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紅日》 作者介紹..zt

(2011-11-15 11:04:52) 下一个

红日



目录


基本信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作者:吴强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7500601573 出版日期:2004 年4月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吴强,当代著名小说家.曾用笔名吴蔷、叶如桐.

人物简介


吴强(1910-1990) 原名汪大同,江苏涟水县高沟镇人。其兄汪海清为著名画家。   1933年在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投笔从戎,1938年参加新四军,193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期间参加莱芜淮海等著名战役。解放后,历任华东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1952年后在上海工作,曾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小说家联谊会会长等职。1990年去世,享年八十岁。

创作成就


少年时的吴强就常以文学自娱,对《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三侠五义》等书籍爱不释手。每天晚上,伙伴们总是缠着他讲“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故事,他讲得绘声绘色,乐得小伙伴们手舞足蹈。读中学时,他已开始了文学创作。在淮安中学,他写下了“楚城有客不胜愁,点点杨花扑小楼。梦里潺潺慈母泪,小船迷水下扬州”的诗句,还和同学们凑钱从上海邮购《阿Q正传》、《灭亡》、《反正前后》等书籍传阅,创办油印刊物《狂风》,发表他和同学写的诗歌、散文和时事评论,但《狂风》只办了两期,就被国民党淮安县党部查封。后来,他将自己写的《王正廷的禁烟政策》等文章寄给章乃器主编的《新评论》,被陆续发表。   在上海正风中学,吴强成了蒲风主持的“新诗歌会”和叶紫、陈企霞主持的“无名文艺社”成员。1933年2月,他参加了党领导下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任沪西正风中学小组组长。从此开始了他的革命文学生涯。1935年9月,吴强在陈望道主办的《太白》杂志发表短篇小说处女作《电报杆》,同年以短篇小说《苦脸》获《大晚报》征文奖。   就读于河南大学期间,家里不再给他寄钱,父亲对“纰漏筒子”的儿子大伤脑筋,不再指望他光耀门庭。吴强兼任了一家小学的校长和《河南晚报》副刊编辑,以资生活所需。他以吴蔷叶如桐等笔名在上海《大公报》和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上频频发表了反映抗日战争生活的短篇小说《激流下》、散文《夜行》等。1937年,吴强与王阑西、姚雪垠一起创办抗日救亡刊物《风雨周刊》。从而把自己的文学生涯与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抗日战争爆发后,吴强投笔从戎。1938年8月15日,他在皖南泾 县云岭村参加了新四军,第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新四军政治部宣教部干事、科长,苏中第二分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吴强在党 的领导下,一面用手中的枪对敌英勇作战,同时用手中的笔反映部队和根据地的火热生活,写下了独幕剧《一条战线》、《激变》、《皖南一家》等十多部作品,创 作了《叶家集》、《小马投军》等中短篇小说。   从事文学创作五十余年,著有长篇小说《红日》、《堡垒》(上部)、散文集《心潮集》等,其代表作为长篇小说《红日》,于1957年出版,对中国当代军事文学创作产生重大影响。“红日”还成为了现在小学6年级第3单元的其中一个教材。

编辑本段作品简介


1959年面世的小说《红日》,是属于“红色经典”的文学范畴。如今被人们视为“红色经典”的文本。   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在用艺术形式表现重大战役方面作了较好的探索。它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情节的发展主线,体现出作者对现实战争小说的“史诗性”的艺术追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出战争的独特魅力。这三次战役中,解放军有败有胜,各具特点,作家的描写也详略得当,各有侧重,在叙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体现了其在小说结构上的别出心裁。   作品采用先抑后扬的方法,先以涟水撤退来表现当时国共双方力量的悬殊和解放军面临的严峻形势。发生于1946年底的涟水战役,以国民党军 队攻占涟水,人民解放军因伤亡惨重而被迫撤退而结束。涟水撤退在整个国共军事冲突中只是一个小插曲,但作家将它一开始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整部作品充满了 悬念和吸引力,使后面战事的发展成为读者共同关心的焦点。而且,作家通过解放军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既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山东战场上力量的强弱对比,为解放 军的最终胜利造成强烈对比,以说明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同时也为进一步刻划国共双方各具个性的人物形象作了很好的铺垫。   作家一开始就把解放军放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绝境之中,这样的结构布局在当时习惯于描写解放军“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文学作品中显得独特而又真实,体现出这位战争小说作家在当时的时代共名下对表现现代战争的独到眼光。然后,作品再以莱芜大捷的胜利作为过渡,最后以集中描写孟良崮战役歼灭国民党“王牌军”74师达到高潮,三次战役虽有主有次,却浑然一体,作家在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形象地完成了对时代共名的印证和阐述:即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现代革命战争,经历了惊心动魄的艰难曲折,经过了无数的牺牲,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扩展阅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