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zt 撬动美欧强势的俄罗斯“伊斯坎德尔”导弹

(2009-10-13 21:27:05) 下一个
zt 撬动美欧强势的俄罗斯“伊斯坎德尔”导弹

早在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尚未就任之时,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就公开表示,为回应美国欲在东欧部署反导防御系统的举动,俄罗斯要在加里宁格勒州部署“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美国代号SS-26,北约代号“蜘蛛”B或“石头”)。随后,俄军方也屡屡拿“伊斯坎德尔”导弹说事,试图逼迫美国在波兰和捷克部署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向俄罗斯让步。那么,让俄罗斯寄予如此厚望的“伊斯坎德尔”导弹究竟有何出众本领?其能担当如此重任吗?

命运坎坷


说到“伊斯坎德尔”导弹,就不能不提及“奥卡”导弹(苏联代号9K714,北约代号“蜘蛛,”美国代号SS-23)。该型导弹为单级固体近程弹道导弹,弹长7.52米,弹径0.97米,起飞重量3990公斤,可携带1枚常规弹头,也可携带1枚化学或核弹头,核弹头威力为20万吨TNT当量,命中精度圆公算偏差(CEP)150~300米。与“飞毛腿”导弹一样,在飞行过程中,“奥卡”导弹的弹头与弹体互不分离。“奥卡”导弹的射程因战斗部重量不同而有所差异,前苏军战斗教案称:“‘奥卡’导弹有效射程为400公里,但理论上有延伸到500公里的空间。”导弹装在“马斯”-543八轮三用(运输、起竖、发射)车上实施机动发射。“奥卡”导弹武器系统以导弹旅为基本作战单位,每旅辖2?3个发射营,配备12~18部发射架。前苏联曾装备了7个“奥卡”导弹旅,原东德军队也部署了这种导弹。


从1980年开始,“奥卡”导弹陆续装备前苏联和其他华约国家陆军并很快在阿富汗战场上投入使用。在阿富汗的反游击作战中,“奥卡”取得骇人战果,有时甚至代替战机实施“定点清除”,被阿富汗游击队称为“种族灭绝者”。其巨大威力亦令美国感到震惊,而更令美国及其他北约国家感到恐惧的是,该型导弹采用复合制导方式且配备电子对抗系统,其突防能力令美国当时尚处于研制试验阶段、直至1985年才装备部队的“爱国者”防空导弹自惭形秽,因而能突破拦截、打击美军部署在西欧境内的绝大多数重要目标。一时间,美国及其北约盟国谈“奥”色变,必欲除之而后快。

机会终于来了。1985年3月,美、苏重启1983年底中断的欧洲中程核武器谈判。适逢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其在次月召开的苏共中央全会上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表示要实施全面改革,提高综合国力,为在21世纪与美国展开新的争夺进行准备。在对待核战争问题上,戈尔巴乔夫也具有“新思维”,认为核战争意味着人类毁灭,否认在核战争中有胜利者,主张降低战略均势水平。戈尔巴乔夫指出:“在我们这个世纪,真正的同等安全不是由最高水平的战略平衡来保证,而是由必须排除核武器和其他种类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最低水平的战略平衡来保证的。”

话听上去拗口,所表达的意思也离谱,即将以往裁减核武器的矛头从远程核武器转向了中程武器。基于此,在裁减中程导弹问题上,前苏联一再作出令美国和西欧始料未及的重大让步,于1987年2月、4月和7月相继提出“欧洲零点方案”、“欧洲双零点方案”和“全球零点方案”。而这时,美国政府由于“伊朗门”事件(主要指1985年美国政府以武器换人质引起国内外广泛指责一事)处于困难时刻,加上里根政府也急于在任期的最后时刻在核武器控制方面有所作为,挽回声誉。双方终于走到一起,于1987年12月签订《美、苏中导条约》。据报道,在整个谈判过程中,美国坚持前苏联必须将射程在500~5500公里的中程和中近程导弹全部销毁。理论上有延伸到500公里空间的“奥卡”导弹也被美国列在销毁导弹之列。

但是销毁“奥卡”导弹受到军方强硬派的极力反对,因为“奥卡”导弹的射程为400公里,实际上在《美、苏中导条约》限制之外。为压制住下面的反对声浪,使“奥卡”导弹的死刑判决显得更合理,戈尔巴乔夫强令卡普斯京亚尔靶场进行“奥卡”导弹的发射试验。然而,要试射“奥卡”导弹必须得到该型导弹的设计者―前苏联机械制造设计局(KBM)总工程师谢尔盖·帕夫洛维奇·涅波别季梅的签字,后者拒绝这样做。可是戈尔巴乔夫仍下令将导弹运到发射场,并在发射场周围部署了一个警卫团。但无论是当时的国防部长亚佐夫,还是总参谋长阿赫罗梅耶夫都不愿意在没有涅波别季梅的签字的情况下试射导弹,所以“奥卡”导弹的超远程发射试验终究没能付诸实施。

如此戏剧性的对抗事件最终没能阻止“奥卡”导弹被销毁的命运,包括106部“奥卡”导弹发射装置、306枚“奥卡”导弹(含出口到华约其他国家的导弹)及其生产线连同大部分设计图纸在美国专家的监督下被彻底销毁。据报道,谢尔盖·帕夫洛维奇·涅波别季梅因受此刺激而住进医院,竟“有一个月不能下床走动”。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受到美国和北约或明或暗的打压,安全形势日益恶化,1994年,北约更是提出东扩计划,这大大刺激了俄罗斯敏感的神经。时任总统的叶利钦不得不做出反应,支持KBM设计局复活“奥卡”导弹。颇具戏剧意味的是,“涅波别季梅”在俄语中的意思正是“劫后余生,永不言败”。受领任务后,面对支离破碎的“奥卡”导弹生产线,73岁的涅波别季梅带领学生重新再来,他们四处搜集流失的资料,走访曾参与过“奥卡”导弹研制的人员,逐渐复原出完整的设计图纸,最终于1995年10月29日在国防部国家中央靶场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验,于1999年在莫斯科航展上进行了展示。当时俄罗斯宣称,这是一种替换“飞毛腿”B、供21世纪使用的战术弹道导弹。为了吸引潜在的国外客户,该导弹武器系统以在中东、印度颇受尊崇的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阿拉伯语称呼“伊斯坎德尔”来命名。

当然,“伊斯坎德尔”导弹不是“奥卡”导弹的简单复制,而是采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诸多高新技术,从而使其战术技术性能指标与“奥卡”导弹相比又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性能优异

“伊斯坎德尔”导弹为单级、固体燃料、全程制导导弹,导弹全长7.2米,弹体最大直径0.95米,起飞重量3.8吨,有效载荷380公斤,车载机动发射。有两个改型:出口型“伊斯坎德尔”-E和本国使用型“伊斯坎德尔”-M(也称为“投标”)。其中,“伊斯坎德尔”-E导弹的最大射程为280公里,最小射程为50公里;“伊斯坎德尔”-M导弹的最大射程据信可达到480公里且仍有增加的余地。“伊斯坎德尔”导弹的主要特点:

命中精度高 “伊斯坎德尔”导弹采用惯性制导+卫星导航(GPS/GLONASS+景象匹配制导等多种制导方式。单独采用惯性制导时,导弹在280公里射程上的命中精度CEP约为30米;采用惯性+景象匹配制导时,命中精度CEP理论上小于2米:2007年5月29日,俄军在“伊斯坎德尔”-M导弹武器系统上发射R-500巡航导弹获得成功,监测数据显示,命中精度CEP达到l米。

毁伤能力强 据俄军方称,“伊斯坎德尔”导弹可携带集束子母弹(装填54枚子弹)、高爆弹、侵彻子母弹、钻地弹、空气燃烧弹和电磁脉冲弹等多种类型的战斗部,可对不同类型目标实施有效打击。俄军方还称,使用“伊斯坎德尔”导弹突击敌防空连、反导连发射阵地、机场、指挥机构等典型目标,通常只需1~2枚导弹,毁伤能力是美国“陆军战术导弹系统”的2~3倍。

突防性能好 “伊斯坎德尔”导弹除使用特殊复合材料外,在结构上也极为独特。其外形近似锥体,且起飞后迅速抛掉表面突出部分,使弹体更加浑圆,从而降低了导弹的雷达波反射面积,增加了雷达的探测难度;其次,导弹在飞行过程中多次做偏离发射平面的机动,并且这种机动在发射区和目标区上空尤为剧烈,机动时导弹承受的过载高达20~30g,故而要对其实施拦截,拦截弹承受的过载必须达到来袭导弹的2~3倍,这在当前情况下是难以实现的;此外,“伊斯坎德尔”导弹武器系统既能发射弹道导弹,又能发射巡航导弹,可使敌方导弹防御系统顾此失彼,降低拦截概率。其研制单位KBM称,“伊斯坎德尔”导弹是美国“爱国者”导弹的克星;俄军方表示,“伊斯坎德尔”导弹的突防能力可与“白杨”-M媲美,能穿透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导弹防御系统;以色列军方也承认,其与美国共同研制的“箭”式反导系统“不具备对付多弹头‘伊斯坎德尔’导弹的能力”。

使用环境条件要求低 “伊斯坎德尔”导弹武器系统可在士50℃范围内使用;且在除沼泽地和流沙地以外的任何平地上都可实施发射;其光学导引头(末端景象匹配制导)在夜暗、有强烈的电磁干扰等环境条件下仍能稳定地工作,将导弹准确地导向目标;此外,该型导弹服役时间为10年,在野外条件下使用可连续3年不需进行大的保养。

反应速度快 “伊斯坎德尔”导弹武器系统可直接通过空间、空中、地面侦察平台获取目标信息,并可在10秒钟时间内完成弹着点确定,导弹飞行参数计算,光学导引头参考用地形、地物信息准备等实施导弹突击必需的工作内容。据报道,一部“伊斯坎德尔”导弹发射车载2枚导弹,“战场上,‘伊斯坎德尔’不需要侦察卫星或航空兵。它可以从目标实地照片和战地侦察兵那里接收目标指令,随后启动发射装置,发射第一枚导弹,相隔不到一分钟再发射第二枚。”其发射车可随机选择发射地点并自主确定所在位置的大地坐标,战斗中只需3人便可完成发射操作。从展开设备到导弹发射仅需4分钟,即使在刚转移阵地解除行军状态后,也可在6分钟内发射导弹。

据称,由于受《美苏中导条约》的限制,“伊斯坎德尔”导弹武器系统的潜能目前尚未完全被开发,改进和发展的空间都很大。不过,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雾天、较低云层以及敌方施放烟雾的情况下,“伊斯坎德尔”导弹的光学导引头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此外,由于在实施突击前需要输入目标的相关信息,因此,“伊斯坎德尔”导弹只能用于突击固定目标而不能像“陆军战术导弹系统”那样可突击移动装甲目标。但瑕不掩瑜,“伊斯坎德尔”导弹的“战术技术性能优于世界上所有的现役战术弹道导弹”。

从2005年起,俄军开始在陆军中装备“伊斯坎德尔”导弹.到2006年底,第一个“伊斯坎德尔”导弹营在北高加索军区卡普斯丁亚尔陆军导弹兵第60战斗使用训练中心组建完成。2007年,伏尔加河沿岸一乌拉尔军区卡缅卡的一个装备“圆点”导弹(俄罗斯代号9K79-1,,美国代号SS-21,北约代号“圣甲虫”)的独立导弹旅开始换装“伊斯坎德尔”导弹。巡航型的“伊斯坎德尔”导弹计划从2009年起陆续装备部队。据俄罗斯军事工业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弗拉季斯拉夫·普季林称,俄军方在2009~2011年间的国防订单中准备购置30枚“伊斯坎德尔”导弹。预计到2015年,俄军将装备5个“伊斯坎德尔”导弹旅。

威慑运用

美国战略问题专家基辛格指出:“威慑就是设法向对方提出危险性,这种危险性将使对方认为与其要获得的利益不成比例,因而使对方不敢采取某种行动的途径。”基辛格还认为“威慑需要兼具以下要素:有力量和有使用力量的决心,以及使潜在的侵略者估计到这两点”。联系到近年来美、俄在波兰、捷克导弹防御系统部署问题上的斗智斗勇,不难看出,“伊斯坎德尔”导弹武器系统正被俄罗斯视作威慑利器而频频加以运用。

针对美国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俄罗斯先是表示要对波兰和捷克的反导设施实施核打击。但无论是美国,还是波兰、捷克,甚至是俄罗斯自己,似乎都觉得“核”这张牌有点“大”、有点“空”,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于是,俄罗斯又推出了“伊斯坎德尔”导弹。2007年5月,俄军导弹兵炮兵总局称,俄军方打算在2011年前为驻扎在加里宁格勒州切尔尼亚霍夫斯克的第152近卫独立导弹旅换装“伊斯坎德尔”-M导弹。目前,该旅装备的是射程为120公里的“圆点”导弹。

加里宁格勒州是俄罗斯楔入北约的一块飞地,南邻波兰,东北部及东部与立陶宛接壤,西隔波罗的海与德国相望,距波兰首都华沙400公里,距波兰拟提供给美国部署拦截弹的贝斯基德地区仅300多公里,地理位置十分敏感。俄罗斯若在加里宁格勒州部署“伊斯坎德尔”-M导弹,则华沙及美在波兰建立的导弹防御基地均在“伊斯坎德尔”-M导弹的火力覆盖范围内,威慑作用极强。俄罗斯战略核力量问题研究中心负责人德沃尔金表示,在加里宁格勒州部署“伊斯坎德尔”-M导弹是“一种物超所值的选择”,因为部署该导弹不像部署“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那样兴师动众,不容易造成欧洲局势失控,但却能随时使美国在波兰的反导系统失去效用。

俄罗斯《核不扩散网站》甚至建议,如果美国仍继续实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的计划,俄罗斯应发挥战术核武器的作用,即待波兰的拦截导弹部署完毕,捷克的雷达站投入运行、监控俄罗斯后,为“伊斯坎德尔”导弹改装核弹头,从而增加导弹威慑与对抗的力度。

2007年12月,俄罗斯还与白俄罗斯达成协议,计划在2020年前向白俄罗斯出售一个旅的“伊斯坎德尔”导弹武器装备。届时,波兰境内的更多目标将处于“伊斯坎德尔”导弹的火力覆盖范围以内。有专家称,这实际上是俄罗斯在利用“伊斯坎德尔”导弹打“心理战”。

时至今日,“伊斯坎德尔”-M导弹仍被俄罗斯当作一个有力的筹码并且也已取得明显的效果。2008年11月13日,梅德韦杰夫总统提议,如果美方废止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的计划,则俄罗斯将不在加里宁格勒部署“伊斯坎德尔”-M导弹。此言一出,立即得到欧盟的积极响应。次日,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总统萨科齐在欧盟-俄罗斯峰会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即表示:“美国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无助于维护安全,只会使事情变得更复杂,甚至倒退。”以此向美国施加压力。而波兰政府尽管与美国已正式签署了美国在波兰部署反导系统的协议,但该协议并未得到议会的批准,并且据报道,波兰议会甚至在半年内都不打算讨论此问题。

2009年1月26日,在获知美国总统奥巴马就美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一事发表“不应当仓促做决定、而应当再次分析局势”的言论后,俄罗斯总理普京迅即回应,对美国准备再次分析东欧反导基地计划的意愿表示欢迎。而仅仅过了两天,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部一位消息人士就表示,俄方已暂停在加里宁格勒州部署“伊斯坎德尔”导弹武器系统。其原因就是奥巴马政府并没有加速实施在波兰和捷克部署反导系统的计划。该人士指出,如果美国不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俄罗斯也不需要在加里宁格勒州部署“伊斯坎德尔”导弹武器系统。

诚然,美国究竟是否推迟甚至停止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取决于多种因素,“伊斯坎德尔”-M导弹可能只是其中一个非常次要的因素。但对北约和波兰则不然。毕竟,加里宁格勒州距北约的“心脏”较近,毕竟“伊斯坎德尔”-M导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而且十分适度的威胁!或许,至少俄罗斯人是这么认为的。

战法运用

由于“伊斯坎德尔”导弹装备部队的时间不长,数量也不多,故而其战法运用仍处在研究探索之中。但毫无疑问,对“伊斯坎德尔”导弹武器系统的运用,必然是俄军战役战术导弹部队战法运用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其发展还必然要受到俄军组织编制、装备特点、作战理论等诸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从组织编制看,俄罗斯战役战术导弹部队隶属于陆军建制,是陆军兵种——“导弹兵炮兵”的组成部分,在军区(方面军)、集团军(军)、摩步师或坦克师内成独立建制,最大建制单位为旅。现编有11个战役战术导弹旅,其中,远东军区、西伯利亚军区、伏尔加河沿岸一乌拉尔军区和列宁格勒军区各编1个导弹旅,北高加索军区编2个导弹旅,莫斯科军区编4个导弹旅,另在加里宁格勒州编有第152近卫独立导弹旅(由波罗的海舰队指挥)。

俄陆军集团军(军)一般编有1个战役战术导弹旅,按旅、营、连、排编制。导弹旅下辖3个导弹营,另编有通信连、工兵连、运输连、维修排、卫生排等保障分队。每个导弹营下辖3个发射连,每连配备2部导弹发射车,全旅共18部发射车,1个移动修理技术基地。主要装备“圆点”导弹。导弹营除编有发射连外,还编有技术连、火箭组装连、通信排以及气象排、保障排等保障分队。摩步师或坦克师编1个独立战术导弹营,按营、连、排编制,每营编2个发射连,每连编2个发射排,全营共编4个发射排,装备SS-21导弹发射车4部;导弹营还编有通信排、技术排、保障排。发射连除编有发射排外,还编有观测班、气象班。

鉴此,并结合相关报道,可以推测,“伊斯坎德尔”导弹的主要编制形式仍将是导弹旅,并采用“三三制”编组,即每个导弹旅下辖3个导弹营,每个导弹营下辖3个发射连,每个发射连编3个发射排,每个排配备一部导弹发射车。全旅共装备27部导弹发射车,配弹约100枚(包括备份弹)。由此可见,配备“伊斯坎德尔”导弹武器系统的部队仍将按陆军的领导指挥体制逐级接受军区(方面军)、集团军(军)、摩步师或坦克师的领导与指挥。

从作战理论看,在未来作战中,“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将主要由军区(方面军)集中掌握使用,参加由军区(方面军)组织的首次密集火力突击和后续密集火力突击。“首次密集火力突击应对敌战役布势全纵深实施。在首次密集火力突击中应消灭并压制敌导弹兵集团和航空兵集团编成内的主要目标,以便彻底削弱这些集团”;“为保持火力主动权,应及时实施后续密集火力突击,以防被毁之敌恢复战斗力”;“集团军以部分火力毁伤兵器和无线电电子器材参加方面军的首次密集火力突击”,以便“削弱敌人为破坏集团军进攻而实施的高精度武器和航空兵的密集突击”。

特殊情况下,也可以以导弹旅、导弹营为单位配属给主要方向集团军(军)或支援其作战。配属的导弹部队归所配属的集团军(军)指挥员指挥,并通过在集团军(军)级指挥所的导弹部队指挥员向部队下达指令:支援导弹部队在执行其所支援的集团军(军)指挥员给予的任务过程中,仍由上级导弹部队指挥员指挥。

近年来,人们对“定点清除”、“斩首”攻击等词耳熟能详,但一提到“定点清除”,往往将其与以色列用武装直升机对巴勒斯坦敌对分子首脑的打击联系起来,一提到“斩首”攻击,则会联想到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对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的精确、近乎实时的空袭。事实上,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前苏联就用“奥卡”导弹对阿富汗山区的游击队隐蔽营地实施“定点清除”。1996年4月22日,俄军曾用“圆点”导弹击毙车臣分裂主义武装头目杜达耶夫。当时,杜达耶夫正用手机与中间人通话。其手机信号被截获后,俄电子情报部队迅速将杜达耶夫所在位置的信息传送给数十公里外的“圆点”导弹部队。不到10分钟时间,一枚“圆点”导弹就在杜达耶夫身旁不远处爆炸。杜达耶夫因重伤不治身亡。

不过,通过对节点、要害目标抑或关键的“时间敏感目标”实施精确打击固然可以收到“斩首”、瘫痪全局甚至直接达成作战目的的效果,但要使弹道导弹承担此任务,其没有近乎实时的目标保障、高度自动化的指挥控制系统、一定的命中精度和反应速度,显然是难以想象的。而“伊斯坎德尔”导弹武器系统又恰恰都能满足这些要求,非常适合于实施“定点清除”、“斩首”攻击等行动。因此,预测“定点清除”、“斩首”攻击等极有可能会成为俄军或其他拥有“伊斯坎德尔”导弹武器系统的军队不时采用的一种行动样式应该不是虚妄之言。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