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地緣政治和戰爭:美日两国对赤道以北德属岛屿的争夺
(2009-08-20 12:18:37)
下一个
zt:地緣政治和戰爭:美日两国对赤道以北德属岛屿的争夺
來源:http://sspantherg.spaces.live.com/blog/cns!cf05d4b4adb5c8e6!1714.entry
(上)
一、中太平洋岛屿的价值
马克思曾经指出:“对于一种地域性蚕食体制来说,陆地是足够的;对于一种世界性侵略体制来说,水域就成为不可缺少的了。”[1]自从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诞生以来,海洋一直是大国争霸的重要舞台。进入帝国主义时期以后,列强在烟波浩淼的海洋的角逐更是激烈。
广阔的太平洋上分布着大大小小上万个岛屿,从东到西在地理上分别被称为波利尼西亚岛群、密克罗尼西亚岛群和美拉尼西亚岛群。本文所论及的中太平洋上岛屿主要属于密克罗尼西亚岛群。这些岛屿本身面积不大,人口稀少,出产不多,经济价值甚小,但却是太平洋的战略要冲。不仅太平洋上的几乎所有的航线都要经过它们所在区域,而且这些岛屿还是太平洋海底电缆的汇集地和无线电台的设置地。尤为重要的是,这些岛屿往往还拥有优良的天然海港,是建立海军基地的首选。1871 年9月20日,纽约轮船公司的威廉·H·韦布在给格兰特的报告中就曾称赞萨摩亚群岛的帕果帕果港是全世界最佳港口之一[2]。而中太平洋岛屿作为控制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战略枢纽,其在列强眼中的受重视程度,最主要是由远东及太平洋地区在帝国主义世界体系中的地位而决定的。而十九世纪以来由于远东及太平洋地区作为帝国主义世界体系中重要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市场的地位不断上升,因此列强也日益重视这些岛屿,纷纷用各种手段将它们划入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些岛屿已经被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国瓜分完毕。其中,德国占领的是中太平洋地区的西萨摩亚、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等岛屿。
另外,美国的阿尔弗雷德·马汉等人所提倡的“海上实力”理论也刺激了列强对中太平洋岛屿的兴趣。马汉认为“海上实力”对于世界历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3]“控制海洋……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纯物质因素中的首要因素。”[4]而海上实力的构成是以海军为核心,以商船队为后盾,还必须以海外殖民地和海军基地为支撑点,才可以构成完整的海上实力。马汉的理论作为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对世界各国的内外政策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他作为地缘政治学的思想先驱,一直强调在海上争霸斗争中必须控制水域,而对水域的控制“主要依赖于占有那些具有决定意义的地点”。为此,他作了一个比喻说,“如果没有在国外的殖民地或是军事基地,在战争期间,美国的军舰将有如陆地上的鸟,不能远离本国海岸”。所以,他认为,“为军舰提供停泊场所,使它们能够加煤和修理,是一个旨在发展国家海上力量的政府的首要职责。”[5]马汉的话不仅被美国的扩张主义者所顶礼膜拜而且也被其它各国的军国主义者奉为金科玉律。根据他的理论,中太平洋岛屿毫无疑问就是列强控制亚太地区的基石,是掌握远东及太平洋地区霸权的所需的钥匙之一。这对分别位于太平洋东西两测的日本和美国意义更是不言自明。
二、美日两国对赤道以北德属岛屿的争夺
一战的爆发,带来了各国重新调整其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势力的契机。此时,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沙皇俄国被推翻;德国战败;奥匈帝国瓦解。无疑,只有一战的战胜国才会在战后的重新分割世界的斗争中,试图谋求世界性或区域性的霸权。具体到远东及太平洋地区,此时对原德属岛屿最有兴趣的还是美国和日本。
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暴发户。它参战较晚,损失最小,收获很大。大战期间,欧洲各交战国对军事物资的大量需求以及他们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力的减弱,给美国的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输出提供了大好时机。1914-1918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急剧增加。铁产量从2333万吨增加到了3900万吨,增长了70%;钢产量从2351万吨增加到了4446万吨,增长近90%,同时,美国对外贸易的出口总值增加了两倍,进口增加了80%。战争时期的出超累计达116亿美元。从1914年到1919年,美国资本输出达132亿美元,协约国欠它的债务约100亿美元。美国的国民财富从1912年1870亿美元增加到了 1920年的5000亿美元,几乎超过了整个欧洲。在战争结束时,美国拥有世界黄金储备的40%(约45亿美元),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新的金融中心。战时,美国的军事力量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战前,美国军队仅有30万人。到战争结束时增加到450万人。海军和空军实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就为美国谋取世界霸权打下了军事实力基础。[6]
日本在战争中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个暴发户。战争期间,日本经济急剧膨胀。1914-1919年,工业总值增加了近四倍,农业生产总值增加了近两倍。在此期间,日本的贸易增加了三倍以上,并从战前长期入超的国家一跃变成了一个大量出超的国家。结果,日本从战前欠有 17亿日圆的债务国,到1919年成为借出5亿日圆的债权国。同时,日本乘其它列强无暇东顾的时机,尽力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扩张。因此,战后日本的战略构想是力图保持大战期间所夺得的赃物,进而称霸远东及太平洋地区。[7]
--------------------------------------------------------------------------------
[1]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内幕》第六章,引自《历史研究》1979年第1期。
[2]德克斯特·布鲁恩编:《美国外交关系编年史》(Dexter Brune ,Chronological History Of U.S.A Foreign Relation),纽约1985年版,第一卷,第326页。
[3][美]马汉著 萧伟中译:《海权论》,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第217页。
[4]同上,第319页。
[5]同上,第29-36页。
[6]方连庆:《现代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7页。
[7]方连庆:《现代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9页。
[8]井上馨侯传记编撰会:《世外井上公传》,原书房 1990年版, 第367-368页转引自 米庆余主编,《日本百年外交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第95页。
[9][日]信夫清三郎 《日本外交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7页。
[10]尼希:《英日同盟史》(Nish ,Ian H.:Anglo-Japanese Alliance),伦敦1968年版, 第216-227页。
[11]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十七世纪中叶—一九四五年)》,法律出版社 1998年版,第276-277页;王绳祖主编 :《国际关系史》 第4卷,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 第56页。
[12][日]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第3册,商务印书馆 1985年版, 第167页。
[13]库尼娜:《1917-1920年间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计划的失败》,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第296页。
[14]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第282页。
[15] 查尔斯·西摩编:《豪斯上校秘密文件》 (Seymour, Charles ed.,The Intimate Papers of Colonel House Arranged as a Narrative )波士顿1928年版,第4卷第159-160页。转引至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第319页。
[16]托马斯·A·贝利:《美国人民外交史》(Bailey, Thomas A.: A Diplomatic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eople)纽约1958年版, 第613页。
[17]《国际条约集(1917-1923)》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61年版, 第556-557页。
[18]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上),第394页。
[19] 保罗·哈格:《绝境中的英国:1931-1941英帝国对日本的防御》(Haggis, Paul:Britannia At Bay : The Defence Of The British Empire Against Japan 1931-1941),牛津1981年版,第1页。
[20]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1872-1917)》,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464页。
[21][日]细谷千博、齐藤真:《华盛顿体制与日美关系》,东京大学出版会1978年版,第46页。转引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4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138页。
[22]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1917-1923)》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739页。
[23]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1917-1923)》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783页。
[24] 《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41页。
(中)
美日两国在战后对太平洋上原德属岛屿的争夺,主要是以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这两次国际会议为舞台所进行的。
1、一战爆发至巴黎和会阶段——相互争夺,日本占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列强相互矛盾积压、发展、冲突到极点后,总爆发的产物。同时也为列强提供了一个重新分割世界的机会。日本政府对这次大战一开始就是另有图谋的。在战争爆发后的不久,1914年8月8日,元老井上馨便对总理大臣大隈重信(同年4月组阁)和元老头目山县有朋提出了如下政策意见:“这次欧洲大战乱,对于日本的国运发展来讲,乃是大正新时代的天佑。日本不可不立即以举国一致之团结来享受此种天佑……不可不与(英、法、俄)三国一致团结,确立日本对东洋之利权。”[8]山县有朋和大隈重信也都表示同意井上馨的主张。1914年 8月7日深夜10点开始,日本内阁在今早稻田大学会馆院内召开重要会议,并做出了参战决议。8月9日,加藤高明外相向英国驻日大使转交了《开战理由及战争范围的备忘录》,日本政府为了“享受”所谓的“天佑”而积极地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对德国发出了《最后通牒》。 8月23日,德国没有对《最后通牒》做出答复,于是日本开始了军事行动。日本海军向德属太平洋岛屿进攻,10月3日占领马绍尔群岛;5日占领加罗林群岛,8日占领雅浦岛,12日占领特鲁克群岛……很快,日本占领了赤道以北的德属太平洋岛屿。[9]
为了获得列强在战后对日本占领这些岛屿的支持。日本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此时,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对日本有利。1902年签订的英日同盟经过1905、1911年两次续订,成为日本在远东扩张的最主要的外交支持。[10]大战期间,协约国为了集中力量对付欧洲的战争,同时又有求于日本(军事订货,航运等)。因此在远东问题上对日本采取的是默认、容忍甚至于支持的态度。因此,日本的外交努力顺利地得到了回报。在1916年签订了《日俄秘密协定》,俄国同意日本对我国山东和对太平洋赤道以北德属岛屿加以占领。1917年2月签订的《英日密约》尤为重要,在这个条约中日本答应派遣海军进入地中海协助英国作战,英国则承诺在未来和会上支持日本对我国山东的要求和占有太平洋上赤道以北的德属岛屿。英日两国还共同瓜分了太平洋赤道附近的德属岛屿(日本占有太平洋上赤道以北的德属岛屿,赤道以南岛屿由新西兰等英联邦自治领所占有)。随后签订的《日法密约》中,日本同意劝告中国参战而法国同意在未来和会上支持日本的要求。[11]至此,日本为未来和会确定日本对赤道以北德属岛屿的统治权制造了相当有利的外交形势。
在这种情况下,原敬内阁(1918年9月-1921年11月)决定了《对媾和大使的训令案》,把媾和会议的议题和对策分为三个范畴。第一、关于日本单独具有利害关系的问题,日方全权代表被授予这样一个绝对的使命:即要求由日本接管山东,并领有原德国占领的赤道以北的太平洋岛屿。第二、对于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问题……概不干预。第三、关于与协约国有共同利害关系的问题……尽量采取与各国协调的方针。[12]在和会前原敬内阁以及牧野全权代表尽管怎样主张所谓的与各国协调的“新式外交”,但日本对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野心使得它在和会上不可能与美国保持协调,日本对赤道以北的原德属岛屿的如意算盘遭到了美国的迎头反对。
日本的要求,与美国在一战后的争霸计划相矛盾,这是美国反对日本要求的根本原因。
一战后美国正试图凭借自己通过战争膨胀起来的实力称霸世界。这时,美国的称霸计划有三个组成部分:加强和巩固在拉丁美洲的地位;夺取一战后欧洲的领导权;谋取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优势。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提出了所谓“世界和平的纲领”,史称“十四点”,这实质上是美国称霸世界的纲领。威尔逊在给他的顾问豪斯上校的信中说:“国际联盟与‘航海自由’是和平纲领(十四点)的基础”[13]另外,第五点是“对所有有关殖民地做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在决定所有这样的主权问题时,有关居民的利益必须与统治权待决的政府的合理要求同等重视。”美国的意图是要插手德国失败后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重新分配。制止英、法、日等私自瓜分德国殖民地.[14]所以,如果美国同意日本领有德属岛屿,就等于说美国在事实上承认一战期间英法等国的分赃安排,而且,日本占有这些岛屿,也会对美国主张的“公海自由航行权”产生威胁。无疑日本的要求是与美国的“十四点”格格不入的。
除此之外,巴黎和会上威尔逊反对日本领有德属太平洋岛屿还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第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威尔逊极力赋予美国外交以“新面貌”,用公开外交、民族自决等口号装饰自己,它实际上是用接过列宁的口号的方法来抵制十月革命的影响。对于日本的要求,他认为,如果承认吞并领土,就难以把对列宁提倡的不赔偿、不兼并的媾和条件产生共鸣的各国人民吸引过来,将会动摇人们对统治阶级的信任。第二、担心日本把靠近夏威夷的太平洋地区变成要塞,对美国向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扩张产生潜在的巨大威胁(这是美国海军所最为顾忌的)。第三、赤道以北的原德属岛屿中的雅浦岛(加罗林群岛中的一个岛屿)离美国的海军基地关岛很近,并且有海底电缆和它相通。同时还是太平洋海底电缆的枢纽站和无线电台的重要设置地,也是美国与中国上海之间及美国与荷属东印度群岛之间的联络点。在战略上和交通电信上都十分重要。美国对它的归属尤为重视,不愿意它被一个强国所独自所有。所以,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就雅浦岛问题发表过正式宣言,申明对有关雅浦岛的决定持保留意见。这也是后来的“雅浦岛问题”的由来。
尽管美国对日本的要求表示反对,但日本代表并没有从原来立场上后退,坚持日本领有赤道以北德属岛屿的要求。日本的要求在和会上得到了英法的支持。这除了因为英法在战时与有日本密约在先外,更是由于英法与美国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利益冲突。美国的“十四点”中提出了“航海自由”,威尔逊的目的除了获得美国能同交战国自由贸易,追求更多的利润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同英国争夺海上霸权。亦即美国要建立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打破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这是英国所不能接受。[15]另外,“十四点”中的贸易自由、重新调整殖民地等要求,也与英法的利益和要求发生矛盾。所以英法试图利用日本在远东牵制美国,以有利于他们控制巴黎和会的领导权,削弱美国的主导地位。1919年4月24日发生的意大利总理奥郎笃愤而退出巴黎和会事件,为日本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4月25日,日本代表乘机威胁,如果日本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日本将退出和会,从而使威尔逊的国联梦想成为泡影。威尔逊为了使得他的“国际联盟”得以实现,在英法日共同的压力面前妥协了,“像一个母亲一样,不得不把自己年幼的儿子拿去喂狼,以拯救自己的长子。”这个“长子”就是国际联盟.[16]最终,美国同意以交由国联委任统治的形式,事实上承认日本对这些岛屿的领有。1920年12月17日国联行政院做出的《关于太平洋中赤道以北旧德国殖民地委任统治书》是一个承认日本领有的法律形式。虽然其中第四条规定:“在领土内不得建立任何形式的陆海军基地和要塞”。[17]但日本不久就把这些群岛变成要塞,建成后来太平洋战争中的重要战略据点。
巴黎和会实现了日本预定的外交目标,巩固了日本在东亚和西太平洋上的优势,威尔逊除了得到一个所谓的“国联创始人”的虚名之外一无所获。就其原因,首先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为战后能保持其在战争时期所获得的利益而进行了广泛并有成效的外交努力。其最大的成果就是和英国、法国等达成了众多的密约,使得日本在和会召开之前就已经拥有了外交上的主动权。其次,在战争期间,德国、土耳其的大部分殖民地和领土实际上都已经被英国、法国、日本等国所占领。这些国家形成了在殖民地问题上的既得利益同盟,它们只希望和会确认它们夺得的领地“合法化”。因此,美国不可能期待英法在原德属岛屿问题上的支持。相反,日本可以争取到和会中多数重要国家的同情和支持,在这个问题上,美国难以形成对日本的多数优势。再次,美国和日本对参加和会的主要外交目标是不同的。美国的主要外交目标是国际联盟和“航海自由”,中太平洋上岛屿是相对次要的目标。而夺取赤道以北原德属岛屿是日本在和会上首要达到的外交目标之一。两相比较,由于双方的主要目的不同,因此双方外交投入和利益取舍也不同,这就使得美国最终在原德属岛屿问题上迁就日本。使日本获得了外交上的胜利。
2、华盛顿会议阶段——相互妥协,美国占优
巴黎和会结束了协约国对同盟国的战争状态,解决了欧洲地区急待解决的问题,但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一战期间被日本所破坏的均势并没有被恢复。当列强的注意力从欧洲转移开后,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争夺又日益激烈起来了。《凡尔赛条约》没有实现美国的主要外交企图,在美国国内遭到了以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洛奇为首一批人的批评和反对。在他们的活动与影响下,1920年3月19日,美国参议院以7票之差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美国虽然拒绝了《凡尔赛条约》,但并没有退出争霸舞台。当时美国力争在国联之外,灵活自如地参与世界事务,最大限度地扩展美国的海外利益。
大战的结束并没有使美日等国减弱扩军备战的势头,反之,大战结束了,军费却增加了。两国都认定对方是在进行针对自己的战争准备,从而展开了一轮新的造舰竞赛。1921年,美国海军军费从1914年的 13600万美元猛增到了43300万美元。而日本也从1920年开始实施新的造舰计划——“八·八舰队”计划(计划建成长门、陆奥等战列舰8艘,赤城、天城等重巡洋舰8艘以及相应的辅助舰只)。日本海军军费从1917年的8500万美元增加到了1921年的24500万美元,预计到1928年,它将新建 16艘主力舰。[18]
美日双方的军备竞赛和敌对气氛并没有导致直接的冲突,战后的财政困难、双方经济上的依赖(一战期间,日本对美国的出口几乎增加了3倍,美国对日出口也上升了50%以上)、国内人民的反战情绪和双方国力的悬殊(1921年美国人均年收入为350美元,日本为25美元)都使得双方希望借助外交手段来达成相互妥协。
一战后,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国际格局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最主要的体现在英国对日本的态度变化上。当时,英国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面临两大劲敌,日本和美国。从全球观点来看,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美国,是大英帝国世界霸权的主要敌人,但是由于英国经济实力的衰退,它已经无力在全球同美国进行竞争。为了保住它在世界的根本利益,英国必须同美国合作才能解决欠美战债、海军军备竞赛、削弱法国的大陆霸权和维护自治领安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如果美英矛盾继续紧张乃至恶化,英国就有彻底失去世界霸权的危险。与此同时,英日矛盾也突出了起来,日本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个爆发户,经济发展与对外扩张的势头惊人,它日益膨胀的军事实力和扩张野心,构成了对大英帝国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势力范围的真正威胁。因此,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的时候,英国就认为“对大英帝国东部的潜在威胁来自日本”。[19]所以,英国在一战后不久,不得不放弃了扶日抑美的远东政策,逐步摆脱英日同盟的义务。调整与美日的关系。这尤其体现在英国对英日同盟的态度上。
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经过1905、1911年两次续订到 1921年7月期满。盟约规定。如果缔约国中的某一方不宣布终止盟约,它将一直有效。此外,若期满时有一方出于战争状态,同盟关系将自动继续保持。[20]英日同盟自1902年以来就一直是日本外交政策的基石,对日本的对外扩张起了重要的作用。一战后,日本谋求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霸权,仍想借助英国的力量。如果英日同盟被取消,日本在国际上有陷入孤立地位的危险。所以日本希望继续维持条约,但美国一直警惕地注视着英日同盟。它担心在某种情况下,这个同盟将成为制约美国的工具,因此坚决反对同盟的继续存在。而在1921年6月伦敦的帝国会议上,英国各个自治领对这一问题意见不一。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曾有过续约的表示,还对美国进行过外交试探,知道美国坚决反对的态度后,英国企图用英日、美三国同盟来代替英日同盟;失败后,又试图用三国协商来代替三国同盟。英国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争取对英国最有利的战略形势,同时与日美保持良好关系,可以使英国处在美日调停人的地位;二是作为搞政治交易的手段,为英国谋取最大的利益。英美两国经过秘密协商,对英日同盟达成了一致意见:英国同意不再续约,劳合·乔治还向美国大使交了底。在华盛顿会议开始前,英美两国对英日同盟问题实际上已经达成了谅解。[21]
华盛顿会议于1921年11月12日在美国召开。本文只涉及这次会议与德属岛屿有关的部分。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借口没有批准《凡尔赛条约》,并非国联成员国而拒绝承认1919年5月7日国联最高委员会将赤道以北德属岛屿交给日本委任统治的决议。此时,英国的态度已经倾向于美国一方,共同向日本施加压力。但是,日本已经事实上占有了这些岛屿,坚决不肯让步。考虑到英日同盟更是美国扩张的心腹之患,为了说服日本放弃续订英日同盟的要求,同时也为了使日本同意它在在限制海军军备谈判中处于劣势的海军比例。最终美日两国就德属岛屿问题达成了妥协。通过1921 年12月13日的《四国条约》及其附件的形式确定了日本对赤道以北原德属岛屿的领有权。日本以同意葬送英日同盟为代价,获得了美国对其领有赤道以北原德属岛屿和在太平洋既有地位的承认。并在随后签订的《五国海军条约》中得到英美不加固珍珠港以西,新加坡以东地区防御工事的承诺。在同日发表的《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条约的声明》中,美国重申了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承认态度,但十分灵活。“本条约的缔结不能认为美利坚合众国方面同意委任统治条款并且不妨碍美利坚合众国和有关委任国之间缔结有关委任统治岛屿的协定。”[22]这就为解决“雅浦岛问题”创造了条件。
从巴黎和会以来“雅浦岛问题”一直是美日两国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双方对此进行过激烈的外交争论。华盛顿会议召开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已经降低了,双方同意在会外解决。在会外交涉过程中,由于美国召开华盛顿会议的基本目的已经达到,而且日本在保持对雅浦岛委任统治的前提下,对美国在该岛的权益予以充分的肯定,最终,双方在1922年2 月11日签订了《美国和日本关于赤道以北太平洋雅浦岛和其他岛屿委任统治条约及有关换文》。第一条为美国“同意日本根据上述委任统治条款(指国联的委任统治书中的内容)对前属德国在赤道以北太平洋岛屿有管理权。”[23](在其他条文中)日本则给予美国在雅浦岛上相当大的权益和特权。至此,从一战以来的日美两国关于赤道以北原德属岛屿的斗争告一段落。
这个条约和换文,不仅在于日美两国解决了“雅浦岛问题”的争议,更重要的是美国用条约的形式对《凡尔赛条约》的委任统治制度作了事实上的承认,这对当时和以后的国际关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毫无疑问,美国是华盛顿会议上最大的赢家。虽然日本保持了对赤道以北原德属岛屿的占有等一些利益,但这些利益和英日同盟的废除以及其他方面的损失(如签定了九国公约)相比,只不过是一种安慰。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情况就发生了这么重大的改变,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日本和美国实力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是迫使日本不得不放弃一些既得利益的根本原因。其次,远东及太平洋地区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英国对日本态度的改变,进一步弱化了日本的立场,使日本失去了一个强大的外交支持。再次,战争的结束和世界局势的暂时安定,使得美国的注意力不再只集中在欧洲一个地区。美国对世界各地的兴趣,尤其是美国对远东及太平洋地区重视的提高,使日本不再拥有一战期间的独霸局面。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造就了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外交胜利。
--------------------------------------------------------------------------------
[8]井上馨侯传记编撰会:《世外井上公传》,原书房 1990年版, 第367-368页转引自 米庆余主编,《日本百年外交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第95页。
[9][日]信夫清三郎 《日本外交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7页。
[10]尼希:《英日同盟史》(Nish ,Ian H.:Anglo-Japanese Alliance),伦敦1968年版, 第216-227页。
[11]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十七世纪中叶—一九四五年)》,法律出版社 1998年版,第276-277页;王绳祖主编 :《国际关系史》 第4卷,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 第56页。
[12][日]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第3册,商务印书馆 1985年版, 第167页。
[13]库尼娜:《1917-1920年间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计划的失败》,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第296页。
[14]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第282页。
[15] 查尔斯·西摩编:《豪斯上校秘密文件》 (Seymour, Charles ed.,The Intimate Papers of Colonel House Arranged as a Narrative )波士顿1928年版,第4卷第159-160页。转引至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第319页。
[16]托马斯·A·贝利:《美国人民外交史》(Bailey, Thomas A.: A Diplomatic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eople)纽约1958年版, 第613页。
[17]《国际条约集(1917-1923)》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61年版, 第556-557页。
[18]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上),第394页。
[19] 保罗·哈格:《绝境中的英国:1931-1941英帝国对日本的防御》(Haggis, Paul:Britannia At Bay : The Defence Of The British Empire Against Japan 1931-1941),牛津1981年版,第1页。
[20]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1872-1917)》,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464页。
[21][日]细谷千博、齐藤真:《华盛顿体制与日美关系》,东京大学出版会1978年版,第46页。转引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4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138页。
[22]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1917-1923)》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739页。
[23]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1917-1923)》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783页。
[24] 《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41页。
三、美日两国争夺的影响
美日两国对中太平洋上岛屿的争夺,反映了一战以后双方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利益的冲突和斗争。在华盛顿会议以后,双方达成了妥协,虽然这种妥协只不过是在美国势力占有优势的情况下的各方矛盾的暂时调整。但无疑,这对以后数十年远东地区国际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作为老牌殖民主义国家的英国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作用开始下降。对于英国而言,由于一战的损失和本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使得它无心也无力于进一步扩张其殖民帝国。一战后,英国的全球方针开始从全球范围内的殖民扩张向以维护已有的殖民地和殖民利益转变。面对远东地区美日两国日益强大的实力,在无力与之竞争的情况下,和美日两国达成妥协以保全英国的既得利益成为英国外交的一种选择。这也就意味着英国将不再充当远东争霸的主角,远东舞台改由美国和日本占据。
其次,对中太平洋上岛屿的争夺,对于美日两国关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系列的斗争使美国人认识到日本将是其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扩张的重要对手,在军事、外交等方面开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抑制日本的扩张,如制订了“橙色作战计划”、打破英日联盟、开始和英国在远东问题上采取协调措施等。这些措施对抑制日本的野心和扩张行为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美国采取的这些措施并非完美无缺的,例如虽然美国军方提出了庞大的扩军造舰计划,但要完成这个计划,美国在军舰建造和基地建设方面还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虽然英美两国在华盛顿会议上曾共同对日本施加压力,但英美两国在全球范围内,在海上霸权和经济竞争(争夺原料市场、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等)方面依然存在着尖锐的斗争。同时,由于美国和日本在经济上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双方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有着共同的野心,这就意味着美国和日本之间矛盾与依赖并存。这种平衡虽然脆弱,但无疑将是此后若干年内双方关系的主旋律,直到这种均势被某一方所彻底打破为止。
再次,对于日本来说,这次和美国的争夺所取得的成果好坏参半。一方面,通过签订《四国公约》,日本获得了作为亚洲唯一的一个帝国主义国家与其他帝国主义列强平起平坐的地位,同时从法律上获得了其他列强(特别是美国)对其占有赤道以北中太平洋上岛屿的承认。从而在强化了它在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区的优势地位。同时,从军事角度来看,赤道以北德属中太平洋岛屿的获得和《五国海军条约》中禁止英美两国在距离日本本土5000英里的范围内新建或扩建海军基地,使日本本土的防御线马上扩大到了中太平洋岛屿一线,使英美两国基本上失去了用舰队进攻日本本土的可能性。而且由于日本海军只需要在太平洋作战,因此,日本海军在西太平洋地区获得了巨大的优势。毫无疑问这是日本外交的一大胜利。另一方面,由于英美两国的共同压力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不断反抗。日本不得不退出了一部分已经入口的“肥肉”(如日本一战期间在华攫取的部分殖民利益等),这种情况,尤其是英美两国对日本采取的合作行动,使日本开始处于被孤立状况,这也使得日本认识到自己的侵略野心最终是无法与英美的利益相调和的。这种认识和日本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岛国意识(国土狭小、资源缺乏、人口拥挤、灾难频繁等)、军国主义等相结合,使很多日本人尤其是日本军国主义者产生了日本处于包围之中(即所谓的“ABCD”包围圈),只有和英美等一战才能求得日本的生存与发展的思想。不难理解,这种思想后来成为日本法西斯主义思想的滥觞之一。这种思想对日本军人的影响尤为普遍,无论是日本陆军中后来形成的“皇道派”和 “统治派”,或是日本海军中的“舰队派”和“条约派”,他们的区别并非是是否要继续进行侵略,而是该何时发动战争、如何进行战争,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很显然,这种思想对日本走上最终成为世界大战策源地的道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日本在实现对中太平洋上原德属岛屿的争夺后,不仅没有以之为满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反而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走上了一条不断扩大侵略扩张的不归路。
最后,美日两国对中太平洋上岛屿的争夺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真面目,对亚洲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他们消除了对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幻想。认识到各个帝国主义国家虽然在殖民剥削的手法、形式和程度上有所不同,但掠夺剥削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根本目的。在这个问题上,帝国主义列强都是一丘之貉。这个事实教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促进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也对一战后远东及太平洋地区国际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如列宁在谈到日美矛盾的发展及其发展的后果时曾预言的一样,“远东的全部外交史和经济史使人毫不怀疑地相信,在资本主义基础上,要防止美日之间日益尖锐的冲突是不可能的” [24]而美日两国关于赤道以北原德属岛屿的斗争,正是双方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争夺的一面镜子。通过它,有利于我们对近代霸权主义国家在远东的罪恶行为做出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这也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
[24] 《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41页。
参考文献
一、参考书目
1、[苏] 耶·玛·茹科夫:《远东国际关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版。
2、[苏] 呐罗奇尼茨基 等著:《远东国际关系史》,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3、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日] 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5、苏联科学院主编:《世界通史(第八卷)》,三联书店1986年版。
6、[美] J·布鲁姆 等著:《美国的历程(下册,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7、[美] 阿瑟·林克 等著:《1900以来的美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8、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1872-1916)》,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
9、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1917-1923)》,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
10、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十卷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11、[美]拉塞尔·F·韦格利:《美国军事战略与政策史》,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12、方连庆主编:《现代国际关系史》,北大出版社1990年版。
13、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十七世纪中叶—一九四五年)》,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4、[日]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5、[日]井上清:《日本近代史》,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16、米庆余主编:《日本百年外交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米庆余:《日本近代外交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8、[美]迈克尔·格林 等主编,华宏勋等译:《美日联盟,过去、现在与将来》,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19、[美]B·B·马士 等著:《远东国际关系史》,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20、Atthur,S.Link & William, M.Leary, The Diplomacy Of World Power: The United States 1889-1920, New York, 1973
21、Glenn,P.Hatedt,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Past, Now, Future, New Jersey, 1991
22、Esthus,Raymood A., Theodore Roosevelt And Japan, Seattle, 1966
23、Nish ,Ian H., Anglo-Japanese Alliance, London,1968
24、Schulzinger,Robert D., American Diplomac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New York,1984
25、Williams, William Appleman,The Tragedy Of American Diplomacy, New York 1959
26、Brune,Dexter, Chronological History Of U.S.A Foreign Relation,New York,1985
二、参考论文:
1、王敦书:《美国对日政策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历史研究》1979年第12期。
2、陶文钊:《20世纪初美日在东亚的竞争》,《历史研究》1992年第2期。
3、邓蜀生:《太平洋战争前的美日关系》,《世界现代史论文集》,1982年。
4、李树藩:《日美矛盾的发展与南进政策的实施》,《外国问题研究》198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