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坐家

一无所长,唯余文墨,一息尚存,笔耕不辍。
个人资料
大坐家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沙尘暴记忆

(2010-03-25 02:59:06) 下一个
中国地大,物不博,灾多。年年发生,司空见惯,不会叫人惊奇。哪一年无灾,倒让人提心吊胆,直怕暗地里有更大灾难正在积蓄爆发前的力量。

在中国,常常是一个灾难预示着另一个即将来临。七六年,“没见过的大旱,没见过的大干”,后来出现没见过的大震。这在中国历史上并非罕见。

今年,内蒙、新疆雪灾,西南赤地千里……

虽然 与这些相比,年年春天总要肆虐几回的沙尘暴,不过是不值一提的过眼烟云。但是每年看到有关报道,仍感触目惊心。今年有16个省份、近3亿人和约180万平方公里遭受侵扰,而且沙尘显出挥师南下势头,前锋跨海攻入了日本和台湾。

小时候,在北京,登上景山万春亭,洁净的蓝天白云下,苍翠的西山一览无余,玉泉山头的玉峰塔清晰可辨。十几年前,去北京,车过颐和园,我仍未看到山影。眼前一片朦胧,仿佛透过磨砂玻璃观景。

文革时的冬天特别冻人,我的学校在鹫峰脚下,骑车去学校,转过红山口,割肤刺骨的寒风扑面而来,风中裹挟着细小的沙粒,打在脸上,生疼。这种夹砂之风,不含太多土面,所以还不致搅浑空气。在城里,我好像从未感受到,是当时西郊的特有景致。我一边弯腰顶风奋力蹬车,一边盼望春天快点来临。不是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少年心底的美好希望,总是和春天连在一起。当然,这个春天肯定没有沙尘暴污染。风和日丽,温暖宜人,天清气朗,大地回绿,桃花红,梨花白,迎春花黄,这才是春天。不久前,还是 “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着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后来,小鸟都看不见了,春天变得和秋冬一样肃杀。尽管如此,我在北京十六年,没有遇过沙尘暴,头脑中根本没有这个概念。当它成为北京的固定访客,我已经远离。

头一次见识沙尘暴是到陕北插队的第一年春天。那时还没有这个名词,老乡们称为“黄风”。似乎风起三更,呼啸高原。少年贪睡,混不知觉。梦中感到呼吸不畅,揉揉鼻子,里面竟凝结两块已经变硬的疙瘩。探指挖出,一股浓烈的土腥气呛得直咳嗽。惊醒后,暗自奇怪天色为何迟迟不明。听得风吹窗纸沙沙作响,就像有人恶作剧,故意一把一把不停地往窗上扔沙子。披衣起身,开门,只见天空昏暗,目光所到之处,一片土黄色 ,宛如从深黄滤色镜后看到的一样。空气中浮动着细细的黄土面儿,刺鼻子、呛嗓子、迷眼睛,无法让人自由呼吸。到处覆盖着一层细黄土,天也黄,地也黄,人也黄,本来就面黄肌瘦,现在满面黄风,更具风采。黄帝的子孙,天地玄黄,黄土高原,黄土位居五色土中央,黄巾军呼喊着口号“黄天当立”,黄河啊,俄的妈呀……从未见过的景象,惊得我面如土色,惶惶不可终日。“黄风”持续了两天,细黄土落进头发里,钻入衣服布料纤维中,,轻轻一拍,烟尘暴起。凡是外露的皮肤,用手一抹,一层黄土,犹如黄疸渗出。六七十年代,有句时髦口号: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那两天,不用出门下地劳动,坐在门窗紧闭的窑洞里,照样一身黄土。沦落“风尘”的知青男女,看着碾作尘的黄土,红心没炼出来,反而更加悲叹自己的命运。黄风中,烟鬼们的烟量大减,咳嗽加剧;人人饭量下降,咀嚼每一口都能感到土渣的粗糙摩擦力;喝水也不敢一饮而尽,沉淀了一碗底细土。以后每年春天,总要有一两次“黄风”天气。有时风起灰扬,有时无风尘浮,漫天皆黄,日月无光。夜晚,耳听风声,僵卧寒窑,忽然想到,吴承恩在《西游记》中说的“黄风怪”,应该就是在西北看到这种天气触动了灵感。

到西安上学,原以为远离了“黄风”。没想到,春意方归,“黄风怪”便狂奔撵来。又是天昏地暗,细尘漂浮,房间白日开灯,远望像印象派大师莫奈的画。照旧不敢痛快呼吸,戴口罩,鼻孔处两点醒目的黑斑,四五米外看去,仿佛有意钻了两个窟窿。夜晚,许多同学都是蒙头大睡,我不习惯,遂以毛巾遮脸。早上醒来,毛巾滑落一旁,还是一副灰头土脸。睡相老实的同学,覆土完整,俨然秦俑。一睁眼,露出眼白,若心理准备不足,你说不定会吓一跳。稍微移动五官,脸上的薄土绽裂下落,皮肉显出,活似剥皮鸡蛋。我们互相嘲笑“果然土得掉渣”。西安是个历史积淀深厚的城市,信步街头,脚下就是唐代的某处遗址;随意一瞥,一个土丘就层叠着十几朝的文化。所以,看着个个风尘满面,同学们戏称彼此酷似“出土文物”。那时,至少每年一次。一次就让天地万物蒙尘,够人忙活好几天打扫卫生。学校每年举办的春季运动会,必待黄风过后,才敢开场。大自然的惩罚,黄风、妖风、沙尘暴,在难以忍受的窒息中,催人深省。

我曾驱车穿过“五十里沙”,踏勘位于陕北与内蒙交界处的统万城,它是南北朝时大夏国都。当年,开国雄主赫连勃勃决定在此建都,相中了这里水草丰美,环境宜人。大兴土木之下,城市漂亮得堪与长安、洛阳比美。筑城的监工为了坚固,留存久远,残酷地规定,城墙的夯土层若用铁锥刺入一寸,则筑城者死。于是,城墙结实得像水泥筑就。可是,他没有想到,毁灭城市的,不是工程质量,而是恶化的环境。才几百年,便沙临城下。宋代以后,不得不废弃。我望着大半埋在沙中、基本完好的灰白色城墙,默默无语。它的今天,会是谁家的未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threepalm 回复 悄悄话 你小时候除了洁净的蓝天白云,还有什么? 想回去吗? 现在不是有不少人为不能住上更好的房子而怒火冲天? 气候变化是全世界的,归根结底洋人是始作俑者。 当然,我们应该更努立使之变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