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ZT: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军事经济(沃兹涅先斯基著) :3

(2009-06-23 20:04:19) 下一个
ZT: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军事经济(沃兹涅先斯基著):3

八、工业与军事生产

苏联利用社会主义工业的全部生产力制造头等的军事技术装备,用以武装苏联军队。尽管内迁了大批军事企业,尽管苏联军事经济平衡表中暂时失去一些高度发展的工业地区,但是,卫国战争期间仅仅苏联东部和中部各区的军事生产,与1940年全苏的生产水平相比就增加了一倍半。

苏联人民为社会主义工业感到自豪。苏联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遵照列宁与斯大林的计划创建了社会主义工业。我们必须永远铭记那些保障了苏联独立和军事经济威力的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发展的成就。

第一、工业的高速度发展。1940年苏联大工业中生产资料的生产额比革命前的1913年增长了16倍。消费品的生产额增长了6.6倍。同1920年比较,在1940年生产资料的生产额增长了90倍,而消费品的生产额增长了58倍。

第二、高速发展的国产生产资料工业尤其是机器制造工业与金属加工工业的建立。1913年俄国的生产资料的生产额仅占整个工业生产量的33.6%,而机器制造与金属加工工业只占8.9%。革命前俄国的工业依赖于工业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设备大多依靠进口。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依靠国产品不能保障军队所需的装备。到1940年,苏联的生产资料生产已占整个工业生产的61.2%,而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占36.3%。苏联社会主义工业是独立自主的工业,它不依赖于资本主义国家,并且有能力充分保障国民经济部门所需的设备和苏联军队所需的军事技术装备。

第三、工业的地理布局的变更和苏联东部地区新工业基地的建立。列宁和斯大林制定的苏联生产力配置计划改变了苏联国土的经济面貌。卫国战争期间这个计划的实现使东部地区工业品产量迅速增长。仅在苏联东部各区的工业总产值从1940年的394亿卢布增加到1941年的481亿卢布。1942年为749亿卢布,1943年为856亿卢布,1944年为912亿卢布。

第四、实行了工业的技术革命。工业生产的电气化与自动化把社会主义工业变为一个最先进的和现代化的物质生产部门。机器制造工业与冶金工业的头等技术设备能制造最现代化的和最完善的火炮,飞机与坦克,用来供应苏联军队。

第五、苏联工人阶级的成长。它已经不再是没有生产资料的无产阶级了。苏联工人阶级已成为生产力的主人,他们的物质、政治、文化水平都提高了。由于苏联工人阶级已经由无产阶级变为生产资料的主人,所以在卫国战争期间,这个变化使苏联工人的爱国主义具有不可摧毁的力量和坚定性。这一切使苏联在生产军事技术装备去武装其军队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在卫国战争期间,军事技术装备的主要部分是在苏联东部各区生产的。1942年与1940年比较,在乌拉尔军用产品产量增长了4倍多,1943年5 倍,在西西伯利亚1942年与1940年比较军用产品增长了26倍,1943年33倍。在伏尔加流域军用产品1942年与1940年相比较增长了8 倍,1943年11倍。苏联后方以上述行动响应了伟大领袖斯大林同志这样的号召:用先进的军事技术装备武装苏联军队。

根据斯大林制定的用新的先进的军事技术装备改装苏联军队的计划,改组了苏联军事生产体系。航空工业造出新式高速歼击机、强击机和轰炸机,这些飞机装备了大口径机枪、航空炮和火箭弹。坦克工业开始制造世界闻名的新式T-34型坦克和现代的“斯大林号”重型坦克。武器制造工业加速生产了大量的自动武器、迫击炮、现代火炮,并开始制造火箭。

卫国战争的爆发正赶上苏联军事工业还在掌握新技术的过程中,当时大量生产现代化军事技术装备还未组织好。卫国战争前夕愈益觉察到希特勒德国对苏联的威胁,苏联政府批准了1941年下半年和1942年弹药“动员计划”,把它作为一项预防措施,这个计划设想战时在对工业结构进行军事改组的基础上加以实现。动员计划包括了当法西斯侵略者进攻苏联时、苏联生产弹药的规划以及改组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工业的规划。

苏联政府采取了措施,使工厂做好准备,能在战时按动员计划进行生产。为此,给有关企业下达了这样一些任务:按照各工厂受领的动员计划和根据现有的设备制定生产弹药的工艺过程以及制造生产弹药所需的工具与附件,企业应补充为军事生产所需要的材料与半成品,即建立动员储备。

卫国战争一开始,弹药生产的动员计划便成为企业规定生产任务的依据,弹药生产企业便成为军事工业中的最重要和最大量的生产部门。机器制造工业、冶金工业和化学工业开始迅速由和平轨道转到军事轨道上来。根据卫国战争的需要苏联整个工业的根本改组保障了军事生产的增长。依靠国家所有的生产企业,军事工业迅速掌握了现代化战斗兵器的生产技术,并且改变了飞机、坦克、武器与弹药的生产工艺过程,实行了大批量流水生产线作业法。

根据卫国战争的需要,苏联工业改组的措施是;改变工业产品的品种,广泛地从生产平时产品转产军用产品,建立新的生产协作,全力发展重工业。上述措施使苏联工业结构在卫国战争期间有了很大变化。军事生产和同军事企业协作的一些工业部门的生产的比重增加了。机器制造与金属加工工业在苏联整个工业中的比重由1940年的36%增加到1942年的57%,同一期间轻工业与食品工业的比重从34%降到20%。

为了保障军事生产的需要,工业中最大的改组是在黑色冶金工业中进行的。黑色冶金工业能够制造许多费工极多的高级合金钢,用于生产军事技术装备。在卫国战争期间优质轧钢在全部轧钢中的比重增加了1.6倍。

在军事经济的最困难时期,1941年11月,斯大林同志指示要坚决实现新冶金工厂的建设计划。1943年与战前的1940年比较,在乌拉尔和西伯利亚生铁(换算成炼钢生铁)增产160万吨,钢(换算成普通钢)增产230万吨,轧钢换算成普通轧钢增产180万吨。1944年与1940年相比苏联东部各区生铁产量增长46%,钢44%,轧钢42%。

卫国战争期间,供军事生产需要的金属消耗量剧增。为生产弹药提供的黑色金属材料,1940年为83万吨,1942年183万8千吨,1943年达到 243万7千吨。虽然苏联军事经济平衡表暂时失掉南部地区冶金工业部分,但是1943年生产弹药耗用的黑色金属与1940年相比还是增加了2倍。1943 年对侵入苏联并活动在苏德战争第一线上的每一个德国强盗,苏联军队和苏联工人阶级用装有火药和炸药的半吨以上的弹药给予痛击。

针对军事生产的需要而进行的机器制造工业的改组采用了限制与压缩民用机器生产的办法。机器制造工厂的铸钢车间与铸铁车间转而生产弹体和雷体。生产摩托车的设备改产轻武器,生产拖拉机的工厂改产坦克,生产钟表的设备改产炮弹引信。重新研究了机器制造工厂的专业化和提供铸件、锻件与半成品的企业的生产协作。

化学工业也根据军事生产的需要对所属工厂进行了改组。制氮工业得到了最大的发展。氮和金属是现代战争的主要原料。生产火药和炸药非用含有氮的氨和硝酸不可。虽然暂时失去顿巴斯及其发达的化学工业,又疏散了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化学工厂,但是,1942年在东部各区生产了强硝酸25万2千吨,1943年 34万2千吨,而1940年全苏才生产了23万2千吨。

军事技术对整个工业技术的发展起了很大影响。航空工业促进了电机制造中一个新的部门——雷达制造业之产生,雷达能帮助我们在远距离上看到、听到和遥控。坦克制造工业把高级冶金工艺问题和改进铸造工艺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弹药与武器制造工业创建了新的火箭技术,火箭具有巨大的爆炸力和速度。

在激烈的战斗中,苏联军事技术装备不断得到完善,、并且把德军自夸为先进的技术装备抛在后面。希特勒军队统帅部妄想依靠坦克和迫击炮击败苏联军队,他们显然对野战炮兵这个在现代战争中的主要突击力量估计不足。苏联军队在炮兵装备和战斗使用上的优势是明显的。苏联军队在使用航空兵特别是强大的攻击航空兵——军队的巨大的突击力量方面也是占有明显的优势。苏联坦克的质量,尤其是在战场上机动的能力,也就是它的突击力超过了德国坦克。

苏联工人阶级的艰苦奋斗和苏联军队的英勇奋战使苏联的军事技术装备不仅在质量上而且在数量上超过了希特勒德国。1941年战争开始后四个半月,斯大林指出苏军暂时失利原因之一是我们缺少坦克和飞机。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德国军队的优势。卫国战争第一阶段提出的这个艰巨的任务被胜利地完成了。

由于工人阶级、联共(布)和苏联政府的奋发努力,由于斯大林同志的及时领导和军事生产部门的周密组织,战斗技术装备的迅速增产成为发展苏联军事经济的规律。在苏联军队和苏联人民的领袖的号召之后,只有一年的时间,即1942年12月与1941年12月比较,飞机的产量增长了2.3倍。同一时期航空发动机——飞机制造的主要基础得到飞跃的发展,航空发动机产量增长了4.4倍。

1942年12月同1941年12月相比,虽然由于疏散的原因,哈尔科夫工厂停产坦克了,还有斯大林格勒坦克制造厂也停产了,但是坦克产量仍增长了1倍。同一时期坦克柴油发动机产量增长了3.6倍。

1942年12月火炮产量与1941年12月比较增长了80%。同一时期,机枪产量增长了90%。虽然疏散了图拉一些生产轻武器的工厂,但是步枪产量仍增加了55%。120毫米迫击炮几乎是新投产的项目,1942年12月它的产量比1941年12月增长4倍。

1942年12月与1941年12月相比,即仅在一年的时间内苏联军队使用的炮弹的产量几乎增长了一倍。同一时期航空炮弹增长5.3倍,迫击炮弹增加2.3倍,其中120毫米迫击炮弹增长15倍,火箭弹增加了90%,航空炸弹增加了1.l倍,手榴弹增加了80%,标准口径和大口径枪弹增加了80%。

从此军事工业继续得到不断的发展。把苏联在卫国战争期间生产军事技术装备的速度与水平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生产军事技术装备的速度与水平(见A·A·马尼科夫斯基的著作《世界大战中俄国军队的战斗补给》)相比较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为把1914—1917年的帝国主义战争期间的武器生产同苏联在卫国战争期间(1941—1945)生产武器的水平相比较,只须举出一点,就是在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生产的火炮比革命前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官办和私办工厂生产的火炮多28倍。同一时期,苏联生产的迫击炮比革命前的俄国多88倍。

在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生产的各种机枪比革命前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产的多77倍,同一时期苏联生产的步枪比俄国多5.4倍。

苏联在卫国战争期间生产的各种炮弹比革命前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供应其军队的炮弹多7.2倍。同一时期,苏联生产的各种枪弹比革命前俄国多5.9倍。

除了上述的武器与弹药在数量上的增长以外,还要看到同革命前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的军事技术装备相比,在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的军事技术装备有了无比的质量变化。例如苏联生产的火箭弹与火箭炮,头等的重炮与高射炮,现代化大威力坦克,高速飞机,强击机,大口径迫击炮,高速机枪,冲锋枪,半自动步枪,这些都是苏联军队可以自豪的军事技术装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革命前的俄国并没有这些装备。

在1914—1917的战争年代中曾担任过俄军总军械部部长的A·A·马尼科夫斯基在其著作中富有教益地论述了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俄国军事生产的教训,他写道:“上述一系列文件都说明,在战争过程中生产弹药的必要性,而这只在宣战后才认识到,这是我们主要的错误和主要的不幸。我们曾认为依靠和平时期预制的储备就能进行现代战争,因此,我们没有重视发展官办工厂与私人工厂,没有制定技术(工厂)动员计划。结果是战时,我们被迫采取一些匆忙的与经济效率不高的应急措施”。

应当看到,在伟大卫国战争期间,苏联政府避免了重犯这个错误。当然革命前俄国所犯的这个错误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和落后的工业。

战前苏联就建立了军事工业,它包括航空、坦克、舰船、武器与弹药各种专业化的制造工厂。在其基础上在伟大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军事工业的生产能力不断增长。虽然战争初期在战前建立的军事技术装备储备品受到了严重损失,但是因有上述的基础,就使苏联军队最高统帅部能够保障前方所需的军事技术装备。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土耳其在俄国面前部署了127个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罗马尼亚、芬兰、意大利、匈牙利在其进攻苏联的东部前线部署了257个师,其中德军有207个师,这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多1.4倍。但是德国师和德国仆从军都被苏联军队击败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沙皇俄国得到的各种口径炮弹与迫击炮弹一共有5,560万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军队从社会主义工业部门得到炮弹和迫击炮弹共计7亿7,560万发,这等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军队所得弹药的14倍。在这个钢铁巨流和烈火中蕴藏着苏联人民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和在战胜希特勒帝国主义强盗中苏联人民的不可摧毁的力量。

由于苏联工人阶级英勇奋斗和社会主义工业部门的努力,苏联军队获得了头等的战斗技术装备。到卫国战争结束时,苏联军队的编成中拥有比和平时期更多的兵力和兵器:师多了3倍,火炮多4倍,坦克多14倍,飞机多4倍。

1945年4月的柏林战役是一次结束战争的交战,在这次战役中苏联军队突击力量的威力得到充分显示。苏军一方在这次战役中使用了火炮与迫击炮4万1,000门,从空中掩护炮兵突击的飞机8,400架,担任突破任务的现代化坦克6,300辆。

为战胜敌人而使用的这些武器都是苏联人民用双手、智慧和劳动创造出来的。苏联军队使用了国产的武器和国产的军事技术装备打败了希特勒德国。

总而言之,在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军队使用的是我国企业生产的头等质量的军事技术装备。在卫国战争期间军事工业的巨大发展和在卫国战争以前苏联工业基础牢固的建立保证了军事生产的增长,从而也保证了苏联军队能获得所需的军事技术装备。

九、农业与给养

苏联的工业向军队供应了战斗技术装备,而农业则保障了前方与后方所需的给养,保障了工业所需的原料。革命前俄国在1914—1917年和苏维埃俄国在1918—1921年以及苏联在1941—1945年(在现代的卫国战争中)所实行的军事经济体制期间,解决给养问题的基础是完全不同的。

革命前,72%的商品粮食都掌握在地主和富农手中,而在苏联粮食生产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苏联的商品粮的生产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企业——国营农场与集体农庄。

商品粮的生产水平在三个时期的差别特别突出。1914-1917年在革命前俄国采购的粮食为13亿9,900万普特。1918—1921年在苏维埃俄国的初期为9亿2,000万普特,1941—1944年虽然苏联的最富饶的粮仓乌克兰与北高加索被德国侵占,但采购的粮食却达到42亿6,400万普特,农业商品率这样的增长只是在广泛机械化了的社会主义农业基础之上才能实现。

第一次世界帝国主义大战严重地影响了俄国的农业。粮食的播种面积从1913年的9,490万公顷减少到1917年的8,500万公顷。在这一期间粮食产量减少了近15亿普特。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前。俄国的粮食总产量中,乌克兰的占25%,北高加索——12.6%,伏尔加流域——12%,西伯利亚、乌拉尔和哈萨克斯坦只占18%。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当乌克兰成为前方地带,尔后又成为战场时,俄国的粮食情况陷入了严重困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国内战争年代。苏维埃俄国面临着真正的粮食危机。社会主义政权竭尽全力克服了这一危机。1917年苏维埃俄国采购了粮食仅 7,340万普特,而1918年采购到1亿790万普特,1919年——2亿1,250万普特,1920年则增加到3亿6,700万普特。但是由于第一衣世界大战和外国武装干涉的结果,到1921年,农村中的播种面积与粮食收获量大幅度减少了。

在1941—1945年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苏联的商品粮需要量剧增。城市用粮和军队用粮也增多了。尽管如此,但苏联在暂时失去富饶的乌克兰和北高加索情况下、还是顺利地解决了粮食问题。在卫国战争期间,苏联之所以能够解决粮食问题是因为:

第一、有了集体农业制度。它能保障获得粮食的高商品率和高收获量;

第二、大部分商品粮掌握在国家手中,国家对粮食进行了正确的核算与分配;

第三、对国家粮食生产的配置进行了新的部署,这增加了东部地区粮食产量在全国产量中的比重。

从下列数据可看出与革命前的1913年相比,在苏联国土上粮食生产地域的变化。在粮食总产量中,乌克兰的比重从1913年的25%下降到1940年 23%。北高加索的比重在同一时期从12.6%降到10.6%。伏尔加流域保持在12%的水平上。乌拉尔在这一时期却从8.4%增加到9.7%。西伯利亚的比重从7%增加到11.7%,哈萨克斯坦从2.8%增加到3.4%。

由于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苏联东部各区1940年生产的粮食增加到18亿3,800万普特,而革命前俄国东部各区在1913年只生产了10亿3,400万普特。这表明苏联在东部地区创建的巨大粮食基地保障了我国在卫国战争期间所需的粮食。

社会主义农业取得的成就使苏联在战前积累了大量的国家粮食储备。虽然1942年和1943年由于一些地区被敌暂时侵占,粮食收购量比1940年减少了,战时的困难十分严重,但上述国家储备却保障了苏联军民用粮的稳定供应。同1940年相比尽管在1942年对粮食实行了严格核算与分配,粮食消耗缩减了一半以上,但对苏联军民仍然进行了不间断的供应。

在祖国经历严重考验的年代,集体农业保障了我国居民和军队所需的粮食与食品。卫国战争是对集体农业制度的一次历史性考验。在苏联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集体农庄实行了严格的社会主义纪律,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培养出集体农业的新知识分子干部以代替因应召参加了苏联军队的农庄干部。在干部交替中苏联妇女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机器拖拉机站的拖拉机手、联合收割机手、机械员与队长以及农庄领导干部中,妇女所占的比重可用下列数字说明。在机器拖拉机站的拖拉机手中妇女的比重从1940年初的4%提高到1942年的45%,在联合收割机手中从6%提高到43%,在机器拖拉机站的驾驶员中妇女的比重从5%提高到36%,在拖拉机队长中妇女的比重从1%增加到10%。

集体农庄的劳动纪律不断巩固。在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苏联政府建议集体农庄提高必需完成的最低劳动日限额,每个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庄员一年之内一定要完成它,还规定春播、除草、耕耘与收割季节必须完成的劳动日数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庄员年劳动日总额从1940年的254天增加到战时1942年的352 天。当时出现了不是个别的集体农庄而是整个地区,在那里凡是有劳动能力的集体农庄庄员都完成了规定的最低劳动日限额。

同时,提高了集体农业劳动生产率。这表现在按每一个集体农庄、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庄员以及每一个牵引力单位计算的播种面积上。战争期间,每一个集体农户的播种面积(在可比的土地上)从1940年的6.3公顷增加到7公顷,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庄员的播种面积从1940年的3.3公顷增加到1942年的 4.3公顷,集体农庄和机器拖拉机站每一个牵引力单位的播种面积从7.3公顷增加到8.8公顷。

但是,由于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业机器和汽车数量的减少(这种情况在收复区尤其严重),所以,劳动生产率和劳动纪律的提高并未能全部抵销技术设备不足的缺陷,这就使农业面临着严重的困难。为了克服这些困难采取了如下的办法:限制农村劳动力的动员(译注:调离农村),大力生产备用零件,恢复拖拉机与农业机器的生产(在实行军事经济体制初期曾停产)。

尽管农业的技术设备和劳动力减少很多,但是,苏联未被敌占领的一些地区,如中部地区,伏尔加流域、乌拉尔、西伯利亚、外高加索、中亚细亚、哈萨克斯坦、远东与北部各区,集体农庄的总播种面积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上述地区集体农庄播种面积从1940年的6,260万公顷增加到1942年的 6,630万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从5,160万公顷增加到5,390万公顷。但是,由于乌克兰和北高加索这样的最富饶的农业区被敌暂时占领,所以东部各区播种面积的扩大未能弥补受到的损失。

苏联卫国战争初期军事经济的特点和困难,促使了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粮食生产。与1940年相比,苏联东部各区集体农庄的粮食播种面积在1942年增加了230万公顷。虽然中部地区和伏尔加流域粮食播种面积有些减少,但是,西伯利亚、中亚细亚、哈萨克斯坦、外高加索和远东却大有增加。远东各区增加最多,增加了30%,中亚细亚增加了20%。从绝对数量来看,中亚细亚、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的粮食播种面积增加最多。

在粮食的播种面积中秋播作物的面积增加很多,与1940年相比,1942年增加了18%,在下列地区秋播作物增加最多,西伯利亚增加了64%,哈萨克斯坦和中亚细亚44%。扩大秋播作物的面积有助于克服因缺少劳动力、拖拉机和机器所面临的困难。从粮食品种来看,在卫国战争期间扩大播种面积的是秫子,这是伏尔加流域、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雨量不足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它具有抗旱性,比较保险,还能减轻集体农庄在春播和收割期间劳动力与牵引工具的紧张程度。

在战争年代,苏联对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布局作了很大的变更。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和中亚细亚都扩大了油料作物和甜菜的播种面积。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扩展到苏联东部地区。与1940年比较在1942年经济作物增加速度最高的是以下地区:远东——增加37%,西伯利亚27%。战时,在中部各区、伏尔加流域、西伯利亚、中亚细亚与哈萨克斯坦扩大了甜菜播种面积。但是由于过去种植甜菜的地区如乌克兰、北高加索、库尔斯克州和沃罗涅日州部分地区被敌暂时侵占。因而1942年与1941年比较全苏的甜菜总播种面积减少了。

同1940年相比,在战争的1942年苏联东部各区蔬菜和土豆的播种面积增加了37%。蔬菜与土豆的播种向东扩展到乌拉尔、西伯利亚、中亚细亚和哈萨克斯坦地区。在大城市和工业中心的周围地区增加了蔬菜与土豆种植面积的比重。与1940年相比,1942年蔬菜和土豆种植面积增加最多的是以下地区:西伯利亚增加了44%,乌拉尔37%,远东30%,中亚细亚与哈萨克斯坦32%。

可以看出,播种面积的结构发生最大变化的是西伯利亚和中亚细亚地区。中亚细亚的这一变化多是暂时性的,而在西伯利亚则是长久性的。西伯利亚采取的措施,如增加小麦播种面积、恢复休闲地和扩大秋耕。这样做能从根本上改善西伯利亚的农业经济。首要的任务是全力以赴地采用先进的农艺技术,恢复与增加农业拖拉机与机器的数量。

在战时的农业发展中,在许多方面1943和1944年是转折的年份。从1943年下半年起收复区的农业迅速恢复了。在粮食播种面积和收获率提高情况下,1944年苏联收获的粮食比1943年多11亿普特。在提出恢复和发展农业的同时,又提出了恢复牲畜头数与发展畜牧业的任务。

在战争年代,牲畜的数量和饲养地区发生了很大变化。因一些农业区被敌暂时侵占,与1941年比较,1942年和1943年牲畜头数减少了,其中包括马、牛、羊与猪。同一时期,在战时的困难条件下,苏联东部各区集体农庄增加了肉畜的头数,其中牛从1941年初的1,140万头增加到1943年初的 1,250万头,羊从2,810万只增加到3,420万只,仅猪的头数没有变化,这首先是由于精饲料不足造成的。

在发展畜牧业中,1944也是一个转折年。牲畜头数停止下降。最低的水平已成过去。1945年初与1943年比较,即在两年之中苏联的牲畜头数增加的数字如下:牛增加1,580万头,羊——840万只,猪——280万头,马——170万匹。不仅在收复区,而且在后方,在集体农庄和农户私养的牲畜也增加了。但是1944年牲畜头数没有达到战前水平,其中马匹和猪的饲养业恢复得最差。

社会主义农业最困难的任务首先是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牲畜的恢复与扩大再生产。发展畜牧业的主要前提是解决粮食和饲料问题,否则就不能进行牲畜的扩大再生产。为加速牲畜的繁殖,要想方设法发展产品率最高的良种牲畜,这既能满足国家需要又能符合农民的利益。根据农业劳动组合条例的规定,国家对集体农庄庄员恢复私养牲畜给予支援,这对发展畜牧业也起很大作用。

总而言之,虽然苏联的最富饶的农业地区暂时被敌侵占,但是在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社会主义的农业保障了苏联军队和苏联居民所需的给养。由于农村实行集体农业的制度,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比较,苏联的农业商品资源有了极大的增加。

十、交通运输及运输的组织

没有发达的不停运转的交通运输,就不可能实现国家军事经济的准备。在面积为2,230万平方公里的苏联国土上,苏联经济的协调性依赖于交通运输发达的程度。在苏联的经济生活中,交通运输的意义尤其突出,这是因为生产类商品和消费类商品从生产地区到消费地区平均要运经700公里。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之后,苏维埃俄国接收下来的是破旧和技术落后的交通运输业。三个五年计划使交通运输业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变为苏联国民经济的先进部门。与1920年相比,1940年的苏联铁路运输量增加了35倍,河运量增加了5倍,海运量10.6倍,汽车运输量增长了88倍。

截至1940年止,苏联铁路里程增加到10万5,300公里,而革命前俄国只有5万8,500公里。铁路经过技术改造,提高了通过能力。铁路平均日装车量从1913年的2万7,400辆增加到9万7,900辆。在卫国战争期间,经过改造的交通运输成为军事经济的巩固基础。

在卫国战争期间,由于德国人暂时侵占了我国许多经济区,因而铁路运行里程在1943年年初比1941年减少了40%。虽然被占领的铁路线上的大部分车辆疏散到了苏联东部各区,但同一时期机车数还是减少了15%,货车减少了20%。由于许多河运设施被敌占领,所以,河轮在1942年与1940年相比减少了20%,拖轮25%,海轮50%。

在卫国战争期间,由于形成了生产力与货物周转的新布局,所以,苏联军事经济在这方面的中心任务,是在发展交通运输上,尤其是在发展铁路运输上要克服许多薄弱环节。为了克服苏联军事经济的这些特殊困难,首先在乌拉尔和西西西伯利亚的铁路上采取了如下措施:提高铁路最重要枢纽站和区间的通过能力,加强乌拉尔、伏尔加流域和西西伯利亚地区新建工业用的铁路支线。

在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几乎完全不生产新机车和新的货车了,在这种情况下要发展铁路与水路运输就面临一项重要任务,这就是要修理车辆与船舶,生产配件,修复被希特勒德国破坏的运输工具,其中有机车与货车,河运与海运船舶。

在卫国战争的困难条件下修复了被德国人破坏的铁路。修复工程常常是在敌人射击火力下进行的,苏联铁路员工建树了丰功伟绩。仅举下例事实即可说明这一点。1943年上半年,在苏联军队实行冬季攻势期间,在从德国侵略者占领下收复的一些地区,苏联铁路员工只用了两三个月就修复了长达6,600公里的铁路线,1943年在苏联收复了的地区修复并投人运行的铁路线长达1万9,000公里。

在卫国战争条件下,组织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首先是军事运输与军事经济运输的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苏联交通运输部门成功地完成了任务并保障了前方和军事经济运输的需要。

在卫国战争初期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有很大的削弱。1942年铁路装车量同1940年全苏铁路线装车量比较减少了57%。同一时期内河运输量减少了 44%。铁路和水路运输量的减少是因为德国人暂时占领了大量铁路线、许多河运系统、大部分波罗的海和黑海航线。货运量的减少还因为铁路车辆与河运船舶的减少以及因为德国侵略军的破坏与抢劫。

1943年苏联交通运输情况大有好转。铁路运行里程在一年之内增加了1万9,000公里,机车增加了2,000台,货车增加了5万6,000辆。同1942年比较,1943年铁路日平均装车量增加了三千辆。内河航运量1943年一年增加了5亿5,600万吨公里。

由于生产力配置地区的变化和货流的变化,在铁路通过能力上出现的薄弱环节被克服了,因而铁路运输量的增长得到保证。

为了提高现有铁路的通过能力,采取了以下办法:

第一、利用西西伯利亚通乌拉尔的铁路线,使铁路经过雷姆斯克车站的输送能力增加40%,经过瓦盖车站的输送能力增加20%,经西纳尔斯克车站的输送能力增加40%;

第二、利用南乌拉尔到北乌拉尔的铁路线,使经过吴克图斯的铁路通过能力增加50%;

第三、利用乌拉尔到中部各区和伏尔加流域的铁路线,使经过克罗帕切沃和基洛夫的铁路通过能力增加20%;

第四、利用中亚细亚到苏联欧洲部分的铁路线,使从克拉斯诺沃茨克经过阿雷西的铁路通过能力增加30%,经过艾堆尔利亚增加40%。

在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为提高铁路的通过能力,新建了一些铁路线。在卫国战争期间,在苏联投入运营的新铁路线共1万公里,其中有北部——伯朝拉斯克路,索罗斯克——奥博泽尔斯克路,斯维亚日斯克——乌里扬诺夫斯克——沃利斯克——萨拉托夫——斯大林格勒路,莫斯科大环行铁路,阿克莫林斯克——卡尔塔雷路,奥尔斯克——坎达加奇——古里耶夫路,基滋利亚尔——阿斯特拉罕路,共青城——苏维埃港路。

将革命前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铁路运输量问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铁路运输量作一对比就很能说明问题。在铁路里程相同的条件下,1943 年苏联的铁路运输量比1915年革命前俄国铁路运输量多1.8倍。在卫国战争期间铁路运输的顺利工作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在技术上和经济上的优越性与组织性。

但是不能说,在苏联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铁路运输发挥了自己的全部潜力。如果把未利用的铁路潜力全部动员起来,每昼夜就能增装几千辆货车的军用货物和普通货物。只要对比一下卫国战争前和战争中铁路车辆周转时间即可看出这种潜力。1940年,苏联铁路货车周转时间为7.4天,1942年增加到13.8 天,1943年稍有降低,但仍保持在12.6天的水平上。

工业上如能缩短生产周期,就能多生产产品,同一道理,如能缩短货车周转时间,就能增加铁路运输量。卫国战争期间造成货车周转缓慢的原因如下:

第一、经济原因,由于生产力的东移而使货物运输里程增加了;
第二、技术原因,车辆利用率降低。

在货车周转缓慢的情况下,要想在苏联东部与中部地区铁路线上完成原来的运输量,1943年必须将货车数比1940年增加50%。改善车辆使用的技术指标,缩短货车停留时间,提高货车运行速度和消除超长途运输与避免不合理的运输,就能缩短发车周转时间,而这是铁路运输的巨大潜力。

发挥这些潜力是苏联铁路员工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必须恢复车辆应有的技术状态并改进其使用情况。必须在苏联各经济区恢复与发展为满足当地需要而进行的商品生产,以避免从遥远地区运输这些商品,如果铁路将货车周转时间缩短到7.4天,也就是至少恢复到战前水平,那么,与战争年代相比苏联国民经济将能动员26万节车箱(车厢?)用于运输,即日平均装车量可增加3万5千节。

将交通运输业转入军事体制是保证前方与苏联军事经济需要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条件之一。在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转入军事体制的苏联交通运输业职工纪律条令规定,交通运输的军事纪律是:职工自觉地执行自己的职责,准确地完成本部门首长的命令与指示,交通运输业的工作人员自觉地对待劳动,把它看做是“对待忠诚、荣誉、忘我精神与英雄主义”的态度问题。

条令规定的军事纪律要求苏联交通运输部门的职工:准确完成所担负的勤务职责;严格遵守有关交通运输的法律、各项规定和规则,通晓自己的业务并不断地在这方面力求进步,爱护国家财产——交通运输业的技术器材、设备与材料以及交通运输业保管的资财,完成生产方面的工作定额以及运输工具的运行定额和标准,严格保守国家和军事机密。

转人军事体制的苏联交通运输业职工纪律条令规定,首长关于交通运输的命令就是属下人员应遵守和执行的法律。他们必须无条件地、准确地和按时执行这些命令。在交通运输上对纪律的任何违背要受到纪律处分或者军事法庭的制裁。交通运输业职工在供职中犯有罪行时必须受到与苏联军队中供职军人犯罪时同样的惩罚。交通运输业中的犯法案件须依据战时法在军事法庭审判。根据军事法庭的裁决,撤销交通运输业中犯法职工的工作,如不需给以更严厉的处分时,则遣往前方编入惩戒连。

同时,苏联交通运输部门的首长必须以身作则完成自己的职责,对所属人员应明确下达命令和指示,坚定地监督他们严格执行,检查执行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实行奖励或纪律处置。

总而言之,虽然战时有巨大困难,但是,苏联交通运输部门还是成功地保障了苏联军队和苏联军事经济的需要。为了保障整个铁路网所需的车辆苏联铁路员工竭力加速车辆周转时间,以便腾出数万辆货车,去满足苏联国民经济不断增长的需要。

十一、劳动组织与工资

社会主义社会固有的消除了剥削人的劳动组织与工资制度的基本法则在苏联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起着作用。这些法则是:

第一、根据工人在国营企业或者农民在集体农在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实行按劳分配产品的法则;

第二、上述法则要求对同等的劳动付给同等的工资,在这里劳动的概念包括劳动时间和劳动质量;

第三、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形式决定国营企业和集体农庄劳动报酬的差别;

第四、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和消除失业与贫穷的法则,提高国营企业中的实际工资和集体农庄中的劳动日价值的法则,

第五、在生产中实行劳动机械化与电气化的同时,扩大工人阶级队伍和提高其文化技术水平;

第六、开展社会主义竞赛,对完成计划和超额完成计划指标者实行奖励制度。

社会主义劳动组织法则的彻底实现是增加生产的巨大源泉。在卫国战争期间,由于苏联军事经济体制具有的特点,国家各经济区和国民经济各部门企业的劳动组织、工资结构和劳动力平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苏军征集兵员和德军暂时占领了许多工业地区,1943年与1940年比较苏联国民经济部门的职工人数减少了38%,但是在国民经济部门的职工总人数中,工业部门的职工人数由1940年的35%增加到1943年的39%。

苏联各经济区职工人数互有差异。1943年与1940年相比,北部、西北部、中部、北高加索以及外高加索各区的职工人数都有所减少。同一时期,乌拉尔国民经济部门职工人数增加了36%,其中工业部门职工人数增加了65%。伏尔加流域各区国民经济部门职工人数增加了16%,而工业部门职工增加了 65%,西西伯利亚职工总数增加了23%,而工业部门职工增加了71%,哈萨克斯坦与中亚细亚职工总人数增加了7%,而工业部门职工增加了54%。

由于生产力的重新部署,苏联东部各区职工的比重大幅度提高了。伏尔加流域工业中的职工占苏联职工总人数的比重从1940年的3%增加到1943年的 7.5%,同一时期乌拉尔工业职工的比重从8.5%增加到20.5%。西西伯利亚工业职工从4%增加到9%。哈萨克斯坦和中亚细亚工业职工在苏联工业职工总人数中的比重从3.5%增加到8%。

在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苏联国民经济所需劳动力的补充来源是动员城乡中没有参加社会劳动但有劳动能力的居民,让他们参加生产劳动。此项动员是根据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批准的法令实施的。只是1943年对居民进行的劳动动员就征调了760万9千人,其中参加工业生产和建筑工程的有 132万人,参加农业生产的有383万人,参加采木业的有129万5千人。

在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大部分男性居民应征入伍。因而在生产中妇女劳动的比重大大增加了,青工劳动也增多了。在苏联国民经济部门职工中妇女的比重从1940年的38%增加到1942年的53%,其中在工业部门从41%增加到52%,在铁路运输部门从25%增加到36%,在通信部门从48%增加到 67%,在公用事业部门从42%增加到64%,在商业部门从37%增至55%,在公共饮食业从67%增至83%,在教育机关妇女的比重从58%增至 73%,在保健机关从76%增至83%,在国家机关从35%增至55%。

工业部门熟练工人中妇女的比重也提高了。在蒸汽机机工中妇女的比重从1941年初的6%增至1942年底的33%,在空气压缩机机工中从27%增至 44%,在锅炉工中从6%增至27%。同一时期在金属切削车工中妇女比重从16%增至33%,焊工中从17%增加到31%,模型工中(手工操作)从12%增加到32%,机器操作模型工中从29%增加到39%,钳工中妇女比重从3.9%增至12%,锻工和冲压工中从11%增加到50%,电站电工中从32%增加到50%。汽车司机中妇女比重同一时期从3.5%增加到19%以及装卸工中从17%增加到40%。

为减轻妇女参加劳动以后的负担,工厂恢复和发展了幼儿园、儿童之家以及其他保护母亲与儿童的设施。苏联的未被侵占的国土上幼儿园中的儿童数由 1941年的68万3千名增加到1944年的121万名,而同一时期托儿所的儿童从50万9千名增加到64万5千名。苏联政府对儿童的关怀,既保障了女工生活水平的提高,又有助于组织妇女参加生产劳动。苏联实行的同工同酬的制度对此也有促进。

卫国战争期间,实行军事经济体制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消除了无人照管儿童的现象。在1914一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俄国孤儿的生活极其悲惨。年青的苏维埃俄国费了数年之久来医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以后国内战争给它带来的创伤。在1941—1945卫国战争年代,苏联政府在全国采取了许多使失去父母的孤儿受到教育的措施。其中包括成立苏沃洛夫学校,扩大技工学校,以及组织孤儿院,在这里一切费用全由国家保障。儿童们经过国家学校教育成长为青年后便参加社会劳动。

在卫国战争期间,从职工的年龄上看,职工的构成也有很大变化。1939年,工业部门职工总人数中18岁以下的职工占6%,而1942年这个数字增加到15%。同一时期18一49岁的职工从1939年的85%下降到1942年的73%。工业部门中超过50岁的职工人数从1939年的9%增加到1942 年的12%。

有劳动能力的农业居民的构成发生了更大变化。妇女所占比重从1939年初的52%增加到1943年初的71%。在卫国战争期间,如同在工业部门一样,在农业生产中,妇女和青年的作用大为增加。他们肩负了战时大部分重担。在农业和在工业上一样实行同工同酬有助于吸引妇女参加生产劳动。

虽然生产部门吸收了大批新的未经足够训练的干部,但是在苏联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还是加强了社会主义劳动纪律,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卫国战争期间表现出忘我劳动精神已成为普遍的现象。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在1942年增加了19%,1943年比上一年又增加了7%。机器制造和军事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最快。这些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在1942年增加了31%,1943年又比上一年增加了11%。

在煤炭工业、石油工业、纺织工业、轻工业、食品工业和采木工业部门,1942年与战前比较,劳动生产率暂时有所降低。纺织工业、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工厂的劳动生产率暂时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电力、燃料和原料供应不足。1942年煤炭工业、采矿工业、石油工业与采木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暂时降低则是由于一些新工人不习惯于重工业中的体力劳动,而当时在燃料工业、采矿工业和采木工业中大部分劳动还是体力劳动。

在卫国战争时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办法是:首先搞生产合理化,再是减少工休与旷工,实行加班,以延长工作时间。这样做的结果,在卫国战争当中的两年每名工人一个月的工作小时数平均增加了22%,此外,同一期间每一工人每小时的产品产量增加了7%。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每件产品首先是军工产品消耗的人工减少了。航空工业的一些工厂生产一架依尔一4型飞机的劳动消耗从1941年的2万个工时减少到 1943年的1万2,500个工时;制造一架依尔一2型飞机的劳动消耗从9,500个工时降到5,900个工时,制造一架彼一2型飞机,从2万5,300 个工时减到l万3,200个工时。在一些兵工厂,制造一门152毫米榴弹加农炮从1941年的4,500个工时减到1943年的2,400个工时,制造一门76毫米团炮的劳动消耗从1,200个工时降到800个工时,制造一门师炮的劳动消耗从1941年的2,200个工时降到1944年的600个工时。在一些轻武器工厂,制造一挺大口径机枪的劳动消耗从642个工时降到329个工时,制造一支步枪的劳动消耗从12个工时降到9个工时,制造l千发“特特”枪弹的劳动消耗从13个工时降到10.8个工时。一些坦克制造工厂生产一辆T一34型坦克从1941年的8千个工时减到1943年的3,700个工时,制造一辆KB型坦克从1万4,600个工时降到7,200个工时。

苏联在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之所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因为大量培训出新的熟练的工人干部。苏联政府成功地解决了军事经济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即扩大劳动骨干队伍的问题。为了在生产部门培训劳动骨干,在各种训练班和速成学校以及采取个别教练的办法,在1941年培养了各类工人276万5千名,1942年培养了377万2千名,1943年又培养了513万4千名。此外,通过工厂的学校、技工学校和铁路学校在1941年培养了43万9千名,1942年——56万9千名,1943年——59万8千名,使他们都成为熟练工人。

军事经济的增长,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以及在战后的发展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扩大高水平知识骨干的培训工作。尽管战时有许多困难,苏联政府还是增加和扩大了高等院校的助学金和名额,改善了大学生的伙食并免除大部分学生的兵役义务。在卫国战争中这些措施使高等院校和中等技术学校的数量得到保持和增加。 1942年高等院校收生人数曾减到10万8千人,而1943年收生人数又增加到16万7千人。1942年中等技术学校收生人数曾减到17万人,而1943 年收生人数又回升到25万3干人。

工厂大批地招收新的劳动骨干,他们要迅速掌握和增加军用产品的生产,这就必须改善劳动的组织。当时采取了如下的改善措施:

第一、对完成工作的工人彻底实行计件累进工资制和计时奖励工资制;
第二、对完成和超额完成生产计划的工程技术干部实行劳动工资奖励制;
第三、对完成和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有突出表现的工人给以额外物质奖励。

依靠物质奖励制度的实施,为完成国家军事经济计划而开展的社会主义竞赛广泛地发动起来。对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奖金有很大的增加,在工程技术人员工资总额中奖金的比重从1940年的11%增加到1944年的28%,在工人工资总额中,奖金的比重从1940年的4.5%增加到1944年的8%。

对完成和超额完成生产计划的单位广泛地使用奖励办法是发展军事经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辅助性刺激。军事经济工作中这一有益的经验自然在战后也被采用作为提高生产的一个补充源泉。

由于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对急要生产部门实行奖励制度,在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工资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在煤炭工业、石油工业、黑色与有色金属冶金工业和军事工业提高了工资水平,因而使重工业中的上述部门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相比实行了更高的工资待遇。在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煤炭工业、黑色金属冶金工业和军事工业的职工享受最高的工资待遇。

苏联工业部门的工人的平均月工资从1940年的375卢布增加到1944年的573卢布,即增加了53%,而在煤炭工业729卢布,在黑色金属冶金工业697卢布。工业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平均月工资从1940年的768卢布增加到1944年的l,209卢布,而在煤炭工业1,502卢布,在黑色金属冶金工业1,725卢布。

在卫国战争年代,苏联的伏尔加流域、乌拉尔和西西伯利亚地区的国民经济,首先是工业部门肩负着供应前方所需军事技术装备的主要重担,因此,这里的工资待遇增长得最多。这里的人们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率高,所以,工资待遇也高。就整体而言,苏联工业部门的工人月平均工资1941年比1940年增加了 42%,而同一时期伏尔加流域各区却增加了79%,乌拉尔各区65%,西西伯利亚各区79%。

与资本主义各国不同的是,苏联工人阶级的实际收入,或者这一收入在产品的分配中所占的比重并不能由工资完全代表。如果试图用工资这个尺度把苏联工人阶级生活水平同资本主义英国或美国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进行比较,那是无知甚至是别有用心的。

苏联除了付给工人工资以外,至少还由国家付出病假费、生育休假费、例行休假费、从厂长基金中支付的补助费、免费教育和助学金、业务进修费、免费医疗费、休养费、幼儿园费用、多子女补助费。所有这些使苏联工人的平均工资补充增加了38%,而这与资本主义国家是全然不同的。

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和英国,其工人阶级的工资很不稳定。在美国和英国经常的和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中不断扩大的失业情况,导致工人阶级生活水平的降低和工资待遇的减少,这使他们处于穷困境地。如果对战前美国失业者的数量加以考虑,那末,计算美国工人平均工资时,就要把美国公布的工资数降低32%。而且,在发生经济危机时,工资水平还要进一步降低。
在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苏联工人阶级实际工资水平得以保持,这是由于给养和消费品价格稳定和低廉,还由于对公用设施和运输服务规定了固定价格。此外,苏联工人工资中用在住宅和交通方面的比重比美国工人用在同一目的方面的花费要少五分之四。

在苏联,工资数量不仅取决于劳动熟练程度,而且还取决于劳动强度,这在国民经济中的燃料工业与冶金工业部门尤其如此。这就是为什么苏联政府在战前和在卫国战争期间都把煤炭工业与冶金工业工人的工资提高到第一位,资本主义国家则相反,黑色金属冶金工业与采矿工业工人的工资则居末位之一。这是长期失业带来的后果,资本家只以工人的熟练程度为标准支付工资,不管劳动强度如何之重,在失业的压力下工人被迫同意赚取很低的工资并在劳动强度极大的条件下工作,即使在战时,虽然失业人数减少了,但是资本主义国家雇主们在沉重劳动的工业部门也不改变工人的低工资待遇。

总之,战时,在困难的条件下,苏联政府保障了具有高生产率的劳动组织,提高了职工的工资,并使重工业部门的工资保持了最高的水平。由于实行了并组织得很好的培训与分配劳动力的体制,苏联的军事经济在缺少劳动力的情况下,没有遇到严重的困难。

小河对岸 博客 2008-09-06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