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中国人,对于数字十分的醉心,例如唐宋有八大家,明清有杨州八怪,魏晋有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历代有四大书家等。历史小说中更有诸如四大天王、八大金刚,十三太宝、二十八宿、七十二弟子、一百担八将等等的称呼。就是尊崇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共产党人,也有所谓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传世。
以前读《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中的中国地质学第一代大师谢家荣先生和李捷先生的传记时,看见文中多处提到1913年,北洋政府工商部在北京创办的中国地质研究所,有所谓“十八罗汉”之说。
例如,谢家荣的传记中说:1913年,他在上海制造局兵工学堂附属中学毕业后,来到北京。考入了农商部地质研究班(后改名地质研究所),。。。 这个地质研究所实际上是一个地质专科学校。它的领导者和主要教员都是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章鸿钊、丁文江和翁文灏。学校和老师们对学员教导认真、要求严格,使他们受到地质学知识的良好教育和地质工作基本功的严格训练。谢家荣是同班30人中最年轻者,然而却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成绩一直很优异。1916年,这个地质研究所结业时,只剩下22人,其中18人拿到了毕业文凭,都进入了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他们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地质工作者。中国地质学史上俗称“十八罗汉”。
在李捷先生的传记中说:他19岁时,来到北京,考进了北洋政府农商部地质研究班(后改名地质研究所)。在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老师的教导下,他学业进展很快,成绩很好。。。。在入学时,他们全班共30人,毕业时只剩下22人,其中18人合格地拿到了毕业文凭,他们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地质工作者,在中国地质史上俗称“十八罗汉”,其中便有李捷。
那么,这十八罗汉中,除了谢家荣和李捷,其它的十六名,具体是谁呢?
王仰之先生编著的《中国地质学简史》(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一书中说,地质研究所的学生,初招30名,其中有的未报到入学,有的因病因故中途退学,到毕业时仅剩22人。22人中,拿到毕业证书的18人,他们是:
叶良辅(1894-1949):字左之,浙江杭县人。曾任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王竹泉(1891-1975):字云卿,河北交河人。曾任地质调查所技正,1955年学部委员。
赵志新(1891-1973):江苏松江人
谢家荣(1898-1966):字季骅,上海市人,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矿产测勘处处长,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1955年学部委员。
朱庭祜(1895-1984):江苏川沙人。曾任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贵州地质调查所所长。
谭锡畴(1892-1952):字寿田,河北吴桥人。曾任地质调查所技正。
李 捷(1894-1977):字月三,河北成安人
陈树屏(1886-1980):字翼宗,河北井陉人
张 慧:字畹九,河北任丘人
祁锡祉:字松坪,河北永年人
杨培纶(1893--?):字仲廉,浙江吴兴人
徐韦曼(1895-1974):字宽甫,江苏武进人
徐渊摩(1894-1968):字厚甫,江苏武进人
刘季辰(1895--?):字寄人,江苏嘉定人
卢祖荫(1889-1976):字心培,江苏武进人
李学清(1892-1977):字宇洁,江苏吴江人。曾任中央大学地质系主任。
周赞衡(1893-1967):字柱臣,江苏奉贤人。曾任地质调查所技正。
仝步瀛:字海波,河北永年人。
而没有拿到毕业证书的4个人(3个只拿到修业证书,还有一个则什么证书也没有拿到。)分别为:
刘世才:字翔凡,河北晋县人
马秉铎:字振寰,河南光山人
赵汝钧:字鑑衡,河北吴桥人
唐在勤:字迪民,上海市人。
王仰之说这18个人的名单出自当事人之一的朱庭祜先生的回忆录《中国地质工作的回顾与展望》,应该说还是比较可信的。
上网查一查资料,发现许保文先生最近有一篇文章《学习“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对积极发展地质教育的几点建议》,也提到了这个名单。可见这十八罗汉的名单,还是比较公认的:
我从一本书中得知,我国第一批地质学技术人才的培训经过。这是1913年由中国地质研究所在北京创办的一个班,共30人。记载中说地质研究所在教学中非常重视野外实习,据《农商部地质研究所一览》记载,三年内计前后实习共数十次,所到之处,近者如畿辅一带,方数百里之间,无所不至;远者如山东、山西、江苏、安徽、江西等省均略涉其藩。姑于我国南北地质概略,该生等均已研究之大可,为将来调查之助。三年后,即1916年共有18人正式毕业,他们是王竹泉、叶良辅、李捷、李学清、卢祖荫、朱庭祜、周赞衡、谢家荣、谭锡铸、赵志新、刘季辰、徐渊摩、徐韦曼、仝步灜、陈树屏、杨培纶、张慧、祁锡祉。还有4名肄业,他们是赵汝钧、马秉铎、唐在勤、刘世才。地质研究所为我国培育了第一批地质人才,其中许多人成为我国早期地质工作的骨干。地质研究所的师生到各地实习,诸生袖采石之锥,蹑双屐随诸先生后,上下山谷间,纵横六、七省。广收博采,集岩石、矿物、古生物等标本数千件。。。。”(见程利伟主编地质出版社出版的《地质博物馆》第9-12页)。
李学通先生曾对地质研究所的学生数量作了专门的考察(见李学通:《中国地质事业初期若干史实考》):地质研究所初招学生30名,10月开学不久即有学生自动退学,11月份后只剩有23名学生。其中,杨佩纶因第一学期未参加考试,第二学期未完成考试,唐在勤因第二学期及第三学期未参加考试,均被降为听讲生。另有一名学生乐文照因葬母请假,也未参加第三学期考试,虽然当时同意其第二学年开学后补考,但以后再未见该生名字出现。因此从第二学年开始直至结业,一直是22名学生在所学习。
在王仰之的书中说:得到毕业证书的18个人,全部由农商部安排工作。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进地质调查所,成绩好的(叶良辅、赵志新、王竹泉、刘季辰、谢家荣)任调查员,成绩差一些的(周赞衡、徐渊摩、徐韦曼、谭锡畴、朱庭祜、李学清、卢祖荫)则任实习员。而马秉铎、李捷、仝步瀛、刘世才、陈树屏、赵汝钧仍留所学习。上述括号内的人名和最后的一句话,是得录于李学通的研究文章:《中国地质事业初期若干史实考》。陈树屏、张慧、李捷、祁锡祉、杨培纶、唐在勤等其在第二学年年终考试的平均分数皆在60分以下(见宋广波:《丁文江与中国地质事业初创》,2006-4-11),实习时旅费自备。因此,后来除陈树屏和李捷仍然留所外,张慧、祁锡祉、杨培纶、和唐在勤,就给分到了外地。
根据《农商公报》第3卷第6期的记载,在地质调查所学习的马秉铎、陈树屏、刘世才因到所以来怠于服务,临考又复藉词规避,于1916年12月8日被农商部下令开除。所以在地质调查所服务的十八罗汉,最终只剩下14位:叶良辅、赵志新、王竹泉、刘季辰、谢家荣、周赞衡、徐渊摩、徐韦曼、谭锡畴、朱庭祜、李学清、卢祖荫、李捷、仝步瀛。也留所工作的赵汝钧,根据王仰之的观点,似不应该在18罗汉之列。
1913年6月成立的由丁文江任所长的地质调查所,在地质研究所的学生毕业之前,只是一个空架子,有所长而没有调查员。1916年7月学生毕业以后,地质调查所才得到了第一批地质调查员。有了这以十八罗汉为主导的第一批人,我国的地质调查工作才得以着手进行。
尽管地质研究所只办了一期就停止了,但她培养出了中国第一批地质调查研究人才,为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奠定下第一块基石。正如胡适所言:中国地质学界的许多领袖人才,如谢家荣、王竹泉、叶良辅、李捷、谭锡畴、朱庭祜、李学清诸先生,都是地质研究所出来的。这几位是十八罗汉中的姣姣者。其中的谢家荣,无疑更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尽管他的年龄最小。
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时,26名创始会员中,毕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的会员就占了11人。分别为:谢家荣、李学清、叶良辅、赵汝钧、周赞衡、朱庭祜、李捷、卢祖荫、谭锡畴、王竹泉、仝步瀛。其中有十人名列所谓的十八罗汉,另外一人为赵汝钧。
不过也毕竟是大浪淘沙,更何况这本省就是凑数的成份居多,除了上面被胡适特别点名了的七、八位比较知名的地质学大师外,十八罗汉中的其它成员,到目前也基本上都趋于默默无闻的了。
(感谢毛毛网友给提供参考资料)。
2006-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