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席琳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英国摄影家约翰·汤姆森

(2005-08-01 07:35:55) 下一个

最近的一个摄影展览中,在关于中国风景的部分,介绍了苏格兰早期摄影家约翰·汤姆森(John Thomson)19世纪中后期(1868-1872)在中国的旅行和摄影活动。

Honan Soldiers

John Thomson 和湘兵在一起 (Honan Soldiers, 1871.)

John Thomson at Nanking Arsenal

在南京试炮 (John Thomson at Nanking Arsenal. Photograph (self-portrait) by John Thomson, 1871. Catalogue no. 19871 A chinese man holds the breech-block from a Gatling gun or mitrailleuse, while Thomson himself, in European dress, poses ready to crank the handle to fire the gun, perhaps demonstrating to one of the Chinese the pose to be adopted. )

回来后查了下网页,知道这位在苏格兰出生的汤先生,早年在爱丁堡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到亚洲各国去旅游,回伦敦办了摄影展览,1869年重返中国,在香港开了摄影室,花了5年时间,旅行一万五千多华里,拍摄数千张中国民俗照片。是研究晚清中国历史人物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

传统的中国家庭 (Chinese Family,~1890)

Physic Street Canton

广东的街道 (Physic Street Canton, 1870)

庙里的和尚,福建 ('Budhist Monks', about 1871

最早的天主教教堂,福州市 ('Foochow Church', about 1871

汤先生用镜头记录了晚清内地尤其是福州和闽江的风土人情:

Street Gamblers

街头赌博者 (Street Gamblers, c. 1868-71.

福建街头的饥民 (Beggars', about 1871)

用扁担挑重的苦力 (Coolies, about 1871)

武官和跟班 (A Military Mandarin', about 1871)

农妇 (Field Women, about 1871)

妇女的发饰 (Mode of Dressing the Hair, about 1871)

耕地 ('The Field Plough', about 1871)

用鱼鹰打鱼的渔民 ('Fishing With Cormorants', about 1871)

Bronze Temple, Wan-Show-Shan

颐和园的万寿山 (Bronze Temple, Wan-Show-Shan, c. 1871. 287 x 242 mm. ) 

汤先生竟还是晚清大名鼎鼎的恭亲王照片的拍摄人。根据有心人的考证,汤先生于1871年九月份(同治10年)到达北京后,通过同文馆洋老师马丁博士(Martin)的介绍,认识了当时很有势力的恭王。汤姆森为恭王拍了照,恭王送给了他许多丝绸制品。他还在奕訢家中认识了内阁会议(Grand Council)的委员文祥(Wen Siang),是当时最为有名的大臣之—。汤姆森对恭王的评价说: “他是一位有敏锐理解,开放意识强和比较自由观点的人。他是被公认的中国政治家中改革派的领导人,是知名的进步派。”

Prince Kung

“鬼子六”恭亲王奕訢(Prince Gung,1833-1898, by John Thomson, 1871)

Prince Gong in official dress

Prince Gong in official dress (这一幅,不知道是谁拍摄的)

A Manchu bride. Photograph by John Thomson, Peking, 1871/1872.

满族新娘 (A Manchu bride. Photograph by John Thomson, Peking, 1871/1872. Catalogue no. 19685. Thomson expressed admiration for the fine costumes of Manchu brides, but compared their future lives to slavery.)

 12551829_2005080811322631020800.jpg

两广总督瑞麟(1871年,约翰·汤姆森摄)

12551829_2005080811322648937400.jpg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们。沈桂芬(Shen-Kuefen,左),他是知名的力主禁烟者。童显(Tung-Sean,中),—位作家、学者。毛昶熙(Maou-Cheng-he,右),工部尚书(1871年)。(1871年,约翰·汤姆森摄)

 
12551829_2005080811322673337400.jpg

画家(1871年,约翰·汤姆森摄)

 

 
12551829_2005080811322717113700.gif
广州商业街 (约翰·汤姆森摄)


12551829_2005080811322720476300.jpg
广东舢板

 
12551829_2005080811322759341100.jpg
北京的一处杨姓府邸


12551829_2005080811322771202900.jpg
茶商



 

12551829_2005080811322795720100.jpg
1870年代,上海的新婚夫妇。



12551829_2005080811322811413700.jpg

1870年代,上海的城外。


12551829_2005080811322826836700.jpg

1875年,宁波和尚。



12551829_2005080811322833483300.jpg

1875年,宁波关卡


12551829_2005080811322835596800.jpg

寺庙入口



12551829_2005080811322848713200.jpg

1875年,中国男孩


12551829_2005080811322855121600.jpg

刮脸



12551829_2005080811322858854900.jpg

1875年,中国北方的庙会


12551829_2005080811322880507000.jpg

福州的妇女(其中有非汉人)



12551829_2005080811322899559600.jpg

满清官员的会客室


12551829_2005080811322923287900.jpg

1875年,广州的庭院



12551829_2005080811322936739400.jpg

河流上拥挤的船只

 

下面是<中国旅游报>上一篇介绍约翰塘姆森的文章: http://www.ctnews.com.cn/gb/2004/10/18/zglyb/whsd/4.htm

约翰·汤姆森在晚清中国的旅游摄影

   英国摄影家约翰·汤姆森在中国旅游所拍摄的照片,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和一个民族客观的精神面貌。这些老照片,让我们抚去岁月的尘埃,穿过时间的隧道,看到了一百多年前自己的故土与祖先,以及千百年形成的文化风俗传统。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根据不平等条约,西方人取得在中国内地游历通商的特权。从此,一些西方摄影师把目光和镜头瞄向中国这块摄影创作的新大陆。英国摄影家、专栏作家约翰·汤姆森(1837———1921),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约翰·汤姆森出生于英国爱丁堡。1862年,25岁的汤姆森开始到亚洲旅行、摄影。他漫游过马六甲、印度、柬埔寨、泰国和中国等地,热心研究各地的风土人情。1866年他在英国举办了亚洲摄影展。

  1869年,约翰·汤姆森再次来到中国,在香港皇后大道开设了一间摄影室。不久,他从香港启程,深入中国沿海和内地,进行了一次历时5年、辗转四千多英里的旅游摄影。当时约翰·汤姆森使用的摄影技术是湿版法,需要携带大批笨重的摄影器材,因而他不得不雇佣了8个脚夫。此外,他还要克服语言、思想等方面造成的种种隔阂和障碍。可以说,为了这次旅游摄影,约翰·汤姆森备尝艰辛。

  1873年到1874年,约翰·汤姆森在英国出版了洋洋四卷的摄影画册《图说中国和它的人民》。这本摄影画册撷采了他在中国所拍摄的200多幅照片,每幅照片都配有详细的说明文字,堪称图文并茂。这些清晰、生动的图片,重现了中国晚清社会状况。

  从总体上说,受历史的局限,汤姆森的观点终究未能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偏见,充满了白种人的优越感,例如,他强烈地谴责吸食鸦片的危害与堕落,但只字不提英国人贩卖鸦片;强烈地嘲讽中国人的排外,而不抨击英国人对这排外行为野蛮百倍的报复手段,更谈不上理解弱国人民也需要尊严。当然,约翰·汤姆森基本上并不是恶意的。他对中国人的勤奋评价甚高。他说:“我在中国的感受是:中国人相当诚恳、好客。我相信任何一个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及能使对方理解的外国人,都会在这块土地上遇到类似的事情。”

  综观约翰·汤姆森在晚清中国的旅游摄影活动,有这样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范围广泛。约翰·汤姆森所行到达香港、澳门、台湾、广州、潮汕地区、福州、厦门、上海、宁波、南京、镇江、九江、汉口、青岛、天津及北京等地,与中国社会进行了广泛的接触,结识的各阶层人物上至王公贵族、士绅学者,下及商贩艺人、乞丐囚徒,被拍入镜头的有中国的美丽风光、历史文化、人物肖像、城乡景物等等,成为当时旧中国留下照片和文字记录最多的外国摄影家之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872年的长江之旅。那年春天,约翰·汤姆森乘船从上海出发,溯江而上抵巴东巫峡。途经南京时,他接到曾国藩的死讯,还收到李鸿章寄来的曾国藩生平介绍(约翰·汤姆森给李鸿章拍过照片)。他给曾国藩的家人写了一封信表示哀悼和慰问。

  拍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曾有一次“遇险”:“照片49(笔者注:指在原书各卷中的编号,下同)是新滩急流的快照,我从村子拍的———在相当艰苦的环境下。因为当村民看到我不用笔而能作画的邪术,决定攻击我,当我逃上船时,还差点挨了一桨,通译也没办法对他们讲理……毫无疑问的,村人有一些一定听到风声,说这神秘的相片是用中国婴孩的眼睛制成的……”幸好这只是虚惊一场。

  二是眼光独到。约翰·汤姆森无疑是一位技艺精湛、水平高超的职业摄影家,每到一处都能抓住最有特色的景观风貌精心拍摄,“澳门”、“福州兵工厂(船政局)”、“上海”、“北京汉人区的大街(天桥)”、“武昌塔(同治年间的黄鹤楼)”)、“长城(八达岭)”等即是这样大手笔、全景式的佳作。更令人钦佩的是,约翰·汤姆森关注社会草根底层的日常生活和市井民俗,将自己的镜头深入到寻常巷陌、普通人家,是最早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画面传播到西方的摄影家,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约翰·汤姆森大胆地举起了写实主义的大旗,并将照相机镜头义无反顾地对准日常生活中被认为“粗俗”的画面,留下了一批蔚为壮观的反映世风民俗的照片,最终成为早期写实主义摄影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笔者最欣赏他的“九江的三教九流”。约翰·汤姆森解释道:“……最左边是阿洪,卖汤的,可以讲述各种作乱起事的异闻……中间的绅士是公共代书,正在为一个妇女写信。但由于一般人都会自己写信,所以他得另外弄些生计:测字算命并当个草药郎中,号称能治愈七十一种眼疾……在他后面看热闹的是个乞丐。紧接着的理发师,虽不必像欧洲古代那样,同时又是手术师,但也得懂不少头顶上的知识……他的顾客坐的小橱椅有四个抽屉,最上面放钱,第二层放小工具,第三层至少放了一打的剃刀,最底的一层放毛巾、肥皂和刷子。最后的两个人是木匠和端详木勺的顾客……”他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市井风情画卷,其细节的真实和景观的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三是价值珍贵。《图说中国和它的人民》出版后不断重印,至今在美国的亚马逊网上书店仍有出售;在中国,台湾1984年出版有节译本《中国最后一个古代》,大陆近年也出版了《镜头前的旧中国———约翰·汤姆森游记》、《百年前后的中国》等译本和选编画册,这些都印证了其独具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其实早在1856年,法国作家厄恩斯特·拉肯就预言诞生不久的摄影术:“照相术随处可用,它可以把我们人类社会生活中值得回忆的情景,我们的光荣,我们的欢庆,我们的灾难……一件件记录下来,并把它们遗留在历史档案中。”约翰·汤姆森等人的早期写实主义摄影实践并证明了这一思想。他在中国旅游所拍摄的照片,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和一个民族客观的精神面貌,是有关中国发展极为珍贵的真实记载,今天已经成为一笔宝贵的文化和历史财富。

  正是这些独具匠心、有保存和研究价值的老照片,让我们抚去岁月的尘埃,穿过时间的隧道,看到一百多年前自己的故土与祖先以及千百年形成的文化风俗传统,更清楚形象地了解到客观与时代的过去,更多地获得那些文字描述之外的直观感受与依据。我们咀嚼过去,感受到强烈的震撼。为此,我们不禁要由衷感谢这位杰出的旅游摄影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