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ZT:美国人 TN杜普伊的武器和战争的演变:第三部分:技术变革的时代 24,25

(2009-06-05 07:44:24) 下一个
24.从建立新军种到闪击战(公元1919-1945年)

T·N·杜普伊 [美国]
[出自《武器和战争的演变》]
协约国一方的估量和军事行动
德国人的估计和军事行动
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敌手
采用闪击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新武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20年间,各国军队都乘机将战争中出现的武器方面的进步加以吸收,尤其注重坦克和军用飞机。吸收的方式就是以1918年德国人的战术革新为基础的那种原则,我们称之为20世纪战斗队。这原则就是火力队和实施机动的突击群相结合,每个战斗群相互之间和总的作战计划之间互有关联。1939年的装甲师、空中突击队、英美登陆队都是火力队和实施机动的突击群相结合的例子。这是充分发挥空运、战斗航空兵、装甲车辆、登陆艇、海军火炮等各种军事装备和军事手段作用的一种方式。联合勤务特混部队的组成就是企图将海、陆、空部队的进攻能力和支援能力相结合,以执行单一的任务。

协约国一方的估量和军事行动
  两次大战之间,西方各国关于装甲兵的军事指导思想存在着矛盾心理。象英国著名的J·F·C富勒少将及其信徒巴兹尔·利德尔·哈特和法国的J·B·埃斯蒂安纳少将等热情支持者都明确预言装甲兵将有巨大作用,虽然他们的理论有些言过其实(富勒承认这一点,但并未将这一点报告关键的领导人)。上述三位军人作风细致,但脾气急躁,在坦克方面所提主张,往往过于轻率而容易引起争议。这种种情况可能影响了他们的上级,从而低估了装甲兵的潜在能力。还有一点很重要,军事领导人往往并不愿意将尚在试验中的东西,贸然取代成熟的武器及其理论,这是可以理解的。协约国在革新方面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冷漠情绪,这点不可否认。例如在法国,当国防部长保罗·雷诺想在1935年组建装甲兵部队时,遭到了军、政界人物的反对而未能实现。他们认为在现代战争中,胜利的关键是防御而不是进攻。
  作这样一般的回顾就像一般的概括,往往把问题简单化了。其实反对装甲兵的观点含有多种因素,有些是基本因素,有些是从一国国情和政治衍生而来的。法国依重防御工事,认为防御火力效果可靠。英国相信,依靠其海空军力量能够避免卷入未来的欧洲大战,保证其岛国安全。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惨重,人们厌战情绪遍及四方,形成了强烈的和平主义潮流。尤其在英国和美国,许多人直截了当地主张国际间交往应排除与战争的任何关系。在美国,和平主义与孤立主义情绪有关。孤立主义的基础是该国与世界各大国隔着广阔的大洋,具有安全感,让别人打他们自己的仗去,美国自己资源丰富,再也不必介入战争。
  西方国家并不是要放弃坦克,只是把坦克仅仅看作是突破的工具,起到辅助步兵的作用。这个观点不仅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所证实,而且还留下数以千计的剩余坦克可资证明。当时坦克速度慢(每小时4-8英里),限制了行程(12-25英里),机械性能不可靠,装甲防护力弱,武器不足,这样就把装甲兵的发展局限于与步兵同步,并接受了步兵的战术思想。这种状况延续到所有老坦克都磨损报废才停止。
  坦克在设计和性能上的改进,成果丰硕。30年代制造的新式坦克就是这些成果的体现,其中坦克悬挂装置、装甲、发电和传动装置以及车辆自身之间的通讯联络最为重要。此外还有液压气动装置,可增大火炮威力而不增加后坐力。陀螺稳定仪,在理论上讲可使坦克在行进中进行稳定射击。斯温顿所预见的装甲车辆无线电通讯系统也是成果之一。虽然上述成果在理论上还未达到预想的要求,30年代的坦克也远非富勒所想像的那样理想,但与1918年笨拙的装甲车相比较,是一种很大的改进。就像1906年的无畏号战舰是1862年班长号的改进型一样,进步很大。坦克改进后,车速、行程增大,在通行性能,机件的坚牢度,单车和集体的机动性等方面都日益提高。
  但是,从理论上人们仍然把坦克归结为步兵支援武器,把坦克武器限制在与杀伤人员的自动武器和小口径炮的同样水平上。虽然研究装甲兵理论的人赞成坦克发展不可避免的结果将引起坦克对坦克的作战,但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陆军中具有反坦克能力的坦克却很少。从法国加厚坦克装甲,英国提高坦克机动能力的情况看,各国已经从一般意义上模糊地预见到坦克战的可能性。对此,美国决策人员却并无多少印象,美国步兵、骑兵之间内部争吵不休,法律限制坦克只能作为步兵武器使用。
  英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保留了坦克部队,但实力大为减少。他们沿着两个独特的方向发展坦克:一是发展归属坦克部队并在其中作战的“巡洋坦克”,二是发展在步兵控制之下直接作战的“配属坦克”。美国在1928、1930年的演习中试验了机械化诸兵种合成部队,1932年在肯塔基州诺克斯堡组建了第七骑兵旅 (机械化部队)。为完成组建任务,美国陆军把机械化部队的坦克称作“轻型装甲车”,这权宜之计虽然荒谬,但也必要,因为这样可以巧妙应付把坦克作为步兵武器使用的法律限制。法国保留坦克营的唯一目的是支援步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才开始组建装甲师。组建之后,也很难抵制要把坦克分往各步兵部队的要求。

德国人的估计和军事行动
  在德国,需要坦克的理由很多,上层也有发展坦克的眼力和胆识,但情况与其他各国完全不同。凡尔赛和约限制德国军队不超过10万人,特别禁止德国拥有装甲车和战斗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大半由于工业条件限制,德国很少使用坦克。战后,在汉斯·冯·泽克特将军领导下,偷偷地加强了军事训练,重点放在装甲兵及其理论的训练和学习。德国起先注重机械化以代替被凡尔赛和约所严加限制的兵力。德国总参谋部认真研究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教训,结合装甲车辆在野战训练试验应用中的经验,终于找到了一种方法来满足替代人力不足的需求,这在军事上震撼了全世界。
  德国隐蔽试验计划需在协约国控制委员会监督之下进行,这个委员会负责执行凡尔赛和约的限制条款。德国人竟然和俄国进行秘密合作,以欺骗控制委员会。德国陆军部队以其建制的摩托化步兵和工兵发展为装甲师。自行火炮的发展较慢,近程步兵突击炮的发展较快。训练开始用的是卡车车身制作的假坦克,以代替凡尔赛条约禁止的真坦克。德国人在突然袭击和装甲部队快速作战理论方面的发展比协约国原来想象的都要先进。
  德国装甲兵得到发展,并不是因为大家已经认可,也不是出于军事统治集团的支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装甲兵的热情支持者也遇到了许多类似的阻力,如隋性、狭隘观念以及职业军人团体的公开反对等。但在德国具有其他西方国家所没有的某些有力因素,起到了推动作用。
  德国并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继承过有关坦克的特殊理论,也没有如协约国那样拥有过剩的旧坦克那种累赘。德国以其参谋总部研究分析军事问题的传统习惯,比较易于接受改良的新坦克及其使用的战术理论。当德国能够购买或制造坦克时,他要求坦克设计先进,操作运用的理论也要先进。当德国坦克出现时,无线电报话已经发展,司令部门已经能够借以对装甲部队进行控制和指挥。
  和协约国相比,虽然德国在战术理论和编制方面具有远见,但仍然把装甲兵仅仅看作是突破的工具。协约国倾向于把这个工具作为步兵的助手,德国却认为,要圆满贯彻坦克使用原则,必须把装甲兵集中,组成装甲兵师、装甲兵军,并与摩托化步兵师一起作战。摩托化步兵师是为扩大快速行进坦克的战果而专门组建的。由于缺乏建制的自行火炮,德国空军考虑用俯冲轰炸机能否提供与机动火炮相等的火力以支援快速行进坦克。
   1935年德国空军亮相,开始试飞容克Ju-87俯冲轰炸机样机,试飞成功,驳回了许多德国军官的反对意见。1937年出现了首批实战的容克Ju-87,这些飞机列入编队,在有关空军大队长指挥下,以代替机动火炮。后来,这些飞机安装了叫啸装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富勒所强调的鼓励或瓦解士气的作用。飞机与坦克协同并不始于德国,斯温顿在他的1916年装甲兵概则草稿中就已提到过飞机的使用问题。1918年8月英国进攻亚眠时,就把双座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思型飞机一个中队配属坦克部队,进行紧密火力支援,使用一个中队的索普威思骆驼型飞机,试验能否起到反坦克火炮的作用。富勒在《野战条令(三)》讲义 (1932年)中写道:“坦克和飞机是互为补充的,从长远看,只有其一,而无其二,则不可能安全地进行作战……在未来战争中,坦克和飞机的协同将远比坦克和步兵的协同重要。”然而在作战需要,又要进行野战试验的双重压力下,真正发展了“坦克-飞机协同作战”的是德国人。
   30年代早期,德国陆军秘密发布命令制造装有37毫米口径火炮的轻型坦克和装有75毫米口径的中型坦克,并要求以低碳钢制造,而不用装甲钢板。在总部参谋官海因茨·古德里安中校的鼓励之下,于1931年,一支坦克部队逐渐组建完成。1932年德国又把从英国购买的卡登-劳埃德履带高射炮架为底盘制造了一些训练坦克。这就是1939-1940年间实际参加作战的一型坦克。
  希特勒当总理后,他不仅赞成和支持年轻的装甲部队的宗旨,而且在1934年下令,公开制造装甲完善的、设计方面符合新战术要求的坦克。这次任务十分紧迫,终于在1935年10月15日德国首批建立了三个坦克师。坦克师的编制如下:
  一个坦克旅,包括二个坦克团,每团二个营,每营四个连,每连十五辆坦克,全师共有240辆坦克。
  一个摩托化步兵旅,包括一个步兵团和一个摩托车营,步兵总数约3000名。
  一个反坦克营,包括三个连,起先装备了37毫米炮。
  一个装甲侦察营,每营有二个装甲车连,一个摩托车连,一个混合连。装甲车总数约有50辆。
  一个炮兵团,每团二个营(每营六个炮兵连),装备有牵引轻型榴炮,每师72门。
  一个摩托化通信营。
  一个摩托化轻装工兵连。
  在西班牙内战(1936-1939年)中,对于装甲兵及其学术理论的考验,一般较为失望,得失并无定论。德国人却把装甲兵的失败归因于缺乏经验,坦克乘员不全,指挥失当和友邻部队的缺点等等,这是正确的。他们对于空中侦察的结果和利用俯冲轰炸机对付炮兵表示满意。总的来说,德国人相信他们的编制和学术理论的正确性已为西班牙内战的经验所证实。

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敌手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除有将近一百个步兵师之外,还集中了六个装甲师和四个摩托化步兵师,意在扩张战果。在骑兵的坚决要求之下,还组建了三个轻型师遂行传统的侦察和搜索警戒任务。波兰战役中,装甲师被用作突破的工具。从战役的性质来看,装甲部队扩张战果的潜力并未充分发挥。
   1939年波兰战役之后,装甲师有了加强,计增编了一个高炮营,一个航空侦察中队,一个供给营,原有工兵连扩编为营。发现轻型师战斗力不强,机动力不足,不宜继续存在,所以三个轻型师在波兰战役之后,全部改编为装甲师,第二年冬天又新组建一个装甲师,所以在1940年入侵法国时,德国已有十个装甲师。
  这十个装甲师装备2574辆坦克,其中135辆用作指挥车。2349辆作战坦克有四种是德国型号,两种是捷克型号。其中装备20毫米火炮的德国马克II型数量最大(40%)。
   1939-1940年秋天之际,当时指挥19军的古德里安将军强烈要求使用装甲部队开辟突破口并扩张战果。虽然他的意见与总参谋部计划局长埃里希·冯·曼斯坦因完全相同,但对于他们的建议,陆军高级司令部感到怀疑。在1940年2月7日和14日的两次重要的图上演习中,古德里安应用他的部队扩大战果,获得明显效果,他和曼斯坦因战胜了昔日的怀疑论者参谋总长弗朗兹·哈尔德将军。曼斯坦因在阿登地区的闪击突破计划和古德里安的突破的观点都被采纳了。1940 年5月古德里安实施进攻时,势如破竹,15天内就打到了英吉利海峡。
  德国在准备坦克战中,将物质因素和原则理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自拿破仑全盛时代以来,还未见到这样完美的结合。法国和英国在30年代后期才迟迟开始组建装甲部队。法国认为装甲兵仅仅是支援步兵的,这一观念根深蒂固,所以直到1938年9月法国才成立了第一个装甲师。这个师包括四个重型坦克营和二个配有初级支援分队的摩托步兵营。每二个坦克营又组成一个团。1940年1月组建了第二个装甲师,同年5月又组建了第三、第四个师。此时每个团又重新改编,编有一个重型坦克营,配备34辆坦克,一个轻型坦克营,配备45辆坦克。全师共有坦克158辆。摩托化步兵分遣队减少到一个营。炮兵减为二个群,每炮兵群配属12 门牵引炮。1940年5月投入战斗时,这些师装备不全,训练不足。而且,大部分装甲兵部队只进行逐次突击,收益甚微。英国是激进而精明的坦克战倡导者的故乡,但在发展坦克师方面竟然比法国还落后。尽管英国已对各种类型的机械化部队进行了相当规模的试验,直到1938年才组织了装甲试验师,作为机械化骑兵师使用。英国在1939年4月才开始组建现代意义上的装甲师,这种师包括轻重型坦克旅各一,每旅三个坦克营,全师共有坦克321辆,一个摩托化步营,一个“ 支援大队”。这个支援大队由一个摩托化炮兵团和一个工兵连组成,炮兵团拥有16门炮。战争爆发时,这个师装备不充分,所以当德国人首战获胜以后,才调到法国,且未接战。

采用闪击战
  德国关于装甲兵编制和战术的观念,对于积极大胆使用装甲兵及其与支援飞机密切协同的观念,大家从1939年的闪击战就已看清楚了。这一点集中体现在 1940年欧洲西部的战役,这是战争史上一次势如破竹的胜利。冯·龙得施泰特的A集团军的装甲兵先头部队尽力通过阿登地区,15天内到达了海峡地区,然后北向比利时,与冯·伯克的B集团军会师,把盟国部队困在两个集团军和海峡之间。在皇家空军和皇家海军的全力支援下,大部分英国远征军进行了“奇迹般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英军的重装备被悉数抛弃。6月5日英军从敦刻尔克完全撤退之后,重新集结的德国陆军南下越过索姆地区,迫使法国在三星期内投降。就这样,闪击战的型式形成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新武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严峻考验中,技术上出现了惊人的发明和改进。例如无线电引信、“锥形装药”、火箭筒(反坦克火箭的原型)、无后坐力炮、火箭(消失了一个世纪,又回来了)以及伴随出现的炮火瞄准和控制方面的改良。机动军用器材、快速坦克、自行反坦克火炮和其他越野车辆的广泛改进,结合在一起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强了机动作战的能力。
  从古斯塔夫·阿道夫时代以来,美国陆军在加强炮兵火力方面的发展,意义最为重大。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在俄克拉何马州西尔堡的野战炮兵学校发展了集火射击技术。单一的射击指挥所能够在宽阔的阵地上迅速而准确地指挥许多炮兵连,或许多炮兵营的火力进行转移,因而炮兵火力效果增强了许多倍。火力集体转移的能力和对单一目标的多炮同时弹着集火射击技术,形成了瓦解士气的强大摧毁力。美国在战场上的火力优势确非其他国家可比,不过苏联同样重视火力,他们以数量充质量,即以炮的数量代替技术改进的不足。
  德国人偶尔发现其高初速88毫米高射炮用以反坦克非常有效。事实上,那是当时世界上最优良的炮,在平地或起伏地形上亦可用于常规的火炮支援,在那种地形上,低伸的弹道不构成障碍。埃尔温·隆美尔将军在北非沙漠中使用88毫米火炮的效果最好,他积极调遣88毫米炮与装甲兵一同前进,形成威胁性极大的火力基地,基地周围的坦克迅速向前机动,使英军惊恐万状。
   1941年美国、英国同意在两国分工生产当时还在设计之中的新武器。美国负责发展英国首先设计的无线电引信。英国科学家曾致力于设计测试大气电场变化的设施,但美国科学家断定这种静电设施不如雷达引信有前途,所以在最后发展中,用的是雷达引信。这种引信是装置于普通炮弹顶端的小型雷达。当小型雷达感知附近导电体时,炮弹即行爆炸,临近固体目标时,如树林、地面或飞机时,就触发引信,一般在离目标20英尺到50英尺时在空中爆炸,形成数百片具有杀伤力的散射弹片。
  无线电引信第一次用于布尔基战的地面战斗中,不久之后就在英国用以抗击V-1火箭,效果很好,在太平洋战场上曾用于高射炮弹。使用这种引信,不再需要调整空中爆炸的高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曾研究过炮弹空中爆炸问题,遇到很多困难),瞄准飞机,也不必如定点射击时那样精确。但是据《布尔基战斗》作者休·M·科尔说,那种作用“被严重夸大了。”
  战前,英国、美国和日本各自独立地设计武器、装备,研究技术以改进突击登陆战。三国都发展了浅水艇和斜板卸载登陆艇,使登陆部队能够靠近滩头,卸载迅速。在战争期间,英、美制造了如坦克登陆艇、步兵登陆艇等远洋舰船,把突击部队运送过海洋,把作好战斗准备的部队运往敌方滩头。
   19世纪在陆战和海战中都用过火箭,但是从效果看,壮观有余,杀伤力则不足,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火箭型导弹才真正成为有效的军用武器。从1945年以来这类武器都有迅速改进(见第27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美国罗伯特·H·戈达德博士在实验室进行试验和计算表明,燃烧液体化学混合剂所获推力和末速要大于以前使用的固体推进剂。戈达德博士发明的火箭是具有简单高压推进系统的自由飞翔器,他除了在美国提供了描述其试验和成果的技术文献之外,在与其他国家的科学家通信时,也对此进行了广泛讨论。
  这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欧洲尤其在德国是得到了承认的。德国火箭学会成立于1927年。在奥地利、英国和俄国也进行了液体推进火箭的实验。希特勒很重视火箭式导弹的潜力,他建立了工程师、科学家专门小组来加以研究发展。他为此花了无数金钱,并深信如用以攻击英国,会摧垮英国人的战斗意志,因为这种火箭会导致严重破坏和巨大伤亡。
   1944年诺曼底登陆战后,德国亚音速脉动喷气式V-1火箭第一次发射,它精度很差,易被侦察发现,也易于被飞机或高炮所击落。更大型的超音速V-2火箭是战争中首次使用的弹道导弹,其弹道计算的基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巴黎炮”是一样的。火箭发动机燃烧酒精或液氧所产生的巨大能量,使V-2火箭能运载半吨重的高爆炸药弹头,射程达200英里以上。1944年初,虽然希特勒已拥有数千枚V-1弹道火箭,但直到六月他才下令使用。从九月初到1945年初,对英国和海峡港口发射了大量V-2火箭弹,造成了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希特勒把这种火箭看作复仇武器,用以摧毁非军事目标,作为向盟国对德国实施战略轰炸的报复。
  德国V-2火箭大约燃烧二吨液氧和酒精,产生20000磅推力,持续62秒或一分钟多一点时间,起飞重量约8吨。在燃料燃烧时所产生的能量可将火箭推到约80英里的高度。在“燃料燃尽”时,火箭的初速可达每小时3000英里,或四倍音速。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及以后陆上、海上使用的战术火箭,当然比V-1和V-2火箭小得多,并且用的几乎全是固体推进剂。第一枚“火箭筒”和防卫伦敦的防空火箭,是用无烟火药作为推进剂的,改良的速燃硝化纤维推进剂,具有足够推力以发射无后坐力炮炮弹。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比赛机动力、人力和后勤支援能力的战争。这次战争中作为机动出发点的工事——不论是永久的或是临时的,再次证明还是有价值的。至于包围战,除了心理作用之外,并无明显效果。空军作为战斗力量与陆军、海军已处于同等重要地位。


25.空军(公元1935年迄今)
T·N·杜普伊 [美国]
[出自《武器和战争的演变》]
空战起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空战
空军的热心倡导者
技术和飞机的发展
德国空军和闪击战
英国和美国空中支援的基本原则
防御空袭
航空武器与地面目标
空军和后勤
空降作战

空战起源
  从神话和民间的传说中证明,自人类进行有组织的战争之后,从空中进行攻击一直是人们渴望的梦想。骑上飞马的勇士,训练有素的天鹰运载着部队,这样的故事难以数计,更不必说骑着炮弹飞越敌人阵线的那些过于夸大其词的神话了。
  自从1782年热空气球首次飞行成功以后,专业军人和军事学的初步涉猎者梦想把部队或弹药从空中运往敌后方敏感地区,就有了实现的可能。1794年在莫伯日的法国革命战争中,气球首次用于军事。美国内战中,气球广泛应用,但成效不大。当1870-1871年普法战争中,巴黎被围四个月,共有65个气球在巴黎煤气厂充气后,执行向城外单程空运任务,共运输了23485磅急件,164名人员和381只信鸽。
  正是这次任务表明战争中不能用气球进攻,因为这样做几乎肯定要失败。许多巴黎气球降落在德国阵地之内,有些飘落出海,至少有一个气球已飘到挪威。很清楚,气球必须有了更加容易控制上升和推进的方法之后,才能梦想飞到敌人后方去。
   1903年莱特兄弟的发明找到了更好的路子。从第一次动力飞行到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才间隔11年时间,飞机已发展成为战斗武器。第一架飞机意在补充信鸽进行通信和加强骑兵侦察。1907年美国陆军为此目的建立了陆军通信兵所属航空小队。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空战
  从一开始,美国军人和军事航空人员就在考虑使用飞机遂行直接作战任务的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有参战军队都想使用飞机。从仅能进行观察的侦察机演进到战斗机,是在飞机上装置机枪之后不久的事。机枪可以由驾驶员或观察员射击。这样,虽然军用飞机的主要用途仍是侦察,但飞机已具备了积极作战的能力,从此在战场上获得制空权就成为机载武器的任务了。
  飞机里安装机枪的想法在战争中双方早有酝酿,但当时的飞机和武器有许多缺点,机枪需装置在螺旋桨翼旋转的半径之外,如装置在机翼上下,但这样很难进行有效地射击。解决的办法是把机枪安装在驾驶舱飞行员的旁边,这样飞机头部和武器可同时瞄向地面或空中的敌人。但是麻烦在于机枪子弹碰击螺旋桨,会很快把桨翼打坏。
  法国人临时想出了一个原始的解决办法,即在螺旋桨翼上包一层钢板,这样本来要穿透桨翼的子弹就可弹跳出去。德国人从缴获的法国飞机上看到了这粗糙的防弹装置,进而在福克尔型单翼机上安装了性能良好的固定机枪,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快就处于领先地位。德国机枪射击时与螺旋桨旋转同步,子弹可在旋转的螺旋桨翼之间射出。后来在此基础上,法国人在纽波尔特飞机上安装机枪时,又作了改进。机枪装在机翼上的做法,当时还很少见。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有三种不同的军用飞机:即侦察机、战斗机和更为笨重的轰炸机,轰炸机通常装置多个发动机。大多数是双翼机,也有三翼机和少数单翼机。
  英国皇家陆军航空队队长休·特伦查德将军于1917年发展了合成战斗轰炸机,这是最重要的进步。把战斗机稍作改动,携带四颗轻型(25磅)炸弹,用以支援地面战斗,而战斗机的性质未变。这样,战斗机夺取空中优势的主要目的达到之后,就可以单独使用机枪,也可投掷轻型炸弹以支援地面部队。1918年使用战斗轰炸机,对于德国大规模进攻获得初胜是有贡献的。英国的战斗轰炸机在抑制德方进攻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英国的索姆河反攻(1918年8月)和美国的圣米耶尔进攻中(1918年9月),首次大规模使用轰炸机和战斗轰炸机,进行航空火力准备。
  空军领导人员,尤其特伦查德将军强烈要求组建独立的空战军种,就象陆战有陆军,海战有海军一样。1918年初,特伦查德将军获得如愿,英国皇家陆军航空队改编成了独立的皇家空军。当然,应否独立这个问题还是可以争论的,但采取空军独立方针的英国和别的国家,总的看来,更加有利于灵活而大胆地使用空军。

空军的热心倡导者
   20年代、30年代关于空军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军事理论家当中曾进行过激烈的争论。有一些国家,如意大利、德国等学英国的样子,建立了独立的空军,使空军与陆、海军平起平坐。但大多数国家还是把军事航空部队作为陆军的组成单位,在多数情况下,如像在美国,把军事航空部队分别编入陆军、海军。
  虽然英国在世界上率先创建了独立的空军,皇家海军却坚持要继续控制海上的飞机,尤其是舰载机。所以海军航空兵隶属于皇家海军,而不是皇家空军的组成部份。美国海军同样坚决要求控制海上空中力量,因美国的其他军事航空部队仍然置于陆军控制之下,这个问题争议不大。
  最著名的空军倡导者是意大利飞行员朱利奥·杜黑。他在1921年出版了一本书叫做《空中指挥》。有些人把他比拟为伟大的美国海军倡导者——称他为“空中的马汉”。世界上的空军人员,尤其是美国和英国的空军人员是同意杜黑下述论点的:即在未来战争中,将依靠空军取胜,空军需要袭击敌国后方地区和地面战线。早在严阵以待的敌方地面部队作出反应之前,敌方工业国家的作战能力已被破坏,人民受到恐吓,继续作战的意志已被摧毁,杜黑认为在一个国家的武装部队中,空军占据第一位,而陆、海军已沦为空军的支援部队。无怪乎大多数将帅不同意这种观点。当然许多(如果不是大多数的话)空军人员和一些军事战略方面的文职著述家是同意这种观点的。
  有趣的是,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到来之际,美国空军虽然还在陆军控制之下,却像英国皇家空军人员一样,热情地采纳了杜黑的主张,同样有意思的是,德国空军虽然是个独立的军种,但只作为陆军和海军(一定程度上)的助手在使用,从未真正试验过杜黑的论点。许多英国人把特伦查德的理论,许多美国人把米切尔的理论和杜黑的论点是等量齐观的。
  事实上,诚如我们所见,空军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指挥和结局的影响,比大多数将帅在战前的估计要大,但还达不到杜黑、特伦查德和米切尔所预料的那种程度。事实很显然,如果武器的杀伤力能够达到极大数量级,战略空军理论才能成立。高爆炸药可以造成惊人的破坏,但炸药本身还不能如杜黑所言,可以摧毁某个国家及其作战能力。原子弹的使用(这一点杜黑并未估计到)才给他的理论赋予了真正的意义。

技术和飞机的发展
  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技术进步,尤其在发动机和飞机结构上的进步,明显增大了飞机的速度、航程和运载能力。这期间出现了现代高速战斗机和近程、远程轰炸机样机。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在殖民地边界战争或种族战争中把飞机看作是一种效果极好的惩罚性武器,使用飞机不仅对地区暴乱能作出快速反应,而且常常因此而避免了代价高昂的地面讨伐战。
  英国的飓风,尤其是喷火式战斗机是下单翼单发动机的典型机种,在德国,梅塞施密特Me109是典型机种。这些飞机在机翼上安装了多达6挺或8挺机枪,改装后并可运载轻型炸弹,起到轰炸机的作用。其飞行速度每小时达350到400英里。
  双发动机的下单翼轰炸机(道尼尔、海因克尔、布伦海姆等各型号)也出现在这个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现代轻型、中型轰炸机的样机。这些飞机的航程、速度、载荷量都有提高,可以装载更多的杀伤武器,航程可达500英里。这些飞机在当时已可大批量生产。
   1935年,美国生产了战略轰炸机样机,设计者意在实现杜黑、特伦查德和米切尔所预言的那种战争。B-17或“飞行堡垒”是第一种现代化的四发动机远程轰炸机。B-17和基本相似的B-24“解放者”和更先进的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B-29“超级空中堡垒”,在击败德国和日本时起了主要作用。
   1939年,英国雷达有了革命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完善了战斗机的引导方法。无线电通讯和控制中心发展后,就能够十分有效地使用战斗截击机。新引导系统增大了英空军单机或多机作战的效果,为英国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外,英国喷火式战斗机的质量稍优于Me-109,实际上在英国战役中,喷火式战斗机尚未充分发挥潜力。大部分喷火式战斗机装备有甚高频无线电,但因有些喷火式战斗机中队和大部分飓风战斗机中队尚未装备无线电,所以只能以高频通讯实施无线电指挥。

德国空军和闪击战
  新型战斗机和轻、中型轰炸机性能日益提高,为创建第一支现代战术空军——德国空军提供了手段。西班牙内战为地面武器及其原理的发展提供了试验场地,同样也为飞机和空战提供了试验场地。德国、意大利和苏联对于飞机的战术运用都获得了相当的经验。当时德国和意大利支持佛朗哥将军的西班牙“叛乱者”;苏联帮助“ 忠于共和政府者”部队。后来,德国空军与装甲师、步兵师互相协同,才得以快速蹂躏波兰、法国、巴尔干半岛各国和苏联西部。德国进行闪击战,几乎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就能决胜。
  当然,闪击战大大得力于德国人有效而彻底地改革了战术空中支援。他们从闪击战的原理出发,把战斗机、俯冲轰炸机和中型轰炸机组合成一个战术武器系统进行作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和英国都试验过战斗轰炸机空中战术支援的原则。但实施这个原则最成功的第一个战例还是德国入侵波兰之战。德国人在此次入侵中,飞机和装甲车辆的协同也是成功的。这一点早在20年前就为某些英国人如斯温顿和富勒所预见。
  在飞机(俯冲轰炸机和战斗轰炸机)支援之下,装甲纵队的包围行动体现了战术空军的三个基本功用,就是:(1)击败空中之敌,摧毁和压制敌空军基地以取得空中优势;(2)遮断交通线以断绝敌方增援和供应;(3)用航炮对地面部队提供近距火力支援,攻击战场目标。德国起先最强调第二方面。因为德国第一个对手在空中只能进行微弱抵抗,而德国空中武器对于暴露的静止目标最为有效。经过西线八个月的“假”的战争僵持局面之后,德国继续对荷兰、比利时、法国进行了同样的闪击战。上述战争中斯图卡和梅塞施密特飞机大力支援地面部队行动,尤其对于交通中心和车辆集中地区是个致命的威胁,这些飞机还承担侧翼掩护的任务。

英国和美国空中支援的基本原则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英国和美国也想要发挥空中支援的潜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空中支援方面最重大的发展是在中东战场。1943年英空军在阻止隆美尔向埃及进攻的战斗中发挥了主要作用。空中和地面部队之间灵活协同的程序由英国战场司令官制定。司令们在这时候才能第一次搞清楚德国人早已实施的战术空中支援三大任务。英国和德国在方法上的主要不同点是空、地指挥关系问题。按德国的体制,空军指挥官隶属于地面指挥官,并按地面指挥官的要求部署部队。如无重大空战,这样也无多大问题。但英国人发现在与凶恶之敌较量中,若要夺取或阻止敌人取得空中优势,空军将顾不得地面战斗如何,只能把夺取空中优势作为第一位目的。因此,空军指挥官必须从最适宜于空战的原则出发来部署和使用部队,对地面目标则顾及甚少或不予关照。
  美国参战后,起先是按德国的体制行事的,但在突尼斯早期空战和地面战斗中遭受严重损失之后,美国采取了英国体制,成了美国认可的空战原则。战后,根据飞机的急剧变化,对于上述原则是否正确,又引起了许多争论。不过从1942-1945年的飞机和武器情况看,当时采取这种原则,无疑是最好地发挥了现有能力。
  在对日本的战争中,确定战斗机的首要任务从未象在北非和欧洲作战中那样成为严重问题。部份原因是,经过几个月的交锋之后,日本在空中的抵抗不象德国在西线那样激烈。因而在太平洋和亚洲大陆战场上,陆军飞机、海军飞机和海军陆战队飞机的作用与早期欧战中德国空军的战术支援作用十分相像。太平洋地面战斗中飞机的最佳使用是对敌滩头防御实施猛烈轰炸和支援两栖登陆。在中太平洋作战中,航空火力准备的任务以及随后对地面战斗的紧密火力支援,主要由舰载机执行。
  在西南太平洋,空中支援任务通常由第五航空队的战斗机执行,其机场在离滩头堡500英里之内。只在霍兰迪亚和莱特湾登陆战中,突击部队起初依靠舰载机支援。两次登陆战斗空中支援效果都很好。只是莱特湾海战时,日本陆基飞机在滩头与虚弱的美国舰载航空部队较量中,一度短暂地占有空中优势。由于美军快速改建了岸上机场,陆基战斗机迅速到达,加上航空母舰的增援,形势立即有了改变。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国地面部队再未遇见严重的空中抵抗。
  在缅甸和中国作战中,1941年底和1942年初,日本具有空中优势,但到1943年,情况有变化,主要因为日本被迫把绝大部份空中力量部署在太平洋上以对抗美国,这样盟国完全控制住了缅甸上空,盟国飞机在华南和华中上空也很少受到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两类主要武器(空中格斗武器除外)与对地战术空中支援有关。第一类是防空武器,这是地面部队用以回击进攻飞机,以限制其夺取空中优势;第二类是飞机用以攻击地面目标的武器,这有助于夺取空中优势。

防御空袭
  首批防空武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步兵的步枪和机枪,用以对抗扫射的战斗机。这些武器一般用处不大,仅仅对维护受到惊吓的部队士气有所帮助。后来使用了特别装配的0.3英寸和0.5英寸口径的机枪,附有粗糙的瞄准装置,可以使机枪对攻击飞机作“前置瞄准”。也还使用了附有类似粗糙瞄准装置的轻型火炮。这些火炮发射装有瞬发引信和定时引信的高爆弹。可是这些防空武器效果仍不理想。
  两次大战之间,所有国家的高射炮都有极大改进。由于加强防空的需要,军用电子技术大为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已经有了较为精巧的计算装置(与现代光学设备相结合),可以精确追踪飞机,预测飞行路线,测算距离、高度和高爆弹到达拦截射向点的飞行时间。通过这种计算装置可以电动调整火器的左右高低射向。这些改良,对于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飞机确是致命的威胁,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飞机性能已有提高,那些改进后的武器,精度相对又显得差了。所以这次战争中飞机损失率虽极高,原因还不在于此。
  无线电引信或者延炸引信的发展(见第24节),大大增进了高射炮的杀伤力。由于雷达跟踪设施和电子装备的发展,高炮对于低空飞机的杀伤力进一步增大,然而为抵销新技术效果的反措施又跟着出现。如1943年盟国轰炸机进攻时,撒布“金属干扰带”或者无数金属箔片以干扰德国电子防御设施。具有“机载导航雷达” 系统的飞机,高速、高空飞行能力日益提高,能够用雷达发现并指示目标。这就大大抵销了新的防空技术的优势。
  防空武器的近期发展包括大型火箭发射的自动寻的导弹或电子制导导弹。

航空武器与地面目标
  谈到空对地武器,至少直到50年代,主要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用过的两种,即机枪火力和小型杀伤高爆炸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增加了很重要的两种,即凝固汽油燃烧弹和火箭。这两种武器增强了空中支援的实际效果,亦有助于增长己方士气和瓦解敌军士气。
  空中对地面目标的袭击效果,就摧毁杀伤力而言,不能尽如人意,而人们对一架较小的飞机能集中装载数量惊人的武器弹药,曾寄以更大的希望。飞机历来在发现和攻击远距离目标时精度差,飞越目标时速度高,飞机作为射击平台与地面相比不太稳定。不过当炮兵支援有限,或火力不能有效打击目标时,飞机常常在支援地面部队时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支援飞机对地面部队的士气影响极大,对被攻者可使其士气消沉,对被支援者可使其士气振奋。

空军和后勤
  飞机的后勤支援潜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初尚未被完全认识,但使用运输机进行空降突击,许多国家在战前就认识到了,德国人和俄国人曾进一步发展了空降作战原则。使用运输机对地面部队进行大规模的后勤支援,大量地面部队的战略性空中转移,日常的和大规模的空中后送伤员等等,这些做法都是美国人在英国大力配合下首先实施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中、缅、印战场上,最广泛实施的是空中运输。史迪威将军在北缅的作战部队(最后战斗实力超过六个师)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几乎全由空运解决供应。能远程突进温盖特的钦迪特旅全是依靠了空军进行突击、空中战斗支援和空中后勤支援。斯利姆将军的第14军在中缅进攻的胜利高潮中,主要依靠的也是空中供应。与此同时,在更靠北的地区,中国人和美国人也是靠空中供应进行作战的。上述种种显示了飞机惊人的空中后勤支援能力。

空降作战
  空中突击部队如同装甲师,是属于20世纪型的部队,它的特点、训练、武器和技术等方面都需从特定任务出发加以考虑。部队的使用原则必须和其特点和所执行的任务相一致。不仅空降部队内部要协同,还必须和执行共同任务的其他作战部队协同。例如在空降突击的情况下,有一条主要原则是:空降部队必须迅速和配备有重武器的常规部队会合,这就是协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的机件不可靠,载荷能力有限,起飞性能不稳定,这样,作战中就不能用飞机运载部队作战术上的调度。而且,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结束时,普通的和驾驶员专用的降落伞才得以改进完善,这种降落伞能快速张开,便于携带,牢固结实。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部队进行空运的必需条件已开始趋于成熟。假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不结束,美驻法勤务部队的威廉·米切尔准将,已准备于1919年进行空降作战。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苏、德两个政治上具有明显侵略性的国家曾坚持不懈地试验过空降作战,或许这也是自然的。苏联在1930年就进行过试验。德国自希特勒1933年上台后,也跟着进行试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苏、德两国已拥有师规模的伞降部队和空运部队。
  当时其他西方国家这方面的进步不太显著。美国在1928年的陆军训练中,曾用降落伞投降过少量人员和装备,随后,还偶尔进行伞降训练,但直到1938年才将空降作战列入陆军条令,到1940年才开始整编和训练空降部队。英国虽然早在1927年已进行试验,但也是到1940年才组建了空降部队。法国和意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还没有空降部队。
  俄国在空降部队的发展方面超过所有其他欧洲国家,虽然就空降作战而言,他们是微不足道的。西班牙内战的经验并不令人满意,接着1940年,空降部队在芬兰的作战也令人失望。所以大家都不再重视空降作战,直到1940年和1941年德国分别在荷兰和克里特岛空降成功,情况才有所改观。这也使苏联恢复了对空降作战的兴趣。德国对苏侵略时(1941年6月)苏联有三个前出的军,每军配属了一个空降旅,装备齐全。以后几次主要作战中,苏联空降部队屡遭挫折加上飞机缺乏,作战又有紧急需要,所以就把空降部队作为常规地面部队使用了。
   1940年以后,德国空降部队的发展情况很少透露,但成效显著。德国在大战之初,空降战获得成功,不仅因为实事求是地估量了空降部队的局限性,而且还能冷静地对待任务和客观地估计他们的能力。所以除一、二次例外德国人一般不给仅装备轻武器的空降部队分配不适当的任务。他们在条令上规定空降部队应与装备重武器的常规部队迅速会合,条令中最后特别强调了要充分利用突然性的作战原则。
   1940年春天,德国以经过训练的空降兵4500人组成第七空降师。该师隶属于空军,而不归陆军领导。德国空降师下设三个步兵团,一个通信营、一个炮兵团、一个工兵营、一个反坦克营和一个高炮营。辅助部队和其中的一个步兵团是由滑翔机运输的。
  德国为增进空军空降师的能力,将陆军第22步兵师(12000多人)进行了机降训练。用来进行空降作战、投伞空运、滑翔机牵引和部队运载的飞机都是容克52式运输机,这是一种能装载22名武装士兵的三引擎单翼机。1940年时的滑翔机是DSF230式,能载9名士兵。
  从现代意义上说,上述两个师中只有一个才是空降师,另外的一个步兵师可以机降,这就是1940年5月10日德国发动西线进攻时所拥有的全部空降力量。考虑到德国空降部队人数不多,其所获战绩已很辉煌,主要原因是他们在作战指导思想上富有胆识,战术上足智多谋。例如德国人用了投降假伞兵的办法把敌方注意力引离实际投降地域,并在这些地域造成增大实力的印象。另外一个办法是对空降地域实施猛烈的航空火力准备,有可能时,也进行炮兵火力准备。1940年5月10 日德国实施空降战,主要针对荷兰,只留下500名士兵的预备队用于比利时。对荷兰实施空降战的主要目标是鹿特丹、多德雷赫特和莫尔地克的桥梁。海牙只作为第二位目标。四个伞兵营、一个空降团进攻三个主要目标,获得完全成功,损失极小。一个伞兵营、二个空降团进攻海牙,伤亡惨重而导致失败。
  德国在比利时的空降作战获得险胜,但战绩出乎意外地辉煌。此次作战的目标是“马斯特里赫特附属地”以西阿尔贝河上的两座桥梁和埃邦埃米尔堡,该地扼守空降地域翼侧。攻占运河上的桥梁和要塞是场漂亮仗,并不费事。但荷兰人成功地炸掉了马斯特里赫特的默兹桥,滞迟了自东而来的会师部队,但并未影响最后结局。
  此外,德国人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进行了四次空降作战,其中克里特岛是一次大规模的空降战,是历史上唯一仅由空降部队进行的主要战役。德国空降部队和飞机的损失十分严重,从此再也无法进行重大的空降战。
  进攻克里特岛是由第7空降师在希腊第五山地师支援下进行的。按计划此次登陆战可以立即得到舰载部队的支援,但海上支援遭受英国海军阻挠。该岛英国战斗机的防御十分微弱,空降第7师着陆是在德国空军严密掩护下进行的。但空降部队着陆后受阻,遭受严重伤亡,于是决定第5山地师着陆。若不是冒着英国人的炮火,在表列梅机场着陆成功,山地第5师的增援也要失败。表列梅机场着陆成功为最后进攻获胜奠定了基础。
  德国空降战虽有局限性,但对所有参战者提供了有用的经验,以后又为盟国的经验所印证。空降作战中突然性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旦达成突然性,就必需迅速猛烈地扩大战果,不给敌人以喘息和作出反应的机会。

  空降作战中陆军和空军各自分开指挥会造成困难,因为伞兵和滑翔机降部队不可能装备齐全,以对付地面的顽强防御,尤其缺乏装甲车辆和反坦克武器,使情形更为困难。所以,空降部队着陆后,必须迅速在短时间与常规部队会师,这一点对于取得胜利十分重要。最后要注意,空运要和地面部队的行动相适应。

  随着战争的进展,美国、英国在进攻中经常实施空降。部队经常由飞机空运,然后伞降到地面,或者由滑翔机运载,进行“摔机”着陆。

  在海上,飞机对于水面部队的支援,其原理与陆上相似,虽然在某些重要细节方面有不同之处。两次大战接近结束之际,专家们对于空军能力及其局限性的看法,意见极为分歧,但空军已成为战斗部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份,在这一点上,大家是一致的。

26.从登陆队到联合特混舰队(公元1940年迄今)
T·N·杜普伊 [美国]
[出自《武器和战争的演变》]
两栖作战的来历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登陆作战和加利波利失败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两栖登陆战原则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两栖作战
舰炮火力和空中支援

两栖作战的来历
  自从人类开始“上船下海”,不论他干什么“海上营生”,在航行中总是要牵涉到在外方陆地登岸的问题,而在陆上的人们又往往企图阻止船上人员登岸,在这种情况下,一种传统的对抗形势就形成了,船上人员进行登岸的战斗,而岸上的人进行反登陆战斗,对于守在岸上的人来说,进行这种战斗没有什么异常之处,但对于登陆者,战斗就比较特殊。有关的水手就要从船上活动过渡到生疏的陆上战斗,这是很棘手的问题。但多半情况是水手留在船上,作为船上乘客的士兵就要承担登岸的任务,并要求其登上岸后立稳脚跟。从乘客转变为战斗员也是很麻烦的事情。
  处在这样一个尴尬的转变时期,使得登陆作战——近来才称为“两栖作战”,变得既复杂又危险。为减少危险,把麻烦减少到最低程度,规定操纵船只,运载士兵 (或者也就是其他水手)上岸,是水手的责任,为了使士兵上岸后迅速方便地到达滩头,登陆还应选择在岸上人员抵抗较微弱之处。所以很显然,作战若要成功,船只操纵人员和参战人员之间需有相当的计划和协同。
  纵观历史上无数登陆作战,成功的固然很多,但失败的也不在少数。水手负责船只操纵和运载士兵上岸,士兵上岸后负责战斗。这两种人员之间在计划和准备阶段,除少数情况外往往意见不一致。海上作战和陆地作战不同,水手、士兵之间观点不同,在进行复杂的登陆作战中,摩擦几乎不可避免。
  水手们要保证船只不搁浅,希望不要在无准备情况下被不意出现的敌方舰队卷入海战,士兵则希望不湿衣服就能上岸,希望在全部上岸摆开阵势之前不要遇见敌人。这种希望也是不奇怪的,但对立的愿望很少能够完全得到调和。所以,很自然,士兵和水手只要可能总是回避两栖作战或登陆作战。历史上,20世纪之前这是通常的情况,只有少数重要例外:如古希腊人,由于地理上的原因,他们在爱琴海上和在岩石重垒的海岬之中几乎感到同样舒适而习惯。北欧海盗又以他们善于在海上、陆地以及海陆之间的滩头上作战而自豪。
  到17世纪末,士兵和水手之间的区别自然也常常转化,有时甚至已经消除。例如在军官和高级船员之间尤其如此。在古代和中世纪,舰队入海,船上战斗人员及其指挥官都是军人。那时大多数海军将领往往是原来的陆军将领。但火器改良完善之后,出现了海上作战的帆船,海战陆战就各自向专门化发展而区别越来越大。随着 17世纪后期英国著名军舰“海上将军”布莱克和蒙克号的出现,后甲板上、马背上——即海上、陆上指挥官相等的时代就此结束。
  往后250年,海、陆军事专业进一步分野并趋于专业化,当需要进行登陆作战时,协同更加困难。也有例外:如1759年沃尔夫将军和桑德斯海军上将在魁北克,1801年海军上将基思和艾伯克龙比将军在阿布基尔都曾进行协同。尽管在协同过程中有些摩擦和误会,甚至常常提出临动议,但英国陆、海军司令官们在上述两次战斗中,至少是努力合作的,他们真正共同计划,共同努力作战。
  上述例子说明,大不列颠帝国的海上利益和殖民利益,迫使皇家海军和陆军在两栖作战中进行协同。这种被迫协同的因素多于自觉的因素。19世纪,英国作战中胜败参半。1814年打算占领华盛顿的登陆作战,以及后来1815年新奥尔良之战都失败了。
  在该世纪,美国也吸取了一些教训。美国早期最能干的两栖登陆战实践家是温菲尔德·斯科特。由于他的1813年安大略湖乔治堡之战和1847年墨西哥湾维拉克鲁斯之战获胜而名声卓著。(第一次作战是和海军准将奥利夫·哈泽德·佩里合作,第二次作战是和他的弟弟马修·加尔布雷思·佩里合作,这是很有意思的巧合)。美国内战中,在北卡罗莱娜的开普菲尔河口的菲什尔堡是北军发动数次两栖作战的战场。1864年12月,在愚昧的本杰明·巴特勒将军指挥下,打过一仗失败了。一月之后,艾尔弗雷德·H·特里将军和戴维·D·波特海军上将协同之下,共同计划,共同指挥作战,获得成功。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登陆作战和加利波利失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有两次登陆战失利,这表明英国和美国需要维持和发展海上力量。登陆战原则应与当代武器技术的发展充分地保持同步。1914年11月在坦噶,德国将军保罗·冯·莱特欧·沃尔贝克打退了英国登陆部队。这是他连续四年在东非所获一连串胜利中的首次胜利。然而那是1915年4月和8月,在加利波利的失败才使英国最清楚地暴露了陆、海军之间的差距。
  英国的经验,事实上导致当局认为面对现代精锐陆军,两栖登陆战不可能获胜。防者凭借野战工事掩护,处于有利地位,使用具有巨大杀伤力的现代武器进行射击,这对于蹒跚上岸、处于开阔滩头上的攻者似乎是无法抗拒的。但其他军事分析家对于加利波利的结局又有不同的看法。为了了解他们争论的性质及其结果,理应回顾一下过去。
   1915年2月,协约国对达达尼尔海峡的海上进攻流产,这是个预先警告。土耳其在德国奥托·利蒙·冯·桑德斯指挥下,在达达尼尔海峡地区集结部队,并在可能登陆地区建筑了工事。1915年3月底,一支规模巨大的协约国舰队,集合在靠近海峡出口的希腊群岛上,防御者也迅速作好了应战准备。
  出乎意料,由于英军措置失当,土耳其赢得了更多的战备时间。当英国司令伊恩·汉密尔顿将军命令部队做好登陆准备时发现,部队已上了运兵船,装备和枪炮已装在货船上。如果平时行动,无疑人员和装备分船装运比较方便,但对于两栖登陆,却十分不利。于是船只开回亚历山大,按单位进行战斗装载,人、枪、弹药、装备在同一船上运载。
  与此同时,利蒙·冯·桑德斯充分多利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他组织指挥大约6万人进行弹性防御,尽可能作好准备,以对付英国可能沿长达几百英里海岸线上任何地点进行登陆。
   4月23日,登陆战开始,登陆部队由各种不相匹配的小船装载,形成杂乱的纵队进行登陆,舰炮进行火力支援。尽管损失重大,英国人仍夺取了两个主要据点,并很快就要占领两个能够鸟瞰整个半岛和海岬的制高点。但由于动作十分迟缓,加上指挥无方,竟失去了取胜的机会。而迅速集中的土耳其人却占领了高地,并在狭窄的滩头四周挖壕据守。
  战后,研究这次作战的分析家认识到,英国没有取胜,并非由于土耳其火力猛烈,虽然土耳其的火力也使英国付出了惨重代价。分析家注意到火力优势是在英国一边,英国能够突然集中重型大炮火力射向选择的登陆点。而土耳其人并不知道英国将在何处发动攻击,所以把绝大多数人员和武器作为预备队配置,直到英国人发起攻击才投入使用。所以当英国部队靠岸时,尽管据守若干滩头的土耳其部队以战壕为依托,重创了英军,但开始时的火力对比,英国占优势。并且,英国部队登岸后,其增援部队要快于土耳其预备队的陆上增援。英国的失败是由于缺乏原则,缺乏计划,缺乏协同和缺乏果敢的指挥。
   1915年仲夏,已登陆英军陷于半岛一端的几个令人烦恼的浅滩之中,英国人决心在新到的一个步兵军共25000人的增援之下准备再战。
   8月6日晚,新到的步兵军在苏夫拉湾上岸。目的是重新夺取全局的主动,解除来自筑垒环形防御的压力。登陆时间预定22点30分,恰值下弦月亮上升之际,作战由弗雷德里克·斯托普福德指挥,他被选定担当这个重任,并不是因为他英明果断,而是因为资格老。他和他的部队均无作战经验,他的下级指挥官没有经过特别的训练,对于此次作战的特殊战术问题一无所知。而海军已把许多舰船,包括威力最强大的战舰调遣回国,所以不能提供足够的炮火支援。
  在夜暗中登陆成了组织指挥和没有经验的官兵的沉重负担。单位建制互相混杂,官不能指挥,兵难于受命,因为谁也弄不清他在和谁对话。敌人火力又加剧了混乱,后果自然是一片惊慌,失去控制。
  其实,射向一片混乱的登陆人员的敌人火力是微弱的,但那么微弱的火力也被证明它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登陆部队经过一夜惊吓,变得死气沉沉,第二天天亮,也不能使士兵们有所振奋,要沿着海滩连接的盐碱地直到远处的高地,用靴子把士兵们踢醒过来。少数勇敢的士兵已向东边攻打过去,大量的还在离水边不远处纹丝不动地耽着。斯托普福德将军上了一艘英国战舰,似乎也无法恢复对部队的控制。他的师长们既无指挥也无引导,实在是等而下之。土耳其部队却向前靠拢,固守鸟瞰海湾的山瘠。这山瘠本来英国人早在7日就应抢占,哪怕没有海军炮火支援也必须抢占。加利波利的希望成了泡影。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场大规模登陆战告吹,这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两栖登陆战原则
  从加利波利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两栖登陆战变化剧烈,引人注目。历史清楚地表明,不研究这个时期中两栖登陆战的曲折发展过程,就无法叙述同盟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胜利。在大战的最关键时刻,欧洲轴心国控制了欧洲大陆的海岸线。日本则占据着包括西太平洋海岸的整个环形地带,只在美洲和澳大利亚、新西兰之间留出了一条海上通道。这种情况下,没有别的办法可以取胜,只有在一个战场上从海上入侵欧洲大陆,在另一个战场上一环一环地夺回日本人设防的群岛和环礁岛。日本人在这些岛上严密设防,抵抗敌对力量以保卫本土。
  同盟国执行了上述任务。在恢复战局过程中,同盟国的两栖攻击从未失败,这看来似乎是个奇迹。因攻击部队人员易被杀伤这个固有特点仍然未变,防者往往具有强大的火力优势。那么登陆战为何又能获胜呢?这种现象只能作如下解释,即两次大战之间两栖登陆战理论已发展健全,火力支援包括航空火力支援有了改进,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制造了新的、专门设计的登陆车辆和舰艇。
  第二次世界大战基本的两栖登陆战原则,大部分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在1922-1935年之间发展的。虽然大部队实际投入两栖攻击战时,这些原则要作大量修正,但基本上是正确的。这原则实际上就是一个世纪以前,欧洲军事思想家约米尼的一个格言的修正而已。约米尼说:“在选定登陆点方面要欺诈敌人,选择滩头时,在水形和地形条件上要有利于攻击者,要使用海军炮为部队开路,要尽早将火炮搬运上岸,抢占能扼守登陆地区的高地,把攻击推向前进。” [ 注:杰特·A·艾斯莱和菲利浦·A·克劳尔著《美国陆战队和两栖登陆战》(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51年版)第4页。 ]
  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登陆战试行教范》(1934年)强调了海军炮代替陆上火炮的支援作用。在步兵进攻时应当有陆上炮火的支援。教范重点强调了人员、供应品的战斗装载规则,作出了先登陆、先卸载、在岸上先使用的安排。部队各单位应靠拢,以维持统一指挥。需研制能在船首开门,使部队和装备能快速登岸的低吃水线的登陆舰,滩头调整哨分队应首先登陆,对滩头进行标示,维护通向舰船的交通,指挥各部队单位离开登陆地域,这样可避免登陆地域的拥挤和混乱。教范认为,空中优势要达到三比一的强度,这个比例是进行成功突击所必须的。还需解决空对舰船、空对地面的通讯联络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两栖作战
  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两栖作战的原则作了修正和改良,然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首先运用。比较重要的最新改进有:(1)重点强调对登陆地域敌防御设施、敌部队集结地域、公路、铁路,尤其对滩头后方地域要进行火力准备。(2)大力改进支援火力的组织指挥,大力增加舰炮火力数量。(3)制造一批船身较低的中小型登陆舰,要求速度更快,防护力更强,性能高度可靠,以保证统一运载,是一种真正的、具有两栖作战特点的、更加新型的先进登陆艇。(4)发展另一类远洋运输舰,最有代表性的是坦克登陆舰。它具有紧闭的舰首翼门,可直接向海滩卸货(人员、重武器和供应品),从而更便于在滩头阵地集结力量,加强攻击,船对岸的后勤供应大为简化,火力支援大为增强。登陆部队进攻,可以与航空火力和舰炮的火力的准备准确地同步进行。所有这些,都能震撼防御部队。无线电话通讯的发展对上述进步也是至关重要。
  英国人和美国人在30年代都曾试验过平底登陆船,并各自发展过具有防弹性能前跳板的类似舰船,这种船在接近滩头时有防护能力,一旦船首在水边搁浅,放下跳板,船上人、货、装备可迅速登岸。日本也曾试验类似舰船,在和中国作战时,曾实际应用。日本人还建造过比英美更大的舰艇和驳船。最早在侵略马来亚和爪哇战争中使用过这些舰船,这样就引起了英美仿造的连锁反应。1944年8月13日,罗斯福总统在提到这种舰只时曾不无夸张地说:“这是一种我们在二年半以前还未梦想过的全新的登陆舰。”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曾大批量生产登陆舰船,生产登陆舰并不是由佛兰德和敦刻尔克失败的刺激而引起,而是发生在珍珠港灾祸之后。
  另外,生产弹药也十分重要。攻击前的火力准备所需弹药,往往比预计的要大得多。“贾法尼”作战(1943年入侵吉尔伯特岛)之后,里奇蒙·凯利·特纳海军上将不得不电告海军说,这短暂一战竟耗尽了他60%的弹药,这些弹药本拟用以对付整个战争。
  两栖攻击部队或登陆队,在开始登陆时与空降作战肯定有相似之处,在如下两种情况下,却与其他步兵进攻相反。突击部队最终到达战场之后,易受防御者火力杀伤,而自身武器因不能发挥作用而几乎无能为力。这方面单个空降兵比登陆队士兵就更加孤立,在敌火下更加暴露。登陆队士兵在登陆艇中对敌火还有所防护,也还有同伴。空降兵突然自天而降对敌士气有更大的瓦解作用,而登陆艇公开向敌海岸靠近,缺乏突然性,对敌士气瓦解的作用较小。空降兵具有突然性,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抵销了它不利的一面。然而,登陆部队不仅有运载自己上岸的舰上固定机枪的掩护,也还受到支援舰火力的掩护,包括外海舰重炮和近距火箭炮火力的掩护,他们还能观察到对敌防御阵地摧毁性航空火力准备的情形。
  然而当第一突击波到达海滩时,步兵此时是精神上最脆弱、肉体上最疲劳的时刻,登陆虽然亦可能达到突然袭击的效果,在水上接敌时,一般不易遭受损失。但事实上,他们的体力疲劳和害怕紧张肯定要比岸上驻守部队严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表明,不管火力准备的效果如何,防御部队凭借普通的土木工事,经受空中和舰炮的“饱和”火力袭击,而仍能保持有效的战斗力。
  登陆部队由于在船上拥挤、晕船,加上陆地进发过程中对于前程的长期忧惧,所以往往病员猛增,一旦遭受射击,他们又无能为力,无法作出反应。美国联合特混舰队对欧洲、北非沿海和太平洋、地中海诸岛的突击差不多有数百次之多。其中许多次攻击避开了严密设防的滩头,但其他多次攻击却遭到了防者水线瞄准火力的致命射击。其中较重要者至少有三例,即中太平洋的塔拉瓦之战,意大利的萨莱诺之战和诺曼底的奥马哈滩头之战。这些战斗开始时,对于结局如何,攻方是极为焦虑的。往往战斗进行了好几个小时,而结局仍然是成败未定。这三次登陆若被击退,对于美国是骇人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失败。但每次都获得了险胜,原因是在不同程度上攻者受到了四种援助:在盟国占空中优势的背景下,空中支援得力;准确有效的舰炮火力支援;攻方越过滩头的增援部队比防者数量多、行动速度快;部队按两栖登陆战的原则受过很好的训练,指挥官又都信奉这些原则。
  两栖登陆战原则中的关键因素是作战的目的,这点谁都能理解。就是说登陆部队的作战目的不仅要通过水线,而且要通过滩头到海滨沙石地区,进而到达岸边高地。行进时尽可能队形严密,武器、主要供应品尽量齐全。加利波利战斗证明,登陆部队如在滩头被困住,就会彻底失败,如能到达滩头,并前出到道路出口,就能如其他野战一样,进一步以火力和运动相结合,来分割和攻击敌军。1933年,共同博德出版社出版的登陆战旧教范中叙述两栖登陆战发展到上述阶段后,和其他作战的区别只是“登陆战事实上不过是对有组织的防御之敌的阵地攻击,只是以舰炮火力支援代替师、军和集团军炮兵火力,以一般的海军飞机的支援替代了陆军飞机的支援。”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需要在北非、大西洋、地中海欧洲沿岸、东南亚沿岸和太平洋岛屿进行登陆战,但小型两栖登陆舰未能满足这种需要。结果作战原则普及了,但遇到某些具体问题却拿不出真正的标准。如从舰到岸的车船一次载运量是多少;攻击舰波中究竟应使用何种型号的舰艇,要多少;要多少非编制的支援火力和装甲车辆,用以掩护靠岸中的营基本登陆队。
  处理这些问题的规则是尽可能使用现有物资器材。在欧洲,直到最后一次登陆战,营登陆队都以希金斯舰船——即步兵登陆艇、车辆人员登陆艇、坦克登陆艇和水陆车辆来装载登陆人员和装备器材。这些舰船都很引人注目,却无装甲防护,因为实在拿不出别的舰艇来满足需要。但是到进行太平洋战争时,除上述基本舰船之外,真正的两栖登陆车辆的数量日益增多。如鳄鱼式(履带式,无装甲防护),水牛式(履带、有装甲防护,炮塔上装有一门37毫米炮和二挺机枪),还有普遍应用的 “鸭子”式水陆两用运载车。这些目标小、防护能力强的登陆车辆,攻击舰波能携带多少,每个战役也大不一样。其数量多少并不根据过去的经验教训,而要根据美国工厂能生产多少,并可以送过大洋供应战场。

舰炮火力和空中支援
  舰炮火力支援和战术航空轰炸的样式和数量,也是各不相同的。火力支援要看对于突然性的强调程度如何,参战的战舰有多少,基地和目标之间的距离远近,以及司令部对周密炮火准备中的目标递减律的估计如何等等而定。
  要提供火力准备的样板是没有的,但带有启迪性的战例是有的。两栖登陆战中有两个例子表明,火力支援固然重要,但火力支援再猛烈,其本身还不能保证对防者取得战斗优势。
   1943年11月,“贾法尼”作战的火力准备中,第七航空队对吉尔伯特群岛的塔拉瓦和马金岛二个目标反复地进行了轰炸,轰炸的时机是在发起直接攻击之前的一个星期,当舰载部队向目标进发之时。后来发现只有敌表面工事有所损毁,军事人员伤亡甚少。1943年11月20日,海军舰载轰炸机就先于舰波直接对马金岛进行了轰炸。对海岸炮兵阵地的重型高炮、发射点、仓库和人员投掷了每枚重一吨或半吨炸弹,轰炸长达一个半小时。轰炸完毕,相对而言,工事破坏不大,只在工事中间及其附近发现四个弹坑。
  与此同时,在塔拉瓦环状珊瑚岛主岛贝蒂奥的两次分阶段登陆战中,舰炮进行了大力支援。这两次登陆战,一次是在黎明时分,另一次则在上午稍晚的时候。火力计划规定射击14英寸口径的炮弹1990发,8英寸炮弹1645发和5英寸炮弹7496发。这些炮弹是从四艘战列舰、四艘巡洋舰和六艘驱逐舰上发射的。在首批突击部队到达海滩前的四个小时,差不多有3000吨舰炮炮弹倾泻到敌人阵地上。(实际突击前的炮火准备时间稍少于三小时。)
  这次大规模轰击的目击者,尤其在旗舰上和武装运输舰上的人员,比之拥挤在旋转小艇里的人员观察得要清楚,他们确信敌抵抗能力已完全被摧毁。攻击主岛的火力支援大队的指挥官霍华德·F·金曼少将说:“贝蒂奥岛上还有人生还似乎已无可能。”但他的这种印象是一种错觉。轰击后的主要影响是通讯设施破坏,防御体系解体,道路被毁,雷达设施和铁丝网被破坏,日本人不能再进行有组织的抵抗,守卫分队除大多数有地下工事掩护的以外,留下的已被炸死。表层工事结构已被破坏或颠覆,但战壕工事和土木强固支撑点未被触动。事实上对攻者而言,在有限时间里,目标太多,炸不胜炸,而且许多炮弹都炸在空旷野地里浪费了。
  攻占塔拉瓦一役,估计歼灭日本人达4690名,陆战队伤亡人员达3178名。马金岛战斗结束,毙俘敌550人,(除一名外,其余俘虏全是朝鲜劳动部队人员),美军总伤亡218名。这样,总共每亡三名士兵,就有二名美军士兵或伤或亡。这数字表明,火力准备的杀伤能力并未严重影响防者的抵抗能力。在两个岛上剩下的警卫部队,从数量和士气看,还可以与同等规模的进攻部队作战,并能抵御得住。这次攻击所以获胜,因为有得力的支援和攻方有预备队的增援,而防者却得不到增援。
  尼米兹上将的中太平洋部队的下一个主要目标是马绍尔群岛中的夸贾林环状珊瑚岛。该岛几乎没有地方可以躲避轰炸,也没有自然地形可用来防御海上火炮的轰击。这里除少数礁岩外,几乎全是平地,土层很浅。此岛平均高出海面一人高。日本人在岛上清除地面、建造基地及修筑道路网之后,植被亦不复茂盛。在岛的一端,除了保护海岸炮兵的工事之外,没有明显的水泥建筑。该岛屿长2.5英里,大部分地区平均宽800码。夸贾林岛就是这样一个仅有1.5平方英里面积的、没有自然地形可资利用以限制高爆弹爆炸威力的小岛。
  夸贾林岛之战的前一个“燧发枪”战役,美国人有充分时间从吉尔伯特的新机场对目标进行系统的陆基轰炸,也用舰载机进行了轰炸。1943年12月21日,美第7航空队首次轰炸夸贾林岛时,4架B-24型飞机投掷了6吨炸弹,1月份又炸了9次。在这个环状珊瑚岛上,共投下了200吨炸弹。
   1944年1月29日开始,第59特混舰队的海军轰炸机对该岛轰炸了2天,共有4批独立的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及700架舰载飞机参加了这次攻击。
   1月31日是大规模进攻之日,那天一早,近岸炮轰恢复,战列舰开到了靠近本岛1500码距离之内。美官方陆军史描述,当时所形成的火力“在数量和威力上是空前的”。每秒有2颗炮弹在夸贾林岛上爆炸,共约7000颗舰炮炮弹(口径分为14英寸、8英寸和5英寸),把该岛从一端到另一端耙了一遍。从附近的卡尔森岛有五个营的野战炮兵,又对夸贾林岛发射了29000发炮弹,这可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炮击最为密集的一天。6架解放者轰炸机,就在炮弹飞行轨迹上空飞行,对同一目标投掷了15颗1000-2000磅的炸弹,袭击了岛上的重型火炮设施,接着又有18架俯冲轰炸机和15架鱼雷轰炸机攻击岛的一端,同等数目的战斗机以机枪和火箭扫射岛的另一端。总计,此役共有96架次飞机从6艘航母上起飞参加作战。

  一天过去,该岛已成废墟。即使见识过其他战场的经验丰富的人看来,夸贾林岛上似乎所有有生命的东西已经消灭。这是一场难以想象的浩劫,是当时美军火炮和炸弹造成的最混乱的惨景。当夜,在废墟瓦砾堆中还燃烧着熊熊大火。

   2月1日,美军第7步兵师两个团从小船登上夸贾林岛南端,越过沙滩,仅遇到微弱抵抗,几乎是跑步进入有效防御火力圈之内的,然后一步步打到北端。到此,已是2月7日,战斗结束,卡尔森岛刚近的5个炮兵营,直接的全股支援火力跟着进攻线延伸,未曾懈怠。

  战斗第三天,对散布在大约六英亩面积上的敌军尸体进行力所能及的检查,以确定死因。从伤口的性质、尸体附近的弹坑,加上一定限度的误差率综合考虑,以抽样抽查为基础,计算出大约70%以上的地表面敌人死于陆军野炮或迫击炮的火力。从检查的地表面敌尸体看来,这些敌军显然是死于美军登陆之后。

  这次战役和其他战役证明,估计只有4%的日军伤亡为海、空火力准备所造成。虽然伤亡不大,但生还者惊魂未定,足以影响防御者的意志,待攻者上岸之际,日军已无力集体抵抗。随后的抵抗比起塔瓦拉岛的情形也大为不如了。对夸贾林岛按计划实施三天火力准备,规模大,火力猛,比起仅实施了三小时火力准备的塔瓦堡岛战斗,在削弱日本的抵抗能力方面,作用要大得多。

  对贾夸林岛的野炮射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登陆战中是最猛烈、最得法的一次。目标很适合于运用逐次弹幕射击,以掩护步兵在战场上向纵深前进。这是个较小的目标,总面积大约为4,500,000平方码。倾泻在它上面的105毫米、155毫米的炮弹共65000发,这意味着平均每69平方码就爆炸一发炮弹。在攻击发起前的火力准备期间,大约每100平方码就有一发炮弹或一枚炸弹爆炸。但结果证明,就是这样猛烈的火力还不是“饱和”轰炸,躲在战壕、防空洞或水泥掩体里的士兵,如不被直接命中,也还能生还,可能受点小伤或者被震昏过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