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中国人的特性乃至人性,看得很透,揭得极深。不管喜欢还是憎恨,都不能否认。许多人也因此佩服或贬低鲁迅。这无关乎周大先生的正确与否,而与个人的品味操行相牵连。
对人性的观察与挖掘,也是古先贤特别是孔子热衷的事情之一。究其原因,大概与其阅历、理想及其职业(教师)习惯有关。一开口,就是分年龄段的重点“三戒(斗、色、得)”,对人性的弱点,洞若观火。
孔圣人和普通人一样本身充满矛盾,一方面不喜欢长舌,说三道四,另一方面臧否人物仍是不时流露的习惯,尤其喜欢评论君子与小人,将人分为两大类。对这两种人,夫子的态度截然不同。对君子大多是提出道德上的高标准,严要求,是教化做人的榜样;对小人则是揭发人性上的缺陷短处,往往一针见血。在现代人看来,孔老师说的君子小人身份很是模糊,有时是社会地位的差异,有时是纯粹道德水准的高低。依照这位“从大夫之后”的严格礼制观念,应该主要是以社会等级的差别区分。君子是理想化的高尚贵族(就像现在有些人心目中的贵族一样),小人则是浓缩的粗鄙平民。当然,双方可以通过克己和学习或放纵与不学相互转化,孔子自己就是例子,从“少也贱”“多能鄙事”,到成为一代宗师。
孔子所说的小人,有时又被称为“鄙夫”“乡愿”。小人是总称,另两个是分支,是小人中某些特质的代表。不可否认,孔先生从小人身上观察到的人性,明显带有严重等级歧视的烙印。比如,他认为当面对困境时,君子可以固守道德底线,安之若素;小人则相反,两眼血红,躁乱得啥都敢干(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另外,小人的特性还突出表现于身份社会地位不稳固之际。《论语*阳货》记载:“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孔子认为,“鄙夫”在跟班打工的职场竞争中,最容易患得患失。未争取到竞赛资格时,担心被别人挤出跑道;取得名次后,又忧虑哪天被收回奖牌。为了保住到手的利益,什么手段都能使出来。这种心态,可以称之为鄙夫心态。这段话荀子在《子道》篇中引用时,把“鄙夫”改为“小人”。“鄙”有人解释为郊野农村,“鄙夫”就是乡下人。民国时,知识界中流行自称“鄙人”,那是自谦,也是文化情趣,和夫子说的“鄙夫”含义不同。在荀子眼里鄙夫、小人是一回事,基本符合孔子本意。孔子认为小人缺乏自制力,穷了阔了,都按捺不住狂躁张扬的心,容易走向极端。荀子在转述孔子的话时,与《论语》的侧重点不同,《论语》中孔子强调的是,患得患失引发“无所不至”。荀子则注重患得患失产生的“终身之忧”。两相比较,我觉得《论语》所载揭示得更为透彻,确实高明一些。“终身之忧”主要是对个人的影响,而“无所不至”则是对他人对社会的威胁与破坏。
如果我们消除身份血统歧视,把鄙夫、小人仅仅作为道德低下的人,再把上述行为放到历史与现实中印证,尤其是当代人的心理与所作所为,可以看到完全与“鄙夫”同样路数的无数翻版,让人不能不叹服孔子的确独具只眼,尖锐深刻。唯其如此,才让人感觉可怕,像是巫婆的不祥预言。因为他所描述的不光是某一类人的特性,如今已经不断发展壮大,打破等级界限,成为相当多人的德性,颇有融入民族性的趋势。无论你是哪一个社会等级的人,无论你身处官场、商场或任何职场,而且不单局限于职场,教育界、文艺界、学术界、各界老中青传帮带,无所不至矣。单看台湾马英九向人情大于法律的“乡愿”挑战遭遇巨大反弹,可知这类问题的根深蒂固。这是人的问题,还是环境的问题?
其实,不独华人,国际上有“鄙夫”心态的人也比比皆是。比如,奥巴马在对待叙利亚化武问题时,“鄙夫”心态的症状表露明显,既担心得不到控制世界的主宰权,又忧虑失去超级大国的领导地位,总想用武力威胁和武力干涉的极端手段解决,借以彰显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分量。
在《论语》的这段话里,孔子没有探讨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根据他的一贯思想,大概会归结为出身、社会环境与后天学习几方面。司马迁一定从“利”入手解释。马克思则借机阐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道理,美国的开国先哲们苦思冥想自由、民主与制衡的关系。于是或“克己复礼”,或百年树人,改造人,或挣脱枷锁,打碎旧世界,或制定权利与义务、己群平衡的宪法,无论怎样,都离不开寻找有效的约束。对此,有人反对,他们喜欢无限制地膨胀私利和君临天下的感觉;有人洁身自好,只想在桃花源里悠哉游哉;有人只想管制别人,自己则不受束缚;有人想规范所有人,包括自己。就是这么简单,不是吗?
从陕北窑洞钻出来的我常常自省,是否也有“鄙夫”心态基因?有则改之,尽量向好人靠拢。好人不必君子,但起码不要只想对别人指手画脚,而不许别人对自己品头论足。
《中华民族全民腐败的根源》: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759024-1.shtml
文化深度的深思,反省,更新和进步,甚至革命,确实是中华民族崛起的窍门。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高速发展的原因。
垄断积累了太多的势能,到达极限的时候,就转化为动能了!
这就是专制社会崩溃的根本原因。
也是中国兴衰周期的根本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