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才略的角度看蒋介石为什么会失败( 转贴 )
(2010-02-16 12:23:49)
下一个
本文不涉及对这个历史人物的政治或道德上评论,只是从一个开国者的水准加以观察。蒋介石本人相当聪明,原先在国民党中只是个小人物,到1927 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他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以后,就成为掌控国民党及国民政府中央的首脑,其升迁速度和政治能力令人惊叹。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的事业可以说达到了顶峰,然而,他竟然在三、四年内被撵到台湾去了。其中原因,不少人已经发表过大量高见,见仁见智,各有其理。这里只发表点管窥之见,说说蒋介石作为一个开国者为什么没有成功的几点原因。
作为一个开国者,最重要的应该是两件事:一是认准时机干大事,二是拢住和使用合适的部下。而蒋介石在这两方面都有不足之处。
关于行事的时机,在1927年以前,蒋介石把握的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在1927年他成为中央首脑后就问题多了。他的明显的错误则表现在他和国民党内非嫡系军事力量的斗争上,这是一个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他手中的事。
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在各省各还有大大小小众多军阀,名义上都属南京,实际上处于半独立状态。消除这种现象,使全国统一,当然是对的,但是,当时蒋介石的行事,看来是要把国民党军变成蒋家军,这就未必是好事了。当然,在中国历史上,成功的开国者都是不允许在自己身边还有不听自己号令的军事力量,所以,就此而言,也不能说蒋介石有多么错。不过,从行事的时机上看,蒋介石太心急了。当时各地大小军阀无数,较有实力的有冯玉祥、李宗仁、阎锡山,这几位都是北伐军的集团军总司令,(后来还有“易帜”投向国民党的张学良)。虽然蒋介石的综合实力是最强的,但是在作战能力上,蒋介石军未必强过他们,何况如果这些军阀联合起来,蒋介石也只能拜下风。不过,蒋介石似乎并不在乎这引起,1928年他的委员长宝座还没坐热,就开始“整理军事”、又是要“编遣”,还有计划的“削藩”,其结果是从1929年起蒋介石即和这些国民党新军阀混战不止,其规模远大于以前北洋军阀混战,直到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才消停些。
规模特大的战争是1930年的中原大战,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汪精卫等联合反蒋介石,双方投入兵力达百万,死伤三、四十万。如果不是张学良率兵入关帮蒋介石,这场战争的结果会怎么样,很难说。这场军阀混战的严重负作用之一是给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以机会。
在这些战争中,蒋介石都取得了胜利,但主要不是靠军力,而是靠政治手腕及金钱攻势。例如给韩复渠第一次送的钱,超过了韩复渠追随冯玉祥几十年得到的财富的总和,促使韩复渠倒戈;还有,当时广东军阀建立了空军,蒋介石不惜以能建立一支更大的空军力量的金钱成功的收买等等。这样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不会让那些军阀们服气,也不可能澈底改变各军阀力图拥兵自重,骨子里有着对蒋介石深仇的局面。他们之间的斗争,特别是蒋介石和以李宗仁为首的桂系争斗,一直持续到蒋介石在大陆上完全失败,李宗仁回归大陆也应是这种斗争的续篇。
当自己力量还没有强大到足以一口就同时吞并那些大军阀时,或应等待时机,或采取适当的策略,这就是所谓“知机”。当蒋介石在政治经济上占有优势的条件下,本应以更高明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这点上看蒋介石是不“知机”的。
蒋介石有那么多高明的谋士,为什么这样简单的问题都搞不清?看来就是蒋介石深知军事力量的重要,急于把各路军队都变成清一色的蒋家军。他过于心急了,太不能容忍了,智慧也就躲开了。
还有,1946年到1949年的国共两方的战争,究竟是谁挑起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里就不多多说了。抗日战争结束时,蒋介石的地位达到顶峰,成为被称为世界四大国之一的国家领袖,名义上是同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指挥中国、泰国、缅甸、越南等国同盟军作战),抗日战争胜利使他有了极高的威望,在国际上又得到美国的支持,即使是苏联,在表面上也得支持他。
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蒋介石不急于吞并八路军,而在美国的调停下,保持国内和平局面。当时,不论是人口、土地、工农业、军力等,他所掌控着中国绝大多数资源,所有经济发达地区,所有的近代工业,全在他控制的之中。八路军虽然在抗日战争中有很大发展,和蒋介石国民党军相比,力量还差的很远,武器装备也差的很远。如果蒋介石真想暂时保持和平,当时中国的任何派别也没有发动全面战争的力量。
通货膨胀应该是蒋介石失败的重要原因。原来的法定货币为“法币”,从抗日战争开始后不久,法币就开始贬值,解放战争中贬值更快,至1948年8月,物价较抗战前竟上涨了三千多万倍;蒋介石不得不进行币制改革。发行“金元券”,然而金元券却以更快的速度膨胀,从发行到南京、上海失守,前后不到十个月,物价竟上涨一百七十万倍。
如果蒋介石不急于消灭GC党,而是先恢复由于日本侵略所造成对我国经济的极大破坏,发展自己控制区内的经济,以顺应民心,至少也应该控制住可怕的通货膨胀。如果再发生内战,进程如何就难说了,至少,他不会1949年就被撵出大陆。
现代战争实际上多是在打经济仗。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在没有把经济理顺,就急忙要以武力解决GC党,也应该属于不“知机”的错误。
以上两个问题,实际上是类似的,都是在条件不成熟时,就急于消灭握有武装,且不听自己招呼的人。卧塌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是对的,但是,太迫切了,反而成不了大事。和历代开国者相比,蒋介石掌握不好行大事的时机,是他严重不足之处。
前面讲了,成功的历代开国者第二个重要的事就是用人,相比之下,蒋介石也是问题多多。
蒋介石是浙江奉化人,他喜欢用同乡,喜欢用同乡代他掌握军权。蒋介石最信任的,如陈诚(浙江青田人)、陈立夫陈果夫兄弟(浙江湖州人)、戴笠(浙江江山人)等。他最信任的将军,可以长期把大量军队交予控制的,如胡宗南(浙江宁波人)、汤恩伯(浙江武义人)、空军司令周至柔(浙江临海人)等等。
浙江这个好地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但却是个不出名将的地方。有可能这个地方得到充分的开发后,勤劳的人们比较容易过上安逸的生活,教育程度也比较高的原因吧,或者有其它原因。南宋长期只占有南方,且建都杭州,浙江人应有充分的机会在军政舞台上表演。有趣的是,南宋的名将中没有浙江人:早期的岳飞(河南汤阴)、韩世宗(陕西延安)、刘錡(河南濮阳)都是北方人;中期抗金的虞允文则是四川仁寿人;后期抗元的名将孟珙(湖北枣阳)、杜杲(福建邵武)、吕文焕(安徽寿县,后降元)也不是浙江人。
蒋介石所信任的陈诚,胡宗南、汤恩伯等将军,即使打了败仗,也还可能得到提升,反过来,对于不太昕话的,也就得不到他的信任,即使打了胜仗,也没戏。最突出的例子是陈明仁,在四平战役中胜林彪,但却被撤职,到南京去任“中将参军”的闲职。这样怎能拢得住人才?
大人物都是在关键岗位上任用自己信任的人,但是,为了达到目的,也不得不用不完全信任但有能力的人。最实出的例子是刘邦用韩信。如果没有韩信,刘邦能打败项羽吗?难说。
成功的开国者可能整治那些他不信任的将军们,但是,不是在必须用他们的时候,而是在政权已经稳固,不需要他们时,即所谓飞鸟尽良弓藏。而蒋介石却是飞鸟没尽,先毁良弓。可见和那些能得天下的英雄豪杰们相比,蒋介石的胆略太一般化,心眼小的以是否绝对听话来作为任用军事将领的主要标准,这样,雄才大略这个评语,和他就不靠边了。
此外,蒋介石还有一个不足,而且是颇令人感到奇怪的不足。
一般说来,皇帝本人是不贪污的,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开国者,就更不会如此了。因为,他据有整个国家时,一切都是他的,何必自己另立小金库呢。
蒋介石本人大约是不贪污的,也可能根本就没有小金库,但是,他不但容忍大舅子宋子文、连襟孔祥熙以非法手段聚敛大量钱财,而且容忍宋美龄与之沆瀣一气,容忍她受贿、经商、建立自己的金库。1948年蒋经国在上海整顿经济秩序,就是因为触犯了这些人的利益而夭折,如果没有宋美龄吹枕头风,谁能搬动蒋经国?整顿经济秩序失败,蒋介石在大陆上的统治的最后一点希望也就消失了。
宋美龄和蒋介石结婚后,就是他唯一的妻子,蒋介石如果拥有全国,也就等于宋美龄拥有。所以,她实在不该另外再聚敛财产。不过,这些财产也让宋美龄后来在美国可以享用高水平的生活。难道她早就预料到将来要被流亡?
蒋介石打内战,最终是失败在经济上,而经济的失败,除了他在没有理顺经济之前就发动大战这个主要原因外,和他容忍宋氏及孔氏家族在经济上胡作非为也密不可分。
不能约束自己的家人和近亲,实在够不上成功的开国者的水准。
蒋介石有他的长处,他也为中华民族作出过贡献。但是,按前面所述,他实在够不上一个雄材大略的开国者的水准。即使中国没有GC党,他真正统一中国,建立稳固统治的路也会是十分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