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粟裕:1946: 为坚持内线作战“斗胆直陈”
(2009-09-25 16:22:47)
下一个
zt 粟裕: 1946:为坚持内线作战“斗胆直陈”
如南战斗接近尾声时,粟裕便开始筹划下一步作战行动。?
这时国民党军第二梯队开始渡江北进,东西两路向如皋集中靠拢。华中部队经十多天的连续作战,已十分疲劳,亟待休整。7月21日,粟裕致电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部等,建议乘胜收兵,休整待机,准备再战。?
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电:“同意粟电乘胜收兵,休整两星期后再战。”?
宣泰、如南两仗,使蒋介石和陈诚大为震惊。陈诚急忙抵南通召开党政军联席会议,下令第二梯队10余万人渡江北进,集中兵力向海安进攻。?
海安,东临黄海,南抵长江,西通扬(州)泰(州),北接盐(城)阜(宁),是扼南北东西的交通枢纽,苏中的战略要点。是固守海安,还是实行运动防御给国民党军以杀伤后主动撤离海安?这是粟裕反复思考的问题。?
粟裕分析敌我态势,权衡利弊得失,认为在适当时机撤出海安是必要的。因为当时还处在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已明确指示,一切作长期打算,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要轻易放弃战略要地,更要保存有生力量,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如果固守海安,正中敌人毒计。因为敌人集中六个旅的优势兵力向海安进攻,并且拥有强大的预备力量为后援,我军即使能够暂时守住海安,也要付出很大代价,最后仍要被迫撤出来。如果先以小部队实行运动防御作战,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同时掩护主力部队休整待机,然后主动撤出,不仅可以让敌人背上包袱,分散兵力,便于我军各个击破,而且可以造成敌人的错觉,骄傲麻痹,造成有利于我军的战机,夺取战争的主动权。?
据此,粟裕提出:一、六两师集结于海安东北地区休整待机,七纵队在海安外围打运动防御战的作战方案。?
对于这个方案,许多同志想不通,认为,打了两个胜仗还要放弃海安,前两仗不是白打了。有的同志认为,敌人没有什么了不起,我军前两仗都打胜了,为什么不敢在海安同敌人作战。?
这些反映使粟裕觉察到,战争胜负决定于有生力量的消长而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的重要思想,还没有为大多数干部真正理解和在实战中掌握。还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才能把上级的意图变成广大干部的自觉行动。?
粟裕感到,主动撤离海安,这是关系华中全局的重大决策,必须经过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领导同志集体讨论决定。当时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其他领导同志都在淮安,只有粟裕一人在300里外的海安前线。强敌压境,时间紧迫,粟裕决定立即去淮安。?
7月28日,粟裕带一名警卫员,开始了一昼夜行程300余里的急行军。在战争年代,粟裕要求身边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指挥能力,还要掌握骑马、游泳和开汽车、骑摩托车和自行车等技能。他以身作则,不仅会骑马、游泳、骑自行车、摩托车,还会开汽车和划船。有一次练习骑摩托车,不小心摔到河里,摔断了一个手指。幸亏他游泳技术高超,才得以从沉到河底的摩托车底下钻了出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一次,为了争取时间,他把一切能够利用的交通工具全用上了。?
粟裕驾驶着摩托车从海安出发,经东台、盐城到湖垛镇(今建湖县),西边是草甸子、水网地带,摩托车不能行驶了。粟裕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说:咱们下车吧!从现在起,向北绕道益林镇,要靠我们小车行走了。?
“什么小车?”警卫员不解地问。“11号。”粟裕笑着指指警卫员的双脚。警卫员惊讶地瞪大了双眼,心想这里距淮安还有100里路程,啥时才能走到呀!?
粟裕朝淮安方向望了望说:“没多远了!”说罢大步流星地朝前走去。烈日炎炎,暑气蒸人,汗水湿透了他的军衣。?
到了益林镇,实在太累了,就乘坐黄包车走了一段路,然后又换乘小船沿涧河西行。?
在离淮安50多里的地方,他们找到了一座制造手榴弹的兵工厂,借了一辆自行车。一车两人,如何行走?警卫员说:“首长骑车,我跟着跑。”?
“胡扯!”粟裕说,那样还不如干脆两个人都走路哩!经过一番说服和讨价还价,最后达成协议:一人踏车,一人搭乘,交替前进。?
警卫员身材高大,可是骑车技术不佳,加上路况差,大部分路程不得不由粟裕带着他骑行。警卫员看到首长累得满身大汗,心中不忍,但又不得不服从命令,不禁泪水夺眶而出。?
就这样,经过24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按时赶到了淮安。?
当时,粟裕的夫人楚青在淮安华中分局工作,身边还有一个大病初愈的孩子。粟裕路过家门,只进屋喝了点水,就匆忙赶到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驻地,提议召开华中分局常委会议。?
华中分局常委会议,在淮安城东南角巽关水门洞里召开,到会的有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曾山诸同志。选择这个地点开会,是为了防备敌人空袭。?
会议对粟裕提出的主动撤出海安、在运动中歼敌的作战方案进行了认真地讨论,并形成了决议。会议认为,对于同志们的疑虑,除进行思想工作外,主要靠打胜仗的实践来消除。?
华中分局把会议决定上报中共中央、华东局和新四军军部,很快被批准实施。?
毛泽东在复电中指示:在我军未获充分补充及敌未进至有利于我之地形前,宁可丧失一些地方,不可举行勉强的无把握的作战。此次粟部歼敌二万,打得很好,今后作战亦不要过于性急,总以打胜仗为原则。敌以十万大军向我进攻,我损失若干地方是不可免的。你们应有对付恶劣环境之精神与组织准备。?
会议结束的第二天,8月1日粟裕就风尘仆仆地返回海安前线。?
作为战区指挥员,为了一次战役的胜利,在大军兵临城下之际,日夜兼程跋涉300余里,去请求华中分局召集会议讨论决策,这样的事例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是不多见的。它体现了粟裕的大将之风,对党的领导集体的尊重,对下级不同意见的重视,对重要战役决策的谨慎。?
海安外围运动防御战,从7月30日到8月3日,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以3000多人抗击蒋军5万多人的轮番进攻,以伤亡200多人的代价杀伤敌3000多人,创我军一次重大战斗敌我伤亡15比1的新纪录,仅一次夜间袭扰就消耗敌人炮弹一万多发,在一次伏击中就缴获子弹100多箱。达到预定目的后,该纵主动撤离海安。?
华中野战军第一、第六师主力部队按计划进行了十多天的休整、补充,总结了前两战的经验,进一步明确和统一了大兵团作战的指导思想。在团以上干部会议上,粟裕作《改进今后作战的几个问题》的报告,对前一段作战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强调树立大兵团作战的观念。他说: “大兵团作战,是各种力量的比赛,等于一部机器一样,要全部开动,一个螺丝钉也不能有丝毫障碍,才能生产出好东西来。整个作战计划也就像做一道算术题那样,一个数字错了,全盘都会错。”他指出:“战术上一定要采取以多胜少,三个到五个打敌人一个,只有集中优势兵力,才能于短时间内干脆消灭敌人。不要存在爱面子或者怕缴获被别部瓜分了的想法,而一个兵团包打。这并不是说我们弱或我们哪个兵团不能打,而是为了迅速解决敌人,迅速变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不失时机进行第二个战斗。今后敌人会采取稳重打法,即使用多数的兵力在一个狭小地带作战,我们要歼灭敌人,就必须造一些机会,求得各个击破敌人。”他还强调:我们对付敌人,不单斗力,更要斗智。用各种欺诈手段来欺骗敌人,越能欺骗敌人越好。所谓兵不厌诈,就是这个意思。?
粟裕还和钟期光一起,指导华中野战军政治部发出《关于撤出海安的解释要点》,要求各级干部辩证地认识与处理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和保卫战略要地的关系。这个解释要点指出:在敌人数量上装备上占优势的兵力进攻下,虽然我们有力量可以守住海安,但消耗了有生力量,不能消灭敌人,对于我们是非常不利的。主动地撤出海安,保存了主力的有生力量,在不久的将来,不仅可以收复海安,而且可以收复其他被反动派侵占的地方。战争的胜负,决定于双方人力、财力、物力消长的对比,特别是人民站在哪一边,哪一边最后是要胜利的,而不在于一城一地一交通线的暂时得失。?
经过思想教育和战争实践,干部的战略战术思想进一步得到了统一。这种思想上的统一迅速转化为物质力量,为尔后的连战皆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如粟裕所料,华中野战军撤出海安,国民党军占领该城后,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地认为:华中野战军损失两三万人,已溃不成军。遂决定分兵“清剿”,企图轻取南通、如皋、海安地区,扩大与巩固占领区。?
其实,华中野战军指挥机关和第一、第六师主力部队三万余人已在海安东北地区平平安安地休整两个星期,有的部队驻地距海安城仅一二十里,每天出操上课,开会唱歌。但是,由于这里属老根据地,地方政府、民兵和人民群众严密封锁消息,盘查捕捉敌人谍报、坐探,使敌人得不到真实消息,成了瞎子、聋子,对我军动向毫无觉察。?
国民党军以为他们的第一步作战目标已经实现,决定按照预定作战计划,调整部署,分兵行动,在东起海滨西至扬州的300里地段上摆出一字长蛇阵的封锁线,企图清剿封锁线以南占领区,然后实行第二步作战计划,同徐州南下部队会攻两淮。?
粟裕密切注视敌人动向,及时捕捉有利战机。他手下的侦察队伍和解放区党政军民,源源不断地送来敌军动向的情报,使他耳聪目明,作出合乎实际的分析判断和正确的决策。?
在华中野战军司令部,有一个代号“四中队”的技术侦察队伍,采用当时条件下的“高科技”,受到粟裕的特别关注。早在1945年10月组建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的时候,粟裕就指定情报处长朱诚基负责组建、培训一支技术侦察队伍。苏中战役中,他总是把四中队驻地安排在靠近指挥所的地方,随时进行具体指导。战前,向他们说明意图,提出要求,交代任务。战中,经常询问情况,解决困难,有时还同大家一起“攻关”。战后,不是到驻地看望,就是打电话表示慰问或表彰。 ?
这支队伍没有辜负粟裕的厚望及关爱,接连侦察、破译敌人的作战部署等重要密令,为野战军首长掌握敌情,作出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情报依据。粟裕对他们的工作非常满意,称赞他们是隐蔽战线上的“无名英雄”。?
海安、李堡作战,时值盛夏,骄阳似火,天气闷热。四中队的同志坚守岗位,常常挥汗如雨,赤膊上阵。一天下午,同志们正在全神贯注地监视敌人的动向,突然听到“起立,立正”的口令声,原来是粟司令来到了值班室。?
技术侦察人员有的光着膀子,穿条短裤,羞得满面通红,自愧违反军容风纪,对首长太不礼貌。?
粟裕若无其事地招手让大家坐下继续工作,摸着他们冒着热汗的头说:“小鬼啊,天实在太热了,你们昼夜值班,确实辛苦。好在没有老乡,以后可要注意军容风纪啊!”?
粟裕对四中队的同志们说:“你们的工作非常重要,是我们的千里眼、顺风耳。我们打这么大的胜仗,也有你们一份功劳。”“我代表野指和各位领导同志感谢你们,希望大家更好地工作,坚守岗位,严密监听敌台,及时获取更多真实可靠的情报,让我们更多地消灭敌人,更快更彻底地打败老蒋。”?
事后,粟裕要副官处给四中队配备骡马、挑夫、汽车,在行军时为四中队运送机器设备,保证他们顺利开展工作,还给他们每人发了一件汗衫。?
李堡之战,四中队又立了一功。8月6日,他们从无线电台侦听中得知,进占海安之敌分兵东进,整编第六十五师第一○五旅开始由海安向李堡进犯。?
粟裕得知这一情报,兴奋异常,认为是天赐良机,不可错过。8月7日,他致电中共中央和华中分局,报告“歼敌良机已到”,同时建议在淮南的五旅调苏中参战,以便集中兵力于主要方向作战。毛泽东复电同意粟裕的建议。?
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华中野战军政委谭震林率第五旅和华中军区特务团到海安参战。?
这时,国民党第一绥靖区正忙于经营“一字长蛇阵”,频繁调动部队。这为华中野战军运动歼敌创造了极好的机会。?
粟裕当机立断,决心抓住有利战机,首先寻歼李堡之敌于运动之中。?
李堡位于蒋军“一字长蛇阵”的东端,敌人在那里孤零零地摆了一个团的兵力。此时,蒋军第七旅副旅长田从云率一个团来接替一○五旅三一四团的防务,交防者的电台、电话刚刚拆除,接防者的电台、电话尚未架好,华中野战军乘隙突然发起攻击,蒋军猝不及防,阵脚大乱,一夜之间两个团全部被歼。接着,蒋军新七旅旅长黄伯光率领的一个团也落入华中野战军打援部队布设的“口袋”里,遭到全歼。李堡之战,历时20小时,华中野战军歼敌一个半旅9000多人,生俘少将旅长金亚安、少将副旅长田从云。?
听说抓到了国民党的将军,第一师副师长陶勇说:“物以稀为贵,找来谈谈。”来的是副旅长田从云。他满头花白头发,一口云南土话,嗫嗫嚅嚅,非常拘谨。陶勇请他吃过饭后,话才慢慢多起来。?
陶勇问道:“你们怎么一下子把兵力拉得这么散?”?
田从云回答:“海安打得正热闹,谁知你们到哪里去了。各部向上报,消灭贵军多少多少,算起来总有两三万。上面说,‘苏中共军一败涂地,主力一师、六师下海北逃’,忙着要我们占地方,说是‘巩固收复区’。兵就这么多,一撒开可不就散了。”?
“我们这次过来,难道你们一点也没有察觉?”?
“情报失灵嘛!我们一过来,老百姓躲得老远,耳不聪,目不明。”田从云叹了口气继续说:“老百姓躲开倒也罢了,可遍地是民兵,分不清哪个是兵,哪个是民,就更难对付了。他们到处打冷枪,到处抓我们的谍报人员、坐探,捉得一干二净,去一个捉一个,去两个捉一双。唉!我们成了睁眼瞎了,哪能不打败仗!”?
他的一番话反而说明,人民战争的确威力无比,粟裕的决策和指挥确实是奥妙无穷,他所领导的解放区军民英勇顽强,所向无敌。?
海安、李堡两次作战进程中,始终伴随着不同意见的讨论。认识的分歧点,依然是内线歼敌和外线出击的利弊得失及华中主力的使用方向问题。?
宣泰、如南两战后,进攻苏中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虽然遭到一定打击,但是在数量上仍然占有很大优势。他们在东面进占海安,西面突破了淮南,北面进犯淮北,华中形势日益紧张。?
粟裕分析敌我态势,总结前一段作战经验,认为要粉碎敌人的进攻,更多地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必须在主要方向上集中更大的兵力。因此,粟裕曾于7月25日向华中军区、陈毅军长和中共中央建议:在淮北战役尚未大打时,仍将五旅调至苏中参战,比留淮南更为有效。7月27日陈毅复电提出:“淮南五旅不改东调仍留淮南,粟部亦宜向西转移。”7月28日,再次强调,“五旅不宜东调,因津浦线是主战线已苦兵力不足”。?
粟裕接到陈毅的复示,认为有必要向上级陈述自己的意见,再次提出五旅东调,在苏中集中兵力歼敌的问题。?
8月2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等人的电报,询问:“一个月内在苏中歼敌两个旅有可能否?如你们能在八月内歼敌两个旅,内线情况即将改观,那时粟可率主力转移至淮南作战。”?
8月5日,粟裕复电中央军委,第三次建议五旅到苏中参战,集中兵力在苏中大量歼敌。在战争年代,有条约定俗成的规矩:下级向上级提建议,同样的内容,只允许提三次。这是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因此,粟裕采取十分郑重的态度,使用了“斗胆直陈”的措辞。在解放战争以来的电报中,这是他第一次使用这种词语。 ?
粟裕认为:华中野战军主力使用方向关乎战争全局,必须十分慎重。他从三个方面分析利弊得失:?
第一,蒋介石在美帝支持下向我发动进攻,在力量对比上暂时占居很大优势。这场战争是长期的,根本的问题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经过八年抗战和日本投降后保卫抗战胜利果实的斗争,我们已建立大块巩固的根据地,在内线作战有很大的周旋余地,这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很大的不同。中央军委7月30日曾有电报指示:“总以打胜仗为原则”。从这个原则出发,我军在战略防御阶段以执行内线歼敌方针,推迟外线出击为有利。充分利用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多打些胜仗,以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第二,战争初期,各主要作战方向,应充分利用内线歼敌的有利条件,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哪里打仗,各战区之间有战略性的配合,不宜过早作战役性的配合;如急于作战役性的配合,我军兵力作更大的集中,则敌人兵力也将随之作更大的集中,对我各个歼敌不利。在敌优我劣的情况下,过早地进行大会战,是难以有胜利把握的。在战争初期,我军兵力应该随着敌我力量的消长,我军指挥艺术的提高,战局向解放区纵深发展,而逐步集中,由一次歼敌一个旅,逐步集中兵力发展到一次歼敌几个旅,这样比较有利。?
第三,从当面实际情况看,在苏中打歼灭战的条件较淮南为有利:一、苏中敌军已遭我几次打击,同淮南之敌比较是弱军,有利于我继续歼击。二、由于淮南解放区已被敌人突破,如主力向西,必须先打下盱眙、天长,以开辟战场,需付出一定代价;如舍盱眙、天长不打而直趋铁路线,则战场狭小,不利于我军机动,后方亦不安全。三、淮南正值雨季,大雨滂沱,平地积水甚深,部队机动及粮弹运输比苏中困难。?
根据上述分析,粟裕在电报中提出:“在五旅增到苏中条件下,于八月内再歼敌人两个旅是有把握的。如五旅不来,而仅以现有兵力作战则感到吃力,对九月份战斗亦将有影响,且对苏中局面不能较快的好转”。因此,“要求五旅及特务团仍东调参战,以期早日改变苏中战局,以便主力西移。否则淮南、苏中均成僵局,于整个战局亦不利。斗胆直陈,尚祈明示。”
8月6日、7日,毛泽东先后为中央军委起草两份电报,一份致陈毅,一份致粟裕。在致陈毅的电报中说,似以同意粟裕意见在苏中再打一仗,然后主力西调有利。因粟部西调过早,一则苏中人心不顺;二则敌军亦将早日西调。如西面仗打不好,怨言必多,故不如让粟部在苏中再打一仗(不论胜负)然后西调,各方皆无话说。致粟裕的电报,询问:由你率主力与陈军长会合集中力量打开淮北局面,或出淮南切断津浦线,直接配合陈宋、刘邓之作战,这是一个方案。照你5日电办法,八月内再在苏中打一仗然后西移,又是一个方案。你对以上两方案意见如何盼告。?
这时,苏中出现有利战机,粟裕急电报告:歼敌良机已到。如以五旅加入苏中作战,则苏中战局很可能于最近有新的开展。中央军委接到粟裕的电报后,指示:尽可能满足粟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
这个指示表明,中央军委已经确认苏中为主要作战方向,并采纳了粟裕的建议。陈毅亦复电同意以一、六师、七纵及五旅集中东台与海安间待机歼敌。?
几天后,李堡作战胜利。当时把宣泰、如南两次作战称为第一战役,把海安、李堡两次作战称为第二战役。中央军委发来贺电:“庆祝你们第二次大胜利”。?
8月12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的电报,指出:“粟裕军前日在苏中第二个胜仗,不但使苏中蒋军陷入极大困难,亦将使淮南第五军无法北调。粟部在苏中民情熟悉,补给容易,地形便利,苏中敌军装备亦比第五军差,较易取胜。马上调淮南,因敌人硬,地势险,不一定能完成切断蚌埠路任务。不如令粟部再在苏中作战一时期,再打一、二个胜仗,使苏中蒋军完全转入守势,保全苏中解放区,对全局有极大利益。这样配合淮北作战,更为有利。”
8月13日,中央军委连发两电,致粟裕、谭震林并告陈毅、宋时轮,指示:“苏中各分散之敌利于我各个击破,望再布置几次作战。即如交通总队,凡能歼灭者一概歼灭之。你们如能彻底粉碎蒋军之进攻,对全局将有极大影响。”一电致粟裕,再次询问:你部以西移淮南作战为有利,还是以在苏中利用群众地形等有利条件再打一仗然后西移为有利??
8月14日,粟裕和谭震林联名答复中央军委,认为在苏中作战有多种有利条件,较去淮南作战更为有利。次日,毛泽东为军委起草的电报指示:“所见很对。望利用苏中各种有利条件,继续在那里作战。如你们能在今后一个月内再打二三个胜仗,继续歼敌二三个旅,则对整个形势助益极大。”8月20日,毛泽东为军委起草的电报进一步指示:“粟谭主力留在苏中作战暂时不要西移。待苏中作战任务彻底完成而淮南方面又有十分必要时再行考虑西移。”?
不同意见的争论,随着李堡作战的胜利而告一段落。通过战争的实践和反复讨论,进一步明确了战争初期内线歼敌的作战方针。
附:李堡战斗
1946年8月10日~11日,华中野战军部队撤出海安后,国民党军第65师、第105旅、新7旅等部争先拥进海安。国民党军占领海安后,判断华中野战军放弃海安重镇是因伤亡过大,认为苏中“共军大势已去”,第一步的作战目标已经实现,随即调整部署,即分兵对泰州、海安、李堡以南一线进行“清剿”,在西起扬州,东止海边的300里地段上,摆开了一条“长蛇阵”,准备先巩固其占领地区,尔后再继续北进。华中野战军主力经两周休整后,为歼击分散“清剿”的国民党军,决心先攻歼其右翼李堡驻军,并准备歼击可能由海安东援之国民党军。李堡位于国民党军“清剿”长蛇阵的东端,李堡镇翼侧暴露,南北无靠,守军为国民党军第105旅旅部和所属314团。华中野战军首长根据战场态势,当机立断,决心以第1师攻歼李堡、角斜之守军第105旅主力;以第6师第16旅攻歼丁家所之守军第105旅一部;以第18旅位于西场南北地区,配合在贲家巷东南地区的第7纵队,合力歼击由海安东进之国民党军新7旅,并阻击可能由如皋出援之国民党军。8月10日,华中野战军第1师,从驻地三仓河悄悄地向李堡进发,急行军50余里,傍晚到达李堡外围,乘国民党军整编第21师新编第7旅旅部和1 个团,在李堡与第105旅旅部及1个团换防之机,突然对李堡刚接防的新编第7旅旅部及1个团发起攻击,激战一夜,于11日晨将其全歼;接着,第l师第1、第2团又迅速转用兵力,向李堡附近的杨家庄国民党守军发起攻击,歼灭了刚换防下来的第105旅旅部及所率的314团,仅第105旅旅长率百余人逃脱。
与此同时,担任阻援和迎歼由海安东进国民党军新7旅任务的第6师第18旅,进入作战地域后,即以第54团1个营扼守陆家尖,担任正面阻击,以2个营和第52团埋伏在陆家尖以西、公路南北地域,构成了袋形阵地,第53团为预备队,配置于西场东北、顾家庄以东地区。11日上午,位于海安的国民党军整编第21师新编第7旅旅长不知李堡部队已经被歼,仍按预定计划率第21团东进李堡,中午钻入解放军设下的 “口袋”,华中野战军第6师第18旅和第7纵队等部,立即发起攻击,战至下午17时半,国民党军新7旅旅长率300余人乘隙渡河逃脱,所率第21团被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和第6纵队全歼。此役前后仅30小时,就将国民党军新7旅、第105旅旅部、第314团等部全歼,俘第105旅旅长金亚安、新7旅副旅长田云从以下5000余人,毙伤其3000余人。
附文來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