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陆相生油理论
(2006-03-15 07:28:17)
下一个
编者按:关于陆相生油理论,在中国虽然早就提出来了,但是在中国陆相地层分布广泛,各个陆相盆地能不能形成大的油田,是没有哪位石油地质专家指出过,仅仅在大庆油田发现以后,人们才认识到陆相盆地内也可以生成大德油气田,随后促成了中国陆相生油理论的大发展。而大庆油田的发现,李四光的石油勘探理论的指导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详细论述可见赵文津所写的《李四光与中国石油的大发现》一文(此文已在2005年第7卷第2期的《中国工程学报》和2005年4月29日《科技日报》上全文发表了,欢迎大家提出意见)。可是许多人却总结出是什么陆相生油理论指导下找到的大庆油田,这种总结经验的方法是不恰当的。本网站节要发表了十多年前胡见义院士所写的中国陆相生油理论发展历程,以供读者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
“在20~40年代,我国老一辈著名地质家和地球物理学家,如翁文灏、黄汲清、谢家荣、孙健初、潘钟祥、翁文波等,对新疆、甘肃、陕西和四川等地区做了大量野外地质勘查和地质研究,均表述与肯定了中国新生代陆相地层有油气存在的事实和油气远景判断。30年代谢家荣指出:“中国含油地层之地质时代,若川若陕,均属三叠纪,在川者属海相,在陕者属陆相”;孙健初在酒泉西部盆地调查分析了石油河第三系油苗,提出其生油层应是陆相白垩系地层。
潘钟祥指出了陕北三叠系的石油是形成于淡水陆相地层中;40年代初黄汲清、程裕琪、翁文波等在调查了新疆地区地质后认为,陆相侏罗系地层是新疆地区的主要生油层之一。
截止50年代末,分析世界各地发现的陆相地层产出的原油,尽管还存在不同的来源与成因解释,但确实孕育着陆相成油理论,它将作为石油地质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冲击着唯海相成油理论的绝对主导地位。应当承认,这一时期一些中外学者虽承认陆相石油生成和聚集的存在,但却还不能证明具有较大规模的有机质堆集、转化、运移、并形成较大型油气田的事实。
50年代末,在松辽盆地发现特大油田——大庆油田,原油产自白垩系陆相储集层,油源岩确认为下白垩统湖相泥页岩,厚度可达1000m以上,油田规模约1000km2,油层厚度近100m,年产量达5千万吨。这一重大突破,不仅是勘探实践上的重大进展,更重要的是对石油地质学的极大丰富和完善,对开阔油气资源新领域具有实践上重大的意义。大庆油田的发现还雄辩地证明陆相油气藏的形成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可以存在很大规模的油气聚集,还可形成大、中型或者特大型油田。这一认识上的冲击,曾带来深远的影响,60年代及以后时期在中国相继开发了渤海湾、江汉、南襄、苏北、北部湾、二连等含油气盆地或地区,它们都是在陆相盆地含油气盆地中发现的陆相成因的油气藏,这些盆地都有大规模的或一定规模的油气聚集,尽管陆相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相对海相盆地要复杂得多,但油气是丰富的。例如在渤海湾盆地发现一系列陆相油田,具有大、中型的规模,油层厚,油井产量高,甚至达到日产千吨。陆相石油地质在短时期内从勘探实践到理论取得如此明显的进展,确实使一部分地质学家很难理解和接受。直到1966年仍有一些外国知名石油地质专家发表文章,认为渤海湾盆地所发生的情况是‘不可能的,是耸人听闻的说法’,表示怀疑。”(引自胡见义,黄第藩著,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基础,1991,石油出版社)。请注意,本文没有谈到究竟是靠什么理论指导下到中国东部进行石油普查,并发现了大庆油田的!这是李四光先生理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