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军向古鲁村行军的过程中,藏军曾先后两次派使者前来,对英军恩威并施,但对没有动摇荣赫鹏的杀心。荣赫鹏告诉藏军使者,如果藏军的军官不到他这里来,那么,他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到他们那里去!
在距离古鲁村还有3英里时,藏军已在一片开阔地上匆匆筑起了一道200多米长的防卫工事。就在从拉萨派来的藏军将领前来与荣赫鹏进行最后一次谈判之时,麦克唐纳暗自下了命令,派英军从两翼迂回,占领了阵地侧翼的制高点。
而此时,在两军阵前的荣赫鹏则再次喋喋不休的提醒藏军将领:他的政府十几年来一直希望能与拉萨进行谈判,他们现在己失掉了所有的耐心。让他的使团停止不前是绝无可能的,当然就更不用说在他们抵达江致、与最高级当局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尚未解决的问题之前返回去。除此之外,如果西藏将军在15分钟之内不把军队从英国军队前进的路上调开,那么,麦克唐纳的军队将用武力做到这一点。
看来,一场惨烈的战斗至此已不可避免。
十五分钟过去了。
藏军士兵仍然坚守在工事后,没有人退缩。
麦克唐纳下达了开火令。
在这个战场上,虽然藏军的人数是英国和印度士兵的两倍,但他们拥有的各种火力还不足英印军队的百分之一。
按照麦克唐纳的计划,英印军队在藏军的两翼逐渐收缩包抄。麦克唐纳将他的马克沁重机枪和锡克步兵团增援部队派去包围西藏人的右侧,廓尔喀兵团偷偷地迂回到藏军的左侧。骑兵部队在马克沁机枪后面,在藏军背后600码的地方完成了合围。在藏军的正面,英军的轻型火炮一字排开,瞄准了藏军的阵地,同时,英军的正面部队还负责压制藏军火力,为英军突击队清扫前进阵地的任务。
这场战争,是英军历史上海拔最高的一场战斗。麦克唐纳给他的锡克兵团突击队下达了最严格的命令:除非西藏人首先开火,任何人不准开火。与此同时,藏军也下达了同样的命令。此时,这个战场是虽然一片寂静,但空气中充满了恐怖的气氛。
正午时分,麦克唐纳的各支分谴部队已按照预定计划到达了各自的阵地。而藏军则根本没有察觉英印军队的战略意图,全然不知自己已陷入英印军队绝对优势的火力包围之中。
英军的锡克族印度士兵突击队已推进到了藏军先锋部队的石头胸墙工事之前。英军与藏军对举起了武器,双方的距离只在咫尺之间,而这个距离,也就是战场上每个人生与死的距离。
《泰晤士报》特邀记者兰登后来回忆:“西藏人的主力已手足无措,但是他们并不屈服。这些可怜的人完全不理解整个的事态,但是没有人给他们下达撤退的命令,他们全都聚集在一起。他们想到在数量上他们所具有的强大优势。他们当然不明白我们是占有优势的。”
荣赫鹏和麦克唐纳寻找刚才与他们在阵前答话的那个藏军将领。使他们惊诧万分的是,那员藏军战将已被锡克兵团包围,阴郁地盘腿坐在锡克士兵中间的地上。奥康纳再次前去劝降,但藏族将军并不理睬他,继续端坐在那里。
麦克唐纳下令驱散被围困的藏军。印度士兵听懂了这项命令隐含的意思,开始抢夺藏军手中的火绳枪。
对于军人而言,在战场上被敌人缴械无异于奇耻大辱。眼间英军开始疯狂的抢夺自己士兵的武器,藏军将领突然从地上跳起,蹿上马背,大声地命令士兵开始抵抗!随后,他催动坐骑,向身后的大部队跑去,想与他的人马会合。一名印度士兵一跃而起,抓住了他的缰绳。藏族将军抽出左轮手枪,一枪打在了印度人的下巴上。
与此同时,藏军的大部队从后面跑过来接应先锋部队。早已埋伏在阵地两侧的廓尔喀兵团及锡克兵团从侧翼用重武器向藏军射击。这个位置对于正面冲锋的藏军而言,就是大屠杀!
马克沁重机是世界上第一种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机枪,是英籍美国人马克沁发明的。这种机枪利用枪管短后坐自动原理,是枪械发展史上一项重大技术突破。这种机枪的理论射速约为600发/分,枪身重量27.2千克,后人称为马克沁重机枪。机构制造完成后,马克沁本想秘密地进行射击试验,却不料走漏了风声,英国剑桥公爵殿下闻风赶到小作坊参观,而皇室一动,举市跟随,大批名流要人接踵而至。在众目睽睽之下,马克沁机枪的肘节机构像人的肘关节一样快速灵活地运动,子弹飓风般呼啸扫射。观者无不目瞪口呆。从此,马克沁和他的机枪名扬世界。
马克沁机枪一诞生,立即在战场上显示出卓越的性能。1893年,在罗得西亚(今津巴布韦),50名英军步兵使用4挺马克沁机枪,击退了5000名祖鲁人的猛烈进攻,结果战场上留下了3000具尸体。1895年,在阿富汗奇特拉尔战役和苏丹战役中,英军使用的马克沁机枪也使进攻的敌人死伤累累。1898年,苏丹的恩图曼之战,2万名伊斯兰教托钵僧被英国侵略军屠杀,估计有15000人倒在马克沁机枪的阵地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索姆河会战中,1916年7月1日,英军向德军发起戟,德军用马克沁重机枪向密集队形的英军进行猛烈持续的射击,英军一天之中伤亡了近6万人……
杀伤力很强的马克沁重机枪从侧面的扫射,使得藏军死伤惨重。四分钟之后,约700名藏军牺牲在高原之上。有著作这样描写这场战斗:“这是一个既令人恐怖又让人感动的情景。中世纪的军队在二十世纪残酷的兵器火力面前溃败了”。
一名在麦克唐纳手下服役的少尉后来在写给母亲的信中写道:“这是一个令人恐怖的场面,我对屠杀感到厌恶。尽管将军下令要尽量扩大战果,但是我还是停止了射击。”奥康纳虽然没有参加屠杀,但在回忆录中写道:“这是彻头彻尾的大屠杀,但是没有什么可以阻止它,因为必须这样做”。
虽然遭到敌人强大火力的打击,但藏军并没有如英军预料的那样溃败,而是“低着头慢慢地从战场上走掉”。藏军撤离战场时的从容,反使得英印军队心里发虚。目睹眼前这副血淋淋的场景,麦克唐纳非但没有停止大屠杀,反而动用了火炮,对正在撤离战场的藏军继续进行远距离轰击。战场上的这副场景在潜移默化之见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马克沁机枪部队指挥官哈多中尉在家信中写道:“我希望我永远不会再射击那些走着离开的人了”。
稍适休息之后,荣赫鹏向古鲁以北大约60英里的江孜城继续挺进。
英国人本以为,古鲁一战的胜利,会使藏军意志崩溃,从此他们就可以长驱直入,直捣雪域圣城拉萨了。但是,英国人马上发现,西藏人民并没有因为古鲁之败失去斗志。相反,大批没有受过什么军事训练的农牧民和喇嘛增援到了江孜。西藏人民反抗侵略的斗志,令侵略者震撼。
更令英国人难以理解的是,尽管双方火力相差悬殊,但藏军将领并不缺乏战术素养。在这短短的几十英里距离之内,英军不断遭到藏军战术意识明确的迟滞性进攻。
4月11日,英国人终于见到了他们代表团公开宣布的目的地:江孜城。
虽然我们在前面的不止一次提到过江孜这个名字,但只有到了此时,这座城市才成为了我们的焦点。古城江孜城座落在年楚河上游一个岩石护堤上,高出地面几百英尺,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江孜是西藏南部一个强大的宗,距日喀则市90公里,是一座历史悠久、名胜集中的历史名城,以出产地毯而闻名。吐蕃王朝(公元7-9世纪)灭亡后,群雄割据,江孜一带为法王白阔赞盘据。江孜原来称之为“杰卡尔孜”,简称“杰孜”,逐渐变音为“江孜”。元朝时在江孜修建了白居寺,各方信徒云集,又位于交通要冲,工商业繁荣,遂形成西藏历史上的第三大城镇。江孜的帕拉家族是旧西藏有名的贵族世家,曾先后有五人担任过西藏地方政府的噶伦。
麦克唐纳认为,江孜城缺乏饮水供应,因而决定不进占江孜古堡,而是占领了一英里外的一座古堡,插上了英国国旗。
此时,真正着急的是英国人。荣赫鹏虽然挟古鲁之战胜利的余威,打算借此向西藏地方政府提出丧权辱国的特权要求。但在英国人表明趾高气扬的嘴脸,掩盖的却是内心的焦虑和不安。虽然江孜的生活条件比堆纳村舒适得多,但经过近一年的行军与作战,英国人的补给运输线也被他们自己拉长了。这条补给线不仅穿越世界屋脊的崇山峻岭,穿行于高山峡谷之间,而且随时面临各族人民的袭击,随时有可能被切断。
在与荣赫鹏商议之后,麦克唐纳再次率领大部队返回春丕河谷。这样一方面保障了补给线的畅通,另一方面也减轻了物资运输的压力。
从江孜撤退之前,麦克唐纳派人示威一般炸开了江孜宗的大门。
几周之后,江孜城内外谣言四起。这些谣言机关来源不同,但归纳起来无外乎就是两条:一是拉萨方面根本不打算与荣赫鹏进行谈判,二是拉萨方面已经开始忙着集结军队,准备把荣赫鹏和他的代表团用武力驱逐出境。
很快,有一支骑兵部队出现在了江孜。随后,又有情报说,在从拉萨到江孜的大路上,更大规模的部队正在从四面八方不断涌来。留在江孜协助指挥卫队的布兰德上校赞同荣赫鹏的观点:在藏军大规模增援部队对荣赫鹏使团的安全构成威胁之前,必须先发制人,将其迅速击溃。而此时,已经没有时间调麦克唐纳前来增援,布兰德带着他的士兵,强占江孜与拉萨之间道路的战略要地、海拔16000英尺的卡拉山口。
当布兰德到达卡拉山口时,发现有大约3000名藏军驻守于此。藏军在山口处筑起了一道六英尺高的石头护墙,将山口拦腰截断。在马克沁重机枪的火力掩护下,布兰德命令廓尔喀兵团和锡克兵团的士兵向藏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面对火力占绝对优势的侵略者,藏兵坚守石头地堡,战死400余人。地堡即将失陷之时,藏军战士从大约500英尺高的地方奋身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