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ZT:试传保卫台湾的英雄沈有容

(2009-05-28 19:40:56) 下一个
#帖子主题:[原创]试传保卫台湾的英雄沈有容

沈有容(1557~1627),字士弘,号宁海,安徽宣城洪林桥人。少年时便立志从戎报国,万历七年(1579)中应天武试第四名,后北上投军,先后在蓟辽、闽浙、登莱等边防或海防前哨服役。因屡立奇功,由旗牌官逐步擢升为都督同知。于天启四年(1624)以67岁高龄还乡。

在沈有容一生四十余载的军旅生涯中,有十数年是镇守在福建沿海。正是在这期间,他曾率军三次进入台湾群岛,歼倭寇,驱荷兰,成功地保卫了台湾。一次是在万历三十年(1602)冬,倭寇侵占东蕃(台湾),四出残害我福建商民与高山族同胞。沈有容冒台风之险,率21艘战舰拼死渡海,前往东蕃,全歼了这股倭寇,使福建商民与高山族同胞重见天日。第二次是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荷兰东印度公司韦麻郎等拥三艘巨舰,趁明军换防之际,占领了马公岛(澎湖岛)。他们以互市为名,企图像葡萄牙占领澳门一样永远占领澎湖列岛。沈有容在福建军心思遁的危殆情势下,经过严密部署,不顾自身安危,单舟驰往荷兰舰船,指陈利害,严正晓谕,不费一枪一弹便迫使韦麻郎退兵。韦麻郎临去之时,请画师为其画像,以示尊敬。第三次是在万历四十五年(1617),日本幕府将军德川家康,命令长崎代官村山等安攻击台湾,沈有容先以威名制服明石道友一军,然后率水师在东沙岛(白犬岛)合璧围困,采取以倭制倭的办法,迫使在该岛顽抗的倭寇弃械投降。沈有容三次保卫台湾,其功于国于台,殊非浅显。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但就是这样一位民族英雄,其事迹却罕有人知,故作此篇,以飨诸位读者,并后附参考资料书目,以供研究。


1、家世渊源

沈有容于嘉靖丙辰年(1557)十二月二十二日戌时出生在宣城洪林的一个官宦门第。

沈氏一族自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7)由沈德一迁来此地,至沈有容已是第十三世了。沈有容的祖父沈宠,是嘉靖丁酉年(1537)举人,官至广西参议,又是哲学家罗汝芳的得意弟子,曾办过罗汝芳讲会,并主讲多年。他的父亲沈懋敬是太学生,官至蒲州同知,官声很好。他的叔父,也是他的继父沈懋学最是了得,于万历五年(1576)得中状元,且他与当时首辅张居正一家人私交甚笃,朋友多为文坛名士。

沈有容就出生于这样一个书香门第,但他为什么会走上从军之路呢?这便不能不详细的介绍一下他的叔父沈懋学了。

沈懋学自幼文才出众,且兼通武技,颇有侠义之风。因为当时在位的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不理朝政,朝政都把持在严嵩父子手里,一片乌烟瘴气。外边又北虏南倭,十分混乱。所以他曾经亲赴边塞考察,且熟知兵事。他早年结交的朋友,大多文才出众,不少都在明代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如王世贞、屠隆、张凤翼、梅鼎祚等。他们在一起除切磋学问外,每纵论边塞兵戎之事,以勒迹于燕然山自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正因为沈懋学文武双全,他后来又结识了一个重要的朋友,那就是明代着名戏曲作家汤显祖。汤显祖于万历四年(1576)访问宣城,经知县介绍,结识了沈懋学。不要以为汤显祖只知道《牡丹亭》那样的才子佳人,在当时,他对明国的积弱也是十分忧心的,所以他最佩服的便是像沈懋学这样兼备文武的人了。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他们有一段时间同居一室,时而切磋学问,时而谈论边塞军旅之事,情义十分投合。

但就是这样一对挚友,他们在宣城相遇末期却发生了分歧,原因是张居正派人来寻访他们。张居正有六个儿子,其中尤以张懋修、张嗣修、张敬修比较出众,他对他们的仕途期望十分殷切。在当时,只要张居正听闻有才学的人,便罗致给儿子做朋友,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敦促儿子们上进。他最先看中的便是沈懋学与汤显祖这两大才子。

沈懋学答应了而汤显祖却一口拒绝,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决定,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沈懋学于第二年,也就是万历五年(1517)年中了状元,而汤显祖却名落孙山。

是巧合抑或是故意安排?当时的朝野中便有这样的流言,因为这一科张嗣修也得了榜眼,所以张居正为了搞的含蓄一点,拉了沈懋学作陪衬。明人张瀚在其着作《松窗梦语》中更是指出,沈懋学若照章办事只能排第三,但张居正为了给儿子争取名次,做了手脚,顺便使沈懋学水涨船高成了状元。

这样的记叙也许是“倒张”风潮时某些投机官员的编排,因为张嗣修榜眼乃神宗皇帝钦擢,与沈懋学的名次并无直接关系。

沈懋学当了状元后,立马授了翰林院修撰一职,但不久却不幸卷入了一场8238;波风治政8236;。万历六年(1578)九月十三日,首辅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去世了,因此而掀起了一阵轩然8238;波大8236;。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在古代以儒法治国时,一般都有丁忧制度,亲人去世,当服孝守制三年,称为“三年之丧”。明制,官吏在遇到亲父母的丧事,自闻丧之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个月,期满起复。但也有由皇帝特别指定,不允许解职还乡守孝的,称为“夺情”。夺情之事,平时十分少见,但也不是没有先例。

于是,户部侍郎李幼孜欲巴结张居正,首倡夺情之意。但这是对封建纲常的挑战,吴中行、赵用贤、艾穆、沈思孝等纷纷上疏反对夺情。两派争论不休,但最后还是要看皇帝的决策。因为当时神宗毕竟还是年幼,在朝政上还有许多地方要依靠张居正,所以准了夺情之议。反对的人,都被判了午门外梃杖。

据说沈懋学当时也是上了疏反对夺情的,但司礼秉笔太监冯保考虑到他与首辅一家的关系,将他的奏疏扣下了,不在处罚之列。沈懋学不以为幸,反深以为耻。他又与习孔教、赵志皋等一起上疏救援吴中行他们,但却如石沉大海。眼看行刑将近,沈懋学忙给张嗣修写信求援,一连三封,但张嗣修却不敢给他父亲说。最终,梃杖依旧如期举行了。

这样一来,沈懋学认清了什么是政治,于次年便称病辞职。沈懋学回到家乡后,汤显祖得悉感其气节,从临川连连赋诗寄之,赞沈懋学“淑节照人”。后其于万历十年(1582)不幸赍志而亡,朝野惜之。在福王时,追谥文节。他也是明朝为官最短的状元之一。


2、早年经历

沈有容少时便“驰马试剑,好兵略”,所以他并不同于一般世家子弟,指望“金榜提名天下知”,而对于军旅一徒却有着莫大的兴趣,再加上他又过继给了以文名显天下的叔父沈懋学,从心理上,也许更愿意“误入武途”吧!因为沈懋学文名太高,实在是难以超越啊!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沈懋学在万历初年游历北边,在蓟镇等地考察边塞时,是携沈有容一同前往的。当年少的沈有容站在长城上向北远眺,受边塞气氛的影响,就自然联想到汉朝的霍去病等人,生出了“封狼居胥”之想。

但是,明朝在宣德朝之后,重文轻武的形式十分严重。沈有容出身官宦世家,一般而言,正当寒窗苦读,争取的中进士,步入仕途才是正路。是绝不会允许他向别的方面,尤其是向从军这一方面发展的。但沈懋学在得知了沈有容有从戎之志后,却表现得十分开明。他曾经对别人夸沈有容说:“此吾家千里驹也。吾家世以文学显,是子当奋行间,黄金鹊印,不足道也!”果不出所料,沈有容在后世的的名气果然要比他这个当时的状元大多了。

既然有了叔父的支持,沈有容于万历五年(1577)西赴云中、上谷,投在宣、大总督吴寰洲麾下,服役将近一年。到了万历六年(1578),便因为叔父的辞官而告别了边塞,与叔父一同回到了宣城。在宣城修整了一小段时间,万历七年(1579),应天(南京)武试开始了。沈有容凭借着一身在边塞练就的弓马娴熟的硬功夫,一举夺得了第四名。这如果是科举考试的话,也算个二甲第一,天下闻名。可惜,明朝重文轻武,除了兵部的人在册薄上写下沈有容的名字外,又有几人关心知道此事呢?

第二年,即万历八年(1580),三年一次的大比之期又到了。上一次是沈懋学一举夺魁,这一次沈有容能续写叔父的辉煌吗?那么沈有容不是立志从戎并的中武举了吗,为什么还在来考科举呢?还是因为明朝重文轻武,即使是军官在退伍之后也不会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的。而且从军出生入死,十分危险。作为沈有容的家人自然还是希望它可以步入仕途,谋一个好差事。再说,既有举人的资格,能参加会试,又何妨试一试呢?

明朝科举考试共分三场,“初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二场试论一道,判五道,诏、诰、表、内科一道。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每场都要考三日,考试时间很长,很是繁琐。

这次沈有容不幸名落孙山,不过自古文章无定价,一切只能看主考官的口味。这一科的状元是张懋修,也是首辅张居正的儿子,这便使人对科举的公正性产生了怀疑,街头巷尾都流传这样一句诗:“状元榜眼俱姓张,未必文星照楚邦。”(张居正家乡江陵,古属楚地)。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沈有容落第后并没有气馁,自己不是早就“立志从戎”了嘛,这也照样可以做一番大事业,不辱宣城沈家之名。于是,在其他落第举子还在怨天尤人时,他早已整装北上,投在蓟辽总督梁梦龙麾下。梁梦龙“见而异之”,授予他旗牌一职。明制,用上面写有“令”字的蓝旗与圆牌,颁给地方大员(如巡抚、总督或钦差大臣),作为具有便宜行事特权的标志,统称此种标志为王命旗牌,执掌旗牌的官称为旗牌官,简称旗牌。也就是说沈有容做了梁梦龙亲卫队队长,可见梁梦龙对沈有容是十分器重的。

不久,昌平右骑营千总出缺,即以沈有容补之。那么千总是个什么样的官呢?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明朝军队的编制,明朝存在时间较长,其军制也十分复杂。

明朝中央军事领导机构有两个,一个是兵部,一个是五军都督府。兵部是全国最高的军政机构它管天下五卫官军的选授、训练镇戍等政令,如遇战事,奉皇帝命令调兵和任命将官。五军都督府并非一个机构,而是五个(左,右,中,前,后)都督府的统称,是最高军事领导机构,它掌管天下都司卫所,战时奉皇帝命令派出将领带兵打仗,但日常军政事物则归兵部。也就是说,兵部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而五军都督府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二者相互牵制。

在地方,军事力量分为军属卫所与兵属营两种。军属卫所模仿唐朝府兵制度,以卫所为基本单位,每卫五至六千人,每所数百人,主要由步兵与骑兵组成,沿海另设水师,分驻地方。在各地,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都指挥使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官衔由下到上,分别为小旗、总旗、百户、千户、卫指挥使、都指挥使。各卫分统于都指挥使司,各都指挥使司又分统于中央王军都督府。兵属营不同于卫所的驻扎守卫,而是野战兵制。官衔由下到上,分别为什长,哨长,把总,千总,守备、都司、游击、参将、副总兵、总兵,直接隶属于兵部。至于军队来源,则多是“垛集军”,就是把部分人划入军籍,世代相传。

由此可知,千总是“兵属营”编制中的一个中下级军官,不过沈有容能一下子做到此位置,也实属不易了。

昌平隶属于蓟镇,明在建国之后,起先是因为受到元朝残余势力的威胁,后是为了防止蒙古贵族内犯,一直注意北部边防的建设,广设都司,到嘉靖年间,逐步形成了三大防区,九边重镇的防御体系。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九边重镇分别为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甘肃镇和固原镇。其中尤以蓟镇位临京师,地位最为重要。昌平镇位于蓟镇总部三屯营西边,因其为天寿山皇陵之所在,所以在古人心中,位置实在是太重要了。

不过是时俺答已被封为“顺义王”,鞑靼少有内犯,昌平又有重兵把守,所以沈有容在昌平时并没有立下多大的战功。只是在万历八年(1580),万历皇帝奉两宫皇太后之命,到天寿山祭拜,沈有容曾参与护驾两日。

又平淡地过了一年多,一场8238;波风治政8236;掀起,却成了沈有容能够大展报复的一个契机。


3、一战成名

万历十年(1852)六月二十日,明代着名政治家张居正去世了。紧接着万历十一年(1583)三月,诏夺张居正上柱国、太师封爵;再诏夺文忠公谥号,斥其子锦衣卫张简修为民。十二年(1584)四月,由于故辽王王妃上疏,诏令查抄张居正家产。

神宗皇帝在张居正病危时曾经说过,“只看顾先生子孙便了”,但结果却是这样!伴君如伴虎。“臣罔以宠利居成功”,这句《尚书》的名言张居正不可能不明白吧!但他曾经说过,“念己既已忘家殉国,遑恤其他,虽机阱满前,众镞攒体,孤不畏也!”本着这种精神,十年中他努力推行改革,其间得罪了多少人?张居正的身后之祸,也许早就在他自己的意料之中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倒张”风8238;吹潮8236;遍了整个大明朝,这种攻击也牵连了张居正生前重视的将领戚继光。“倒张”派们把戚继光视为张居正的同党,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甚至有人诬陷戚继光给张居正的信件说,“虽夜开中门递进,意欲何为?莫非反状乎?”在此等情况下,兵科给事中张鼎思认为戚继光于闽浙有功,请朝廷把他调往南方。于是明廷于万历十一年(1583)二月,调戚继光任广东总兵官。

这是蓟镇的塞外,由于戚继光的离去,在一定程度上,北边的蒙古诸部又活跃了起来。十一年(1583)六月,夷妇大嬖只趁古北口明军放马之机,以600多人抢马171匹,杀尖夜家丁11名,掳去军人17名。七月,小阿卜户入犯黑谷关,杀知名氏者30人,明军掩败为胜。为此总督周咏与巡抚翟秀裳夺俸半年,而刚上任的总兵杨四畏则降一级。在戚继光离开不久便发生了这种十几年未曾见过的百姓被杀被掳,牲畜被抢,连军人也被掳的惨象,真可谓自毁长城。

万历十二年(1584),新任蓟辽总督张家胤为加强蓟镇守卫力量,调沈有容于蓟镇东路,任南兵后营千总,防守燕河,台头二路。仅过几个月,到八月初一日,朵颜部首领长昂领兵三千余骑进犯刘家口。

蓟镇的主要边患,便是朵颜三卫。元顺帝北逃之后,蒙古逐步分裂为鞑靼,瓦剌与兀良哈三部。兀良哈部于洪武二十二年(138238;988236;)归附明朝,明太祖在今吉林一代设立了朵颜、福余、泰宁三个卫所,明廷封其族人卫都督等职,管卫事,每年与朝廷通贡,永乐时,三卫逐渐南下,到天顺以后,已至长城脚下,成为明朝的外部屏障。他们时叛时附,有时还为鞑靼,瓦剌做向导入犯。但他们与明廷一直维系隶属关系,明人称他们为“属夷”。

在正统年间也先入犯回撤时,曾顺便大掠福余,泰宁二卫人畜,做为他们做向导的“报答”。二卫从此衰弱,朵颜部势力则强大了起来,于是也就日益不安份起来。到嘉靖二十七年(1575)影克袭职时后,进犯日益频繁,直到影克在一次内犯时被明军火铳击毙。影克之子长昂袭职之后,仍不思悔改,继续汇集部众,连年进犯。

不过明廷已于隆庆二年(1568)调戚继光来防守蓟镇,长昂数年间进犯,皆被打退,没占到多大便宜。尤其到了万历三年(1575)正月,长昂携其叔董狐狸共同逼迫长秃(董狐狸弟)内犯,进攻董家口。戚继光活捉了长秃,迫使长昂请降。这一役,朵颜部的酋长们是彻底服了,他们在戚继光在的日子里,再也不曾内犯。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不过这一次,戚继光已远调广东了。“戚老虎去,吾又何惧?”小阿卜户等人的入犯不正是暴露蓟镇已出现了防御漏洞吗?早先犯辽东没有得到多少油水,长昂把视线瞄上了蓟镇。于是在八月入犯,果然发现蓟镇防御果然漏洞百出,很轻易的就来到刘家口长城下。

但刘家口却恰恰是沈有容的驻扎之地,这下长昂遇到了克星。由于原来戚继光的防守方针是“谨烽火,远斥侯”。现在部署虽然不及从前,但是并非全然无用。沈有容当夜二更时分闻得警报,仅带家丁及跟役共29人迎敌。

刘家口也是蓟镇的一个重要关口,按戚继光当时的规定,关口的城墙上每五十垛构筑一个雉,就是战台,对应每一雉建一窝铺或骑墙铺,雉与窝铺相结合,既便于守城者休息,更便于击敌。

沈有容当时应该就与家丁等人住在窝铺之中,闻警之后,虽然身边虽仅有这29人,但也得迎敌啊!“一出台而射死七十余”,可见,沈有容是使用火器的高手。

从元朝开始,中国便有筒形发射式火器,称之为火铳、突火枪,但性能并不是太好。到了嘉靖二十七年(1548),在朱纨领导的“双屿大捷”中,明军打败了葡萄牙人与倭寇联军,并俘获了一些善于8238;造制8236;火绳枪的日本人及8238;支枪8236;。后由马宪、李槐等人学习8238;造制8236;火枪的方法,并加以研究和改进,终于在十年后造出了“鸟嘴铳”,简称为鸟铳。

鸟铳枪管用熟铁打造,长约112~150厘米,重约5~6公斤,有准星、照门,安装木托之上。铳口长出木托二寸,托后七寸向下弯曲,通条一根别再托上,重三两,另有火绳。每次发射时装8238;药火8236;三钱,铅弹重三钱。它的口径在9~13毫米之间,射程可达300米左右,鸟铳与同时期其他火枪相比,有身管长、口径小、重量轻,便于使用等特点。并且由于枪管长且直,所以较易打准;前手拿铳腹,所以发射时8238;药火8236;不会夺手;双手俱托铳身,所以瞄准精确;并且使用龙头类火绳发火机,所以不用考虑火绳是否熄灭。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戚继光到达蓟镇之后,发现蓟镇武器样样不行,“不知较量异用之术”,敌人用弓箭,自己也学着用弓箭。但蒙古骑兵自幼学习骑射,弓长矢重,明军岂是对手?所以戚继光开始改善武器装备,用优于敌人的火器对付敌人弓箭,蓟镇驻军大量配备鸟铳等火器。

但鸟铳是前膛装弹的老式火枪,使用极为繁杂,沈有容以及他的家丁能在夜间使用鸟铳瞬间击毙七十余敌人,实在是很不容易了,没有极为熟练的操作技巧,是铁定做不到的。

朵颜部的人还击了,箭矢如雨。这二十九位健卒们都负了箭伤,沈有容也身中二矢。但他们不顾伤势,奋力冲入敌阵,拼死砍杀,有六名敌人登时了帐。朵颜长昂因黑夜不辨明军人数,又因上一次大败的余悸,下令撤退了。

当时兵部说:“蓟镇修筑台墙,原以匹马不入为功。贼夷拆墙进边,守台官军若罔闻,防守何在?”为严肃军纪,主兵把总李养性及传烽守台官兵周养珠等十人皆被枭首传示,还有八人受军棍不过而亡。唯独沈有容以首功得到了赏赐及对兵部的推荐,沈有容“由是知名”,这一战,才是他军旅生涯的真正开始。


4、辽东功勋

万历十三年(1585),辽东巡抚顾养谦听闻沈有容冲锋破敌,马上移咨上司,将沈有容调到自己麾下。由于辽东见蓟镇使用火器守备甚佳,便也开始配备火器,并让沈有容担任全辽东镇的火器教练一职。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辽东的边患,比蓟镇更加严重。主要有土蛮、朵颜三卫与女真诸部。土蛮是蒙古的一支,而且名义上是元朝的正统。弘治元年(1488),伯颜猛克自称大元大可汗,也就是后来人们说的达延汗,后来他在部下火筛的帮助下,日益强大,统一了蒙古诸部,不断内犯。伯颜猛克死后,因其长子阿尔伦早死,次子阿着成小王子。阿着死后,众人却拥立了阿尔伦的长子卜赤,种下了分裂的种子。在此期间,阿着的两个儿子吉囊与俺答也强大了起来,蒙古再也不像原来那样统一了。吉囊与俺答表面上承认卜赤的统治地位,私下里却各自为政。小王子卜赤倒也识趣,于嘉靖十一年(1532)徙牧东方,后改称土蛮,兵力十余万,构成对蓟镇与辽东的严重威胁。而且又因地近辽东,再加上辽东地势平缓便于劫掠,土蛮便与朵颜三卫常年勾结入犯,使辽东岁无宁日。十年之间,殷尚志、杨照、王治道三位大将皆战死。

  好在辽东还有一位宁远伯李成梁,自他坐镇辽东以来,灭王杲,诛阿台,屡败蒙古炒花,煖兔、拱兔、黄台吉、把兔儿等酋,“先后秦捷大者十,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李成梁虽然擅战,但辽东边备修饬却远不如蓟镇,依旧战乱不已,没有和平。并且还种下了民族仇恨的种子,后来建州女真崛起,和他也脱不了干系。

  到了万历十四年(1586)正月,土蛮部长依克灰正纠集朵颜三卫中的泰宁部把兔儿等,共三万骑兵,欲赴辽阳,以武力逼迫朝廷增加岁赏。李成梁得知此情况后,决定用轻骑出塞的老招,杀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于是,率领副将杨燮,参将李兴等轻骑出了镇边堡。

  明军昼伏夜行二百余力,直达可可毋林。这次老天也心向明军,塞外刮起了大风,天际还不时传来隐隐雷声,扰乱了敌人的视听,使之无从觉察明军进军路线及战略意图。当帐外喊杀四起,即便发矢如雨,仓促应战的士蛮众人也未能挽回败势。是役,明军共获首功九百,其中还有二十四位酋长的首级。

  沈有容虽然是火器教练,但依然参加了此次战役,并同众人一起冲锋在前,亲自斩敌四人,随他在一起作战的十几位家丁也斩敌十四。沈有容自觉战功颇多,不好专美于前,便把部分功绩分给了一时未能立功的同事。如此一来,沈有容的赏银便少了一些。银子是拿命换来的,真是来之不易,但沈有容首先想到的却是故友与穷交,将银子分给了他们,后来,何乔远曾经回忆说,他早年之所以能安意读书,实在全靠沈有容资助。

  十五、十六年,蒙古诸部入侵仍勤,辽东依旧不得安宁。沈有容在双方几次摩擦中屡立战功,但身上却也添了不少箭疮,功勋得来不易啊!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蒙古诸部的问题还没解决好,女真的叶赫部又开始欺凌哈达部,并多次骚扰明边,让明军守将头痛不已。

  女真人当时分为许多大小不一的部落,散居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各部落之间征伐不断,十分混乱。明朝对于女真是实行分而治之的方针,不许各部酋长自相杀戮,吞并他部,哈达部又向来忠顺明朝,若被叶赫侵占,那势必会危及明朝对女真的统治,明廷怎会坐视不管呢?但布寨与纳林布禄并不明白,继为叶赫贝勒之后,谋“倾哈达,报世仇”,并一再与蒙古恍惚太攻打哈达,扰乱明边。

  万历十六年(1588)二月,辽东巡抚顾养谦与李成梁决心再度出兵叶赫。沈有容亦随军参战,可是因冰雪未消,行军缓慢,直到三月十三日到达叶赫。布寨见明军势大,马上奔跑到纳布林禄的东城,与其合兵一处。两军互杀一阵,叶赫见不能取胜,便退入城中拒守。此城以石为郭,城郭内外又有木栅,且建于绝峻之山峰上,易守难攻。明军围困攻打两日,才只攻破城郭外面的木栅二重。而且城上木石,箭矢杂下,明军损失也是不小。

  沈有容奉命攻打南门,所乘战马中箭而死,又换了两次马,皆被敌兵箭矢所伤。沈有容的右腿也中了一箭,伤势十分严重,已经无法行动,又没有战马,成了待宰的羔羊。可是叶赫的士兵因为见他盔铠鲜亮,没有杀他,用挠钩将他钩住,想要拖他入城,脱了铠甲再把他杀了。女真素缺铠甲,像努尔哈赤的父、祖也算一部之长,却也仅留下遗甲十三副,沈有容是世家子弟,铠甲当然是外观又好,防护性能又强,自然为女真人所垂涎。在这生死一发之时,时任宁远副将的祖成训杀到,救了沈有容一命,总算有惊无险。

  李成梁见叶赫久攻不下,只好暂且收兵,商议对策。沈有容顾不得养伤,与士兵带大将军炮二架,对城施放,一枚炮弹炸碎了城角,另一枚炸坏了纳林布禄的居所,砸死了他的老婆。明军趁此掩杀一阵,又欲用云梯架炮,直击叶赫诸酋长所在之地。布寨,纳林布禄见势不好,出城乞降,请求与哈达分敕入贡。李成梁同意,大胜而还。叶赫此后势力大减,终于不再反叛明朝。

  沈有容因破城居首功,再加上先前的功勋,应该能当上宣州指挥同知。但沈有容当时不知为何用的却是沈有色这个名字,兵部认为并非他原本军籍,仅赏了他四百两银子。沈有容无奈,只得加入广宁中卫的军籍,从普通军士积功做了正千户。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万历十九年(1591)二月,沈有容晋升源图钦总。在辽东这么多年的军旅生涯中,沈有容发现在辽东兵制,训练,守备等处皆有不少缺陷,升为钦总之后,认为应当负起责任,上书反映此事。提建议本是一件好事,但在明朝做为一员武将去提建议,那便有些不同。

  也许是鉴于唐朝藩镇割据,明朝自宣德以后,重文轻武趋势十分明显。文官为了维护自身集团的统制,自然要打压武将,认为武将只要听从调派即可。武将上书言兵事,无疑是对文官集团权利的挑战。譬如当年俞大猷守御金门之时,曾上书监司论用兵二弊二便。监司得书后竟然发怒说:“若武人何以书为!”杖责俞大猷,并夺其职。

  这次沈有容上书还算幸运,好像只得了上司的一顿申饬,但他已觉得有些灰心了,于八月份上述托疾乞归。但他上司宋可泉置之不理,等待一年也没有结果。后来,沈有容故意拆了旧公房来盖公馆,被一个与他有隙的同事揭发,才得以解甲归田。不过,他的下一任官员还未到任,只能等待着交接。这时,狂风暴雨从东方吹来,沈有容又迎来了一次机遇。


5、应援朝鲜

明万历8238;8236;二 十 年(1592),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因平定岛内战国乱世局面,野心极度膨胀,悍然出兵侵略朝鲜,妄图征服琉球、吕宋、朝鲜、明与印度,独霸东亚。

日本对于朝鲜半岛的野心由来已久,《日本书纪》更是直接指出朝鲜半岛是上天赐予日本的礼物。早在公元一世左右,日本便侵占了朝鲜南方的任那为殖民地,但到四世纪末,高句丽几次南征,驱逐了日本在朝鲜的势力。以后日本历代天皇皆以恢复任那为目标,到了公元600年,日本派兵一万征讨新罗,虽然暂时取胜,但未能实现其目的。两年后,日本再度动员兵力二万五千人,欲再征新罗,但因国内发生叛乱而未能成功。公元660年,唐与新罗联合攻打百济,百济向日本求援,日本刚好借机出兵。663年二月,日军二万三千余人再入朝鲜。同年八月,日军与唐新联军战于白村江,“倭船千艘”的优势兵力却因遭到火攻而惨败给了联军的“ 百七十艘(战船)”。此役,日本元气大伤,新罗却完成了统一。再后来,日本天皇大权旁落,国内政局不稳,无暇外图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丰臣秀吉在1578年奉织田信长之命征讨播磨国(日本兵库县)时就这样说过:“图朝鲜,窥中华,乃臣之素志。”当他完成日本内部的统一之后,果然将目光瞄向了朝鲜。在和平臣服朝鲜失败之后,丰臣秀吉在准备充份的条件下,命令小西行长,加藤清正等率十五万大军于1592年5月23日开始进攻朝鲜。

这时朝鲜的李朝已延续了近两百年。在此期间,朝鲜政治,经济,军事都有所发展,但到了十五世纪末,王朝却陷入了党争。先是士林派与勋旧派,再有东人党与西人党。无论哪一党派当政,所考虑的都只是本集团的利益,置民族大义于不顾,导致王朝政治腐败,国困民穷。当时的军队更是缺乏训练,素质低下,装备落后。这样的军队如何能抵住日本在内战之中锻炼出来的虎狼之师?

日军侵入朝鲜之后,朝鲜立即向明朝请求援助。当时兵部右侍郎宋应昌指出:“关白之图朝鲜,实意在中国。”但明廷认为日本不过弹丸鼠国,能有多大能耐?只命辽东抚镇发精兵二支,应援朝鲜。七月十七日,明军三千人进攻平壤,与装备了铁炮(日式火绳枪)的日军展开巷战,大败,只剩下祖承训率残部退回国内。

明军初战失利,日军更加猖獗,朝鲜“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江”,大明边关岌岌可危。战报传来,明廷十分震惊,方觉日本实乃劲敌,不容小视。经廷议,制定了“援朝鲜,存属国,以固门庭”的方针,决心派重兵应援朝鲜。

于是,明廷于八月任命宋应昌为备倭总经略。宋应昌虽然在战略上讲得头头是道,但一听说让自己上战场去面对凶残的日军,这下可慌了神。他马上上疏说什么自己带兵讲求“一字兵法”,即用兵一万,造车三百六十辆,火炮七千余门,以及若干弓弩,弩箭,火铳之类,要兵部先备齐,方肯出征。御史郭实由是弹劾宋应昌担任经略一职不当,宋应昌大喜,马上顺水推舟,要求辞职。神宗大怒,狠狠申饬了宋应昌一番,他才不得不出征。

出征归出征,可万一有个闪失怎么办?宋应昌想到了沈有容,这名曾以二十九骑破敌三千的猛将现在刚巧被罢了官,让他来做自己的保镖刚刚好。于是,沈有容便“补本部院中军”(中军相当于副官)去往朝鲜。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宋应昌虽然找了沈有容来护卫自己,但他仍旧不放心,还找了一个自谓可“驱使神兵”的术士张元阳。其时,这也没什么,姑且不说秦皇汉武,就是本朝嘉靖皇帝不也是个中翘楚吗?可是沈有容见到经略如此沉溺于方术,却深不以为然,常窃笑之。宋应昌因此对他逐渐冷淡了起来。沈有容觉察了这个变化,便识趣的“托疾乞归 ”了。

虽然杀倭立功的机会没有了,但却有了尽孝的机会。在接下来的三年中,沈有容在家中“朝夕菽水,承欢膝下”,为父母尽了人子的孝道。

在这三年中,中日开始议和。但因明廷拒绝了丰臣秀吉的一系列无理要求,他又借故于1597年发动了第二次朝鲜战争。

丰臣秀吉本拟南北双线做战,夹击大明。但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实行。但大明得到消息后却不敢怠慢,在浙江与福建沿海集结了大量水师,严阵以待。

福建巡抚金学曾上疏认为,不若动用这些兵力去攻击日本本土,来迫使日本从朝鲜撤兵。他的这一条建议得到了明廷采纳,调童元镇来执行此事。但军队中缺少将才,金学曾开始着力搜求,沈有容就在其中。

沈有容欣然接受了聘请,但等到了福州府衙,却发现“同聘者多老疾”,与他们共事,能成大事?当下也不多言,将礼金原封不动的退还车太守,自行离去。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金学曾得闻后,立即派了幕僚林守宇去追,在洪塘找到了正在等船的沈有容。沈有容见金学曾如此礼贤下士,便回到了福州,被授予海坛把总一职。

因为当时明朝对日本知之甚少,所以沈有容的第一个任务便是去日本侦察情况。金学曾派给沈有容一个叫刘思的助手,并从府库中拿出一千两白银,让他们扮成商人前去。沈有容却将钱财之事全交给了刘思打理,自己不取分毫。

正准备行动之时,侨民许仪从日本偷渡回来,带来了丰臣秀吉死了的消息。金学曾即刻上疏,认为丰臣秀吉死后,日本又将陷入内乱,并说:“倘水陆交攻,歼此鲸鲵,或其时也。乞敕朝鲜经、督诸臣再加侦实,相机以彰天讨……”但此时日军己开始撤退,又有露梁津大捷,明廷认为将倭寇赶下海的目的已经达到,不宜再行远征了。此时的明帝国毕竟已入暮年,如时间换做明、清初年,那日本必在劫难逃。

金学曾“用奇捣穴”的计划取消了,那么沈有容也不用去日本侦查了,一千两的公款自然要归还,只是刘思竟已把大部分挥霍了,落了个抄家的下场。金学曾见沈有容对钱财毫不染指,越器重他了。

沈有容自此便在福建安顿下来,在今后的二十余年中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



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

转载请注明出自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3587872_1.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