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的传统节日
每个国家都有传统的节日习俗,是一种带有独特色彩的文化记忆。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传存着中华农耕文明,它与西方节日的最大差异在于所追求的朴素意愿:欢庆、展望、凝聚人心和激发向心力都与宗教完全无关。
时代的进化催生了节日文化,节日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又推动着时代进步以及人类生活内容的丰富和多样化.
说说复活节
每年三、四月之交,是全世界基督徒纪念耶稣复活的重要节目。是“新约全书”中四福音记载耶稣复活事迹,后世学者和信徒根据四福音所记,耶稣死于犹太教节逾越节期间的尼散月第14日。初期基督教徒早在二世纪初,已经开始纪念耶稣复活。到主375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归信基督,在小亚细亚的尼西亚(Nicaea)召开会议。制定教规信条,即著名的尼西亚会议:规定了每年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为复活节,通常自3月12日至4月25日之间。
复活节前一星期为棕树主日,纪念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就刑,基督教的主流教会如圣公会多奉行。由于采用的历制不同,东正教的复活节比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复活节推迟了二星期。
据“马太福音”28章第一节说,“安息日将尽,七日的头一日,天亮的时候”。这时天将破晓,红日快出东方。太阳既自东方(East)而出,那即是东面的方向。“马太福音”接着记载两名妇女抹大拉的玛利亚(又译马大拉的玛丽)和另一个玛利亚,来到坟墓时发生地震,又有天使出现,首先知道耶稣复活了。
身死后必复活是基督教重要信仰。不过,诚如保罗指出,血肉之躯不能承受上帝的国。复活的所谓“灵性的身体”。如果复活仅指肉体再复原,最后仍要死去,这样就不是基督教的永生,就算能再活一万年一亿年,也不算永生。
因而只有另一种生命形态如气体的生命,才可用存留至永恒。可是佛教说“人死是寂灭,肉体身躯归回寂然灭绝。”生前的肉体什么都灭绝了,只留下骨骼,这是最实际的经验。
从来没有确据证明,人死后没有另类生存状态。因此基督教的复活观仍吸引人。
诠释1: 死而复活的期盼
死而复活是人类亘古及今的永恒梦想。只有“圣经”记载耶稣死后三天复活昇了天。那是二千多年的事,真假难辩。迄今为止人类有限的肉身和短暂的今生,辄使得无限永生、或者浴火重生,还是停留在精神世界和死后灵魂归宿的层面上。人总是现实近视、急功近利,等不及救主的拯救,企盼着自己长生或永生,试图借助现代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在不远的将来自己死而复活。
于是,“人体冷冻”之道悄然兴起。借助液氮冷冻技术,将乍死的遗体速冻成冰,进而长期保存,储放到某日医学水平可以“妙手回春”时解冻、复行治疗,“起死回生”。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却真真切切有人在行。
液氮冷冻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普遍采用的底温保存法,它可以把温度降到摄氏零下196度,让鲜活的生物细胞暂时处于休眠状态,停止一切代谢活动,从而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此项技术广泛用于细胞、卵子、精子、坯胎、角膜等组织器官的冷冻储藏方面,非常成功。
美国的科学家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又将此技术“泛化”,用于处理整体人,并在亚利桑那州斯科特斯德市郊外建立了一个贮藏中心,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AIcor),它专门冷存人的遗体。该基金会现已拥有约800多位会员,并已“封存”了七十具胴体,其中包括美国波士顿红袜棒球队前明星泰德·威廉姆斯。当然,这些“住客”都不是活人“速冻”,而是一些罗患癌症等病人亡故的屍体。死者生前身缠万贯,留下遗嘱:死后急冻身体,长久存放,留待有朝一日科学昌明到可以治愈这些顽症之时,再进行化冻,重返人间,接受那时的治疗,从而可以奇迹般地活过来,生活在“新世纪”里。
冷冻遗体”的第一步就是在患者刚刚咽气的一刻钟内,迅速向其遗体血管注射抗凝剂,使血液不凝结;接着去除组织细胞中的水份,注射进去足够的低温防护剂,让细胞处于休眠状态;然后进行快速冷冻,直至摄氏负130度;最后将遗体放进单独的容器,並倒吊在盛满液氮的罐缸中,保持形体的完整便告成功。整个过程在当时大概总计需要而十多万美元,以后每年还得缴纳保存费。价格不菲也只有富豪才有可能负担得起。
价格贵,生意並不兴隆。广告宣传、开放参观,加上美国“人体冷冻协会”又提出了一项由人寿保险支付的协议:先加入人体冷冻协会,签署协议合同,每年每人交纳400多美元的会费、每周交上15美元的保费,将来死后就可以享受这种有可能日后“复活”的待遇。这一招果然奏效,诱引了较多幻想“复活”的人,不仅美国人连一些英国人也被吸引了,年纪轻轻的也投了保、按下了“卖身契”手印。
究竟这事的可行性又多大?冰冻的不是活体而是死屍(法律不永许活人进行冰冻),已经死亡了又如何活过来?以往所有成功的先例,皆为那些本来就有活跃生命力的活体,迄今能使已经死亡的细胞复活技术根本上无此可能。谜一样的神秘,梦一样的幽思,信不信那就由自己了。对此,人体冷冻专家声称,当人的心脏停止跳动时,大脑的一些细胞还在活动着,並未完全死亡;人体冷冻方法就是旨在保存这些残留的活细胞,待将来可以借此“还魂“、让身体复甦,再加上无性细胞繁殖的克隆技术等,理论上不无成功的可能性。不过这些果真能够”复活“了的人,他们未来的思想灵魂是否如初?不得而知。他们必然还是会再次死亡,除非那时人类已经智慧到从根本上解死亡因子的难题。不管怎么说,急冻人体,只不过是商业利益大于科研用途,为有钱人增添了一种新的殡葬形式,或者为未来考古学上,为人类演化保留下一些二十世纪的人体实际标本而已。
诠释2: 复活节岛的启示
无论科技发展到何种程度,“死后复活”的问题從未跳出人们的幻想,人们始終不停地探索生命有限与无限的关係,关注生命的奧秘,长生不老的可能性,死后昇天与我们现时的相互关系等等。解決和回答相关的问題是很难的,而且,探索这个问題的过程也将是反复曲折和无穷无尽的。
不过,复活节岛的故事可能会得到点的启示。
1772年复活节当天,探险家罗泽维恩在南太平洋发现一座只有灌木和杂草的孤悬海上的小岛,属智利在东太平洋的属岛,是玻里尼西亚岛群岛中最东端的岛屿,西距皮特凯恩岛(Pitcaim Isiand)1900公里,东距智利西3540公里,岛长23公里,宽11公里,呈三角形,面积163平方公里,其最高点特雷瓦卡闪(Mount Terevaka),海拔600公尺。该岛最早的居民把该岛称之为“拉伯努伊岛”,最早登上该岛的欧洲人是荷蘭人,他们为该岛取名“帕赛蘭”——(Paaseiland——意即“复活岛”),以纪念他们到达的日子。岛上共有397座背朝大海巨大的石刻人像。离它最近的陆地是2000多公里外的皮特凯恩岛,如此荒漠而遥远的角落,岛民们不管用什么方法,想採这么大的巨石并竖起这些雕像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人们只能认为这是外星生物让石像从天而降。戴蒙德的《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一书,为我们破解了这个百年之谜,而答案令人不寒而栗。
大约在公元10世纪,来自波利尼西亚的移民搭乘着木筏,满載着甘蔗、蕃薯和鸡,还有可供食用的老鼠于此定居。在五六百年的时间里,岛上人口增长到一万人。他们有了各自的氏族和阶级,像切蛋糕一样把这个岛划分为12块。12个氏族起初和平相处,直到有一天,酋长们决定以令人敬畏的石刻雕像来荣耀自己的世系。基于埃及的金字塔、英国的巨石柱群的认识,考古学家知道,只要有巨大的木材为辅助就可搬运这些巨石。近年来,科学家又通过孢粉测试证明,复活节岛上曾有过高。20米、直径1米的智利酒松。直到人类定居岛上的早期,复活节岛一直被高大树木和繁茂灌木覆盖着的温带森林。人类的到来让森林遭受了灭顶之灾。几百年间,岛上的酋长们争相互比,比谁的石像更巨大更壮观。你竖起五个平排巨像,随即就有人竖了十个;有人雕出一座最高的人像,随后对手就在自家人像上加个12吨的大石冠。然而,依靠人力要完成这么浩大的工程并不简单,既要砍伐无数巨木作搬运工具,还得拼命伐林造田养活劳动力。岛上的石像一代大过一代,砍伐树木的速度也胜过了树木的生长速度,再加上移民时带来的老鼠以种子和幼苗为食,成片的树林开始毁灭。据估祘,在拉帕努伊人(Rapa Nui)日子好过的年代,岛上的棕榈树总量可达1600万棵之多,到1400年只剩下几千棵。智利酒松大约也绝迹于1440年——科学家从火口湖的年沉积层中已完全找不到树木花粉的踪迹。对炉灶和垃圾堆中的样本进行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显示,大约在1640年前后,木柴已经被草本植物所取代,即便在酋长家也是如此。22种原生树木从此灭绝。缺乏燃料、野生食物资源的消失、土壤流失、随之而来的饥荒和氏族间为争夺灌木丛的战争。没有了巨木制造的舟船,战争后的幸存者也无法远航鱼猎,他们开始转向从未食用过的食物——人类本身。在复活节岛后期废弃物堆遗址中,人类骨骸随处可见,有些骨头被敲碎以便吸取骨髓。岛民的口头历史中至今仍充斥着人吃人的故事,而对敌人最具攻击性的辱骂莫过于:“你妈的肉塞了我的牙缝”。
复活节岛的故事更像是一个隐喻。在全球化、国际贸易、喷气客机、互联网的推动下,地球上的所有国家就像复活节岛上12个氏族一样共享着资源,又同样面临着环境的考验。人类的短视、贪婪和自私的毛病可以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行为把自己推到灭绝的边缘。资源危机的到来并非绅士,它不会礼貌地敲敲门,说“先生,我来了”。它们通常不声不响,徐图缓进。全球气候变暖是最好的例证。最近一百年的数据显示,全球气温正以年均0·17摄氏度的速度上升。如此下去,若干年后人类或不敌严寒或干旱的考验,活活饿死;或为了争夺土地和食物,拔刀相见,甚至以敌人的尸体果腹;华美的宫殿、神庙最终都崩塌成一堆乱石,原因在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浩劫。
今天的世界,实际也是在重蹈复活节岛的悲剧。目前,地球上大约有40亿公顷森林,覆盖着大约1/3的陆地面积。而在一万年前,地球上的森林面积接近陆地面积的2/3,约76亿公顷。近十几年来,由于开垦农田、牧草和能源及商业上的需要,森林毁坏的速度和规模已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由于人类对木材和耕地的需求,全球森林减少了50%,原始森林80%惨遭破坏。侭管某些森林得到了更新,但世界的森林总数仍在快速减少,尤其是在热带地区。珊瑚礁是包含最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10%的珊瑚礁已经毁坏,而且1/3的幸存者将在未来10~20年间面临崩溃。海岸的红树林是无数物种生死攸关的生命摇篮,现在已经变得脆弱并有一半已经消失。
无庸置疑,並不遥远的将来,灿烂辉煌的人类社会——也许会在我们子孙眼前像复活节岛故事那样轰然崩塌。该清醒了!我们该为人类唯一的地球做点什么了?再进一步,不只为我们这一代,更为我们的下一代乃至子子孙孙做些什么,留下什么样的家园。绿色是地球的一层皮,我们不能再扒了它的皮,皮之不存,人将焉附?绿色地球比什么都重要,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把环境保护好,比升天幻想更现实、比留给后代多少钱重要得多。
圣诞起源
12月25日的圣诞节是庆祝基督教创始人耶稣生日的日子,是美国、加拿大、人们最喜欢的节日。“圣经”说,上帝决定让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投生人间,找个母亲在人间生活,以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上帝,学习热爱上帝和更好地相互热爱,“圣诞节”的意思是“庆祝基督”,庆祝一个年轻的犹太妇女玛丽亚生下耶稣的时刻。
玛丽亚已和木匠约瑟夫订婚。可是,在他们同居之前,约瑟夫发现玛丽亚已怀孕。因为约瑟夫是个正派人,又不想把这件事说出去让她丢脸,想和她悄悄分手。他正考虑这事的时候,上帝的天使出现在他的梦中,对他说,不要嘀咕了,把玛丽亚娶回家,他怀的孩子来自圣灵。他将生下一个男孩,你们给他取名叫耶稣,因为他将从罪恶中拯救人们。
尽管耶稣的确切生日并不清楚,大约在2000年前,但是日历按假定日期把时间分为公元前(耶稣诞生前)和公元后。在公元后的头三百年间,耶稣的生日是在不同的日子庆祝的,最后,在公元354年,教会的领导人把12月25日定为耶稣基督的生日。
圣诞老人的传说
传说在数千年前的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就出现了圣诞老人。北欧神话中司智慧、艺术、诗词、战争的奥丁神,寒冬时节,骑上他那八脚马坐骑驰骋于天涯海角,惩恶扬善,分发礼品。与此同时,其子雷神着红衣以闪电为武器与冰雪诸神昏天黑地恶战一场,最终战胜寒冷。据异教传说,圣诞老人为奥丁神后裔。也有传说称圣诞老人由圣·尼古拉而来,所以圣诞老人也称St.Nicholas。因为这些故事情节大多弘扬基督精神,其出处、故事情节大多被淡忘,然而圣诞老人却永驻人们的精神世界。每年圣诞日,圣诞老人骑车在白羊星座上,圣童手持圣诞树降临人间,随着世事变迁,作家、艺术家开始把圣诞老人描述成我们今日熟悉的着红装、留白胡子的形象。同时,不同的国家文化对圣诞老人也有不同的形象、特色和解释。
在北美,欧洲,圣诞节大大超过了新年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圣诞老人已经成为圣诞节最受喜爱的象征和传统,他赶着驯鹿,拉着装满玩具和礼物的雪橇挨家挨户给每个孩子送礼的快乐老精灵的形象已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感恩节由来
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在北美地区是一个仅次于圣诞的重要节日。在节日当天,居民大多会在家中举行丰盛的感恩宴以示庆祝。餐宴的传统主菜为火鸡和南瓜饼,意为庆祝丰收和感恩。这个节日还有一定的宗教背景。
在美国,感恩节起源于马萨诸塞普利茅斯的早期移民,这些移民在英国时称为清教徒。他们对英国教会的改革不彻底感到不满,英国教会及英王又对他们进行镇压和宗教迫害,这些清教徒不得不脱离英国,远走荷兰。后来在机缘巧合下决定远涉大西洋,并希望在这片荒芜的新大陆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的信教和生活。经过二个多月的艰苦航行,他们惊喜看到了新大陆的海岸线。于是就在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停泊下来,这批新移民满怀自由和美好的未来憧憬踏上了这块土地,从此在这里落地生根。不过,好景不长,第一个冬天,由于缺乏食物,长期航海导致的劳累,以及对当地气候和水土不适应引发了传染病,丧失了接近半数的人,生存面临极大挑战。幸好在第二年春天,当地生活的印第安人对他们伸出了善意的援手,提供了适合当地生产的壳物种子,并叫他们打猎、捕鱼和耕种。在这些善良的印第安人的帮助下,当年获得了丰收。
首任总督威廉·布莱德福因此设立了一个节日,以庆丰收并感谢上帝的恩赐。1621年11月下旬的星期四,幸运的开拓者们和当地的印第安人一起用火鸡、南瓜以及其他农作物庆祝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感恩节。1941年美国国会经罗斯福总统批准、宣布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全国的感恩节,从此成了官定节日,一直延续至今。
加拿大感恩节历史比美国早一些。成因不同,美国始于清教徒的避难,加拿大则始于探险家。同样是十六世纪,英国探险家马丁法贝瑟(Martin Frobisher)原本想要沿着地球北面航向东方,由于艰苦的海上航行使他们经历了种种磨难,也没有找到通向东方的航线,阴差阳错来到了加拿大。经过九死一生探险之后,为了感谢上帝没让自己有死在海上,于是,法贝瑟在1578年举行了一个感恩仪式。这是西方殖民者在新大陆上过的最早的一次感恩节。法贝瑟在自己登录之地站立了定居点并取名纽芬兰(Newfoundland)。后来陆续来到的移民顺理成章接受并继续过这个感恩节。
虽然感恩节是北美地区从殖民地初期流转下来的一个传统庆典,但是直到1879年国会才正式将感恩节法定为公众假期。最初的日期定在11月6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感恩节曾经与战争纪念日合并一起,都在11月,随后这二个节日还是分道扬镳了。直到1957年,国会宣布十月的第二个星期一为感恩节,一直延续到现在。
万圣节
每年10月31日是万圣节(Halloween)相当于中国的清明节--鬼节。源起于爱尔蘭,公元前500年,相传在爱尔蘭的凯尔特人(CELTS)把这一天当成鬼魅出动的时刻,后来人们在这天夜晚就扮成鬼魂的模样上街遊走,以嚇走妖魔鬼怪。人们也会在屋前院后摆放些水果食品,喂足鬼魂而不至于让它们伤害人类。19世中叶,万圣节习俗传入北美,並演变流传至今,成为娱乐性很强的节日。
这一天北美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屋主精心布置的南瓜灯、鬼怪、巫婆扫帚等等,大人小孩都兴奋不已地装扮成卡通人物,如海盗、蝙蝠侠和小丑,主颜色是黑色和澄色。黑色象征鬼怪,橙色就象征南瓜。在家中开派对不论干大人小孩参加者都要尽力制造“恐怖气氛”,苍白的脸,幽绿的眼,乾枯的手,如果化妆再配上一个交足戏的惊吓表情,肯定全个party的人都争着和你合影。
南瓜灯的传说也颇为有趣,据说从前有一个名叫傑克(Jack)的人非常吝啬,因此死后不能进天堂,而且因为他曾取笑魔鬼也不竜下地狱,所以,他祗能提着灯龙四处遊荡,等待上帝的审判。于是,傑克和南瓜灯便成了遊魂的象征。所以人们为了在万圣节之夜为嚇走鬼魂,便用南瓜雕刻成面具,里面点上蜡烛。这一习俗传到北美,金秋摆放南瓜灯便成了庆祝丰收和富足。
万圣节体现了历史传统和民风民俗,虽然它不是个公共假期,但人们过得一点都不含糊,尤其是孩子们挨门逐户去讨糖,兴高采烈得又跳又蹦。
注释1·鬼故事无处不在,西方也不例外,一样阴森可怕。
加拿大研究鬼魂灵异事件的学会遍及全国,多伦多及安省鬼魂怪谈研究会专门接受大多市以至安省的闹鬼个案,並设有网站。他们的网页的确可以满足许多人的好奇心,他们对各种有关鬼魂的话题侃侃而谈,包括如何“撞鬼”;如何驱鬼;如何探测鬼魂的存在等题目;完全不同于中国的茅山道士或巫婆,用符咒和烧纸钱四处窜跳制造假象证明他在驱赶鬼魂;而西方人对待鬼魂如同做学问,四出实地调查搜集证据,又使用电磁场探测器、红外线夜拍功能摄录机和发热感判断机等科学探测器去感应鬼魂。他们不怕鬼、不驱魔、不引导人去信或不信,只是深入调查,将各地的灵异传说、故事、相片及录像带等建立档案,看看和其它个案是否有关连,又或是否有深入调查的可能性。他们查阅历史文献、实地观察和以科学仪器测探,然后将各种搜集得来的资料呈现,让读者自行去下判断。
人死后是否成鬼魂而仍存?这是一个人类最难回答的问题。一些研究人员为此进行过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想验证鬼魂的存在。事实证明,科学只能在一定限度內发挥功能,卻无法最终证实或根本否定鬼魂的存在。所以才会有人去不断实施捉鬼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