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席琳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百色起义厅 - 红七军历史

(2006-03-14 11:24:29) 下一个
在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的灾难,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艰辛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但都一次次地失败了。五四运动,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纪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随即担当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救国救民革命斗争的伟大使命,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背叛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抢夺国民革命胜利果实。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中国共产党独立地举起了武装斗争的旗帜,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给国民党反动派以有力反击。在各地武装起义影响下,1929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代表邓小平和张云逸、陈豪人、雷经天、韦拔群等领导了百色起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革命道路过程中独立领导边疆壮汉瑶各族人民举行的一次重要起义。 百色起义的胜利,是邓小平等领导人在右江地区农民运动和农民武装斗争的基础上,通过统战工作和兵运工作,改造并掌握了旧军队的领导权后,把正规武装与右江地区农民武装结合起来,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结果。 百色起义厅的主要内容由“起义前夜”、“起义胜利和根据地建设”、“北上远征和坚持斗争”等三个部分组成,展示邓小平等领导人的卓越胆略,广大工农英勇斗争的风貌,根据地的革命斗争和各项建设的重要成果,再现了革命光辉而艰苦的历程和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 (一)起义前夜 主要展示百色起义的社会背景和准备工作,分三个方面内容:右江地区的农民运动和农民武装斗争;党对俞作柏、李明瑞政权的统战工作及兵运工作;邓小平领导的正规武装挺进百色。 1、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 (1)黑暗的社会和人民的悲惨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帝国主义列强加强瓜分中国,封建军阀割据,土豪劣绅的残酷压榨,导致右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非常落后,各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2)三打东兰县城——1921年,韦拔群以孙中山领导的改造广西同志会为旗号,发动和领导东兰、凤山等县青年开展反对土豪劣绅的斗争。1923年7月至10月,韦拔群率领东兰县农军先后三次攻打东兰县城。第一、第二次攻城失利,第三次攻占县城。后在反动武装的围攻下,农军被迫退出县城。 (3)农民运动讲习所和东兰惨案——三打东兰县城后,韦拔群积极寻找革命真理,于1925年初进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三届)学习。从广州回来后,成立东兰县农民协会。为培养农民运动骨干,1925年9月,韦拔群在东兰县武篆北帝岩开办东兰县第一届农讲所,韦拔群任所长,招收东兰县等11个县276名学员,讲授中国革命史、经济学常识、农民协会组织章程和广东等地农运经验等课程。1926年2月至3月,广西国民党右派势力指使驻军和地方民团武装进驻东兰县镇压农民运动,残杀700多人,烧毁民房,掳掠牛马,勒索款项,制造了震惊省内外的“东兰惨案”。中共广西地方组织和国民党广西党部进步人士,领导工农群众同广西国民党右派势力展开了近一年的斗争,迫使广西当局承认东兰县农民运动的合法性,取得了斗争的胜利。1926年春,从东兰农讲所回来的黄治峰,在奉议县田州镇维新街开办奉议县农民运动讲习所,黄治峰任所长,招收学员60多名。1926年10月,韦义光、陆炳堂等在恩隆县平马镇开办恩隆县农民运动讲习所,韦义光任所长,招收学员80名。1926年11月和1927年7月,韦拔群在武篆开办第二、第三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又培养300多名农民运动骨干。 (4)右江地区建党和党组织的发展——1926年夏初,中共党员余少杰奉派到右江地区开展建党活动,随后,党组织又派严敏到右江地区协助余少杰工作。余少杰在奉议、恩隆两县发展党员,于1926年8月在恩隆县然定乡百审村召开党员会议,成立中共恩(隆)奉(议)特支,余少杰任书记,党员有严敏、滕德甫、滕煊甫、滕静夫、刘伟谋、梁乃武、李正儒等。1926年底,陈勉恕等在东兰县建党。吸收韦拔群等入党,成立中共东兰支部,陈洪涛任书记,党员有陈洪涛、严敏、陈鼓涛、韦拔群等。1928年冬,余少杰被捕牺牲,严敏到右江沿岸地区恢复发展党员,先后建立中共奉议、恩隆、思林、果德等4个支部,并成立中共田南临时特委,严敏任书记,全地区有党员20多名。 (5)右江农民运动的发展——1926年至1927年4月,在党领导下,右江农民运动蓬勃发展,成立田南道农民运动办事处,各县纷纷成立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广泛开展打倒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的斗争。 (6)农民武装斗争的发展——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7月中旬,中共恩奉特支在恩隆县然定乡百审村召开农运骨干会议,成立广西临时军政委员会(亦称“三南总部”),领导田南、南宁、镇南三个道的农民运动。7月下旬,“三南总部”在奉议县花茶村庙堂召开军事会议,把右江地区各县农军统编为三路军。1927年8月7日,余少杰、黄治峰在奉议县花茶村庙堂召开奉议县农民运动骨干会议,决定举行武装暴动,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镇压。1927年8月8日,黄治峰率第二路农军200多人在仑圩举行“二都暴动”,惩办作恶多端的土豪劣绅,揭开右江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镇压的序幕。到1928年6月,右江地区各路农军先后举行多次武装暴动,攻打凤山、果德、镇结、思林、向都、那马等县城,给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镇压以有力的反击。 2、统战工作和兵运工作 (1)党派干部到广西开展统战工作——1929年夏,蒋桂战争结束后,主政广西的俞作柏、李 明瑞希望借助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来巩固他们的地位。中共中央和中共广东省委派中央代表邓小平和贺昌、张云逸、陈豪人等40多位干部到南宁,对俞作柏、李明瑞开展统战工作:一是通过党的内部关系,把党派来的干部安排到俞、李的军政部门任职;二是邓小平以广西省政府秘书职务为掩护,亲自做俞、李等上层人物的统战工作,推动俞、李在政治上作必要的改革,允许开展工农运动,释放被关押的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 (2)兵运工作的开展——1929年7月,党员干部到南宁后,邓小平派党员干部到广西教导总队、广西警备第四大队、第五大队开展兵运工作,加强对这三支部队的改造,充实队伍的工农成分,在部队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撤换反动旧军官,不久即掌握了部队的领导权。 (3)中共广西一大——1929年9月10日至14日,在邓小平的指导下,中共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南宁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广西省特别委员会,通过了《政治任务决议案》等9个文件,提出了“推翻国民党豪绅资产阶级的统治”,“准备武装暴动夺取政权”等正确主张。 (4)南宁兵变——1929年9月,主政广西的俞作柏、李明瑞在国民党改组派的挑动下,不听共产党劝告,贸然决定出兵反蒋。邓小平领导的广西党组织决定将党所掌握的部队开赴左右江地区,与农民运动结合起来。10月上旬,俞、李反蒋失败,南宁形势骤然紧张起来。根据邓小平指示,张云逸深入部队稳定局势,礼送坚决要求离队的士兵,并把部队拉到西乡塘整顿,在桂系军队日益逼近南宁的关键时刻,举行兵变,把党掌握的部队开赴左右江地区。 3、挺进百色 (1)平马会师——1929年10月中旬,俞作柏、李明瑞反蒋失败后回到南宁。邓小平当机立断,指挥第四大队、第五大队和教导总队分别撤往左、右江地区(第五大队撤到左江龙州)。14日,邓小平率机关干部、警卫队和军械船溯右江而上,驶往百色,张云逸率第四大队、教导总队陆路掩护,开往右江地区。20日,水陆两路队伍到达恩隆县平马镇,邓小平上岸与张云逸和雷经天会合,到中共右江工委开会布置工作,并发放一批枪支弹药武装农民自卫军,提高农军的战斗力。 (2)百色会议——1929年10月22日,邓小平、张云逸率部队进驻百色城。23日,邓小平在粤东会馆主持召开部队党的领导成员会议,布置起义准备工作,决定在部队和群众中公开宣传党的主张,整顿、补充部队,组织和武装群众,继续清洗部队中的反革命分子,由张云逸任右江督办,指挥各县地方政权,稳定各县局势。 (3)武装工农,消灭反动武装——1929年10月28日第四大队在农军配合下,在百色、那坡、平马等地收缴反动的第三大队武装,俘虏700余人,缴枪700余支。在此前后,农军先后攻占了东兰县城、凤山县城,在农村围歼土豪武装,在城镇收缴商团武装,为百色起义扫除了障碍。 (4)贯彻中央指示,决定起义——1929年10月30日,中共广东省委决定成立中共广西前敌委员会,邓小平任书记,统一左右江地区党和军事的指挥。1929年11月初,派往上海汇报工作的龚饮冰回到百色,传达中共中央关于举行百色起义成立红七军的指示,委任红七军领导干部。邓小平召开前委会议,传达中央的命令和指示,决定于12月11日宣布起义,成立红七军,成立右江苏维埃政府,实行土地革命,成立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部。随后,广西前委加紧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建立工人组织、农民组织,建立革命委员会代行革命政权职权,为起义作充分的准备。 (二)起义胜利和根据地建设 主要展示百色起义胜利举行和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与建设的历史,分五个方面内容:起义胜利和红七军革命政权的建立;各级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军事斗争及武装力量的发展;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和民族工作。 1、百色起义胜利和红七军、革命政权的建立 (1)百色起义胜利举行——1929年12月11日,在中共中央代表邓小平和张云逸、韦拔群、陈豪人、雷经天等发动和领导下,百色起义胜利举行。这天百色起义庆祝大会在百色城东门广场(今百色饭店处)举行,工人、农民、士兵、居民和师生数千人参加大会。大会举行献军旗、献印章仪式,宣布百色起义取得胜利,宣布中国红军第七军诞生。 (2)红七军建立及其实施政纲——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义胜利举行,中国红军第七军胜利诞生。按照中共中央的任命,邓小平任红七军前委书记(1930年3月2日政治委员),张云逸任军长,陈豪人任政治部主任,龚鹤村任参谋长,全军设三个纵队,共4000多人。军部设在粤东会馆,政治部设在清风楼。红七军成立后,颁布《实施政纲》,指导革命根据地建设。 (3)各级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活动——1929年12月11日,右江地区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恩隆县平马镇经正书院召开,右江地区11个县的农民代表和右江沿岸5个镇工会代表及红七军士兵代表80多人参加会议,选举产生右江苏维埃政府领导人,雷经天任主席,韦拔群等10人任委员,右江苏维埃政府设在平马镇经正书院。随后,各县、区、乡相继成立苏维埃政府。右江苏维埃政府制定了各级苏维埃政府职责,并发布了有关指示命令,开展了活动。右江苏维埃政府全盛时期下辖16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根据地范围达3万平方公里,有约100万人口。 2、各级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1)军队党组织的建立及发展——红七军成立后,中共广西前委改为中共红七军前委,邓小平任书记,陈豪人、张云逸为常委,李谦、韦拔群、雷经天、何世昌为委员,全军党员300余人。前委以下各纵队设队委,纵队以下设营委,每连队设一支部。军队党组织积极发展党员,到1930年11月,党员发展到500人。 (2)地方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1929年10月上旬,雷经天率党员干部到右江地区恢复建立党组织,建立中共右江工作委员会,发展党员,建立各县党组织,到百色起义前夕,右江地区地方党员由原来的40多人发展到约500人。百色起义后,右江地区各县成立了县委、县特支,部分区成立区委,一些乡成立支部,1930年4月,中共右江工委改为中共右江特别委员会,继续发展党员,到1930年11月,右江地区共有地方党员1500人。 (3)党的思想建设——红七军前委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几次发出通告,不定期地开办培训班,开展整党等,促进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 3、军事斗争及武装力量的发展 (1)主要战斗——红七军成立后到1930年10月,进行了百色保卫战、隆安战斗、马鞍山战斗、亭泗战斗、转战黔桂边、袭击榕江战斗、收复百色战斗和鹧鸪坳袭击滇军战斗等多次重要战斗,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 (2)赤卫军的建设和第四纵队的建立——百色起义时,东兰县农军和奉议县农军一部分编入红七军。各级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各县农军改为农民赤卫军,百色、田州、平马等城镇成立工人赤卫队。1930年2月初,建立右江赤卫军总指挥部,黄治峰任总指挥,滕国栋任副总指挥,直辖7个营。1930年8月,红七军前委决定将右江农民赤卫军总指挥部直属武装改编为红七军第四纵队,黄治峰任纵队长,罗少彦任政治部主任。各县仍设赤卫军常备营。 (3)军事干部的培养——红七军成立后,为加强对军事干部的培养,红七军设立教导大队,培养红军基层干部,组织宣传队,加强对部队政治宣传教育,1930年7月至9月,红七军分别在平马、田州整训,培养大量的军事干部。 4、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经济建设 (1)土地革命的宣传和试点——红七军成立后编印《土地革命》小册子,宣传土地革命,红七军颁布的《实施政纲》、创办的《右江日报》和散发的传单,都大力宣传土地革命。1930年4月,邓小平与韦拔群、雷经天一起,在东兰县武篆进行土地革命的试点工作,开办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干部训练班,选择韦拔群的家乡东里屯试办共耕社。 (2)土地法的颁布和土地革命的开展——在进行土地革命试点工作取得经验的基础上,1930年5月,右江苏维埃政府颁布《土地法暂行条例》和《共耕条例》,随后在东兰、凤山、奉议、恩隆、思林、果德等县开展土地革命,没收地主、反革命的土地分给贫苦农民。在土地革命过程中,右江革命根据地采用“分耕”(即没收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共耕”(即没收土地后由农户合作共同耕种)两种形式,“共耕”只搞试点,“分耕”普遍推广。 (3)工商政策的实施——在经济建设中,红七军前委实行正确的工商政策,恢复发展工商业,恢复发展手工业,开辟市场促进物资流通,取消苛捐杂税,实行累进税。 (4)军工生产——红七军成立后,在根据地建立爱桑兵工厂和板勉兵工厂,开办平马被服厂和铸银厂,造枪弹,制被服,炼银锭,以解决部队的供给。同时,发动群众为红军制衣作鞋。 5、文化教育和民族工作 (1)劳动学校和文化夜校——右江革命根据地实行平民教育的方针,在苏维埃政府中设立文化委员管理教育工作,规定文化委员的职责,重视平民教育,许多县、区、乡都办起了劳动小学,个别县办起了劳动中学,不少乡村举办农民文化夜校或平民夜校,聘请教员对平民进行免费教育。同时,出版《工农兵识字课本》作为农民文化夜校的学习课本。 (2)创办报刊——1929年11月上旬,广西前委在百色创办《右江日报》和《士兵之友》刊物,公开宣传共产党的主张,揭露国民党的罪行,大造革命舆论。《右江日报》为八开两版一张,是前委的机关报,1930年2月因敌人占领百色被迫停刊,1929年12月18日出版的第44期仍保存至今。 (3)社会宣传——右江革命根据地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戏剧等形式,采用文告、传单、标语、漫画等手段大力开展社会宣传,举 办从东兰到恩隆的山歌宣传活动。一些脍炙人口的山歌流传至今,一些红军标语保存至今。 (4)改变陋习——红七军前委和各级苏维埃政府在右江革命根据地努力改变陋习,树立新风尚,采取禁烟策略,严禁妓娼、赌博行为,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实行婚姻制度改革,稳定社会秩序。 (5)民族工作——右江革命根据地提倡各民族一律平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少数民族权利,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各族人民团结在党的旗帜下共同奋斗。右江苏维埃政府第一届委员11人中,有5人是壮族,1人是瑶族,右江地区各县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的首任主要领导人几乎全是少数民族干部。 (三)北上远征和坚持斗争 主要展示红七军主力离开右江地区北上江西艰难曲折历程、红七军二十一师坚持右江革命根据地艰苦卓绝斗争的历史及其后滇黔桂边游击斗争史,分两方面内容:红七军主力北上,坚持根据地斗争。 1、红七军主力北上 (1)平马会议和河池整编——1930年10月2日,红七军在平马召开前委会议,中共中央南方局代表邓岗(邓拔奇)传达中共中央6月11日政治局会议精神和要红七军攻打柳州、桂林、广州等大城市的指令。会议经过讨论决定执行中央的命令,离开右江地区北上。10月4日,红七军第一、二、四纵队从平马、田州出发,绕道凌云,向河池集结。10月23日,红七军第一纵队第一营到达凌云县讲肥村岗里屯(今乐业县上岗村),与从左江地区转移过来的红八军第一纵队会合开往河池集中。11月7日,中共红七军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河池召开,决定执行中央攻打城市的命令,改选了七军前委,邓小平为前委书记。11月8日,红七军四个纵队和红八军第一纵队在河池整编为红七军第十九师、二十师、二十一师,李明瑞任总指挥,张云逸任军长,邓小平任政治委员,陈豪人任政治部主任,龚鹤村任参谋长,全军7000多人。 (2)转战途中——1930年10月9日,红七军第十九、二十师7000多人从河池出发,韦拔群率特务连返回东兰组建第二十一师。一路上,红七军攻占怀远镇,激战四把圩,强攻长安镇,占领绥宁县,围攻武冈县城,一直在柳州、桂林周围征战,经大小战斗数十次,武器弹药损耗殆尽,部队减员近半。1931年1月2日,红七军前委在全州县城召开会议,决定放弃攻打柳州、桂林的计划,转向湘粤赣边发展,整编部队为三个团。1月5日,红七军离开全州,冒着寒风行进在湘桂边界的山道上。2月3日,红七军在广东北部乳源县梅花圩与粤军激战,2月5日泅渡乐昌河时被粤军截为两部,一路(五十五团)由邓小平、李明瑞率领经仁化向江西前进,到崇义后决定由邓小平赴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一路(五十八团)由张云逸率领经湖南进入江西。 (3)战斗在中央苏区——1931年4月上旬,红七军五十五、五十八两个团在江西永新县天河镇会合。5月5日,中共中央指示红七军前委,决定派李硕勋任前委书记,李明瑞任军长,葛耀山任政委,陈豪人任政治部主任,李硕勋、陈豪人未能到任,5月14日,中央又致信红七军前委,由李明瑞任军长,葛耀山任政委,许进任政治部主任,张云逸任参谋长。1931年7月22日,红七军2000多人在江西于都县桥头镇与红三军团胜利会师,编入红三军团。8-9月,红七军参加第三次反“围剿”斗争,英勇杀敌,红三军团长彭德怀称赞红七军是“猛如虎,精似猴”的英雄部队。1933年6月,红七军指战员,编入红三军团第五师,红七军番号取消。 (4)人民军队中的一支劲旅——红七军番号取消后,从红七军走出去的将士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路上参加了突破湘江战斗、娄山关战斗。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参加了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的黄土岭战斗,1945年部分红七军指战员在延安受到朱德、彭德怀、陈毅等接见。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三大战役和广西战役等战斗。解放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改革开放后红七军的后续部队五六六团驻守山西南部侯马市,五七二团驻守东北边关丹东市。 2、坚持根据地斗争 (1)燕洞会议和二十一师的组建——1930年10月6日,邓小平在恩隆县燕洞(今属巴马县)召开中共右江特委扩大会议,部署坚持根据地斗争。1930年1月上旬,中共红七军二十一师委员会、红七军二十一师在恩隆县乙圩(今属大化县姜圩)成立,陈洪涛任书记、政委,韦拔群任常委、师长,黄松坚任常委、副师长,下辖六十一、六十二、六十三团、独立团,共3000多人。 (2)艰苦卓绝的三次反“围剿”斗争——1931年3月,桂军廖磊部及县民团武装共10000人,对东兰、凤山两县进行第一次“围剿”,红七军二十一师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与敌周旋,歼灭敌人1000多人;5月,桂军准备发动第三次反蒋战争,廖磊部撤出东兰、凤山,桂军的第一次“围剿”被打破。1931年11月,桂军联合张发奎部共7000多人向东兰、凤山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采取“分割包围”、“严密封锁”、“各个击破”的策略,妄图围死红军。在东兰、凤山的红军不足千人,采取避敌主力、出兵敌后的游击战术抗击敌人,由于力量对比悬殊,东兰县红水河东根据地丧失,凤山县根据地据点被敌人占领,根据地斗争形势危急。1932年初,张发奎率军离开广西,桂军内部调防,第二次“围剿”才草草收场。1932年8月,桂军纠集万人武装,对右江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此时,红军仅有西山、巴暮两块固定根据地,总兵力不足千人。9月上旬西山大小弄京失守,中旬果棉峒失守,下旬巴暮区失守,10月19日韦拔群壮烈牺牲,12月初陈洪涛被捕,12月22日在百色英勇就义,右江革命根据地丧失。 (3)开辟滇黔桂边区游击根据地——1933年1月,黄松坚在思林县成立中共右江下游委员会,黄松坚任书记,领导右江地区的革命斗争,并派人到中越边、滇桂边开辟新区。同时,黄举平在黔桂边建立中共黔桂边委、边区革命委员会、省边独立营。1934年7月,黄松坚等转移到云南富宁七村九弄,至11月,建立中共滇黔桂边区临时委员会(黄松坚任书记)、边区革命委员会(黄庆金任主席)、边区劳农会、边区劳农游击队,以七村九弄为中心的滇黔桂边区游击根据地的形成,其活动范围达滇黔桂三省28个县的140个乡,有人口约93万,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在南方坚持的十多个游击根据地之一。 (4)前仆后继迎接解放——西安事变发生后,右江地区党组织与广西省工委取得联系,成立中共桂西区特委,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建立抗日会,桂西区特委根据中共南方临时委员会的指示,与百色民团区指挥部进行合作抗日谈判,因桂西区特委的错误和广西省政府当局的欺骗,导致游击队两个团被改编。黄举平、赵世同等抵制把游击队编入桂军,在黔桂边坚持斗争,谭位南在中越边境建立抗日游击队,抗战后期党组织派员到右江地区恢复建立党组织和革命武装。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右江地委、中共左江地委先后领导了万冈起义、凤山起义、果德起义、平孟起义,建立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1949年9月桂西游击队7000人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桂西区指挥部和左江支队,并开展战略进攻,单独解放了平治县城、乐业县城、果德县城、敬德县城、睦边县城,还占领了广大农村,迎接解放大军南下。1949年12月5日百色解放,12月18日滇桂黔边区纵队领导与南下大军第四野战军第一五一师在百色会师,经过20几年艰难曲折的斗争,百色右江地区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终获解放。 Copyright ©百色起义纪念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