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课题组宣布破解了曹操家族DNA,并认定了南北几支曹姓人为曹操后代。网上还贴出了其中两支在沈阳认亲时的合照,说是一看就知是一家人。我一时好奇,也看了几眼。可是怎么看都瞧不出老哥儿几个的相像处,同时不免感叹,一代枭雄之后终究归于平凡。
曹操的长相,喜欢的人寥寥,连善于文饰的史家都编不出几条优点,所以史书记载不多。从他不好意思接见匈奴使节,找个美男假冒,透露出对自己的相貌极不自信来看,恐怕《魏氏春秋》描写的“姿貌短小”还是客气的恭维话。不过,紧接着这四个字另有五个字:“而神明英发”,也就是说,长得虽然寒碜了点,但气质不凡。所以,在接见中,伪装卫士,也掩盖不住一身霸气,威严外露,引起匈奴使节注目,便不奇怪了。看这个故事,我领教了阿瞒的领袖内涵。人靠衣裳马靠鞍。寻常人等,套上金盔金甲,平添几许将军风采不难;能把保安服穿出武曲星的神气就难了!孟德不易呀!当然,我更佩服匈奴使节察言观色,慧眼识人的本事。
老子为人低调,喜欢藏着掖着,又以老迈之年,旅途劳顿,灰头土脸,路过函谷关,关令尹喜却能从千万匆匆过客中,一眼看出一个糟老头的超常之处,真是千古之谜,不能不令人诧异,不能不令人五体投地!古人也想不通,便编出有仙气笼罩在老子上空的神话。我想也许是老子外貌与众不同,具有挡不住的魅力(换成现代学者,别说跋涉过一段,就是在高级会所里蒸红,揉爽,调和了阴阳,正了衣冠,道貌岸然,我估计老尹也晕了,那犀利眼神也会爆弱到跟鬼子守城门的一个水平,使劲努成斗鸡眼,仍看不出李向阳与村东头儿缺心眼的二狗子爹有啥不一样)。也许老子法自然却不自然,装得“容貌若愚”,举止却露了馅儿,起码说话“不接地气”,难逃阅人无数的守门官的法眼。不管如何,这一关把得实在好,否则,不仅中华文明,而且世界文明也损失巨大。
外貌跟气质不一定匹配,最终征服人的是气质。但是外貌作为打印在人们头脑中的第一影像,永远是触动感觉的原初推力。因此,好色是人的本性,早已是无需证明的真理。
不同种族、不同时代所好的“色”未必相同。
战国时,兵荒马乱中,有些人喜欢男扮女装,撇娘娘腔,扭娇娃身段,居然大受姑娘青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概与战争的血腥和军人的野蛮残暴有关。
魏晋时期,好色被推崇为时尚,是高雅的一种表现。人们不惜调用各种动听的形容词来描画靓女帅男,《洛神赋》不用说了,男人读了,遐思都会为之一荡,大白天都禁不住梦几回太虚。而且无论是男色女色,常常被冠以古人最爱的“玉”字:玉颜、珠玉、玉人、璧人、玉树、玉山等等。甚至形容男人也用“面如凝脂”这类令人起腻的词,温润洁白的色泽中透出一股阴柔。如果说“字如其人”有几分道理的话,以王羲之为代表的行书与汉隶相比,确实多了些婀娜摇曳的身姿,让我们可以想见世族子弟的风采。现在少男少女的审美,有回归魏晋的趋势。
魏晋时期好色,有一半原因是汉代那些依附举荐制度的人物点评家们刺激出来的,因为相士们评判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容貌。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如果曼德拉没有大家熟悉的晚年经常绽放的平和笑容,而是年轻时略带桀骜不驯眼神的面孔,还会赢得全球敬重吗?)。
以貌取人,不乏准确的例子。范蠡从勾践长得“长颈鸟喙,鹰视狼步”,看出“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早早安排了退路,免于像文种一样遭毒手。
多数时候,可能都要误人自误。荀子曾经列举过古代圣贤往往长得对不起粉丝,而大奸大恶却一表人材。
孔子的相貌,除了个儿高,相当于姚明,其它记载则混乱模糊。荀子在《非相》中说,老人家长得难看,像鬼一样恐怖。这话颠覆性太强,足以毁孔圣人好几回,所以后世很少提。春秋末年著名相士姑布子卿为我们描画了一幅半圣半凡的怪物图,上半身拼凑了古代圣贤的特征,下半身尺寸不够,神态猥琐凄惶茫然。“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相士们为了增强神秘感,往往云遮雾罩,让人不得要领。这段描写跟画鬼差不多,用谁都没见过的人来比喻,任何画家都不能据此完成孔子肖像。孔子本人也不太认可,认为其他都不靠谱,只有神态把握准确。依照这个描述,有几个人愿把他当圣人?在学生眼里,老师又是另一种模样:“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倒是有根据的,先生推崇温良恭俭让,主张君子不重则不威,大概也会以此要求自己。汉代以来,孔子的地位拔高了,其言谈举止都成为人们的楷模,于是,他的气质也被人们定为效仿的标准。不过,千百年来,能不走样的,屈指可数。多数人或温得毫无原则,或威得生猛吓人,或恭得让人肉麻,难得达到有度的结合。
中华(可能也是世界)第一眼力的桂冠,毫无疑问应该属于尹喜。但是他的阅人方法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只好退而求其次,虚构一个形象。孔子理想中的君子,既保持自然的质朴本性,也要用文化礼仪修饰约束举止言行。质朴而不粗野鄙陋,文饰而不做作矫情,质与文之间的融合要维持一种合理恰当的平衡。“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当时有个叫棘子成的卫国人不同意,认为君子守住本性就好,为什么要装得人模狗样的?还是子贡理解了老师的意思,说,质与文是统一的,缺哪个都不行。光有质,就像虎豹犬羊脱了毛,全都一个德性了。后世曲解了孔子的本意,过多在“文”上下功夫,结果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沐猴而冠、带着面具、装模作样、表里不一的人。不过,“文质彬彬(与孔子本意不太一样)”从此主宰了华人的审美观念,成为展现华人气质魅力与评判人物的重要标准。
按照这一标准,真正符合孔子原意的古今华人实在是凤毛麟角。就我所见过(包括照片)的男女人物,大概江南周家的周恩来和鲁迅可以上榜。二人的容貌均五官端正,搭配和谐,关键是气质超人。二人中鲁迅又更胜一筹(毕竟周公有契卡底子,乔装技术一流),质朴无华,文雅睿智,既不张扬霸气,也不萎顿猥琐,越看越觉得老人家精神,越看越觉得光彩照人。他出现在世界任何一个讲坛,都不会让华人失望丢份。其他人,好一点的,或沾点边,或入了门,或形似而神不对,比周大先生差得远。女人就不好说了,反正不是宋氏名媛,更不是现在一脸风尘的时尚美女,强说之,也许合肥张家四姐妹可以领衔其中。
制定标准的孔老师也犯过“失之子羽”的错误,我们保不齐更加眼拙,紧着防着还是填不上好德不如好色的人性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