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中空與不空的真實義
(2010-10-03 20:50:29)
下一个
大乘法中空與不空的真實義 敬轉
敬引維摩詰經文殊問疾維摩詰大士一段對話 :
【文殊師利言: 「居士; 此室何以空無侍者? 」維摩詰言: 「講佛國土亦復皆空。」又問: 「以何為空? 」答日: 「以空故空。」又問: 「空何用空? 」答日: 「以無分別空故空。」又問: 「空可分別耶? 」答日: 「分別亦空。」又問: 「空當於何求? 」答日: 「當於六七二見中求。」】
以上一段經文, 講了那麼多空字, 到底在講什麼? 其實般若系的經典, 可以說三句話不離本行, 很多都是圍繞著實相心而談, 這個實相心, 也就是如來藏, 正是明心開悟者所証的那個心, 它非梵我, 非神我, 眾生人人具有, 但因極難証難知, 誤會及錯悟的學人古今占多, 以下講記謹供於大乘佛法起信的朋友們參考, 希望大家能因經教而識路, 善擇修行道路.
講記: 接著文殊師利菩薩又說。「居士啊;你這個房間裡面為什麼空無侍者啊? 」因為等覺菩薩在人間示現,都是大富大貴之相,他的眷屬很多,應該有很多侍者的。可是他們進來房裡,竟然看到連一個侍者都沒有,所以就故意問。當然文殊菩薩早知道維摩詰菩薩要做什麼,就先提個起頭,讓他可以發揮,就像唱雙簧一樣。菩薩最會唱雙簧,所以就幫維摩詰居士提出這個題目來,維摩詰菩薩就說: 「不但我這個房間空,諸佛國土也一樣是空。」文殊又問:「以什麼為空呢? 」 維摩詰說: 「以空所以空。」因為空所以空。
這答話很奇怪,其實空,是佛門裡面很重要的一個法,可是這個空也正是法師、居士們最困惑的東西; 因為理也理不清,講也講不出,所以一般都會說「空不可說」。可是等到你證到如來藏以後,你說, 空可空,空也可說,絕對不是斷滅空,也絕對不是不可說。「因為空其實有個真實體,那就是如來藏,所以空常常被稱為空性; 空既然有性,當然就不是斷滅空,所以真實空又說為真實不空,所以「空」不能單用緣起性空來解釋,因為空有兩個意涵: 第一、空性,第二、空相。空有性,有能生萬法的自性,因為這個能生萬法的自性,才能夠在不同時間有種種不同五陰依他而起的法性存在,有了依他而起的五陰等等法性,才有緣起性空的空相。所以緣起性空是枝末法,不是根本,不是實相。
緣起性空從哪裡來? 從依他起性的五陰十八界來,所以緣起性空是依附於生滅法的五陰十八界法而有,因此緣起性空不是究竟法,只是世俗諦的法,用來說明世俗法的五陰十八界藉緣而起、其性是空,所以緣起性空是空相所攝,不是空性。可是眾生不瞭解五陰十八界都是緣起,其性本空,是無常空,因此產生了錯誤的認知與執著,才有了遍計執性; 遍計執性是依於五陰等法的緣起性,是在依他起性的蘊處界上一做錯誤的認知才產生的。二乘聖人對五陰十八界的依他起性有如實了知,因此正解緣起性空的真理,這樣便成就了聲聞果。但緣起性空的實證,只是在世俗法五陰十八界上做觀行而得到的解脫法,不牽涉到實相。因為緣起性空的法,是依於依他起性的五陰十八界法而存在在,緣起性空本身無法。因此緣起性空法只能說為諸法的空相,是從五陰十八界及依五陰十八界展轉所生的萬法觀察全都藉緣而起,全都是無常故空,就叫作諸法空相。
空相是從依他起性的種種五陰十八界萬法而顯現出來,可是從緣起性空的真實理往前推,我們可以了知: 緣起性空是依附於蘊處界而有,但是蘊處界難道能它夠無因無緣而自己生起嗎? 不行!它要從如來藏的自性咦髦胁拍艹霈F,故說如來藏有真實性; 可是如來藏空無形色,卻又有這些自性能生起五陰十八界以及緣起性空的佛法出來,因此它叫作空性。所以空有真實性,不是無性。-因此,我們從如來藏空性與祂所生一切法空相的真實義,來看諸佛國土時當然也是空,因為諸佛國土也是不離空性與空相二法,若離空性與空相二法就沒有諸佛國土可說,所以諸佛國土亦復皆空。
但是文殊菩薩問他說。而你講諸佛國土亦復皆空,那是以什麼為空? 他說: 「以空為空。」,從現象界來說,諸佛國土及眾生所有的五陰世間都是空相,空相也是空。而這些空相,是從空性如來藏而來,那也是空,所以說: 因為空,所以叫作空。文殊菩薩故意從文字的表面意思來問他: 「既然是空,叉何必要空? 」 好有一問!維摩詰菩薩答覆說: 「而因為無分別空,所以叫作空。」那麼一般人就會說: 「大師們也會這麼說。如我們這覺知心什麼都不要分別,那就是空。」所以大師們講的沒錯。那可就南轅北轍了。不能分別諸法時其實是無智慧的,諸佛難道都是白癡嗎? 顯然不是,因為諸佛可以說種種勝妙法,能觀察眾生根器,顯然是有分別的,而諸菩薩們都要跟著佛修學。,菩薩們已經悟了,還得要跟佛修學,當然已證明諸佛不是白癡。
覺知心對什麼都不會分別,那真是修成白癡了。所以分別這個道理,學佛的人還真的要很在意它,一定要弄清楚。眾生心中有物,都是從分別來,所以有人、有我、有眾生、有壽者、有山河大地、有世間法與出世間法,都從分別來。可是眾生心在做種種分別時,各自的如來藏都不分別。既然眾生自心如來藏不做任何分別,轉依如來藏以後當然就心中空無所有,卻無妨有意識心繼續在分別眾生根器。正因為有分別,所以心中有物。,假使都不分別,當然心中無物。眾生的覺知心中有有很多東西,可是眾生的如來藏心中從來不分別,不分別所以心中無物,無物故空,因此說以無分別空故空。修學佛法並不是要我們在覺知心中把諸法都空掉而變成白癡。如果在覺知心中把諸法都空掉、都不分別,那麼妳媽媽就別當了,你們當父親的人也別當了,因為兒子、女兒回家時,你們都不知道是兒子、女兒,才是真的不分別。豈非白癡一個! 所以佛法不是這個道理,不是一天到晚打坐不分別或修行壓制自己的意識一念不生,而是說在有分別當中要同時證得另一個無分別的心。而這個無分別的心,不是你修行以後才不分別,是從無始劫以來,祂本就不分別,這個無分別的心,我們叫祂作如來藏。而祂不是沒有作用的,祂有無量無邊的神用,可憐的是:眾生日用而不知。等你悟了,你就說, 原來祂還可以用; 不是只有讓你知道而已,祂還可以用,並且很好用,所以祂不是空無。
因此,空,名為空性,表示這個空,祂有自性,但不是自性見外道那種自性。因為自性見外道講的自性,都是六識的自性,從來不離六識心的自性,都是妄心的自性。而如來藏的功德自性,是超乎於六識之上的,不但如此,你更不能一時一刻沒有祂,所有眾生都把祂抱得堅緊緊緊的。人家小男生、小女生戀愛時說: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可是眾生對祂是只要一剎那不見就如隔三秋,只是眾生都不知道其中的道理,而且妄心六識心的自性還是從祂的自性中出生的,因此這個空有自性,不是無性。祂在六塵中不作任何分別,無始劫以來本已如是,悟了以後還是如此; 但是祂另外有六塵外的了別性,不是二乘聖人及凡夫眾生所能了知,所以這個無分別的空確實有其自性,不是斷滅空,不是空無的空,因此說「以無分別空故空」。
文殊菩薩接著又一問: 「空可以分別嗎? 」這一問,也問得好。因為維摩詰居士說「無分別空所以空」,既然是無分別空所以空,這個空到底能不能分別? 因為如果沒有一個分別心,又怎麼能分別哪個是不空? 所以文殊代無明眾生提出這一問,維摩詰說: 「分別也是空。」這有兩個意思: 從世俗諦來講,所有的分別性都是無常,無常故空,所以分別也是空; 從勝義諦來講,能分別的覺知心空無形色,可是祂從空性心如來藏中出生,不能外於如來藏而存在,一剎那都不行。當分別性的覺知心現起時,其實只是在如來藏的心體表面咦鳎??k咦鲿r所緣的對象是如來藏顯現在心體表面上的相分,二者都不離如來藏,所以分別性的覺知心當然也是空性心如來藏中的一部分,所以這這個分別也是空。
維摩詰菩薩答覆了以後,文殊菩薩又問, 「 既然你講得這麼妙,也有這麼多人跟著我來了,你總得為他們開示一下,他們當然都想證得這個空。請問你: 這個空應當要從哪裡去找到? 」 這好像是在為想參禪明心的人而問的。維摩詰菩薩說: 「應當在六十二種外道見中求. 」, 為何這麼說吧 ? 因為如果眾生都沒有六十二種外道見,人間就不會有眾生了,沒有眾生時你就找不到到如來藏了。這意思是說,你如果要找如來藏空性心,得要有眾生的五陰身心,才能找得到.,
而眾生的五陰身心,都是以六十二種外道見為緣,才能從如來藏中出生的。有些人知見錯了,他想. 「如來藏既然是無餘涅槃的本際,想要找到祂,當然應該入無餘涅槃中尋找。」很多人會犯這個過失,都是因為錯認覺知心可以進入無餘涅槃中,所以就想: 「覺知心入了無餘涅槃,無餘涅槃只剩下祂,我當然就能找到祂。」
可是他們都誤會二乘菩提了,因為覺知心只是十八界中的一界,是意識界., 可是佛在二乘菩提的四阿含中早就講過了,入無餘涅槃是要滅掉十八界的。換句話說,入無餘涅槃時是把覺知心也滅掉了。覺知心既然滅掉了,哪裡能夠找得到無餘涅槃裡面的如來藏? 所以要找如來藏心,一定要有兩個法存在:一個能找,一個被找。如來藏是被你所找的心,能找的則是你覺知心自己。你若沒有覺知心存在,怎麼能尋找如來藏呢?。就好像有個人說。我送一百億台幣給你,但是你要給我一個東西。問他, 什麼東西? 他說: 「把你的命給我」那你要不要? 你當然不要。因為你不在了,就得不到那一百億台幣了。同樣的道理,你想要證如來藏,得要你仍然存在。而無餘涅槃中是沒有你的,你已經滅了; 十八界都滅盡了,能有誰可以找到第八識如來藏呢? 所以想要證如來藏時得要你存在,才能有個你去證得如來藏。
可是你存在,要以什麼因緣才能存在呢?要以我見與我執才能存在。諸位斷了我見以後, 為什麼你還在呢? 因為我執還沒有斷盡。我執如果斷盡了,那你還得要加上一個東西才能存在,叫作菩薩大悲心, 佛菩提的無上正等正覺發心, 想要成就佛道,所以不入涅槃。但是眾生還沒有斷我見之前,想要找如來藏,當然得要具足六十二外道見。如果他們斷了六十二種外道見,快則當生(很精進的話),慢則四生就入無餘涅槃去了。入了無餘涅槃就無法證得如來藏了,所以應當在六十二見中求。六十二見,是說要有眾生的五陰、命根存在的當下,才能夠找到空性如來藏。換句話說,禪宗證悟佛菩提的般若開悟,是要在生滅法中,以生滅法的覺知心去找到不生滅法如來藏。是要以見聞覺知妄心去找到離見聞覺知的真實心,真實心名為如來藏, 就是大乘禪門明心所証的那個心, 所以這個空性應該在六十二見中求,不能想要出離了三界才尋求; 因為出離了三界,如來藏仍然存在,但是想要證得如來藏的人已經不在了,又如何能證呢? 所以說你應該在六十二見中求,就是說應該在眾生五陰身上去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