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523)
2006 (529)
2007 (113)
1949年,新中国,新气象。
哪儿新?是农民泥腿子而不是知识份子,纷纷登上了历史舞台:时传祥、王进喜、李瑞环、张百发、陈永贵、陈永康、禹作敏、邱满囤、赵本山、来辉武、赖昌星。。。。。。
现在知道陈永贵王进喜的人不少,可是知道陈永康的人就不多了。
树立在南京市新街口江苏农科院门口的塑像:农民科学家--陈永康(1907-1985)
由大陆近代排名第一的农业科学家金善宝主编的《中国现代农学家传》(第二卷)中,给陈永康的头衔是:水稻专家。
水稻专家的学历,只有两年私塾,没有特别的天赋。可是种田种得好,1951年的时候,亩产水稻超千斤。1952年,被评为华东和全国水稻丰产模范。1958年,他在“全国水稻丰产交流会议”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水稻“三黄三黑”的丰产经验。从此就一步登天,出席国庆观礼,见毛主席,当人大常委,参加44国会议,做江苏省农科院副院长和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成了新中国乃至于全世界最著名的农民科学家。
全国水稻丰产模范,农民科学家陈永康在太仓县济河公社作水稻追肥示范表演(1964年)
现在读水稻专家的传记,可真是充满了时代特征。
因为每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典型的背后,往往包含有很多无名科学家们的努力。例如:
一、(1951年,)他(陈永康)的丰产消息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华东农林部、苏南行署、松江专署和松江县人民政府,立即派出农业科技人员,帮助他总结了七条丰产经验 (《中国现代农学家传》第171页)。
二、从1959~1961年,这期间马(熔之,土壤学家)所长和陈家坊等与江苏省农科院组成协作组,组织领导了全国劳模陈永康水稻丰产经验总结,要求在试验场布置陈永康水稻三黄三黑千斤试验田,生长期间陈永康来场亲自下田指导施肥,收获时实现了陈永康水稻千斤的目标(《中国科学院土壤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专题》)。
三、50年代末,他(裴保义,农业化学家)参加了研究全国劳模陈永康水稻高产经验的工作,并成为中心组的成员,对单季晚稻的“三黑”、“三黄”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从水稻的氮素代谢和碳素代谢的相互关系方面,揭示了“黑”与“黄”的本质(《裴保义--为中国土壤肥料学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四、栽培方面,(朱凤美,植物病理学家)从总结劳模陈永康的“三黄”、“三黑”的丰产经验着手,探索运用水稻高产肥水管理技术,统一多肥足水与稻瘟病和水稻高产之间的矛盾,研究控制稻瘟病发生危害的措施财(《我国植物病理学家的奠基人--朱凤美》)。
五、随后,(丁颖:农学家)瞒着大家跑到南京考察全国劳模陈永康的水稻高产试验田,接着又风尘仆仆地赶回北京参加科学大会。(《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丁颖》)。
1958年中国农科院院长丁颖在长乡总结陈永康水稻丰产经验
唉,自古云:一将功成万骨枯!
就陈永康论陈永康,不知道是农民最终成就了科学家,还是科学家最终造就了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