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ZT:中国古代抵抗外敌战争里的几位英雄

(2009-06-22 07:36:32) 下一个
Zt:中国古代抵抗外敌战争里的几位英雄

来源:中华网国际观察

王忠嗣

  开元时代是唐朝的又一盛世,中国的文治武功在这一年代几乎达到了顶峰,而王忠嗣就是这一时期杰出将领的代表。

王将军祖上同样为世族家庭,初唐著名诗人王维即为王将军先祖,其家族人物也多为文为主。这一点与裴行俭将军家族多有不同。然而王将军却可算是其家族的一个特例。自小其父亲就希望其舞文弄墨,做一个文,谁想王将军却酷爱军事,成为大唐一代将星。

王忠嗣九岁丧父,其父王海宾战死在反击吐蕃入侵的松州保卫战中,被追赠为左金伍大将军。在其葬礼上,唐玄宗遇见了时年九岁的王忠嗣,甚为喜爱,称赞说“此子有冠军侯之貌。”并接进宫来陪太子读书。自此平步青云,但也许是因为幼年的家门不幸,王将军养成了谦逊谨慎的性格,因此深得皇帝喜爱。王将军初出茅庐的第一战是开元十八年的玉川战役,此战前王将军侦察得知吐蕃大赞普正在玉川检阅军队,于是率300骑兵星夜出击,结果斩首千人,俘获牛羊万头,俘虏4000多人,吐蕃赞普仓皇逃走。
此战堪比霍去病800骑兵夜袭匈奴之战,而此时的王将军也与霍去病一样,只有18岁。可谓是少年英雄。

  而王将军第一次指挥的大规模军团做战则是开元二十六年的北伐契丹之战,自武则天征讨契丹失败以来,契丹势力日益强大,大有和唐朝分庭抗礼之势,唐朝五次北伐皆败,武则天还曾下令征全国囚犯组成军队讨伐契丹,依然是劳而无功。王将军率十万骑兵,北出雁门,与契丹在桑乾河进行会战,三战三捷,打的奚契丹联军全军覆没,契丹可汗只以身逃,不久被部下杀死,契丹36部尽数投唐,从此几十年不敢作乱。从此唐朝威行漠北。

  李牧

  或许是因为《史记》是汉朝人写的,所以对于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多名将的记录就显得淡化了。事实上,在春秋战国时代,李牧是一个绝不能被忽视的人物。战国时代他是赵国对秦作战最具战功的将军,廉颇赵奢皆不及他。不过今天讲的是对外战争。对秦的作战就不必赘述了。

李牧的赫赫功业是对匈奴的战绩上,此前的赵国一直受匈奴威胁。赵军屡败于匈奴,以至赵武灵王服骑射,知耻而后勇。赵军从装备和作战方式上高度学习匈奴,建立了让六国震惊的骑兵部队。但骑射终非汉人所长。任赵国骑兵如何在中原纵横驰骋,对匈奴战争依然是屡战屡败。毕竟,以骑兵对抗匈奴,对于当时骑兵战法还相对幼稚的汉人来说,无疑是以己之短击彼之长。这种情况直到李牧戍守长城后才得以改变。本来李牧被发配北疆,是赵王中了秦国反间计的结果。但感谢秦国的反间计,因为李牧的到来,从此中国有了农业民族战胜游牧民族的第一个成功战例。

  李牧真正意义上的与匈奴一战只有一次,但仅仅是这一次,就打的匈奴几乎十年不敢南下。此战中李牧将孙子兵法的智慧发挥到及至,先是连败五阵,丢弃牛羊辎重无数,将匈奴主力从他们擅长的草原引诱到汉人所擅长的长城外围来进行决战,
并以示弱于敌的手段麻痹对手。接着火速出击,深夜集合人马,夜袭匈奴大营,
把那些在马上纵横的匈奴骑士在睡梦中杀死。同时重装战车包围匈奴营地出口,
以密如蝗虫的箭矢射杀匈奴逃亡者。此战打的匈奴主力几乎全军覆没,几年难以恢复元气。更重要的是,此战是汉族军队步骑车兵协同作战的经典战例,为日后汉政权与匈奴作战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蒙恬

  秦朝战将如云,蒙恬则是其中闪亮的将星。秦始皇扫六国时,蒙恬只是秦军里的小字辈。只是到后期才在灭燕国和齐国时建立功业,但当时他也只是副将。然而,面对与匈奴的一战,秦始皇却选择了他领兵出征。我想原因大概有二,其一,青年时代的蒙恬长年在北方边境守卫,对匈奴的战法极其熟悉,这是那些长年征战中原的老将们所不能比的。其二,蒙恬是秦军里最富有进攻精神和野战能力的将领,秦朝其他将领打的多时中原地区的攻坚战,对于塞北草原上与匈奴的野战并无多少经验。而蒙恬也不负众望,一战定河套。打的匈奴魂飞魄散。贾谊也曾称赞说“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正是对河套战役功业的称赞。后来中原大乱,匈奴却不敢深入汉境,不能不说与此战有很大关系。

  历史上对蒙恬收河套的战斗记载非常简略,但我们相信那一定是与汉朝反击匈奴不同的一种战法。因为秦朝并没有汉朝那样多的战马,骑兵的数量远远少于汉朝。这就注定了秦国的攻击还是以步骑和战车相结合的战法为主的。《史记》中曾记载,秦以战车开路,箭矢如蝗,步骑大军随后掩杀,匈奴大溃。可见这是一种以重装战车为主的战法。秦的重装战车体型高大,上载各式努箭,发射起来密集如雨。电影《英雄》已清楚的再现了这一过程。其效果就如今天的坦克,单一兵种的匈奴又怎能不大溃。汉朝反击匈奴打了二十年,经过倾国之力的漠北会战才解除了匈奴威胁。而秦国只经此一战,就将匈奴重创。当然两者也不可同等而论,秦时的匈奴控制区域只有汉朝时三分之一大,实力也比伊稚邪时代弱小的多。



卫青

  卫青并不是歼灭匈奴最多的将领,但是他确实汉匈战争里贡献最大的将领。汉朝反击匈奴的第一个胜仗就是卫青打的,龙城战役虽然只消灭敌人七百人,但却粉碎了许多汉朝主和大臣却宣扬的“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汉朝将士树立了必胜匈奴的坚定信念。

  可以说,卫青是一位人品与才华具佳的将领,他性格谦和,礼贤下士,从不居功自傲,体恤士卒,因此很得部下的拥戴。这样的将领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稀少。也许这与他自小贫苦的出身有很大的关系。他去世后,汉武帝为他修筑的林木茂密的陵墓,也许正象征了他谦谦君子的品格。

卫青最被人熟悉的战例是漠北大决战,可以说这是一场把他的智慧与勇气发挥到极至的战斗,他在战斗中体现了他谨慎小心的作风,和关键时刻超乎寻常的果敢。当时的一切作战条件都于他不利。汉军远征作战,鞍马劳顿,匈奴以逸待劳,且背水一战,士气高昂。并集中了所有精锐部队。为出奇制胜,卫青令李广从侧翼出击,谁想李广部兵马又迷失方向,失去联络。这等于是汉军大战未开先自损三千铁骑。面对种种不利条件,卫青制定了固守的战略,以坚固的战车防御抵挡匈奴骑兵的冲击。在苦苦支撑一天一夜后,急噪的单于终于拿出了其所有精锐。而当黄沙突起的时候,卫青却展现了他少有的果断一面,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命令主力部队迅速进攻,在匈奴阵脚已乱的情况下发动突袭,终使得匈奴完败。单于只带三百卫队逃逸。漠北决战歼灭匈奴军三万多人,俘获匈奴数万,堪称是汉匈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从此,汉朝取得了对匈奴战争的主动权,匈奴则退缩在大沙漠以北,再也无力发动南侵。尽管这一战绩不及霍去病的狼居山战役战果辉煌。但它对汉朝匈奴的战争却是决定性的。

 李靖

  中国自汉朝以来,到唐朝又迎来了一个盛世,一群名将为帝国建立了一连串的丰功伟绩,裴行检,李绩,侯君集等,无不战功赫赫,名垂青史。然而其中最负盛名的,还属李靖将军,他几乎是唐朝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故事被编成了神话和传说,在一代一代人心中广为传诵。他与红线女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与传说中的游侠李靖相同的是,历史上的李靖年轻时也曾是一位除暴安良的侠士,后来结识李世民,随他太原起兵,从此效忠一生。所不同的是,与传说中李靖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性格相比,历史上的李靖是位极其谨慎的人,《唐史》中记载,李靖平日寡言少语,性格内向,每与其他将领发生争执,往往谦让再三。但他一开口就可抓住事情的要点,言简意赅陈述要义,因此很得唐太宗的赏识。其作战风格也与气魄狂放的李绩侯君集不同,其用兵极为低调,却每每出其不意,一战而捣中敌人的要害。因此其每次出征前,虽态度谨慎,战果却为最大。李靖最为经典的战役有两次,一次为征东突厥战役,一次为征吐谷浑战役,两次战役都尽显其谨慎的用兵态度和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作战风格。征东突厥战役,突厥三十万大军压境北线,与唐军相持,李靖却完成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最伟大的迂回穿插战。3000铁骑夜袭阴山,迂回穿插千里,直导突厥老窝,要知道,此战是在风雪连天的腊月进行的,以汉人组成的唐军战士,要完成这一壮观的长征,所要面对的不止是突厥精锐骑兵,还有中原人所难以想象的严寒,但唐军将士爬兵卧雪,硬是完成了这一不可想象的奇迹,此战杀敌万人,突厥军与唐军伤亡比例高达10:1,更重要的是,突厥几十万大军就此全线崩溃,突厥可汗也遭俘虏。此战基本解除了突厥对唐朝的威胁,一战定乾坤,可谓盖世奇功。而征讨吐谷浑战役则有所不同,吐谷浑盘踞青海,地势险要,唐朝三次征讨均无功而返。后李靖挂帅,一改先前正面进攻的策略,几十万唐军硬是从青海甘肃交界的狭窄小路穿越过去,从吐谷浑身后发起攻击,一举歼灭吐谷浑。盛唐诗人王昌龄曾赞颂此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鏖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此战基本打通了中国进军西域的道路,从此,自五乱华以来,200年后,中国军队再次进入西域地带。



裴行俭

  或许是因为武则天存在的原因,或许是出于美化唐太宗的需要,后人对唐高宗统治时代的这段历史往往有所淡化,事实上,尽管唐高宗懦弱一些,但唐太宗留下的国力基础仍在,唐朝的政治文明在这一年代都有所发展,而文治武功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平西突厥,灭高丽,战功远超越唐太宗时期。一群名将继续开疆拓土,奠定了今天中华的版图。而裴行俭将军,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裴行俭出身士族家庭,其裴家自两晋时代就为名门望族。自晋至唐,裴家人中担任过将军职务的就有237人,堪称是军事世家。出身于这样一个家庭,背负家族的荣誉,裴将军不辱门庭,以其赫赫战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富有戏剧性的是,裴行俭的赫赫战功是因为一场冤案成就的。高宗年代,因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他遭武氏人诬陷,本该入狱,但唐高宗惜才,于是将其贬为西州(今新疆吐鲁番)都督府长史。也正是这一判决改写了裴将军一生的命运,使他由碌碌无为的京成长为叱咤中外的战将。

  裴将军第一次独立指挥的重大战役就是破西突厥之战,此前唐朝虽多有征讨,但吐蕃此时也将触角伸向西域。西突厥开始转投吐蕃,与唐朝分庭抗礼。而此时唐朝属国波斯被大食所灭,更使得唐朝外交雪上加霜。裴行俭却抓住此机会,假意护送波斯王子归国,却在半路杀一个回马枪,率重兵痛击西突厥,一举歼灭西突厥反叛势力。
并俘虏其可汗。此战功业堪比李靖夜袭阴山之功。自此,西突厥被迫西迁中亚,
基本放弃了与唐朝争夺西域的企图。

  此后,裴将军就将毕生的心血投入到与突厥的战斗中,镇压东突厥反叛,打击突厥残余势力,其所到之处,突厥尽数平定。有力的巩卫了大唐的边疆。使突厥几十年不敢骚扰,直到武则天后期,才又侵扰中华。裴将军本人也病死于征讨西突厥的行军路上,享年64岁。

  岳飞

  契丹人有句老话,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战。此话印证了女真人战斗力的强大。但如此的神话却被一个叫岳飞的中国人打破了。谁说女真满万不可战,十万金军照样在岳家军面前碰得头破血流,而且还是女真人最擅长的野战,而且岳家军每次的参战兵力还远远少于女真人。

  今天的人很难想象,当时的岳飞是在一种怎样的情况下抗战的,今天的人更难想象,堰城大战两万岳家军击败女真人精锐的辉煌是怎样书写出来的。那是中国人勇敢反抗外来侵略的铮铮铁骨,那是中国人在忍受了近百年异族欺压后发出的强国之音!

  岳家军的组成有些类似东晋时候的北府军,都是由南逃的北方农民组成的,士兵们各个与敌人有血海深仇,因此求战情绪强烈,士气高涨,加上良将指挥,因此战斗力空前强大。然而遗憾的是,与北府军一样,岳家军也用在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战场上,造成中国人打中国人的悲剧。但北府兵缔造者谢安最终得以善终,而岳家军的领袖岳飞却遇害风波亭,遗恨千秋。

  徐达

  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中曾说徐达得到了岳飞留下的《武穆遗书》,收益非浅,得以百战百胜。此说当然夸张,但徐达的军事才能却是显而易见的。《倚天屠龙记》中的汝阳王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灭刘福通的红巾军的是他,收服张士诚的也是他,多次打的朱元璋部败退的还是他。而徐达却能在滁州之战中将其精锐歼灭,并迫其自杀。
可谓是初出茅庐第一功。事实上徐达的功业不止于此。明朝几乎一半的江山都是他打下来的,朱元璋也曾赞颂他为“万里长城”。

  徐达和常遇春是朱元璋的左榜右臂。常遇春更自称将兵十万横扫天下,大有汉朝时焚侩自请十万兵扫匈奴的气概。但朱元璋经深思熟虑还是选择了徐达为帅,徐达也不负众望,一举将元朝打回老家。中国历史上历来是由北方政权统一南方,而徐达却开创了由南方政权统一北方的先河。

  戚继光

  这是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抗倭寇,平蒙古,南征北战,功勋卓著。其兵书也是中国军事史的宝贵财富。中国人常喜欢用力挽狂澜一词来表达对英雄的崇敬,而戚继光则是这样一位英雄,他与张居正一文一武,为明朝扭转了嘉靖年的颓势,迎来了隆庆年到万历初年的中兴局面。

  今人提到戚继光,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平倭大功。平定倭寇,保卫海疆,确实是其大功一件。但是区区千人倭寇,竟能横扫中国海岸线,明朝当时的与孱弱由此可见,即便最后倭寇平定,对于整个大明帝国而言,也实在没什么好炫耀的。而戚继光的戚家军,也只是那个年代中国军队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而已。但于戚继光而言,平定倭寇是其不朽功业,一句“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更让多少热血青年壮心不已。更重要的是,
明朝在平倭战争中锻炼出一批优秀军队和军,在之后的抗倭援朝战争里发挥了重要作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子英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先生的回复 受教!:)
问好
cohomology 回复 悄悄话 好文。我想补充一点。站在现在的角度看,所有那些为了抵御外来入侵,维护民族独立而英勇而战的古代,近代,现代的先辈们(包括开拓疆土的那些将士),是永存于历史的。不过可能随着时代的变迁,哪些战争是抵御外来入侵,哪些是中国内部民族间的内部战争,可能会有争论。但有些史实是超越这些争论的,如楼主写的戚继光。 如果把楼主设定的时间再延续到近代,从鸦片战争起到抗日战争结束,那么这一段时间里的绝大部分战争,都是为了抵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国家独立。这些抗外敌,御外辱的,更是超越时空的民族英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