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忽略的深刻预言
(2010-08-05 03:53:07)
下一个
有人说过,年轻时如果思想不激进,没被马克思主义所感召,他一定缺少热血;中年后再继续信仰马克思主义,他一定没有冷静思考。这话有些道理,但并不正确。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节点,是人类众多思想成果之一。除了语言锐利,感情丰富,知识广博外,充满探索发掘精神的思想自有其魅力。把它作为幼稚的标准,显然有失公允。
中国人接触马克思主义,大多是从阅读《共产党宣言》开始的。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尽管对未来社会勾画模糊,但是生动易懂的语言,火山爆发似的激情,振聋发聩的口号,在一百多年里,打动了无数人。如果看完它而无动于衷,内心波澜不兴,大概真的很有些不正常了。
就像任何一个学说一样,后世的继承者、追随者往往只是片面强调某几个方面或某几点,阉割丢弃其他方面或其他点。从列宁开始的共产党人也是如此。他们抓住了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砸碎旧世界的思想,完全忽略了建设新世界的基本条件之一:“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列宁们所设想的共产主义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压迫,这一点无疑是诱人的,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始构思。消灭了阶级与压迫,无产阶级本身自然也不存在了。然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就大相径庭了。马恩讲的“全人类”,显然包括社会各阶级、各阶层,而且是“解放”。虽说两位思想家没有明示怎样“解放”,但无论如何不能把“解放”理解为压迫、打击、消灭。也就是说他们的本意不是通过继续制造尖锐对立、激发刻骨仇恨的途径来实现共产主义。
毛泽东在文革初起之时,给清华附中红卫兵的信中特别提到了马恩的这一思想,表明他确实考虑过如何以温和的色彩描画未来。这一点还表现在所谓“给出路”的政策上。然而后来的事实显示,他仅仅是告诫容易冲动的青春期学生们不要玩过火了,他自己却蔑视着别人的尊严,践踏着别人的权利,生杀予夺,随心所欲,始终只把“解放”作为打压之后的一种恩惠。结果,众叛亲离,成了历史审判台上的被告。
农夫与蛇的故事,告诉人们好心不得好报,教训惨痛。以善待人,换来恶意。热脸贴个冷屁股,人间常见。然而不能以这种并非必然发生的现象认定不可授人以好脸。不分青红皂白,横扫一切。善意能否换来感谢,无人敢肯定,但恶意换来仇恨却是毫无疑问的。毛泽东有句名言:“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心里明白得很,可是在实际中,它只应用于自己一方,完全不考虑对方,如若反抗,一律坚决镇压。于是,制造了数不清的血案,播下了一代又一代仇恨的种子,结果反而强化了自己的对立面,并堆积成压在心头、身上的大山。对立面不好过,自己也不轻松。打碎了的锁链,套到了别人身上,而自己还要紧紧抓住链条,不敢放开,这当然不等于丢掉了锁链,也因此得不到一个崭新的世界。几经风雨,再回头重温马恩的预言,倍觉深刻。
待人以善意,治国以“德政”,虽不能算是解放,却减少了许多怨恨包袱,使人使己身心轻松,最终将获得舒畅。
解放全人类,说到底,应该还是自由、平等、博爱的另一种表述。“解放”肯定应该在最大限度上增加人们的权利与义务、相互间理解与宽容,具有最有效的调节人类纠纷的方法与途径,社会管理既非人治,亦非法治,乃是“德治”。就以往的人类社会历史而言,无一能达到,它仅仅是人们头脑中的善良愿望。马恩认为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这些,但从近百年的国际共运史来看,仍然是一纸空文。这有两点可能,一是本身就是无法实现的空想;一是各国共产党都背离了马恩学说。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解释吗?
人类有一个与生俱来的习惯,越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越被人追捧、渴望。解放全人类,毫无疑问,是人类最迷人的理想之一。不管马克思主义如何衰颓,只要社会还存在差别、分化、不公、对立、迫害,它一定会有人不断重新呼吁与研究。也许,人类智慧最终会探寻出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