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狼群战术”下的 潜艇战

(2009-12-08 07:24:47) 下一个
1940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个年头,英国人惊异地发现,他们面对的德国潜艇与他们二十多年前在一战中所遭遇到的德国潜艇完全不同。他们不再是单兵出击,而是三个一组,五个一队,协同作战,这是一支全新的现代化的潜艇力量,他们不再是盲目地寻找战机,而是好像有了顺风耳,有了千里眼,能够准确地发现目标,有力地打击目标,他们活跃在大西洋、印度洋,活跃在地中海、加勒比海,神出鬼没,给予盟军的海上运输线以致命性的打击,几乎阻断了盟军的海上运输线,以至于1943年,在德国潜艇战绩辉煌的高峰时,英国考虑要废止海山运输。这就是德国海军上将邓尼茨所革新后的德国潜艇,这就是他为潜艇所创立的群体战术(盟军称之为“狼群战术”)的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潜艇一展雄风,给英国的海上运输船队以毁灭性的的打击,几乎要切断英法的海上运输线。但自从1917年英国开始引进护航船队之策,德国潜艇丧失了优势。因为当时没有短波,没有超长波,不仅潜艇与基地无法联系,就连潜艇与潜艇之间也无法联络。正由于潜艇的通讯联络手段受到限制,潜艇无法形成团队,只能是各自为战,单独作战,一旦潜艇下潜,几乎同外界断绝了联系,面对单个或几艘的敌舰和船只,它是具有很大的威慑力和杀伤力,但如果面对众多的舰船,它就显得势单力薄、寡不敌众了,既是是击中几艘船只,那也只是杯水车薪,对整个战局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潜艇给同盟国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在强加给德国的凡尔赛条约中,战胜国严令禁止德国拥有潜艇。但德国人卧薪尝胆,等待时机,相信一定会有东山再起的那一天。

1919年7月,年轻海军潜艇军官邓尼茨从英国战俘营归来,基尔德国新海军司令部向他询问:是否还愿意留在海军,继续服役。当时,他问道:

“您认为我们不久还会再有潜艇吗?”

“肯定会有的,”司令部人事主任回答道,“事情总会有变化的,少则一两年之内,多则几年,我们一定会再次拥有潜艇的。”

从此,他离开了他指挥多年的潜艇,调任水面舰只指挥员。他担任过驱逐舰舰长,驱逐舰舰队司令,最后担任巡洋舰舰长。尽管他在水面舰艇担任指挥员,他努力和刻苦地学习和掌握水面舰只的知识,同时,从水面舰只的角度研讨潜艇如何对付水面舰只。一战的经历和1918年9月他所经历的最后一次战斗,使他得出两个重要的经验和结论:一是潜艇一定要统一指挥、协同作战,二是潜艇进攻护航船队最佳的方法,是利用夜幕的掩护从水面发起攻击。正是这两点,尤其是第一点,二战中成为 德国潜艇战的原则之重点,成为四三年前三月前德国潜艇战胜利的原因所在。

邓尼茨和许多潜艇的指挥员就是抱着德国潜艇舰队定会东山再起这一信念,继续在海军中服役,等待着重建德国潜艇的那一天。终于,十六 年后,1935年中,希特勒为德国人民赢回了国防的权力,赢回了海军、赢回了潜艇。有人说,是希特勒单方面撕毁了凡尔赛条约,实际上,这是不顾历史事实的谎言。实际上,这是英德海军协议的结果,而不是德国单方面的行动。1935年,在英德海军协商中,英国允许德国拥有英国海军力量的百分之三十五各类舰只,以及百分之四十五的潜艇。

英国人之所以给予德国人在潜艇上的优惠,是因为当时英国自恃已经拥有了声纳技术,可以及时发现潜艇,潜艇的隐秘性和突然性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在英国人的眼中,潜艇不再是进攻性的武器,而是过了时的武器。因此,让德国人去发展这种没有用的武器吧!这也就是为什么1939年,英国也只有57艘潜艇(法国有78艘)、与德国潜艇力量不相上下的原因,而把重点放在打造水面舰只。

1935年7月,邓尼茨随巡洋舰Emden非洲印度洋游弋回来,Karlsruhe舰长吕特杰恩斯也正好完成北美和南美的访问,他们俩同时向海军总司令瑞德递交巡洋报告。邓尼茨并与吕特杰恩斯就是否应该交换军舰之事正发生争执,出乎他们预料意外,总司令打断二人的争执 :

“先生们,别争了。你们二位都要离开你们现在的岗位。吕特杰恩斯将调任海军人事部部长,负责海军军官的组建;邓尼茨将调任新潜艇的组建。”

邓尼茨上任之后,立即开始了潜艇战术的革命,创立了二战中令盟军生畏的群体战术,即:狼群战术。

群体战术,盟军称之为狼群战术,指导思想是:既然敌人成群结伙,潜艇也要成群结伙。潜艇由潜艇舰队指挥员统一指挥,一旦发现目标,用众多的力量同时向敌人发起进攻。其做法是:预先在一些海域部署潜艇,搜寻敌人的运输船队,一经发现目标,立即向基地和其他舰艇报告敌人的方位、速度和数量,同时,继续跟踪,附近的潜艇接到情报后,迅速赶到,然后,同时(多在在夜间)向敌船发动进攻。

潜艇由孤立作战到协同作战,在当时,这是一个全新的前卫意识。实际上,在一战的后期,德国人曾经作过尝试。例如,1918年的9月,为了袭击盟军在马耳他附近英国驶往苏伊士运河的运输船队,德国派遣两艘潜艇前去攻击。这是德国第一次向一个地区派遣两艘潜艇的协同作战。邓尼茨就是其中的一艘潜艇 U-68号年轻艇长,但由于另一艘潜艇为修理所困而未成行,结果U-68号依然是孤军奋战。与此同时,一些潜艇一线的指挥员也迫切地感到协同作战的必要性,提出过将潜艇纳入统一指挥的建议。如:1917年,当时德国潜艇的指挥官Bauer艇长曾建议将所有的潜艇交给他统一指挥,这样他可以摸索和积累一些经验,使潜艇的协同作战成为可能,但他的建议遭到否定,其他的潜艇指挥员也曾在1917和1918年提出过潜艇协同作战的倡议,但由于上述提到的技术上的限制和缺陷,均被德国海军部所否定。

1935年新的潜艇从通讯装备上也赋予这种战术以可行性。德国人的新型潜艇上配备有超长波、长波、短波和超短波设备,这些波段的发报和接收器可以使潜艇与基地、潜艇与潜艇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将长波台的技术用于潜艇的国家。有了长波台,潜艇无论在哪里,水上还是水下,也无论走到哪里,大西洋还是印度洋,德国潜艇不再是聋子瞎子,而是通过长波接收基地的指令和情报。一旦一艘潜艇发现目标,他就同时通过超长波台和短波将情报送出,这样,基地和其他潜艇都可以收到。潜艇之间的联络通过短波,例如:一旦几艘潜艇在对护航舰队展开攻击时,他们通过短波波段收器监视护航船队,通过同样的波段做出有关敌情的报告,这些报告将通过控制室重新播出,这样,所有的潜艇都可以收到。假如潜艇无法找到护航船队,潜艇会向控制中心发出讯号,要求跟踪船队的潜艇给予长波讯号。

有关群体战术命令的首次出现是在1935年,从此,这种战术在演练中不断完善,最后,当战争来到之前,群体战术的原则刊印在潜艇指挥官手则里。

1937年秋季德国武装力量的联合演习中, 第一次进行了大规模的潜艇联合协同作战。当时作为德国潜艇总指挥的邓尼茨,坐镇基尔潜艇的一艘趸船,通过无线电指挥在波罗的海的潜艇。当时潜艇的任务是:发现和集中攻击通往波美拉尼亚北部海岸和东西普鲁士的公海上敌人的舰队和护航船队。首次演习非常成功,显示了潜艇群体战术的优势。之后,在北海举行了进一步的大规模演练,1939年5月,在通往伊利比亚半岛和比斯开湾大西洋上举行了群体战术的演习。同年7月,又在波罗的海举行了类似的演习,当时观看演习的有海军总司令海军上将瑞德。这些演习证明德国潜艇战的战术思想和水平已经达到一个新的起点。只是,当时还没有远海的经验,还不知道是否可以从基地对大洋深处的潜艇指挥作战。可是后来战时的实践证明:完全可以而且必须从基地对远离海岸的潜艇实行指挥和调度。

与群体战术同时,邓尼茨创立的潜艇新战术还有:

近战:邓尼茨上任之前的教科书上规定,由于英国人的声纳对潜艇的威胁,潜艇只能从距离目标3000米处发射鱼雷,而邓尼茨将距离缩短为600米,因为近距离的射击更准确,命中率更高。战时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

水面上的夜战:在夜幕的掩护下,浮出水面的潜艇指挥塔是很难被敌人发现的,夜间攻击将给敌人造成极大的混乱和恐慌,使之难于迅速反应和回击,成功率极高。所以,夜间从水面向敌舰发动进攻是非常重要的。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潜艇正是用这种群体战术,给予轻视潜艇的英法以意想不到的打击。英国的罗斯基尔舰长回忆说:“随着邓尼茨全面掌控德国潜艇舰队,1940年10月到1941年5月逐渐引进他的狼群战术,为此他多年等待机会来实践的战术,我们遭遇到的不再是一艘而是几艘潜艇的共同攻击。这种战术给我们以意料不到的打击,这是我们从未遇到过的战术,这是一个完善完备的战术,我们在它面前完全束手无策,毫无防备。”

开战不久,邓尼茨作为德国潜艇舰队的司令,坐镇潜艇司令部,(先在威廉港附近的名为森克威登小村落的潜艇司令部,40年8月曾临时迁往巴黎,后迁往法国海岸城市)调兵遣将,指挥潜艇作战,将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情报分析并去伪存真,然后发给各潜艇指挥员,向各个潜艇或潜艇群发布命令,协同各潜艇联合作战,包括帮助失去目标的潜艇找回目标。实际上,司令的职责延伸到潜艇发动攻击的那一刻,当然不是亲自指挥战斗,各潜艇指挥员有充分的主动权和临机应变权。战斗结束返航后各舰长与司令的谈话,带给他第一手的战场资料。

有必要提一下1939年9月到1940年9月,德国潜艇战沿袭一战的潜艇单兵作战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虽然开战之时的1939年9月,德国只有潜艇57艘,其中只有39艘参战。但从1939年9月到次年的2月,5个月的时间里,德国潜艇以损失14艘潜艇的代价,击沉了英法201艘舰船,包括一艘战列舰“皇家橡树”号和一艘航空母舰“勇敢者”号,总吨位共计七十五万三千五百八十五。1940年7月,平均只有12艘潜艇同时迎战敌船,如果将巡逻与出发和返航的时间算在内,实际上只有六艘潜艇同时可以在战场上参战。与1939年9月不同的是,虽然,1940年9月,德国潜艇再一次到达57艘,但只有27艘参战,其他的潜艇作为训练之用。但1940年5月至10月,五个月的战事,德国潜艇击沉盟军舰船287艘,总吨位为一百四十五万零八百七十八,单就10月来讲,德国潜艇就击沉了63艘、总吨位三十五万二千四百零七的敌船。

应该说,第一次狼群战术的实施是1940年的9月21日至9月22日。当时,英国一支十五艘船组成的护航船队从美国驶往英国本土。这一情报被德国人所截获,海军基地的邓尼茨立刻命令已在附近的U-47号继续跟踪,一天向基地报告两次。与此同时,派遣五艘潜艇前往该海域,21日和22日夜间,五艘潜艇集中火力,向船队发动鱼雷攻击,击沉十一艘,击伤一艘。

1940年10月中旬,是德国潜艇第一次正式启动群体战术袭击英国护航船队的行动,它一出现,就显示了它的威力:仅仅三天的时间里,德国潜艇以零代价,击沉英国三支护航船队中的三十八艘船只。10月18日,五艘潜艇,U-46,U-99,U-101,U-123,U-100,协同作战,击沉从悉尼驶出的护航船队代号SG7的17艘船;10月19晚到20日凌晨,三艘潜艇,U-46,U-48,U-100联合作战,击沉护航船队代号为HX79的14艘船,20日晚间,又击沉从英格兰驶出的护航船队代号HX79A的7艘船。

又如:1941年5月和6月,仅仅在北大西洋和自由城以外地区,德国潜艇击沉了盟军119艘船,总吨位为六十三万五千六百三十五。

又如:1942年1月到4月初,在北美水域,德国潜艇以一艘潜艇的损失为代价,共击沉盟军船队198艘,总吨位近一百二十万。

难怪,1957年,美国海军上将胡佛在给邓尼茨上将的一封信中说:“1942年当你指挥的潜艇在加勒比海与我较量时,那是令我神经紧张到极点的时期。”

又如:虽然,从1942年7月开始,盟军为护航船队配备了远程空中护航,给德国潜艇袭击船队造成更大的困难,可1942年7月到9月,轴心国的潜艇共击沉302艘盟军的舰船,总吨位为一百五十万五千八百八十八吨,其中,一百二十九万八千吨为德国潜艇的战功。

再如:1943年3月,在二十天的时间里,虽然盟军重兵护航船队,但德国潜艇仍然击沉盟军97艘舰船,总吨位为五十多万。

1943年3月后,盟军加强了对德国潜艇的防范和攻击,不断更新了声纳设备,使之提高了对德国潜艇的探查力。但德国也在不断地改良和更新潜艇的设备。1944年开始,他们在潜艇上安装了一种叫呼吸管的装置。这种装置的基本构造是以可深长的通气管将外界的空气引导至柴油引擎,并排出产生的废气,另外在附加防止海水进入以及将进入的海水排除的管线。通过使用呼吸管可以让潜艇在潜望镜深度情况下使用柴油机,潜艇就可以不必浮出水面充电了。这样,不仅降低了潜艇被发现的机率,同时也扩展了潜艇可以充电的时机。

截止到1944年的潜艇,实际上不是人们想象的或理论上的潜艇,即是说,不是长期在水下的舰艇,而是大部分时间在水面上,只是在遇到进攻时可以下潜隐蔽,当时潜艇在水下的速度非常慢,只有5到6节,而且水下保持这种速度时间只有45分钟。为了解决潜艇水下航速慢的缺陷,从战争中期开始,德国就在潜艇的研制上做文章,研制现代的百分之百的潜艇。1943年制造出水下速度高达10节以上的潜艇。他们将传统的不严格的“雪茄型”壳体改成近“水滴型”的壳体,而且第一次撤消了潜艇甲板上的火炮,同时舰桥部分也近流线型,这样潜艇不仅速度快,而且相比于当时盟军的潜艇更加安静。这就是XXI型和XXIII型新型潜艇。XXI型重1,600吨,水下最高时速可为18节,活动半径可以覆盖整个大西洋,最远可以到达非洲开普敦,在那里停留三到四个星期,然后不用加油就可以返航。XXIII型潜艇性能与XXI一样,只是吨位小,而且水下速度只有12.5节。1945年2月,首批XXIII型潜艇出海,立刻就马到成功,显示出了它的威力:例如,U-2336,深入到盟军的玫岛的东南方,不声不响地击沉了敌人的两艘舰船,盟军完全没有发现它的方位。1945年4月30日,第一艘XXI型潜艇U-2511首次出航,虽然它没有参加任何战斗,但在5月4日的返航途中,它跟踪一支由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的英国舰队达数小时之久,只有5百米距离之遥,竟然完全没有被发现。

这种新型的潜艇对盟军构成很大的威胁,难怪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上,盟军要说:

“盟军的海空军要对付这种新型的潜艇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们水下速度极高,而且配备有最新的技术装备。”也难怪丘吉尔写道:“这些新型潜艇水下的高速将对我们构成威胁,带给我们新的困难,正如邓尼茨所预言的,将成为潜艇战的革命。”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艘新型潜艇是战后世界潜艇发展的方向。

根据盟军和中立国的统计,二战中,德国潜艇共击沉盟军的军舰145艘,炸伤45艘,击沉护航船队船只两千七百五十九艘,总吨位为一千四百一十一万九千四百一十三吨。

在整个二战中,1939年9月到1945年5月8日,德国一共生产了潜艇一千一百一十三艘,其中一千零九十九艘是在德国本土制造,四艘在国外制造,十艘从敌人那里缴获的,加上原有的五十七艘,共一千一百七十艘,其中,863艘参战,损失753艘,在损失的潜艇中,海上作战损失603艘,20艘损失原因不明,7艘损失出于意外事故,81艘在港内被空袭和水雷所毁,另外42艘毁于其他原因。从海外的基地撤退和战争结束时,215艘潜艇被德国水兵炸毁,除此之外,另有38艘或报废或过时退役,还有11艘或送给外国海军 由于损坏而滞留在中立国。战争结束时,德国交给盟军153艘潜艇。

说到二战的潜艇战,人们就会联想有关“无情潜艇战“的主题。战后,盟军谴责德国违反国际法、实行无情潜艇战。可实际上,是盟军违反国际法在先,是盟军实行无情潜艇战在先,逼得德国潜艇不得不依样学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1936年11月6日,伦敦潜艇协议规定:潜艇必须和水面舰只一样,遵守海战法,特别是:除非商船拒绝接受潜艇停船搜查的命令,或对潜艇的搜查采取抵制行动,潜艇不得在没有保障船上乘客和船员安全的情况下,击沉或击伤船只。但同时协议对非战船也有规定,特别是规定非战船只不可首先对战舰开火,不得做任何与军事有关的行动。实际上,从1939年9月到1940年2月,德国潜艇严格按照伦敦潜艇协议,他们不仅在进攻前事先警告,在进攻后浮出水面,给落水者以包括食品、饮料的帮助,有时,还会为他们提供罗盘、衣物和船只,还会为为敌方船员指出最近的岛屿。但英国首先撕毁协议,还在战前的1938年,英国的商船防卫手则上就明文规定:一旦海上与潜艇遭遇,商船立刻用无线电向海军部报告潜艇的方位。战争一开始,英国所有的商船都近乎变相地改装成了战舰,他们配备有包括火炮、防空火炮、深水炸弹等重武器,许多船员是海军人员,1939年9月6日,英国商船首先向德国潜艇开火,同年9月26日,丘吉尔命令所有的商船向德国潜艇开火,同年10月1日,英国海军部命令所有的商船撞击德国潜艇。

实际上,德国人很在意国际法。按照国际法,任何非军事船只如果夜晚无灯行使将被视为军舰同处,如果客轮有舰队护航,将格杀勿论。1939年9月4日,德国潜艇击沉英国的游轮“希腊“号,因为这艘船无灯行使,而且走之字形,潜艇指挥员由此判断这是敌人的增援援兵运输船,因此开火击沉了它。可当晚,所有的德国潜艇都接到命令:“奉元首之命,在没有接到进一步的命令之前,不得对任何客轮发起进攻,即使是有舰队护航的客轮,也不得攻击。”

与此相反,1940年4月,英国丘吉尔则下令:英国潜艇白天击沉所有的德国船只,夜晚不预先发出任何警告,击沉所有的船只,也就是说,英国潜艇将击沉包括中立国船只在内的所有的船只,即便是开了夜行灯的船只也杀无赦。

1941年12月美国参战后,也是采取英国的无情潜艇战,这是美国海军将领在纽伦堡审判上供认不讳的事实。当时,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海军大将尼米茨出庭作证,承认从太平洋战争开始之日起,美国潜艇就违反国际法,既不给日本船只警告就发起攻击,也不救援落水的敌国船员。正是由于这一点,纽伦堡军事法庭不得不宣布:德国海军上将邓尼茨在指挥德国潜艇战的问题上是无罪的。

邓尼茨海军大将的辩护律师的辩护十分精彩,他用的是外交上的辞令,既让人无可挑剔,且具有讽刺意味:

“我并非有意要证明美国海军反对日本的潜艇战违反了国际法,恰恰相反,我的观点是:美国潜艇正是严格地遵守了国际法。在美国与日本的海战中,会面临德国反对英国海战中遇到的同样的问题,即:如何解释1936年的伦敦潜艇公约。我的重点是:由于英国武装商船的命令,伦敦公约对商船来讲已不再适宜了,进一步来说,要求潜艇攻击前给予战区内船只的预警的条款也随之失去效益,而没有必要了。在与美国海军尼米茨大将的谈话之后,我要说的是,实际上美国海军对伦敦海军公约的解释与德国海军毫无二致,从而证明德国海军的海战毫无疑问是完全合法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