六年後自動辭職。他說:“我的性格是正直的,嫉惡如仇,於是,處 於這一無正義的社會中,便顯得落落寡合,格格不入了。我在此頗服膺蔣百里先生的兩句話, 他說:‘個人可以犧牲,個性不能埋沒; 現在可以犧牲,真理不可埋沒。’我覺得自己的正 義感,剛勁倔強,就是自己特有的個性,它代表陳嘉遠其人,如果一個人失去了個性,那又 與一方磚,一塊木頭何異?所以我之不甘隨和妥協者,正因為自己之個性尚在。問心能安, 擇善固執,則雖處困頓之中,又何損於我之為人?“他辭職後,生活的威脅又緊緊相隨了, 原來以為有幾個熟人可以相助,那些過去“稱兄道弟”的有錢朋友現在卻對他避而遠之,人 性中的狡詐欺騙重利忘義,生活中的屈辱,重創他為人的純真信任,他本是一個溫情的人, 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憤怒如火焰般灼烤着他,令其性格變得剛硬爆烈。“從前看《說唐演義》, 秦叔寶落魄之際,受店小二的氣,‘床頭金盡,壯士無顏’,這味道,在我於香港借居‘朋友’ 店中時,算是親身的體會到了。”
 
 
新亞書院求學
 
在香港的前六年,他為了生活而工 作,“那是毫無價值和意義的,但其 間我並沒有中止我為理想而奮鬥 的工作和努力。”他在《殊方行》詩 中抒發其胸懷:“為愛靜思,常去石 澳的海傍,獨自坐在岩石上,聽怒 潮澎湃,波浪冲擊着峭壁砰然發 響,飛濺的水花,向人顯示不甘低 伏而欲躍起的力量。迎風屹立遠眺 大海,水與天相連,這時,我能復 覓失落的雄豪與悲壯。”他在《自 傳》中道:“‘待文王而後興者,凡 民也,若夫聖潔之士,雖無文王猶 新。’我必得亟宜進行自我為之的創造,乃毅然求拔脫,不顧來日生活之困厄,自修後進香 港新亞書院求學。我覺得經濟學說,影響於社會制度者至巨,如馬克斯主義,竟使天下蒼生 受禍,遂選修經濟科。”
 
新亞書院是 1949 年由錢穆、唐君毅、張丕介等從大陸出亡的學者創辦,辦學宗旨是“上溯
陳嘉遠先生 (第三排,左,第五)
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之教育宗旨,沟通世界中西文化, 为人类和平社会幸福谋前途”。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意义,唐君毅、 牟宗三、徐复观等学者所组成的新儒家学派,以新亚书院为基地,为当时花果飘零的中国文 化保留了血脉。教學理念是“求學與做人,貴齊頭並進”,校訓為“誠明”,語出《中庸》。
 
 
剛去新亞時,舉行國文和英文的編班考試,他的英文程度達到大二水平,國文程度則編入由 系主任黃華表先生所親自教授的甲組。他在日記中說:“學中文,就像是小學生一樣,必得 背記古文和抄正楷字,作文簿照規定是必得用毛筆正楷書寫。中文系主任黃華表先生,將我 編入他親自上課的甲組,課程特別的繁重吃力,這些甲組的學生都是被認為成績較好的,為 夫子所看重的。他最仰佩曾文正公的道德文章,聽到我是湘鄉人,便問離文正公的家有多遠? 在一次作文中,我引用了文正公的幾句話:吾鄉先賢曾文正公曰:‘……’,夫子便高興得不 得了,點句加圈,給了八十五分,這已是了不起的分數了。[…]在香港後期的刻苦力學,是 一個苦痛的經驗,也是一個愉快的回憶。”
 
新亞校歌中的:“手空空,無一物,路遙遙,無止境。艱險我奮進,困苦我多情。千斤担子 兩肩挑,趁青春,結隊向前行。”他在《自傳》中說:“此適足以作為我精神之寫照。於極 力掙扎奮鬥中,‘有志者事竟成’,奇蹟終於出現!全憑堅毅不拔之精神,創造出新的境界, 實現了到德國去求深造的願望。 ”
 
 
赴德留學
 
1959 年,他得到了德國法蘭克福歌德大學國民經濟系的入學許可。“我一向對德國深具好 感,認為彼邦今日處境,有似我國,亦蒙共禍; 彼民族性剛強勇毅,有足資借鏡者,乃立意 赴德國留學。”困守香港,報國無門,為了理想的實現,現在他需要 “充實自己的學識能 力,以待機會來到,能夠加以切實的掌握。”他回顧香港九年歲月:“這是我生命中至足珍 貴的青春時期,然而就在流亡的困頓中消失了,所幸我始終保有那種奮鬥的決心和勇氣,所 以在經過一個時期的磨鍊之後,能夠脫穎而出,初步的達成理想,離開香港而到德國來。”
 
為了籌措來德國的費用,困難重重,急迫中他在《南華早報》上刊登一則啟事,“一中國學 生,赴德尚欠旅費美金兩百元。假若有人能借給他的話,當於以後歸還。”這實在是一無辦 法可想而逼出來的一個辦法。”幾天之後,報社轉來一封英文回覆信,要他打電話去聯絡, 約期見面。這是一個叫柯特尼的中年澳洲人,任香港海事處官員,柯特尼先生說他年幼時, 欲升學而受經濟環境的限制。現在,他手頭已經有了一些錢,於是願意幫助那些有志向上而 又無力的人。他問需要多少錢? “我說一千元港幣就夠了,他毫無吝色的馬上簽一千元支 票給我,我非常感激他這一仁俠的相助。”當時借錢時,他們之間是毫無任何簽字和文件的。 兩年後,他在課餘工作有了一點錢,即匯去兩百美金歸還。“我很感激他對我的信任和支持, 因為前此我根本不認識他,所以我立刻的寄了兩百美金給他,比一千元港幣大概要多出兩百 港幣。這表示我一點意思,就是他的幫助乃是能得到好的回報的。 ”
 
他將不便帶去的衣物,全部送給王老先生。他曾是交警總隊少將總隊長,逃難到香港,現已 六十歲了,收入全無,不可能添置衣物,“我特地前往向老人道別,他聽到我終於成行,為 之非常的歡喜,還相送了我一程。我手邊祗有二十多元港幣了,還必得打賞工人及明晨乘的 士之用,所以我送十元給老人作煙錢。我這次走也是很窘迫,否則,應該給老人一些生活費
用才是。”
 
明天,10 月 12 日,就要離開香港了,這真是一個奇蹟,他感謝上蒼,終不負他的苦心掙扎 奮鬥。他躺在床上,萬感交集,久久未能入眠。“回想九年來的遭遇,說不出是悲傷呢抑或 是悵撼; 坐起望海對面香港的燈光,我將於次晨起飛到德國去,那兒我沒有一個熟人,我也 從沒有去過這一個國度,加之並沒有經濟的支援,我不知道在將來所遇到的情況究是如何, 我所憑藉的祗是決心和勇氣。” “行前的一晚,我為之興奮感慨,竟是失眠。人生的悲痛、 絕望、艱苦奮戰的滋味,在我出走時及流亡在香港的那一階段,是全部嘗受到了。我前此所 經歷的生活,波濤洶湧,奇突多變,祗有自己的決心和毅力在支持。除此以外即別無所有, 這是一個不平凡的故事。”
 
 
 
三.流亡德國
 
1959 年 10 月 15 日他飛抵德國漢堡,第二天再乘火車到法蘭克福。他在火車上認識了一個 德國年輕人彼得,家住梅恩慈,小伙子邀請他去他家做客,他欣然前往。這是一個非常親切 友善的家庭,其父母待他一如家人,漂泊香港九年他嘗盡了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現在終於 感受到家的溫馨,令他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他在那裏住了三天,一大早,他的皮鞋已被女主 人馬克華特太太擦得鋥亮放在他床下,浴室掛着新的毛巾,飯桌上擺滿了豐盛的早餐。[…] 他說:”這位太太慈祥溫柔,待人好極,其表現出來的精神價值,遠在其物質價值之上,為 此我內心頗覺溫暖。““能結識這樣好的人家,亦是天意安排。” 之後,馬克華特太太經常給 他寄糕餅和巧克力、肉腸、罐頭等食物,還要他將髒的衣服寄來,她幫忙洗滌熨燙,省下洗 衣店的錢。以後每年的聖誕節、復活節他大多在馬克華特家度過,每次聖誕節前、他的農歷 生日時都要給他寄包裹。德國婦女非常能幹又肯吃苦,從早忙到晚一刻不得閒的奉獻精神與 他母親那代傳統中國女性相媲美。
 
他穿着厚重的冬大衣,踏着遍地的黃葉來到法 蘭克福,住進了學生宿舍,這是天主教會管理 的一棟男生宿舍。他首先得學好德文,通過考 試後才能入大學,他付不起歌德學院每個月一 百美金的學費,他在郊外一個德國老太太家學 德文,老太太曾是教師,她不收學費,每次來 還招待他吃新烤的蛋糕。德文不好學,他焦慮 不堪,時而懈怠,他以古人求學有“頭懸樑, 錐刺骨的故事”來勉勵自己振作起來。
 
其實,真正令他煩躁不安的是對前途的無望。 他在日記裡寫道:“生在這一個亂世,我們青年 確屬太不幸,他們失去對前途的希望,被迫的 在生活的重壓下掙扎,這是指從大陸出來,流 落在海外的那批青年而言的,至於身陷大陸共 區的則更為淒慘,無數被犧牲了,無數正承受 着迫害。“ “自然,欲求發展,還是回到自己
1960 年 法蘭克福
的國家去,當然絕不是在共黨控制下的中國!一般人都懷疑共黨政權被推翻的可能性,他們 是為共黨表面的強大所懼, 但是,我卻存有這樣的信心,就是共黨政權一定是會被推翻的, 祗是時間的問題而已[…]。我秉着這樣的精神從中國大陸出亡,達成意願而到達香港; 這次 我到德國來,同樣的也是秉持着無所怯懼的無畏勇敢精神,所以一般人認為不可能的事,而 我卻將之完成。誠然,其間是經歷無數艱苦的,祗有意志永不動搖的人,才可以獲取最後的 勝利[…]。目前,我雖然是已經來到德國,但是,生活有如在雲霧之中,一切都沒有保障, 即使將來學成之後,又去向何方?有時候,我真有想號淘大哭一場的感覺。家是已經為共產 黨毀掉了,親人不知尚否生存,獨自一人在外飄泊流落,我是沒有什麼歡欣和愉快的…… 我 們生活在一個苦難的時代,磨折重重,迫害屢至,有良知血性的人,是不能心安理得的苟活 在這樣的局面之下。” 
 
六十年代初共產陣營以謊言和表面的強大橫行世界,自由資本主義國家對之採行綏靖政策, 在這種紛亂的世局面前他不為所動,抱持克盡一己之力堅定反共到底的信念。他認為:“今 日世界的公敵是共產黨匪徒,如果不將之剷除,乃是成為世界人民之大害。由於幾個政治家 當初的錯誤決斷,累得無數的人今日承受共黨的災禍,真是言之令人嘆息不已。”“說來說去, 這似乎皆是天意。”1960 年 5 月 29 日,他參加了“世界難民年”有上千來自立陶宛、波蘭、 匈牙利、東德等國的人,主持者請他演講,他說:“祗有我一個中國人,代表着我的祖國。” 他以德語致詞,因才學了幾個月德文,他聲明,他還不能將自己祖國的情況報告給大家聽, “但是,我相信,雖然我們所來自的國家不同,但是,我們國家今日的政治情形,以及人民 所遭受者是相同的,所以,事實上無須我說,大家都能了解體會。我希望我們共同一起工作 努力,不僅是現在,亦且是將來,為自由!為真理![…]我們必得記住自己國內無數的人民, 他們今天正承受着苦難。”他的發言獲得暴風雨般的掌聲。然後他又用中文唱了一首歌: “左邊有一座山,右邊有一座山,一道川流在兩座山中轉,川水喊着要到黃河去。啊,啊, 這裡碰壁轉一轉,那裡碰壁彎一彎; 這裡碰壁轉一轉,那裡碰壁彎一彎,我們的方向永不改, 不到黃河心不甘,不到黃河心不甘!”掌聲春雷般的轟鳴,他鞠躬致意,觀眾紛紛向他揮手, 主持人一再致謝。歌聲表達了他認準目標絕不屈服的決心。他用紅鉛筆在紙上寫了:“男兒 事業一步也不能放鬆”,“集中全力奮鬥不息”的警句貼在書桌牆上以惕勵自己。
 
有新亞同學來信說,經濟系主任張丕介教授和師母常在同學前稱讚他的志向和勇氣:“你們 看陳同學,他真能幹,你們要學他一樣的向外衝出去!”其實旁的人是體會不到他內心的焦 迫和痛苦的,他兩手空空來到德國,想不到又得為考德文的事擔心,如果不能順利入學,那 麼前途何在?如果命運注定了他必得遭受這許多的磨難阻折,他說:“我只有祈禱,祈天佑 我,為了我善良的動機和意願。我自己不能操縱掌握,祗有將自己的命運委之於天意了!任 何的掙扎都是徒勞無功的,在過去的十年中,我的生活交織着血淚,總是在奮力的與命運相 抗,然而磨折卻是更加增而已。當我懇切祈禱之際,卻能湧現奇蹟,救我於苦難之中。”“天 助自助者” ,“ 唯有於克盡人事之後,委諸天意。 ”
 
現在最令他惶惑不安的是經濟窘迫,來德國時,身邊僅有借來的一百美金和一百馬克,生活 費無着落,而申請獎學金又困難重重。再面對難學的德文,他必得通過德文考試才能正式人 學,由於沒有錢,沒去上正規系統的語言班,德文進步不大。前路又渺茫,“因為我真正的 事業,乃是必得與自己的祖國相結合者,在外國,所能獲得者祗是職業而決非事業。” “不 過,急也沒有用處,這一切,祗有聽諸天意了,人事已盡,而如事終不成,又有何怨尤之有? 心情仍處於煩惱與紛亂之中,我想,這是靈性上的修養尚有欠功夫之故。自己當前所應努力 的,厥為如何達到‘不忮不求’的境界,如此則心靈自會安泰,看歷史的推進演變,個人的
問題實渺不足道,又何必為之擔憂?這似乎也是人性的缺點,也是對人生觀未能具有透徹的 認識的原故。”
 
 
美好的愛情
 
1960 年 7 月 22 日,這是他人生中永遠忘不了的一天。星期五的晚上,學生宿舍舉辦學期結 束的舞會,他認識了一個女孩子,是哲學系的一年級新生。很活潑健美談鋒饒健,從康德、 黑格尔談到跳舞的技巧。他十二時半送她回去,她住得很遠,在一時半才到,他們坐在公園 的長椅上交談,直至三時。他和她一 見鍾情,情感在飛速地躍進,這個還 不到 20 歲的女孩子真心地愛上他 了,她說 :“啊,永堅,你是一個不 平凡的人,一見到你,我就察覺到你 有一股高貴的氣質。”她問他:“你 父母如果知道你和一個德國女孩子 好,會不會反對?“他告訴她:“我 的家在中國大陸,已經長期斷隔音訊 了,即使他們知道,我以為他們一定 很高興,不會反對的。”她說:“從此 以後,我們就是好朋友了,你是我的 男朋友,我是你的女朋友。”在德國, “朋友”與“熟人”這兩個名詞是有 嚴格的區分的,談到“朋友”乃是含 有情人的意思。他問:“你的父母不 會反對嗎?”她說:“絕對沒有問題 的。”她的父親是一家著名大公司的工程師,母親有法國血統,還有兩個妹妹。她說她將首 先盡力的幫助他學習德文[…] “等我畢業之後,我可以幫助你,不要心急,我們必得忍耐。 這女孩子在熱情奔放之中,又保持着高度的理智。”他們依依不舍地分手,他回到宿舍已是 四時,天已開始亮了。 “我躺在床上,回想巴巴拉(Barbara)對我熾熱的友情,興奮得很, 因為一個女孩子擁我而親吻,這還是第一次。”
 
但是,面對現實,他很清醒:“我現在祗是一個流亡苦學的窮學生而已,我在目前一無經濟 基礎,是毫無能力可以成立家庭的。所以,我認為現在我既不能勇敢的去愛人家,復不能接 受他人的愛,這也是使我感覺得悲哀的。 ”“ 我是一個感情深厚的人,但是在過去的這一段時 間,我卻力自將自己的情感壓抑禁錮着。先前,我是傾心的熱愛着祖國,後來,我在全力的 為自己前途事業的開展而奮鬥,無暇顧及私人的情愛了,這也是大時代中一個小人物的波折 悲哀和苦痛。“因此,如今他二十八歲,還從沒有嘗過愛情的滋味。對這一份友情的獲得, 他認為“似有天意存焉”。
 
五天後,他和巴貝尔(Barbara)坐在公園長椅上,從下午六時到夜晚十二時,她說:“呵, 你真是一個不平凡的中國人,你是這樣的神奇美妙,太好了,同你在一起,我有着從未有過 的快樂[…],告訴你,這幾天我每日都在想念着你,永堅,我們以後不要分離好麽?[…]我 的雙親結婚,彼此互相等了九年,我們必得等待到畢業之後; 我不是一個庸俗得只顧金錢的
陳嘉遠先生與芭芭拉女士
人,精神遠比物質的生活為重要,我們不必很多的錢,一樣可以過活。“巴貝尔說,她已將 他倆的事告訴了她父母, “一個中國人?! ”他們感到很驚奇。她緊握着他的手說: “中國人, 中國人!我真從沒有想到自己會結識到一個中國人!”
 
認識她以後,他的德文有了顯著的進步,而且在精神上也得到她不少的鼓勵,她說:“永, 你以後無論有什麼困難都可以對我說,我會想辦法來幫助你,我父親是一個很好的人,他一 定也會樂意幫助你的。”她希望“不要沉迷於愛情,因為這會使我們向下的。她又說我不必 擔心一切,萬一她不能完成學業,而去工作的話,每月作秘書的收入,至少有七八百元。不 過,她仍希望能完成學業,取得一個博士學位。”“她現在決定每天抽出一小時半的時間來教 我的德文,在下午,我必得去上學,而她則到一家商行去工作,打算賺取一些錢來作零用[…]。 是的,我以後必得盡量的克制情欲上的衝動,讓我們保持純正的愛。”
 
她早上八點就到大學正門來與他見面,在附近空地長椅坐下開始教他德文,九時三刻,趕去 上班,為了教他德文,她特地少工作兩小時。分手時,她給他一個白鋼的指環,上有十字架 表徽,她說是在法國買的,放在口袋中已經有好幾天了,可是一直就沒有勇氣給他,她說它 是有意義的。“記住,我整個的心都已交給你了!”她的愛是如此的純真無瑕:“她說愛我是 由於我高貴的氣質,是的,她對物質方面,是從我這一方面一無取求的,正由於這一點,使 我格外的為之感念。”
 
 “她說希望在將來不僅是作為我的妻子而已,同時也是我奮鬥過程中的戰伴,是的,她也 是一個不平凡的女性,能慧眼識英雄,[…]她對我有很深刻的了解,也許她是學哲學的原故 吧,她對事物的看法是十分的透徹而周詳的,我對她也是有着衷心的愛情,她正直真誠坦率, 同時又剛勁堅強,有着強烈的進取向上之心。在氣質上,有許多地方,我們是相同的,這也 是使我們在短期內情感能有這樣迅速發展的最大原因。”
 
巴蓓尔說他像一尊塑像,情感毫不顯現,使人難以猜度他內心的感覺。他說他是一座火山, 外形冷凝,而其中卻蘊蓄着熾熱的岩漿。十年的流亡生活,在憂患中長成,為國家,也為自 己的前途,憂心如焚,以悲痛憤怒的心情展開搏鬥,養成他冷靜抑鬱的外型。巴蓓尔問他在 為什麼憂傷?因為從他的眼睛和神色中,都透露出一股憂傷的意味。“是的,我在幼年時即 在戰爭的動亂中,在焦急惶恐的氣氛中長成,以後便一直沒有過過幸福快樂的生活,十年的 流亡,長期在急慮中,一直到現在,對整個的前途,但覺越來越渺茫。我不知為何覺得快樂, 因為沒有快樂的理由。”他來德國時借的路費還未還,也是使他心中為之不安的一個大原因。 巴蓓尔說不必為這件小事放在心上,我們有了工作後,可以很快歸還的。她勸他應該愉快地 工作奮鬥,不要為這些事而心煩。
 
巴蓓尔常常鼓勵他不要放棄自己的理想:“你必得要為中國努力!”他讚歎她是一個了不起的 女性,她不獨有着豐富的情感,而且有着敏銳的思想和觀察力。她的工作能力是非常之強的, 而個性堅毅又具有高度的進取心,他很欣賞她這一特性。她說:“希望你不祗是願將我作為 一個妻子而已,更將我當作為你的同志和戰友。”他很感激她對他的真情,人生知己難得, 而異性友人,能具慧眼如此者,更為使他心折。她曾和一個教授談到,說她將來願到中國去 幫助他實現他的理想。教授說:“那必得有巨大的勇氣。”而她是具有這種勇氣的,她說絕不 計較困難,她將之作為人生的戰鬥,從而獲得精神上的快樂。
 
幾天後一大早,巴蓓尔的電話來了,說以後不能再相見了,她說她母親禁止她以後外出。在
宿舍的小聖堂中,舉行結婚的彌撒,[…]他嚴肅的站立,注視著聖壇,心中有着一股懺悔和 自責:“我應和巴蓓尔保持着嚴肅的感情的,任何超出普通情誼的舉動都是不當[…],我愛 她堅強奮鬥的個性,那是典型的日尔曼人氣質[…]。晚上在燈下翻閱 1955 年在香港時的日 記,我覺得字裡行間,透露出一股剛勁倔強的氣質,而現在則是文字散漫,一無特性可言。 那時在文字的寫作技術上,實比現實為高,何以致之?則與生活環境有關也。中國有一句成 語說是“文窮而後工”,大凡一個有才氣志節之士,在淪落潦倒之際,愈益能觸動其真情, 從而傾瀉其才華,至安逸之時,則流於懶散了。如杜甫、李白,都是在困頓時作出擲地作金 石鳴的詩篇的。‘殷憂啟聖’,古來哲人,未有不經特別的磨難者,我今日的情況,與那些在 牢獄中度過漫長歲月的革命家們,實在已可稱之為安頓享福,所以我不應為些許的挫敗而灰 心沮喪,我應該好好的寧靜澹泊起來,從事於本身人格學養之修養粹煉,以便他日能擔當大 任。”
 
巴蓓尔生日這天上午,她約他在公園見面,她說那天的電話是在她母親的壓力下打的,他應 該對她有信心,她的堅強忍耐,全寄託在他對她的信心上,她心中祗有他存在,他比其他什 麼都重要。她說在四年後我們的學業完成就可以結婚了,目前最重要的,乃是對於彼此信心 的維繫,我們不要因形式上的阻隔而生變化。她由於家庭的阻力,不能每天出來見面了,“她 說在她心目中已當我作為她未來的丈夫,假如我對她無信心的話,那麼她也就失去奮鬥的勇 氣了。她說不要擔心以後的問題,她相信在畢業之後,一定可以找到一個良好的職業的,她 對前途非常的樂觀。我覺得這就是我和她主要的不同之點,我今日的情況是無國復又無家, 祗是一個人在外漂泊流浪,我業已是孤軍苦戰了十年,嘗受過不少的艱辛苦楚,而對於將來, 則是一點把握也沒有,祗能是盡其在我的去向前摸索行進[…]。她在今天才是二十歲,我比 她要大八歲,[…]當我從中國出來的時候,她祗不過是十歲而已,可是我已經在為了政治的 理想而在異域從事於創造奮鬥了。我需要她的剛強聰敏,來輔佐我的事業,但是,呈現在前 的,仍有一段迢遠的路程呢!”
 
十月二十四日早上,他去大學參加德文考試,共三部分:默寫、語法、口試,考完後,補習 學校的負責人告訴他大後天到秘書處去辦入學手續,也就是說他考試及格了。巴蓓尔祝賀他 順利通過了德文考試,而他更是感謝她的無私付出,在過去的兩個多月,她一早就從家中趕 來,特地為他補習德文,使他的德文提高很快。
 
二十七日一大早他就到大學去辦理手續,在填寫學生證的時候,女秘書一看他的表格,在雙 親居留地一欄,他寫的是中國,居址不詳,她很驚異:“怎麼,你不知道你父母居住何處?” 他告知,他是一個政治難民,獨自從中國大陸出亡,家中的情況,因久已斷絕音訊之故,已 不知現狀。她去問負責人,然後回來問他是否住在本城?他回答是,她即在這一欄寫上“本 人居留地---法蘭克福”。從大學回來,他靜坐室內,為自己成為一名德國大學生而高興, “年來的擔心緊張,現在算是過去了!我衷心感謝神的照顧。”他想到他的父母:“如果我 的父母聽到這消息,他們一定也是為之欣喜不已的。” 
 
在上經濟課時,一個突尼西亞學生,鼓吹中共的“德”政,說大陸上的中國人已無飢餓,云 云,這“使我很生氣。那個女教員看出我的神色,在下課後對我說要忍耐。和她一道走路到 車站,她聽說我是憑自己的力量到德國來的,感覺得很是驚異。事實上,像我這樣苦鬥,堅 持自己理想,一步也不放鬆的,實在也為數不多。普通的人難以了解我,祗因為他們是普通 的人,他們對於前途事業,沒有衝動和創造力,而每一位偉大的人物,都是並不自甘平凡而 立志自拔於流俗的。”
 巴蓓尔勸他不要為獎學金的事擔心,必要時,她可以去工作來扶持他,可是他卻不願她這樣 做,無論如何,他得自己想辦法解決。在大學校園他倆見面的機會很多,儘管他們屬不同的 學系,她學哲學文學,他學政治經濟,在走廊或教室門口常能碰到,有時她沒有課,就陪他 去上課,幫他記筆記。他和巴蓓尔真是有緣,一見面就彼此情投意合,情感的發展至為迅速, 她已將自己的一生託付於他,而且和他結婚後願意隨他到任何地方去。“我說我不是一個有 錢人,她說那又有什麼關係?我們不必很多的錢一樣可以生活。同時我們也可以賺錢。她的 父親就曾經三次重建家庭,從一無所有到該有的都有了,然後在戰亂中又全部失去,必得再 從頭起,現在還不是又過得安適了。這女孩子有勇毅的精神和奮鬥的勇氣,她將會是我人生 戰鬥途程中一個好的伴侶。自從結識她以後,她使我的生活過得充實有意義得多,我們有着 許多美好的回憶,這種快樂是我以前所不曾有過的。我必得嚴肅認真的處理她的愛,以不負 她對我的一片好心。”
 
 
BARBARA,現在他將之稱為白蓓,蓓者,蓓蕾也,如花蕾綻放,純潔美麗,一如其人。她對 音樂繪畫都有興趣,她大學本來是想學藝術的,父母不同意,她就讀了哲學系。隨着相互了 解越多,他們的愛情也益愈加深,她對他說:“假如你離我而去的話,我就自殺。”愛情是 痴狂的,他也逐漸體會到了,他想:“我是不會離開她的,因為她是一個少見的優良女性, 在學識品性上,都是符合我的願望的。” 他向她保證絕不會棄她而另戀的。她說,祗有和 他在一起,才會使她感到快樂。“這女孩子待我的真誠,使我衷心的為之感激,因為她和我 相處,完全不是為了物質,我祗是一個窮苦的外國學生而已,但她的環境卻是較我遠為優越, 她父親是當地一間著名公司的工程師,家中生活過得很豐裕,而她對我的友誼,純是基於精 神意義上的,她愛我具有崇高遠大的理想,她愛我具有一種高貴的氣質,倔強而高傲,於是 將她整個的心奉獻。這年方二十的德國女郎,在思想及體質方面,都已經是很成熟了,她使 我感覺得從未有過的歡欣愉快,一切都是命運!我但願命運之神,在以後能給我們帶來更幸 福安定的生活。”
 
他看剛收到的《時代》週刊,上面登載美國新任總統堅尼地在今日就職的消息,也有中國大 陸大飢荒的消息。他痛心疾首道:“離開祖國的大陸已經是十一年了,中共政權外表似強大, 可是人民却是苦極了,相信中國歷史上任何暴虐黑暗的時代,都難以與共產黨的統治並列。 像這樣的政權,自動的毀滅是不可能的,必得以外來的力量影響,然而今日的自由世界,人 皆厭言戰事,於是主動乃操之於共方了,祗有共黨蠢動後,自由世界加以反擊,然後才有機 會去摧毀赤色暴政。“由於美國新總統上任,蘇聯馬上擺出”和平共存“的姿態,將扣留的 美國偵察轟炸機的飛行員釋放,他擔心美國會為蘇俄的手法所迷惑,為幾個美國人的安全, 而影響到全體的安全,因小而失大。他想到:“美國當年對華的政策就是如此,不肯出力, 到後來在韓國便要吃虧了,出了大力而仍不見好。假使當時在中國能堅持一點的話,則今日 世界的情勢也不致如是。所以有時我們圍坐閒談,頗慨嘆政治家的錯誤決斷,使天下億萬生 民受苦。我認為共黨是絕不可信賴的,誰輕信共黨的話,誰就吃虧上當。”
 
中國新年要到了,他冒着大雪到銀行去寄匯三百馬克給香港朋友陳光,請他代為償還一些舊 賬給借他錢的朋友,要過年了,他們需要用錢。他說:“我在離開香港的時候,經濟上處於 極端的困窘,在朋友處一百兩百的這樣湊,欠了人家的錢,是使我至為不安的事,每當想起 來心中就為之纷亂。現在我節衣縮食的積下了這點錢,決定先寄還一部分急需清還者,這筆 欠款其實為數也不大,祗是在沒有收入的我來說,會覺得困難而已。現在我正申請一項獎學
金,如果能得到固定的獎學金,再在假期去覓致一份工作,則很快的就可以將欠債全部還清 的。[…]我又請陳兄在過年時送三十元港幣給同鄉王老先生,這也是聊盡心意,實則我今日 哪有去幫人的力量。”王老先生收到他幾次從德國寄去的錢後,來函道:“賢侄本身困難,概 可想見,請以後不必在這樣的困苦中捨己為人的來救濟我,我的窮困無止境的,希望你早日 發達,步入青雲的時候救援我,那時兩者無傷,受之有益。”
 
大學的第一個學期結束了,他不禁有了一種悚惶之感,他問自己:這一學期到底學到了什麼 呢?他想到在大學的求學過程中,真能學到一點東西的,還是在香港新亞書院那一段時間。 “來到德國之後,生活境地趨於穩定,可是在求學的精神上,却反不如在香港時的振奮,這 完全是由於怠惰,自己以為已獲安然,於是便鬆弛了下來。[…]我現在得到了暫時的安定, 而心中因回想過去所經歷的人事磨折,心中却反而充滿了憤怒之感,從而使自己變得愈加的 冷傲孤僻; 這也是一項病態,而這種病態,乃是在香港那冷酷無人情味的社會所促成的。在 戰亂中,剝奪了我正當求學的機會,從小就在一種不安定的氣氛之中長成,由是,我祗有一 股堅銳勇猛精進之氣,而缺乏一種謙和雍容宽博之像。我知道自己的思想言行,實在失之過 於偏激辛辣,所以我常想,我也許是一個好的軍人,但我却不是一個好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後者需要極大的容忍自制,而這却是為我所欠缺的。我的品行修養,自己思量而形成,殊少 外來影響。我十八歲就離開了家庭,以後在外飄泊,能入污泥而不染,我想這乃是由於自己 立志向上,欲求自拔於流俗之故。是這種自負和強項,使得我不致沉淪毀滅,所以我今日不 應稍加懈怠,應力加克制勉勵,求取更大的成就,否則是很危險的。”
 
 
在瑞士小學演講
 
1961 年 4 月,他收到瑞士朋友雪萊的來信,邀請他去渡假兩週,乘大學還未開學,他應邀 前往。4 月 24 日,他到朋友任教的小學去演講,雪萊擔任六年級的級任教師,剛從師範學 校畢業,管學生管得很嚴。當他剛從火車下來時,就有一個年紀約十一二歲的小學生走上前 來打招呼,帶他去他們學校。他的名字叫安東,長得很伶俐,所以他的先生才派他到火車站 來接他。“走進教室的時候,幾十個小孩子的眼睛都看着我,雪萊先生走上來和我握手,然 後一聲口令,全級的小學生起立,大家齊聲的說:‘陳先生,你早。’好像當我是視學先生 似的。然後雪萊兄向他們作介紹,說我來自遙遠的中國,今天請我介紹一些關於中國的情形。 他們全班又起立唱了一首歡迎歌。我以德國話站在台上對他們開始講述,我說聽到他們這樣 好聽的歌聲,使我回想到我在小學時的生活,那時,從書本上,我們小學生就已學到關於瑞 士的一切,知道瑞士是一個風景很美麗的國家,出產聞名於全世界的鐘錶。雖然我們相隔是 這麽的遠,坐飛機差不多要三四天才能到,可是,中國的小朋友,在心靈中已熟識了瑞士, 和瑞士的小朋友們打起交道來了。[…]他們在凝神的肅聽,於是我繼續的講中國的歷史,其 疆土有 9,740,000 平方公里,人口有六億五千萬,而瑞士的人口則祗不過是五六百萬而已, 我們中國的一個城市如上海,就有這樣多的人口。他們聽了發出驚嘆聲。我又講到目前中國 的大陸,陷於共黨的虐政下,被共黨所殘害的人民,據早幾年的統計,已經達到了兩千萬之 多,這也就是等於瑞士全國總人口的四倍,這給予他們以強烈的印象。我又說長江,萬里長 城,然後是由他們發問。一個頑皮的小學生問中國的大山在哪裡?我說中國的大山有許許多 多,但是其中最高的,也是世界第一的最高峯,額非尔士山峯,有 8 ,848 公尺。我一下將 數目字詳細的報出來,也就將他震懾住了。其實,他已經學到這一課,明知故問,看我們中 國人是否也知道?好在我平時書看得不少,不是祗限於一門,所以當他們發問時,所有的問 題,都應付裕如的打發了過去。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很輕鬆的就應付下來了。雖然還有許多
的小學生,舉起手來要問,可惜雪萊兄站起來發言了,他說由於我們必得趕乘下一班火車回 去,所以不得不宣告結束。[…]雪萊兄很興奮,顯然的他認為這次演講非常的成功。在歸程 的火車上,他老是談到我剛才在他學校的表現,將使學生們留下一個難忘的印象,遠比從課 本上的記憶學習為有用。”
 
在年底,他收到雪萊賀聖誕的信,附寄了小學生的作文,“那是我拜訪一間小學後其級任導 師出的題目: ‘中國陳先生的來訪’,由作文中,可以看到小學生們天真無邪的心靈。他 們早就為了我的拜訪而感覺得興奮了,大體上是記錄我所說的,說中國有近千萬平方公里的 面積,9,740,000 平方公里,有六憶五千萬人口,他們大概對此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個。瑞士 祗是一個極小的國家,當我說及中共政權屠殺人口近兩千萬,這尚是在 1958 年最保守的統 計,這就是等於瑞士總人口的四倍了,無怪他們印象深刻,都將之寫了出來。”
 
 
對於中共的邪惡有透徹深刻的認識
 
他看到最近的新聞,在以色列審訊前秘密警察軍官艾希曼,控告在他主持操縱下,將六百萬 猶太人殺害,“不過,像這樣集體的大屠殺,共產黨的殘酷尤有甚之,蘇俄在清黨的時候, 不也是一片血腥恐怖麽?現在的中共,殺害的人據統計達兩千萬之多!”“我想,今日的共黨 國家,厲行所謂階級鬥爭,將無數的人處死或折磨,他們學的是納粹德國的一套方法,其規 模之大,猶有過之,為什麼今日世界上的人,又不注意到共黨的無人性表現呢?這也就是勢 力的問題了,成功在台上之時,人家便也無可奈何,待倒下去之後,才能將這些案件公諸於 世。我想,將來共黨政權垮了之後,還更有使人驚心動魄的新聞出現呢。共黨的那些秘密警 察頭子,何嘗又沒有殺過幾百萬人的紀錄。”
 
他去項神父處,項神父是在共黨剛到時出走的,對共黨的認識祗是皮毛而已,他現在從書本 上看共產主義,“他認為我憑本身的體會認識反共還不夠,應多看理論方面的書,介紹幾本 馬克斯主義的書給我看。我說現在根本沒有時間去看這些閒書,也無意鑽牛角尖的去空談理 論,我暫時憑主觀的意願反共,堅定不移,這已經是很夠了,並不是要求每個人都成為理論 家。老實說,能夠像我這樣具有認識的人還不多呢。當然,有充分的時間,對於那些書本也 不妨的閱讀,以認識其巧辭狡論之一般。我覺得衡量一個政黨,不應從主義着手,因為主義 總是好的,無非為救國救民,總沒有一個主義是倡導飢餓或殺人的。我們應從其表現來看, 像共產黨,一無人性,將人當作工具,一下子就幾千上百萬的使之死亡,這總不能信其詭辯 說是為了將來的幸福了。將來的天堂是虛無縹緲的,宗教之倡天堂幸福論,乃是勸人為善, 而共產黨却是藉之為惡。我同項神父談論了好久,他無法說服我。”
 
在課堂上,一個德國女同學看他學習有困難主動幫助,她十年前與家人從東德來到西德。知 道他是中國人,她似乎感到驚奇,現在外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就已祗是大陸中國的共產黨, 他告訴她,他是從中國大陸出來的,但他們與共產黨毫無關係,他們這批人是堅決反共的。 她問他在以後是打算回去呢亦是如何?“我說祗要共產黨政權崩潰之後,我當然是要回去的, 否則我即在外面漂流。她說懷疑共黨毀滅的可能性。我說局勢誠然顯得很灰暗,但是我們不 應喪失信心和希望,而是應該勇敢的去進行戰鬥,祗有這樣,才有可能將理想付之實現。如 果因為困難而就沮喪屈服於現實,則永遠也不能達到目標了。她似乎感到很有興趣,約我明 天到她家裡去。”第二天他去她家做客,她有父母和一個弟弟,父親在政府做事,一家人都 生活得很好,她家在梅恩河岸,從客廳望去,可以看到緩緩流淌的梅恩河水,岸邊柳絲飄拂,
對岸教堂尖塔聳立於藍天中,景色很美。這些屋宇乃是在 1954 年新建的,戰時,全城因轟 炸而幾乎夷為廢墟,現在德國人又站起來了, “我總是愛連想到自己的國家,看到人家的 安定和康樂,每每的想到了自己的國家又是如何,人家還是一個戰敗國家呢。”喝咖啡時, 他談到中國的情況,她的父親很悲觀,認為共黨的統治是無法改變的了,他認為形勢盡管危
困,但我們必得繼續的奮鬥,不能放棄我們的希望。他們對中共仍是一知半解,他談到中共 的殘暴和絕無人性超過東歐各國的共產黨。
 
他認識了一個德國的王子 Prinz Friedrich Ernst von Sachsen Altenburg ,“他對中國 的問題很有興趣,拉着我和我談了許久。在此我遇到許多人,對中國的文化都是欽佩得不得 了。我將東方人精神重於物質的觀念說給他聽,因為他認為台灣的國軍祗有六十萬,用來對 抗大陸中共的三百萬軍隊,乃是不可能取勝的。我告訴他,從表面上看來,中共的武力似乎 是很強大,而實際上,有許多是心意不屬,心存反抗共黨之念的,一等適當的時機來到,他 們不但是不會為共黨去拼命,而且會反正過來打共黨。心是隱藏於內而不能看到的,它實在 遠比能看得到的為重要。他又將禹分天下為九州的說法,來問毛澤東是否也具有此一野心? 將天下歸納於中國之掌內。我說這乃是國際共黨的野心,所謂世界革命,他們以此為目的, 至於有時用戰爭,有時使用內部傾覆,有時又大叫‘和平共存’,完全是相機行事,而其目 的則不變。”
 
 
信仰的力量
 
他這學期選的課比較多,他認為“祗有不斷的努力,從工作中,才會使自己覺得滿意,否則, 時間是如此快速的度過,這樣好的機會讓之溜了過去,豈不可惜!像我這樣的遭遇,可說是 千萬人中難得其一呢。在香港,看看是將要陷入泥沼了,而最後終能拔脫,這幾乎是神話似 的難以令人置信。這乃是祈禱發生的功效,在我精神上空虛惶惑,一無所依的時候,宗教予 我心靈上以極大安慰鎮定的作用。因為我想:像我這樣秉心持志,平時的表現是如此之佳的 人,必天不棄我。”
 
他審視自己:“我是一個情感走極端的人,對別人好時,我是以自己全部的心意相獻,而有
六十年代的法蘭克福美茵河畔
所憎惡時,也是達到深惡痛絕的程度。在我說來,是沒有所謂‘中間路线’的,這也是有違 中庸之道的待人處事方法。至於何以會形成如此極端的性格,這也是社會刺激所迫使我而形 成的。如果說,在中國念中學時是我思想的萌芽期,那時我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則在 香港感受殖民地主義者的壓迫,乃是我愛國思想的成熟期。盡管我受到本國政府麻木不仁的 待遇,但是,我畢竟是一個中國人啊,我是熱愛着自己的祖國的。這兩天,我有這樣的想法, 人生祗不過幾十年,為什麼要為了現實而出賣理想呢?反正是要死的,何不堅持自己的理想, 這樣自能求得心中的安泰,而無所愧負。”
 
他現在是德國 OSCD 團體(國際天主教學生組織)的負責人,承擔這份工作,耗去他不少時 間和精力,“在外面跑,使我感到有些累,可是,積極的活動是必要的,我們處在這一時代, 不能死抱着書本而不管外面的事,那祗有間接的幫助了共黨的擴張。我們必得盡量的利用每 一個時機,工作奮鬥,以阻遏和打擊共黨!”他準備在下個月的集會時,談論“在俄國的生 活情況”,美國領事館有一官員曾在莫斯科停留過兩年半,他將携帶照片來講解。同宿舍有 一個烏干達的學生,曾在莫斯科大學唸過一年書,他也可以參加討論。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 話題。
 
他回想他的生命歷程: “我生命中湧現的奇蹟,看來是為常情所不能置信的,祗有天主從 冥冥之中鑒察我的苦心和奮鬥的熱誠予以協助,才會成為可能。那對我的生命過程,乃是一 項重大的轉變,第一次從中國大陸出走至香港,第二次又從香港到歐洲來。在那樣的情勢下, 看來我在客觀的條件上是一無具備的,然而却終於化為事實了。當我念及這一些神奇的變化 時,我必得真誠地感謝冥冥中主宰的恩典。前此,我但信自己的主觀能力,而在屢遭挫折, 愈自奮鬥而愈受阻擾打擊的時候,我才逐漸的感到自己的微渺不足道。主一次又一次地將我 從危困中解救出來,故此我必得全心皈依,這乃是完全由自己所体認而信的。我本是一個頑 強的人,外界的力量,很難影響到我的意志,祗有自己的決定才足以發生效能; 而信天主教, 乃是經過我長期的考慮觀察,以及屢次神意的表現,使我才作是項的選擇決定的。” 
 
“我對世界上許多的不義,存有強烈的憤激之感。其實,歷史就一直是這樣的發展下去的。 下午六時始往教堂望彌撒,宗教精神的感召,或許會使我變得平和安詳一些。通常,我的心 中總是像有烈火一樣的燃燒。我們在世上的生命是短促的,必須為美好與至善的目的而工作 努力。”
 
 
挫敗中共籌備 “中國同學會”的陰謀
 
有兩個從中國大陸出來的中國學生要成立“中國同學會”,他們是共方的學生,想在這兒搞 統戰,這事使他為之不安。一個是學醫的,姓舒;一個是學物理的,姓楊,這人 57 年出來, 並不諱言他今後要回去,也不專講共黨好,看來是一個受過訓練的統戰能手,他們非常活躍, 和在此的每一個中國學生頻頻接觸。他們拉來兩個香港來的女同學,還有一個台灣陳姓男學 生,他是台灣本地人,對政府不滿,看《人民日報》,從北京訂購中文教材教人中文,加上 他們兩人,共五人,準備在台灣陳同學的住處開籌備大會。陳同學拿着開會通知要他簽名, 他說:“我一看心中就明白,這是楊、舒二人的主意,推兩個愚昧無知的女孩子出來領頭, 要台灣陳出來跑腿,同時借用他的住處開會,以掩人耳目。我是見過共產黨那一套的人,一 看就知道這乃是他們統戰方法的運用。可憐的無辜者被用來作為工具,這兩個女孩子,年輕 無知,愛出風頭,於是就給人家利用而不自知。至於台灣的幾個學生,他們對政治也認識不
清,是共黨作工作的對象,想將之拖下水以後,絕其歸回台灣的一條路,於是逼其投上梁山。 共黨運心之陰險毒辣,這些未經受過的人是無知的。我是從這場政治大風暴中搏鬥出來的人, 共黨的一舉一動,我都明瞭其用心之所在。所以當陳要我簽名時,我說這不可能大家都是發 起人 ;他一再的要我表示知道有這回事,於是我在頂上處,寫了我的名字並註明‘知’字, 表示我知道有此一舉;但是並不是等於同意或參加。“他逐一去告訴其他中國同學不要去開 會,“這件事,總以不讓其實現為上策,將禍患消除於無形,而不必在以後多費心神的去對 付。”之後,他又找那兩個香港女同學,希望她們不要被人利用,搞什麼“中國同學會”, 性格活躍的這個同學起初還以為有所得,經他剖析實際的情況,解釋利害,她才覺得果然有 問題,決定不參加了;另一個同學年輕,沒有主見,別人怎麼說,她就怎麼辦,聽他一說, 她馬上就同意了。“事實上,這次行動是共黨統戰方法之一,可是給我予以打破了,我們對 共黨的陰謀不能懈怠,應隨時的提高警惕,否則就給對方鑽了空子。”
 
中國同學籌備會開張時,除三個發起人外,只有一個人到場,本來是五個人發起,那兩個香 港女同學退出了,所以祗有四個人參加。楊來看他,顯得很沮喪,大概是想看他的反應如何。 “我也就很坦白的對他說明我的意見。我說共產黨的不仁不義,對青年們的殘害,同時說共 產黨內部的整風清黨。他聽了並不反駁,說他們有些地方好,也有些地方不好。他之所以說 要回去,就是想從內部去加以影響,以他的理想去改正一些毛病,使之變為良好。我說這是 可能的麽?連高崗、饒漱石這樣的老幹部首領,都被加以反革命的罪名,那麼要什麼人才能 算是革命的呢?說起大陸上的情況,他拿我一點也沒有辦法,因為這一些都是我親身經歷過 的。他說有些地方是犯了過火的毛病,幹部的水準不高,犯了錯誤。我對他說,這乃是制度 根本的錯誤,而不能怪幹部本身,一個運動下來,無數的人受批判受檢討,入獄的入獄,處 決的處決; 過了一個時期,說是犯了錯誤,於是又翻案,牢裡的人放了出來,而死者也就冤 枉的死了,永不能復生了!這不能不說是殘酷的犧牲。說了兩小時,他每一次發言,都經我 以事實反駁,使得他祗有點頭稱是的份兒。”這個“中國同學會”由於他從中阻擋而使中共 的統戰伎倆無法得逞。
 
這個假期他在銀行實習,德國同事對他這個中國人很感興趣,他發覺德國人對亞洲方面的事 情了解得太少了,一天午飯時,一個德國人問他:“台灣這個政府可以支持得多久?”他直 截了當道:“這並不是台灣一地對抗中共的問題,今日對付共產黨,乃是全世界性的,正好 像柏林的問題一樣。台灣的情勢,正有如今日的西德,台灣政府支持多久,也就是問西德政 府能支持多久的問題。西德如無美國從後支持,在此駐軍,則蘇俄的紅軍及爪牙,早已控制 了這一地區,在太平洋地區亦復如此。我們應該將問題整個的從全面性來看,而不能分割開 來做個體的分析。這把他說得點首不語了。”
 
他的主管是一個東普魯士人,這是德國出軍人的地方,一如中國的湖南。“他在戰時曾服過 兵役,在東西兩戰場都曾作過戰,在俄國前线,捱過苦寒的嚴冬。正當德軍潰退的前夕,他 奉調到法國戰場去作戰,以後又在意大利和美軍對抗。德國的男子,幾乎沒有一個人不是在 上次戰爭中從軍的,這才是徹底的總動員!而戰後,都曾進過戰俘營,有的被拘禁五六年之 久才釋放出來。他們確是歷經苦難,沒有一個國家曾受過這樣集體的懲罰,祗有今日共產黨 治下的人民,其生活的慘痛哀愁才可與之比擬。和他們談起,他們都是吃過苦受過難的人, 因之,以我的經歷與之相較,則所曾遭受到的折磨和壓力,便也不算是什麼了。”他感慨歷 史在不斷的推展向前,我們的一生,在整個的歷史上,祗不過是一瞬而已,[…]他在梅恩河 畔散步時,想到這裡“曾是當年歌德散步和采擷文思之所。今日看戰爭後殘存的古教堂,頗 有芳草夕陽,憑古弔今的悲愴心理。”
 英國一個外交官員請他吃飯,談到中共加入聯合國之事,這個英國人認為應該讓其加入,如 果拒之於外,自然是不可能期望中共對聯合國予以尊重,而讓其加入之後,大家才可以商談。 “我告訴他這乃是西方部份人士的幻想,他們還沒有認識到共產黨的本質,對其特性,並無 深刻的認識。共黨的姿態和語言是全不可以信賴的,現在聯合國中有一個蘇聯,已經是將局 勢弄得夠壞的了,使用否決權從中作梗,如果中共加入之後,也就是更增加共黨陣營的聲勢, 加添更多的困難,而中共取得安理會的席位,有了否決權之後,聯合國的機能將為之癱瘓。
 […]他問我何以在此左傾的學生不投向西方而意欲回去?我說西方是軟弱的,你們要承認中 共,讓其人聯合國,他們覺得在西方沒有希望前途,當然是要回去了。”
 
 
抗議中共京劇團在法蘭克福的演出
 
1964 年,中共的百人京劇團,以宣傳“中國文化”為名,在新近倒向中共的法國活動後,將 於 3 月 18、19 兩日在法蘭克福市立劇院演出。3 月 12 日,他得知中餐館“南京樓”的麻老 板定了十張票,每張貴達二十五馬克,使他大為生氣。“我知道這絕不是他自己的主意,所 以問他這是誰叫他買的?邢浙生坐在傍邊就說:‘這又有什麼關係,去看戲又並不犯法嘛。’ 我對他說:‘這完全是各人的認識問題,德國人去看,尚可說是好奇,我們中國人去看,就 可說是給共黨捧場了。 ’尤其是他們從台灣來的,更是不應該。”
 
當他獲知此消息時,就想到了要趁此機會予共匪以打擊,但是僅有意念而無計劃,後來他看 到市內各廣告柱均貼有該劇團之大幅海報,3 月 15 日他靜坐在家裏寫日記,乃決定採取行 動。他認為不去觀看乃是個人的消極態度,不能讓他們在此毫不受阻的演出,可以在戲院的 門前散發傳單,至少使他們在精神上感受一種威脅。祗有三天的時間了,他首先起草傳單, 並與法界及政界人士取得連絡,認為此舉並不防礙當地法律,並獲得他們的支持與鼓勵。週 一聯繫印刷廠時告知要等兩週,而他後天就需要,印刷廠得知實情後,表示同情與支持,決 定將其他業務暫緩,提前趕印這四千份傳單,而且還減收五十馬克印刷費。
 
他本來想找中國同學幫忙散發傳單,有香港同學擔心大陸親人受牽連,台灣同學則擔心介入 政治活動影響獎學金等等,倒是德國同學勇於相助,“我們一行十人,在七時就到市內的戲 院門口,形成一個半圓型,將印好的傳單分發。在傳單的首頁,印的是‘北京歌劇簡介’, 這和戲院的節目表非常的相像,而內容則在報導赤色政權的暴虐無道,呼籲觀眾不要上當。 在分發的時候,戲院裏面曾出來一個人,站在台階上向一個警察指指點點,手裏拿了一張傳 單。但是,我們的行動預先問過法律界的人士,他們相告謂這是合法的行動,祗是不能到室 內去分發而已,因此,警察也就沒有加以干涉。我們分發傳單進行得很順利,一直到大家都 已進場之後,我們才收隊回來。難得有德國同學這樣的熱誠幫忙,夜寒侵人,我們必得在外 面停留一小時以上,他們是為了理想而來工作的。我邀請他們去南京樓吃一頓中國飯,以示 酬勞。大家都覺得很興奮,這是正面的同共黨作戰; 可嘆在今日的自由世界,一般人對共 黨了解得太不夠,甚至還存有幻想,這是很可悲的事。”
 
 
文情並茂的反共檄文:
 
誰在中共治下經 歷過的,就知道那種生活,有如惡夢,難以忘懷。日日夜夜進行着所謂“ 人
民公審”、“ 鬥 爭 大 會 ”, 叫 囂 與 咒 罵 ,形成一股野蠻狂暴的氣氛,然後,無辜善良的人們被 拖 出 去 槍 斃 , 祗 因 為 他 們 所 屬 的 是 不 同 的 “ 階 級 ”。 飢 餓 、 恐 怖 與 絕 望 , 是 一 般 人 民 共 同 的 感覺。農夫被驅迫得像畜牲般的作苦役,生產所得幾乎全部必須交給政府,剩餘的一點點糧 食,根本不足以養活一家,事實上,家庭制度在赤色中國已不復存。工人們必得竭尽其体力 的去勞動,以免被加上破壞經濟生產的罪名,他們精疲力竭,而不能要求適當的工資,因為 酬報的觀念,祗在“陳舊腐敗的資本主義反動社會”才存在,現 在則一切屬於國家,一切都 是 “ 人 民 的 財 產 ”,“ 對 人 民 不 能 講 價 錢 ”!
 
年 輕 的 人 ,必 須“ 志 願 參 軍 ”,在 韓 戰 的 時 候 , 就 有 一 萬 四 千 多 名“ 志 願 軍 ”,真 正 的 表 現 了 他們的志願,他們不願為共黨作戰,選擇了 自由,同時參加了反共的陣營,向共產主義 開火!誠然,赤色政權擁有大量的軍隊,可 是那却是靠不住的武裝,共黨唯有不斷的進 行整肅,將士兵們和軍官們清算,甚至連將 軍 們 和 元 帥 們 也 成 為 了“ 人 民 的 敵 人 ”和“ 反 黨 份 子 ”,像 前 國 防 部 長 彭 德 懷 ,以 及 前 參 謀 總長黃克誠,就是一個例子。
 
現 在 ,“ 北 京 歌 劇 團“ 來 此 上 演 ,赤 色 政 權 是 想用輕歌曼舞來掩飾其殘暴不仁的國內實況 麽?赤色政權已將中國傳統的文化徹底摧毀, 今 日 上 演 的 共 黨 歌 劇 ,不 能 代 表 中 國 的 文 化, 那祗是盜用其軀殼外形,中國文化的精神實 質經已消失。數以百萬計的人民被處死,數 以百萬計的人民猶置身於集中營中,可是, 這一個歌舞團体,却在此粉墨登台,裝模作 樣 的 來 作 迷 惑 ,好 像 是 歌 舞 昇 平 ,天 下 無 事 。
 
 
我在貴國求學,我知道,你們為了柏林可恥的圍牆而激動,當逃亡的難民在邊境被射殺時, 你 們 為 之 憤 怒 。我 想 在 此 提 醒 你 們 的 注 意 ,毛 澤 東 政 權 ,其 殘 暴 無 人 性 ,較 之 烏 布 里 希 政 權 , 尤 有 過 之 。我 的 良 知 ,使 我 不 能 安 於 緘 默 。女 士 們 ,先 生 們 ,中 國 和 德 國 都 身 受 共 黨 的 災 害 , 我們對共黨卑劣的本質,當能更有深刻的認識。請勿受催眠,請毋漫不以為意。
 
如果你們對我所陳述的,業已置念及之,則盼你們能善為欣賞今晚的演出 !”
 
“在文後,我提揭了幾句警語: ‘當你們听到中國歌劇的音樂時,祈勿遺忘,在共黨集中營 裏 ,有 完 全 不 同 的 另 一 樂 章 !當 你 們 看 到 年 青 貌 美 的 歌 舞 女 郎 時 ,祈 勿 遺 忘 ,在 人 民 公 社 中 , 數以百萬計的瘦弱婦女,辛勞操作至死!當你們看到這一百個男女演員時,祈無遺忘,在香 港 有 兩 百 萬 難 民 !’ ”他在傳單後面簽上自己的名字,以表示對此內容負責。
 
 
抗議活動成功 中共統戰失敗
 
陳嘉遠先生在歌劇院散發的反共傳單
德通社在當晚就將電訊發出了。第二天,西德許多報紙和廣播,都報導了中國和德國學生在 戲院外面分發反共傳單的消息,傾向社會民主黨的《法蘭克福評論報》,還將傳單上的三句 標語,和後面幾段對德國觀眾的呼籲,原文刊登了出來。至於共匪劇團演唱的成績如何,各 報都一字不提。共匪劇團這次到西德來演出,不但是白費心機,反而得到相反的效果了。
 
 “Hackenberg 先生,是赫森省的參議員,他平時對政治運動是很熱心的,打電話來問及昨 天的情形,說 Frankfurter Allgemeine,  Frankfurter Rundschau, 以及 Frankfurter  Neue Presse 都已有所報導,他誇獎了我一番,說他需要二十份這樣的傳單,假如有困難, 可以去找他。我覺得事在人為,假使此事我不發動去做,而祗是等候的話,則必一無所成, 而現在我先動起來,則得道多助,外間也可以對我予以支持了。所以,事在人為,凡事總必 得去做才行。個人如此,整個的國家情勢亦如是。” 
 
“這一兩天,在收集資料,我發覺法蘭克福的幾家大報,都登載了我們這次行動的消息。據 說共黨演員也知道此事,這是經記者翻譯相告的,其反應則為‘我們已經習慣了’。自然, 共黨臉皮之厚,無與倫比,大有笑罵由人之慨,因此,對付共黨的最佳辦法,乃是絕不容情 的打擊,打擊,再打擊!直到將其政權摧毀而後止。這樣,他們就不能為害於人了。” 
 
《中央日報》在二十日報導了此消息,它是引用德通社的電訊,標題為《西德華籍留學生抗 議匪劇公演》。在次日中央社發出的專電稱:‘法蘭克福大學若干學生,曾於十八日和十九日 兩天晚上,當共匪平劇團在市立戲院登台表演時,在戲院外舉行反共示威。此項行動使共匪 劇團的訪問丟尽了面子,當地的報紙和電台,都曾詳尽的報導這些反共活動,對共匪藝人的 表演則未予報導。示威運動是由一名自匪區逃出來的難民學生陳嘉遠發起。陳嘉遠準備了四 千份揭露共匪恐怖政權的傳單,法蘭克福大學的許多學生,自動地幫他向該院的觀眾散發 […]” 
 
二十八日的中央日報,在第一版登載中央社駐波昂特派員洪珊三月二十日的航訊。標題是 《留德學生陳嘉遠 打擊匪統戰活動》全文如下:
 
共匪的百人平劇團,以宣傳“中國文化”為名,在新近倒向共匪的法國活動一個月之後,又 來到法蘭克福賣藝,希望中國傳統的戲劇歌舞,能掩飾共產主義猙獰面目,而騙取西德人士 對赤色暴政的好感。不料半途殺出一個中國學生,單槍匹馬,向共匪以藝術作幌子的第五縱 隊挑戰,贏得異常輝煌的戰果,粉碎了共匪的統戰陰謀。 這個學生的名字叫陳嘉遠,當他的同鄉毛匪澤東竊據中國大陸的時候,他還在湖南某中學唸 書,因為在校中搞“自由中國青年運動”,受到共產黨徒的毒打、鬥爭和清算,於一九五 0 年 隻身逃亡香港,又於一九五九年輾轉來到西德,現在法蘭克福大學攻讀經濟。他平日在校也 不斷與親共份子抗爭辯難,是一個很有血性的愛國青年。 共匪劇團來法蘭克福的消息發表後,陳嘉遠起草了一篇文情並茂的德文傳單,自己出錢印刷 了四千份,為了表示敢作敢為,在傳單上簽了自己的名字。匪劇團上演的三月十八、十九兩 天晚上,許多法蘭克福大學的男女同學們,為陳嘉遠的愛國心所感動,都自告奮勇地來幫忙 他分發傳單,他們聚集在新建的市立劇院門口,向每一個入場的觀眾傳達中國反共青年的心 声。因為傳單外面很有技巧地印上了“介紹北京歌劇”幾個大字,觀眾以為是戲院當局印發 的說明書,都連声道謝地接受,有的還準備掏出錢來購買呢。所以四千份傳單差不多全部都 送到德國仕女的手裏。等到觀眾們打開傳單一看,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三句動人心弦的標語:
 
 
“ 當 你 們 听 到 中 國 歌 劇 的 音 樂 時 ,請 不 要 忘記,在共產黨的集中營裏,有完全不同 的另一樂章!當你們看到年輕貌美的歌舞 女 郎 時 ,請 不 要 忘 記 ,在‘ 人民公社 ’中, 有數以百萬計的瘦弱 婦女辛勞服役至死! 當 你 們 看 到 這 一 百 個 男 女 演 員 時 ,請 不 要 忘記,在香港有兩百萬中 國 難 民 !”
 
接着陳嘉遠又向觀眾們報告中國大陸的 實況,並說明匪劇團來德表演的目的。他 說:“我在貴國求學,我知道你們為了柏 林可恥的圍牆而激動,當逃亡的難民在邊 境被射殺時,你們為之憤怒,我想要提醒 你們的是,毛澤東政權,其殘暴與無人性, 較之烏布里克政權,尤有過之。我的良知, 使我不能安於緘默。女士們,先生們,中 國和德國,都身受共黨的災害,我們對共 黨卑劣的本質,當能更有深刻的認識。盼 勿受催眠,盼毋漫不以為意!”[…]
 
 
德不孤 必有鄰
 
隨後,他接連收到中華民國僑委會委員長高信先生發給他的電報,予他嘉許致慰。“中華民 國大專學生聯合會”的電報,文曰:“西德中國新聞社請轉陳嘉遠同學,頃閱中央社波昂電 訊,得悉同學對共匪平劇團在西德進行赤色宣傳,全力反動發擊,除散發傳單撰寫文稿外, 並聯合中德同學舉行示威,予共匪以嚴重打擊,贏得彼邦人士一致欽敬。此種愛國精神,足 為我全國青年景仰效法,尚希繼續奮鬥,全國青年誓為後援。特電致敬,藉表悃忱。”以及 國立政治大學的學生葉蔭的電報:“陳嘉遠同學:您在波昂反共的令人興奮的消息傳到了自 由祖國,千萬青年被您這種單槍匹馬,向共匪第五縱隊式的‘百人平劇團’挑戰的愛國行為 所激動,我是一位新近從匪區逃出來的青年學生,曾飽受共匪的迫害,僅以此電文向您致意!”
 
 
他在日記中寫道: “這是新聞處轉來的電文,據說新聞局方面,已報請教育部予以獎勉。其 實我行事祗是求心之所安,而根本不必他們予我以文字上的誇獎。[…]一個國家的青年,如 果沒有理想志節的話,則這個國家也斷無前途可言。 ”
 
(教育部)黃季陸部長亦有信來,來信如下:“嘉遠同學如晤:頃悉吾弟於此次共匪平劇團 在西德演出時,相機揭發匪徒假歌舞昇平掩飾大陸暴政之醜惡,收效至宏,愛國精神,殊堪 嘉慰。除已令我駐比文參處派員聯繫外,特函慰勉,並頌學祺。黃季陸啟 中華民國五拾叁 年肆月二十日發出。”
 
 
 
他收到新亞書院經濟系主任張丕介先生的信:“許久未得來信,頗以為念。週前香港各報刊
陳嘉遠先生的三句警言
出同學獨力反對偽藝團在西德之活動,讀之欣然快然,不禁拍案高呼:中國青年精神萬歲! 正義萬歲!所有此間師友之心情,益不與介同,而以介有此高足可以自豪也。想彼甘心出賣 祖國與個人靈魂者,亦為之多少斂跡矣。倘有暇,祈以經過情形見告,以便轉告關心師友為 幸。” 
 
香港友人何學誠轉來現在台灣的朋友謝濟安的信:“本月二十八日聯合報登載有關陳永堅弟 反共文字,喜見故人別來無恙,且有成就,看來大為快慰,茲剪寄原文,請馳寄西德,並代 致慰勉之意,據聞此間有關當局非常重視,(我有意投書介紹一切,但事煩,稍後再議)十 幾年來的反共努力,總算沒有白費,他能得知,定是高興的。”
 
他看了聯合報登載的文章:“聯合報所採用的,也是中央社的特稿,但較中央日報航空版為 詳盡,將傳單的譯文都全部登出。其標題也很有趣:《陳嘉遠獨力戰羣魔》,我好像是變成了 封神榜上的人物,如哪吒太子手持混元金鋼圈,腳踏風火輪,和妖怪魔王們打起來了。看後 不覺失笑,聯合報乃台灣民營的第一大報,擁有台省很大的銷路,我想看到這篇紀載的,也 不僅是濟安兄而已。其他識我的人,也會由此一篇報導,提醒其記憶。”
 
他在回覆僑委會高信委員長的專電時說:“愛國原係每一國民之天職,忝屬智識份子,豈能 後人,尤以嘉遠身經世變,對共匪殘暴政權,益具深刻認識,故雖旅居海外,而隨時隨地, 向中外人士揭露大陸真相,主動積極致力於打擊共匪,使其欺騙狡伎難以得逞。[…] ”
 
大學東亞研究所的主持人 Korow 教授,“此人似乎對中共存有幻想,對我上次散發傳單,反 對中共劇團在此上演的事,大以為不然。他說:‘德國赫森省文化廳批准上演的,你為什麼 要反對?你別忘記,你是在德國作客!他們又沒有唱共產黨歌,這是中國文化!’他說話很 兇橫無禮的樣子,我當然不受其威脅,予以抗辯。他說:‘你做這事問過校長沒有?’我答: ‘這根本不必,我已向專家請問過了!’他氣勢洶洶的走出去了,說‘假如你再有一次,哼, 讓你看我的好了!我不准你來研究所。’我覺得德國居然有這樣的教授,真是令人失望得很! 他可以有其不同的政治看法,但是却不能強迫我也和他是一樣的想法,我的行動完全是正大 的。這批人以中國專家自居,其實所知實極有限,他們想同中共打交道以抬高身價,我對這 樣的學術界人士,一無尊重之感,而且在語言中加以譏諷了一番。”
 
台灣逢甲工商學院全校同學們來信,表示以他為榜樣,堅定反共的決心:“嘉遠先生:當您 在西德法蘭克福城對共匪鬥爭的消息傳來台灣以後,使每一個愛國家愛民族的青年朋友,為 您這次果敢的行動感到萬分驕傲; 在對共匪的戰爭中,中國青年又獲得一次輝煌的勝利,這 份光榮,不但屬於您,而且更屬於整個中華民族優秀青年。唯有炎黃子孫才能有這份勇氣, 這種智慧,面對最艱鉅的任務,不逃避,不畏懼,不求任何代價,不惜任何犧牲,只要達到 救國家,救同胞,救人類的目的。這些您都做到,不但徹底粉碎共匪在西德進行統戰陰謀, 而且更可以告訴匪幫:任他們走到天涯海角,都逃不了我們的遨擊。共匪摧殘大陸十餘年, 億萬同胞死在鐵蹄之下,而活的都過着牛馬不如的生活。無數在死亡线上掙扎的同胞,不顧 生命的危險逃到澳門、香港。這些血淋淋的事跡,是國恨,是家仇,是一筆必須討還的血債, 而這筆血債,應該由我們青年人堅強的勇敢的負起討還的任務。嘉遠先生,您這次行動已給 我們樹立了好榜樣,為中國青年在對共匪戰爭立下里程碑,使我們更有信心,更堅強的對共 匪鬥爭下去。在反共抗俄戰爭中,有無數愛國青年,投入革命陣營,無論在前线,在敵後, 在海外,隨時隨地都在為國家捐軀,無時無地不在準備向共匪展開猛烈鬥爭!而今目睹您這 種忠誠愛國的表現,更鼓勵我們!您雖遠在西德,孤軍作戰,但凡是從事對匪作戰的伙伴,
永遠不會孤單的!嘉遠先生,讓我們緊緊握住手,團結在一起,為反共抗俄使命奮鬥到底。 最後祝 勝利”。下面是各班代表的簽名。
 
香港新亞校友來信道:“嘉遠學長:當我們看到此間三月二十八日星島日報所載關於你在西 德《獨力奮鬥記》一篇文章之後,我們深為你那種大無畏的精神而喝采。你這次所採取的堅 決勇敢的行動,必能贏得全人類愛好自由人士的讚譽和崇敬。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 以你的優良卓越表現,我們一致認為你將是世界上朋友最多的人。在人類正積極追求全面自 由幸福的今天,我們對於你的作為,真是雲天翹首,展望無窮。願你鵬程萬里,德業日增。
 專此順祝夏祺  新亞書院一羣校友敬上 四月十八日。 ”
 
他為之感到欣慰:“這次散發傳單打擊共匪的行動,誠然我曾付出許多的精神,但是我也得 到精神上很大的補償。當各地青年朋友們這樣為我打氣的時候,我覺得真是‘德不孤,必有 鄰’,我並不是孤單的存在。”
 
他得知教育部長黃季陸擬在今年國慶前邀請他回國,他殊覺興奮:“在我離開大陸後,我就 一直想去台灣,可是在香港困居了九年,却始終沒有去得成; 而來到歐洲之後,看來這願望 却可以付之實現了。我是將台灣當作自己心目中祖國的象徵。如果不是出於政府的邀請,我 是不可能回國的,第一方面是手續的繁複,再則,這也必得付出一筆為數可觀的路費,而我 目前祗不過是學生而已,對之是難以負擔的。蘇武十八年,終能回歸漢家,我則在外流浪已 有十五年,也終於同祖國溝通了情感和關係。”
 
 
“時窮節乃見”
 
近百年來,一個共產主義幽靈從西方入侵我中華,致使神州大地赤禍肆虐,五千年文明被摧 毀,千萬國民被殘殺,山河破碎,道德淪喪,國已不國,多少憂國憂民的仁人義士,懷抱推 翻中共暴政,復興傳統文化之志向,不畏強權,自拔於流俗,前僕後繼,雖九死猶未悔。陳 嘉遠先生則是其中一人。自小所接受的傳統文化教育奠定了他熱愛國家民族的思想,當中共 竊取政權後,他無畏無懼將愛國思想付諸行動,事敗後,冒着生命危險逃出中國大陸,決意 去中華民國所在地台灣讀軍校,以反攻大陸,消滅共匪,那年他十八歲。然而報國無門,在 香港流亡九年,再到德國留學,希望學成後為國效力,豈料時運不濟,壯志難酬。“去打擊 共產黨匪徒,這是我脫離共區時所立的誓言”,他為了履行這一誓言,付出了他珍貴的青春 歲月,付出了他美好的愛情,付出了他幸福的家庭。他在《殊方行》詩中說:“為了對祖國 的深摯愛戀,也為了自己的抱負和理想,我只身出亡,飄泊在異域的城鄉。[…]去國益遠, 鄉思日濃,至親至愛的祖國啊,我已將整個的情意,傾注於對妳的嚮往。”“家園淪落已破 碎,國運多艱瀕危亡,我輩安可無志節?義之所在士昂藏!”
 
偉哉!有道是:“青年立志向,自拔於流俗,愛國必反共,回歸我中華。” 
 
 
 
 
注 1:文章內容摘錄自陳嘉遠先生 1959 至 1964 年的日記和 1966 年寫的《自傳》。 注 2:《殊方行》詩作見 http://www.epochtimes.com/gb/18/3/17/n10226357.htm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